学术投稿

小儿外周血造血干/祖细胞采集效果和安全性的研究

陈会友;方建培;王玲;孙新;张伟玲;梁华钦;黄可君;汪传喜;付涌水

关键词:单采术, 造血干细胞, 安全性
摘要:目的 探讨小儿外周血造血干/祖细胞采集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32名供者经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后,应用血细胞分离机进行外周血干/祖细胞采集.循环血量2~6 L.采集中,监测病人的血压、心率、呼吸、MNC(单个核细胞)、WBC、RBC、Hb、Hct和Plt及血清Ca2+浓度的变化.采集的MNC液用CD34单抗标记后检测CD34+细胞数,并同时作CFU-GM集落培养.结果 32例共进行了89次干/祖细胞采集,机器平均每次循环血量2.5个血容量.MNC采集效率达(64.78±3.23)%,每次采得MNC液60ml,获得MNC为(3.1±0.6)×108 /kg;CD34+为(2.8±0.6)×106 /kg及CFU-GM(2.6±0.5)×105 /kg.术中供者无任何不良反应.采集前后血压、心率、呼吸、RBC、Hb、Hct和血清Ca2+浓度无明显变化(P>0.05),但Plt数从采集前的159.63×109 /L下降到采集后的112.78×109 /L,下降幅度达29.35%.结论 采用CS-3000PLUS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小儿外周血造血干/祖细胞是一种有效和安全的方法,供者仅需2~3 次采集就能获得异体外周血造血干/祖细胞移植所需的干/祖细胞数量.
热带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肿瘤化学预防剂吲哚-3-甲醇作用的靶点

    从蔬菜水果中发现的抗肿瘤生物活性成分一直是研究的热点.本文对十字花科蔬菜活性成分吲哚-3-甲醇(indole-3-carbinol,13C)的抗肿瘤活性进行综述,重点综述了吲哚-3-甲醇影响致癌物代谢、抗肿瘤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诱导细胞周期阻滞、调节转录因子和基因表达等靶点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作者:周颖;朱伟;杨杏芬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广州市4263例体检人群的血脂水平分析

    目的 了解广州市4 263例体检者的血脂水平.方法 对广州市4 263例40岁以上人员,采集空腹静脉血测定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分析其结果.结果 总胆固醇(TC)异常率为25.4%(1082/4263),甘油三酯(TG)升高率为33.7%(1437/4263);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降低率为22.5%(961/4263);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率为29.5%(1259/4263).TC、LDL-C水平以及异常率与年龄有关,随年龄增大而升高;40~岁组与其它年龄组间血脂水平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和女性的TC、HDL-C、LDL-C水平及其异常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本人群血脂水平异常与年龄、性别有关,提示该人群应改变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

    作者:徐建敏;张旭;李铁钢;曹毅敏;梁雪莹;罗不凡;杜琳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广州市青少年网络使用状况及相关健康危险行为分析

    目的 了解广州市青少年网络使用及网络成瘾的现况,分析网络成瘾与其它相关健康行为的关系.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分层多阶段随机抽样调查6类学校3 800名学生,利用国内专家制定的网络成瘾标准进行判断.结果 共获得3 770份有效问卷.广州市青少年网络成瘾发生率为12.7%,中专学生高(15.6%),重点初中学生低(9.5%),男生(14.4%)高于女生(11.1%);各种上网目的中,聊天和多媒体娱乐等娱乐性目的占多数,分别为72.8%和71.6%,其次是查阅学习资料、浏览新闻和其它信息等实用性目的.在网瘾学生中娱乐性上网表现得更为突出;网络成瘾行为对青少年吸烟、饮酒、负性心理、自杀、使用毒品、赌博、观看色情出版物、性行为等健康危险行为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ORMH均大于2,P<0.001.结论 广州市青少年网瘾发生率与全国水平较为接近,娱乐性上网目的可能是促使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重要原因,网瘾对一些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有必要对青少年的上网行为进行监管.

    作者:吴家刚;林国桢;林琳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对新生儿免疫效果的评价

    目的 研究新生儿接种国产5μg重组酵母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 从东莞市石碣医院预防接种门诊登记的,2005年7~12 月出生的,按规定接种程序完成乙肝疫苗接种的新生儿中随机抽取303名进行横断面调查研究.结果 新生儿免疫后抗-HBs几何平均滴度(GMT)为(201.36±14.89)mIU/ml.母亲乙肝HBsAg阳性/阴性、母亲乙肝HBeAg阳性/阴性、男/女、是否出生低体重、是否早产、本地/外地的新生儿之间抗-HBs抗体GMT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HBs阳转率为97.69%,达到卫生部规定的免疫成功率指标(85%)(t=6.19,P<0.001);母亲HBsAg阳性/阴性、HBeAg阳性/阴性的新生儿之间抗-HBs阳转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新生儿HBsAg阳性率0.33%,母亲乙肝HBeAg阳性/阴性的新生儿HBsAg阳性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后母婴传播阻断保护率为96.16%.结论 新生儿接种国产5μg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具有良好的免疫效果,与乙肝免疫球蛋白100 IU联合使用,有良好的母婴传播阻断保护作用.母亲乙肝感染状况(HBsAg、HBeAg阳性)是影响新生儿乙肝抗-HBs阳转率的危险因素;母亲乙肝HBeAg阳性是影响新生儿乙肝疫苗母婴传播阻断保护率的危险因素.

    作者:陈谦;朱建琼;黄振宇;陆家海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补体溶菌试验在霍乱杀弧菌抗体检测中的应用

    目的 了解不同人群的霍乱杀弧菌抗体水平和对霍乱的免疫状态,并探讨补体溶菌试验检测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补体溶菌试验方法检测不同人群杀弧菌抗体水平,并运用统计学方法,对补体溶菌试验与常规分离培养法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确诊病人的抗体水平显著高于当地健康人群(P<0.001);补体溶菌试验方法与常规分离培养法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补体溶菌试验法在基层霍乱检测工作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为霍乱的免疫学和流行病学研究提供了依据.

    作者:栾玉明;李少彤;曾涛;陈万山;钟豪杰;朱月娥;卢树成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免疫球蛋白在治疗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

    免疫球蛋白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已经有一个多世纪的历史.虽然抗生素问世以来,免疫球蛋白的作用被部分取代,但是在感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免疫球蛋白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对免疫球蛋白用于病毒性疾病和细菌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做一简要回顾,以供参考.

    作者:刘宇鸽;陆家海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十二指肠钩虫脂肪酸与视黄醇结合蛋白(Ad-FAR-1) 基因的克隆及原核表达

    目的 克隆十二指肠钩虫脂肪酸与视黄醇结合蛋白(Ad-FAR-1)基因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方法 运用3'RACE及RT-PCR技术分别扩增Ad-FAR-1 cDNA部分片段,获得序列经拼接后利用在线BLAST程序检索GenBank中相似的核酸序列及推导的氨基酸序列;设计引物,将Ad-FAR-1成熟肽编码序列克隆、连接到原核表达载体pET32a,构建重组表达质粒并转化到大肠杆菌BL21(DE3)中用IPTG诱导表达,SDS-PAGE分析表达情况.结果 成功克隆到Ad-FAR-1全长cDNA序列并构建了pET32a/Ad-FAR-1原核表达重组质粒,Ad-FAR-1融合蛋白在大肠中得到了高效表达.结论 成功获得并表达了十二指肠钩虫脂肪酸与视黄醇结合蛋白(Ad-FAR-1)基因,为进一步研究该蛋白的特性与功能奠定了基础.

    作者:彭礼飞;胡晶晶;邓莉;杨陈;甘伟琼;吴亚敏;付汉维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固相酶联免疫测定法检测NS1抗原在登革病毒感染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固相酶联免疫测定(ELISA)法检测NS1抗原在登革病毒感染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登革病毒感染早期患者血清171份,非登革病毒感染发热患者血清11份,正常人血清10份,采用ELISA法检测全部192份血清的登革病毒NS1抗原和IgM抗体;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RT-PCR-RFLP)技术对发病5 d内的125份血清进行扩增和鉴定分型;并采用C6/36细胞微量培养法对发病第1、2天的41份血清进行登革病毒分离培养.结果 登革病毒感染患者发病2 d内、3~5 d以及6~10 d血清NS1抗原的检出率分别是92.7%(38/41)、83.3%(70/84)、10.9%(5/46);IgM抗体的检出率分别是2.4%(1/41)、51.2%(43/84)、97.8%(45/46);非登革病毒感染的发热患者及正常人血清中,有1例疟疾患者血清登革病毒IgM抗体呈阳性,NS1抗原无一例阳性.RT-PCR在登革病毒感染患者发病第1、2天和3~5 天的检出率分别是85.4%(35/41)、83.3%(70/84);登革病毒感染患者发病第1、2天血清的病毒分离培养阳性率分别是80.0%(16/20)、38.1%(8/21),总分离率58.5%(24/41);RT-PCR-RFLP分型鉴定技术及间接免疫荧光法(IFA)均证实2006年广州流行株为登革Ⅰ型病毒.结论 ELISA法检测登革病毒NS1抗原操作技术成熟,且具有敏感性高、特异性好的特点,对登革病毒感染的早期诊断和疫情的早期控制具有重要意义,适合于基层医疗机构常规应用.

    作者:陈万山;张复春;卢业成;唐小平;尹炽标;王建;宋伟南;刘丽儿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福建省人体重要寄生虫感染家庭聚集性分析

    目的 调查福建省人体重要寄生虫感染家庭聚集性的现状.方法 按《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实施细则》规定的方法,对福建省13个县(市、区)39个抽样点的调查结果,采用二项分布拟合原理对重要感染虫种进行家庭聚集性分析.结果 共调查6 219户,20 195人,蛔虫、鞭虫、钩虫感染率分别为9.55%、11.48%、19.73%,其分布均存在显著的家庭聚集性(P均<0.001).结论 福建省人体肠道蛔虫、鞭虫和钩虫的感染均有家庭聚集性,建议以家庭为主体加强健康教育力度和驱虫,以提高和巩固防治效果.

    作者:李燕榕;李莉莎;程由注;陈宝建;张榕燕;林金祥;方彦炎;林开铅;李友松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2006年广州地区登革热流行的临床特征

    目的 总结2006年6~12 月间广州地区出现的439例登革热病人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2006年我院收治入院的439例登革热病人的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06年的登革热病例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100%)、头痛(75.9%)、全身肌痛(56.7%)、骨痛(42.1%)、恶心呕吐(27.1%)、皮疹(92.9%);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分别占72.7%和64.7%,血液生化示丙氨酸转氨酶(ALT)升高占57.9%、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升高占85.2%、低钾血症占44.2%,淋巴结肿大占15.3%,肝肿大占1.4%,未见脾肿大.CD细胞亚群计数CD3下降的占44.5%、CD4下降的占46.2%,CD8下降的占38.7%.所有病例登革热抗体IgM阳性.结论 此次广州地区流行的登革热病例,临床表现典型合并有多脏器损害,尤其肝损害较多见,近半数病人出现CD细胞计数明显下降,未出现登革出血热及登革休克综合征.经及时诊断和治疗,预后良好.

    作者:何凯茵;陈燕清;王建;肖光明;王琦;黄丽芬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慢性肝炎交叉感染的临床对比分析

    目的 研究慢性乙型肝炎重叠甲型肝炎与乙型肝炎重叠戊型肝炎患者在临床表现、预后及病毒之间相互干扰方面的异同.方法 慢性乙型肝炎重叠甲型肝炎组50例,慢性乙型肝炎重叠戊型肝炎组50例和单纯乙型肝炎组50例,其中每组各含4例肝硬化患者;对3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在症状、转氨酶及胆红素方面,重叠感染组均重于单纯慢性乙型肝炎组(P<0.05或P<0.01).但与预后有关的一些指标,如白蛋白、凝血酶原活动度及病死率,两种重叠感染对慢性乙型肝炎的影响有所不同:甲型肝炎重叠感染似对慢性乙型肝炎影响不大,但戊型肝炎重叠感染似对慢性乙型肝炎有比较严重的不良影响.在病毒干扰方面,两种重叠感染似对乙型肝炎病毒复制均有一定抑制作用,戊型肝炎重叠感染更明显.结论 甲型肝炎重叠感染对慢性乙型肝炎的症状、转氨酶、胆红素虽有一定影响,但对其预后无太大影响,对乙型肝炎病毒复制似有一定的抑制,但不如戊型肝炎明显;戊型肝炎重叠感染对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及其预后均有明显的影响,对乙型肝炎病毒的抑制也较强.

    作者:施中凯;胡晓丽;孙丽芳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锯木屑氯硝柳胺缓释剂研制及杀血吸虫尾蚴的效果

    目的 为降低血吸虫病易感地带的灭螺成本,防止人群感染血吸虫病,根据血吸虫尾蚴聚集于水面的生态特点,研制锯木屑氯硝柳胺缓释剂用于灭蚴的新方法.方法 以锯木屑为载体,加入氯硝柳胺制成漂浮型和下沉型两种缓释剂.结果 两种缓释剂室内观察6个月不崩解,上浮剂型可漂浮2个月,药物缓慢释放时间在3个月以上.结论 为血吸虫病易感地带灭蚴提供一种长效经济的灭蚴新方法.

    作者:熊海波;张贵新;李文锋;汤立志;黄海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结肠途径治疗对中暑犬降温作用及炎症因子的影响

    目的 研究结肠途径治疗对高温中暑犬降温作用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 建立高温中暑犬的动物模型,将犬随机分为两组(结肠途径治疗组、常规治疗组),比较两组的降温时间,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中暑前,中暑后6 h、24h、48 h血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与常规治疗组相比,肠疗组降温时间明显缩短(P<0.01),IL-1β、IL-6和TNF-α显著下降(P<0.05).结论 肠疗可加快高温中暑犬降温速度,清除血清炎症因子.

    作者:姚欣;冯子坛;刘卫;吉丽;白启轩;贾昭;吴颖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溶栓前后血栓标志物和血小板活化状态研究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溶栓前后外周血中血栓标志物(D-二聚体D-D,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水平变化和血小板活化状态标志物血小板α颗粒膜糖蛋白CD62P及溶酶体膜糖蛋白CD63的阳性表达率与血管再通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比浊法和流式细胞术分别测定39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溶栓前后和36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中D-D、vWF水平和CD62P及CD63的阳性表达率.结果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再通组和未通组溶栓前D-D、vWF水平和CD62P、CD63的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再通组和未通组溶栓前各项指标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再通组溶栓后D-D、vWF水平和CD62P、CD63的阳性表达率均明显低于溶栓前组(P<0.01),未通组溶栓后D-D水平明显低于溶栓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vWF水平和CD62P、CD63的阳性表达率却高于溶栓前组,后两者还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栓标志物D-D、vWF和CD62P、CD63表达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溶栓成功与否,其水平可作为临床判断溶栓后血管再通的辅助指标.

    作者:谢妮;丁芳林;王秀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阴道毛滴虫黏附蛋白65-3基因的cDNA克隆与序列分析

    目的 对阴道毛滴虫黏附蛋白65-3基因进行cDNA克隆与序列分析.方法 Trizol试剂提取阴道毛滴虫基因组RNA.以总RNA为模板,RT-PCR扩增黏附蛋白65-3基因,定向克隆入pMD-18T线形载体,构建pMD-18T-ap65-3重组质粒,并进双行酶切、PCR鉴定及测序分析.结果 RT-PCR扩增出阴道毛滴虫黏附蛋白65-3基因.经凝胶电泳、PCR鉴定和限制酶切鉴定,成功的构建出pMD-18T-ap65-3重组质粒.序列分析表明,黏附蛋白65-3基因开放阅读框长为1 704bp,与GenBank上公布的黏附蛋白65-3基因序列比较,其同源性高达99.6%.结论 阴道毛滴虫黏附蛋白65-3基因体外扩增及测序的成功,为进一步研究阴道毛滴虫的致病机理及滴虫病防治方法奠定了基础.

    作者:朱晓燕;王雅静;杨树国;毕世樑;廖琳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一起工厂伤寒爆发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

    目的 探讨伤寒疫情的规模及原因,以便及时采取科学、合理的疫情控制措施.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开展此次疫情调查,比较病例与对照之间不同危险因素的暴露比例,并采集工厂内外环境、饮食及水源的相关样本进行检测.结果 共报告28例伤寒确诊病例,无死亡.对病例中分离的12株伤寒菌株进行的PFGE检测结果一致.病例分布在该片区217间工厂中的10间,平均罹患率为3.1%o,工厂间的罹患率无统计学意义(χ2=5.2,P=0.74).在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中,病前外出进餐史(OR=8.0,95%CI:2.6~25)、病前凉面或凉皮进食史(OR=6.8,95%CI:1.4-32)及直接引用生水史(χ2=4.9,P<0.01)等危险因素结果一致,均有统计学意义.在所有40份环境样本中,水箱水、井水及水箱底泥水均发现有粪大肠菌群超标现象,但未分离到伤寒沙门氏菌.结论 此宗伤寒可能是由于饮用污染的井水和在凉面、凉皮制作过程中使用污染井水导致的.采取加强饮食卫生管理、隔离治疗病人及带菌者、停止使用井水而改用市政供水等措施之后疫情终止.

    作者:谢旭;王昕;牟瑾;马汉武;王敬忠;张小岚;李媛;吕秋莹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广州管圆线虫对淡水螺感染性的实验研究

    目的 比较研究广州管圆线虫对褐云玛瑙螺、福寿螺、中国圆田螺三种食用淡水螺的感染性.方法 在相同的条件下,用广州管圆线虫Ⅰ期幼虫感染三种螺,2、4、8、12及24 h后,随机抽样各20只,分别饲养于置有滤水器、水温(24±1)℃的玻璃缸内,记录感染2周内各组螺死亡数.第15天开始解剖,记录螺软体重量和感染虫数.同时设不感染螺对照组.结果 三种螺感染后均有死亡,第5天死亡数达高峰.三种螺的感染率和死亡率与螺的种类及感染时间均无相关性:虫负荷与密度,福寿螺感染8、12及24 h均显著高于感染2h(P均<0.05),褐云玛瑙螺,感染24 h的均显著高于感染2、4、8及12 h的(P均<0.05),中国圆田螺,感染2、4、8、12及24 h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05).褐云玛瑙螺感染8、12及24 h的虫负荷均显著高于福寿螺和中国圆田螺(P均<0.05).结论 褐云玛瑙螺、福寿螺对广州管圆线虫易感并有较高的相容性,其中褐云玛瑙螺的相容性较强.

    作者:刘义;高世同;耿艺介;黄达娜;张仁利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小儿外周血造血干/祖细胞采集效果和安全性的研究

    目的 探讨小儿外周血造血干/祖细胞采集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32名供者经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后,应用血细胞分离机进行外周血干/祖细胞采集.循环血量2~6 L.采集中,监测病人的血压、心率、呼吸、MNC(单个核细胞)、WBC、RBC、Hb、Hct和Plt及血清Ca2+浓度的变化.采集的MNC液用CD34单抗标记后检测CD34+细胞数,并同时作CFU-GM集落培养.结果 32例共进行了89次干/祖细胞采集,机器平均每次循环血量2.5个血容量.MNC采集效率达(64.78±3.23)%,每次采得MNC液60ml,获得MNC为(3.1±0.6)×108 /kg;CD34+为(2.8±0.6)×106 /kg及CFU-GM(2.6±0.5)×105 /kg.术中供者无任何不良反应.采集前后血压、心率、呼吸、RBC、Hb、Hct和血清Ca2+浓度无明显变化(P>0.05),但Plt数从采集前的159.63×109 /L下降到采集后的112.78×109 /L,下降幅度达29.35%.结论 采用CS-3000PLUS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小儿外周血造血干/祖细胞是一种有效和安全的方法,供者仅需2~3 次采集就能获得异体外周血造血干/祖细胞移植所需的干/祖细胞数量.

    作者:陈会友;方建培;王玲;孙新;张伟玲;梁华钦;黄可君;汪传喜;付涌水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家庭探访对初产妇产褥期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 探讨家庭探访对初产妇产褥期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110例单胎出院进行家庭探访的初产妇设为家访组,将过去未做家庭探访,只做电话随访的110例单胎初产妇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产后4周时生理问题和生活质量.结果 产后4周家访组发生产褥期常见生理问题的例数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家访组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 家庭探访对促进初产妇产褥期生理机能恢复和维护心理健康具有明显作用,可有效提高初产妇的生活质量.

    作者:毛惠娜;刑誉;王晓阳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检测在临床多种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OLYMPUSLL AU-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芬兰Orion Diagnostica公司hs-CRP试剂盒,检测我院门诊及住院病人共3 720例.结果 细菌感染者hs-CRP显著增高,心血管疾病患者明显增高,病毒感染、糖尿病、子宫肌瘤、宫外孕等疾病血清浓度变化不大或基本保持不变.结论 hs-CRP测定能准确快速地判断引起感染的病原体类别,对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作者:李亚;李忠;何晓明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热带医学杂志

热带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东省寄生虫学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