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亚;李忠;何晓明
目的 探讨人结肠癌中p38γMAPK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54例结肠癌组织、近癌旁组织、癌周正常组织和15例腺瘤息肉组织中p38γ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p38γ蛋白的表达主要定位于胞质中,仅少量在胞核中表达.p38γ蛋白在结肠癌组织、癌旁组织、癌周正常组织中的高表达率分别为75.93%、51.85%、37.04%,在结肠腺瘤息肉组织中高表达率为33.33%.p38γ蛋白在结肠癌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癌周正常组织和腺瘤息肉组织,有统计学意义(P<0.01).p38γ的表达与Duke分期,组织分化程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有显著差异(P<0.01),p38γ的表达与年龄、性别、肿瘤大小、肿瘤位置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 结肠癌组织中p38γ蛋白处于过度表达状态,与结肠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密切相关.
作者:曾山崎;曹杰;张雪雁;杜洪;肖焕擎;朱郇悯;麦璟莹 刊期: 2007年第08期
为了增强乙肝疫苗的免疫效力,开发研制新型疫苗佐剂是当前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之一.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含CpG基序的寡脱氧核苷酸(CpG ODN)在体外实验中,对人和鼠的多种免疫细胞有活化作用;在动物实验中,CpG ODN不仅可增强乙肝疫苗的体液免疫应答,还可增强其细胞免疫应答,这正是铝佐剂所达不到的,且CpG ODN与铝佐剂具有协同效应,今后可考虑双佐剂联合乙肝疫苗接种,能提高接种人群的应答率,刺激机体产生更有效的保护作用;动物实验还显示,CpG ODN能增强HBV转基因小鼠对乙肝疫苗的免疫应答和抗病毒效应,说明乙肝疫苗辅以CpG ODN可望作为临床上免疫治疗慢性HBV感染的可行性途径;Ⅰ期临床试验表明CpG ODN对人体较安全.
作者:沐小敏;谢志春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不同人群的霍乱杀弧菌抗体水平和对霍乱的免疫状态,并探讨补体溶菌试验检测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补体溶菌试验方法检测不同人群杀弧菌抗体水平,并运用统计学方法,对补体溶菌试验与常规分离培养法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确诊病人的抗体水平显著高于当地健康人群(P<0.001);补体溶菌试验方法与常规分离培养法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补体溶菌试验法在基层霍乱检测工作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为霍乱的免疫学和流行病学研究提供了依据.
作者:栾玉明;李少彤;曾涛;陈万山;钟豪杰;朱月娥;卢树成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动态检测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c acid,HCA)水平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诊治价值.方法 前瞻性地调查102例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HCA、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空腹胰岛素(fasting insulin,FINS)以及C肽水平,计算了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以及胰岛β细胞分泌指数HOMA-β,并分析了HCA和FBG、FINS、C肽、HOMA-IR以及HOMA-β的相关性.结果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HCA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血清HCA水平与FINS、HOMA-IR以及HOMA-β呈明显负相关,与FBG以及空腹C肽无明显相关.结论 胰岛素缺乏和胰岛素抵抗可能是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HCA水平升高的重要相关因素,检测血清HCA水平对评估疾病程度、了解病情进展和转归以及指导临床治疗均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谭穗芳;李素梅;曾维新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 研究结肠途径治疗对高温中暑犬降温作用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 建立高温中暑犬的动物模型,将犬随机分为两组(结肠途径治疗组、常规治疗组),比较两组的降温时间,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中暑前,中暑后6 h、24h、48 h血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与常规治疗组相比,肠疗组降温时间明显缩短(P<0.01),IL-1β、IL-6和TNF-α显著下降(P<0.05).结论 肠疗可加快高温中暑犬降温速度,清除血清炎症因子.
作者:姚欣;冯子坛;刘卫;吉丽;白启轩;贾昭;吴颖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 对阴道毛滴虫黏附蛋白65-3基因进行cDNA克隆与序列分析.方法 Trizol试剂提取阴道毛滴虫基因组RNA.以总RNA为模板,RT-PCR扩增黏附蛋白65-3基因,定向克隆入pMD-18T线形载体,构建pMD-18T-ap65-3重组质粒,并进双行酶切、PCR鉴定及测序分析.结果 RT-PCR扩增出阴道毛滴虫黏附蛋白65-3基因.经凝胶电泳、PCR鉴定和限制酶切鉴定,成功的构建出pMD-18T-ap65-3重组质粒.序列分析表明,黏附蛋白65-3基因开放阅读框长为1 704bp,与GenBank上公布的黏附蛋白65-3基因序列比较,其同源性高达99.6%.结论 阴道毛滴虫黏附蛋白65-3基因体外扩增及测序的成功,为进一步研究阴道毛滴虫的致病机理及滴虫病防治方法奠定了基础.
作者:朱晓燕;王雅静;杨树国;毕世樑;廖琳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 为降低血吸虫病易感地带的灭螺成本,防止人群感染血吸虫病,根据血吸虫尾蚴聚集于水面的生态特点,研制锯木屑氯硝柳胺缓释剂用于灭蚴的新方法.方法 以锯木屑为载体,加入氯硝柳胺制成漂浮型和下沉型两种缓释剂.结果 两种缓释剂室内观察6个月不崩解,上浮剂型可漂浮2个月,药物缓慢释放时间在3个月以上.结论 为血吸虫病易感地带灭蚴提供一种长效经济的灭蚴新方法.
作者:熊海波;张贵新;李文锋;汤立志;黄海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 研究慢性乙型肝炎重叠甲型肝炎与乙型肝炎重叠戊型肝炎患者在临床表现、预后及病毒之间相互干扰方面的异同.方法 慢性乙型肝炎重叠甲型肝炎组50例,慢性乙型肝炎重叠戊型肝炎组50例和单纯乙型肝炎组50例,其中每组各含4例肝硬化患者;对3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在症状、转氨酶及胆红素方面,重叠感染组均重于单纯慢性乙型肝炎组(P<0.05或P<0.01).但与预后有关的一些指标,如白蛋白、凝血酶原活动度及病死率,两种重叠感染对慢性乙型肝炎的影响有所不同:甲型肝炎重叠感染似对慢性乙型肝炎影响不大,但戊型肝炎重叠感染似对慢性乙型肝炎有比较严重的不良影响.在病毒干扰方面,两种重叠感染似对乙型肝炎病毒复制均有一定抑制作用,戊型肝炎重叠感染更明显.结论 甲型肝炎重叠感染对慢性乙型肝炎的症状、转氨酶、胆红素虽有一定影响,但对其预后无太大影响,对乙型肝炎病毒复制似有一定的抑制,但不如戊型肝炎明显;戊型肝炎重叠感染对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及其预后均有明显的影响,对乙型肝炎病毒的抑制也较强.
作者:施中凯;胡晓丽;孙丽芳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小儿外周血造血干/祖细胞采集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32名供者经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后,应用血细胞分离机进行外周血干/祖细胞采集.循环血量2~6 L.采集中,监测病人的血压、心率、呼吸、MNC(单个核细胞)、WBC、RBC、Hb、Hct和Plt及血清Ca2+浓度的变化.采集的MNC液用CD34单抗标记后检测CD34+细胞数,并同时作CFU-GM集落培养.结果 32例共进行了89次干/祖细胞采集,机器平均每次循环血量2.5个血容量.MNC采集效率达(64.78±3.23)%,每次采得MNC液60ml,获得MNC为(3.1±0.6)×108 /kg;CD34+为(2.8±0.6)×106 /kg及CFU-GM(2.6±0.5)×105 /kg.术中供者无任何不良反应.采集前后血压、心率、呼吸、RBC、Hb、Hct和血清Ca2+浓度无明显变化(P>0.05),但Plt数从采集前的159.63×109 /L下降到采集后的112.78×109 /L,下降幅度达29.35%.结论 采用CS-3000PLUS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小儿外周血造血干/祖细胞是一种有效和安全的方法,供者仅需2~3 次采集就能获得异体外周血造血干/祖细胞移植所需的干/祖细胞数量.
作者:陈会友;方建培;王玲;孙新;张伟玲;梁华钦;黄可君;汪传喜;付涌水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 比较研究广州管圆线虫对褐云玛瑙螺、福寿螺、中国圆田螺三种食用淡水螺的感染性.方法 在相同的条件下,用广州管圆线虫Ⅰ期幼虫感染三种螺,2、4、8、12及24 h后,随机抽样各20只,分别饲养于置有滤水器、水温(24±1)℃的玻璃缸内,记录感染2周内各组螺死亡数.第15天开始解剖,记录螺软体重量和感染虫数.同时设不感染螺对照组.结果 三种螺感染后均有死亡,第5天死亡数达高峰.三种螺的感染率和死亡率与螺的种类及感染时间均无相关性:虫负荷与密度,福寿螺感染8、12及24 h均显著高于感染2h(P均<0.05),褐云玛瑙螺,感染24 h的均显著高于感染2、4、8及12 h的(P均<0.05),中国圆田螺,感染2、4、8、12及24 h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05).褐云玛瑙螺感染8、12及24 h的虫负荷均显著高于福寿螺和中国圆田螺(P均<0.05).结论 褐云玛瑙螺、福寿螺对广州管圆线虫易感并有较高的相容性,其中褐云玛瑙螺的相容性较强.
作者:刘义;高世同;耿艺介;黄达娜;张仁利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 研究不同剂量的富硒酵母对铁过量导致小鼠肝脏脂质过氧化水平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通过腹腔注射右旋糖酐铁6周诱发小鼠肝损伤后,分别给予不同剂量的富硒酵母,观察补硒对小鼠肝脏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及肝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补充富硒酵母40 mg/(kg·d)能显著降低肝组织中MDA含量,增强SOD、CAT、GSH-Px的活性,并能减少细胞的凋亡;而补充富硒酵母20,60 mg/(kg·d)能显著增加MDA含量,降低SOD、CAT、GSH-Px的活性,并能增加肝细胞的凋亡.结论 富硒酵母具有抗氧化和促氧化的双向作用,其两面性取决于硒的浓度.
作者:朱航;何秋实;吕阳;雷蕾;罗海吉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 研究重庆市1951-2001 年疟疾发病的动态规律.方法 运用SPSS 12.0统计软件,利用时间序列模型建立人口数的二次预测模型和年新发病例数的对数曲线模型来分析预测疟疾的发病数及发病率.结果 重庆市人口数的二次曲线模型和疟疾新发病例的对数曲线模型能够对重庆市人口数和疟疾新发病例数进行预测,2002年重庆市人口数预测范围为3 113 112~3 368 928人,新发病例数范围为126~134 例;分别与实际的人口数(31 309 038人)和病例数(130例)基本吻合.结论 运用人口数的二次曲线模型和疟疾新发病例的对数曲线模型能够较好的预测疟疾发病数和发病率,总体来看重庆市疟疾动态的总趋势是持续下降的.
作者:晏维;蒋诗国;李继艮;罗飞;谢君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岳阳市淋病流行趋势,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全市1993-2005 年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993-2005 年岳阳市共报告淋病3 992例,年平均发病率为5.96/10万.男性淋病发病率在1996-2003 年逐年上升,年平均增长率为46.40%,2004年和2005年又有所下降;女性淋病发病率在1996年后逐渐上升,在1998年达高峰,随后逐年下降.其中1997-1999 年,女性淋病发病率高于男性.淋病患者的发病年龄集中在15~40 岁,职业以农民、工人为主,初中文化程度者常见.淋病主要发生于已婚者,传染来源以非婚性接触为主,占67.13%.结论 淋病仍是岳阳市性传播疾病(STD)的优势病种.应加强对淋病,尤其是男性淋病的监测,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以有效控制淋病.
作者:彭朝阳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检测在临床多种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OLYMPUSLL AU-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芬兰Orion Diagnostica公司hs-CRP试剂盒,检测我院门诊及住院病人共3 720例.结果 细菌感染者hs-CRP显著增高,心血管疾病患者明显增高,病毒感染、糖尿病、子宫肌瘤、宫外孕等疾病血清浓度变化不大或基本保持不变.结论 hs-CRP测定能准确快速地判断引起感染的病原体类别,对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作者:李亚;李忠;何晓明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标签引物-套式/多重PCR技术在检测疟疾感染中的现场应用价值.方法 随机采取我省疟疾流行区有发热症状的居民及家庭成员的耳垂血79份,同时制作厚血片和滤纸血样本各1份,用标签引物-套式/多重PCR检测所采集滤纸血样本中的疟原虫,并与镜检法进行比较.结果 79份样本中,用标签引物-套式/多重PCR技术检出间日疟原虫阳性6例,镜检初检出10例间日疟原虫阳性,经复查血片后有4例排除了疟疾感染.镜检复核阳性的6例样本PCR均为阳性.以镜检复核为标准,两法阳性和阴性符合率为100%.结论 标签引物-套式/多重PCR检测疟疾感染具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对疟疾鉴别诊断和明确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唐莉娜;徐建军;王世海;卢丽丹;李松平;黄天谊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来自不同地域的人群感染EB病毒的血清学抗体谱是否存在差异.方法 从鼻咽癌高发区中山市的健康成人中收集348例中山籍贯原住居民的血清和81例外省籍贯居民的血清,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的EBNAl-IgA、EBNAl-IgG、VCA-p18-IgA、VCA-p18-IgG、Zta-IgA和Zta-IgG等6种抗体水平,比较不同抗体组合时两类人群样本的抗EB病毒抗体谱的差别.结果 当三项IgA类抗体皆为阴性时,外省籍贯阴性率远远大于中山籍贯样本(P=0);当EBNAl-IgA单阳时,外省籍贯样本阳性率远远高于中山籍贯样本(P=0.001);当Zta-IgA单项阳性时(P=0.008),或者Zta-IgA和VCA-p18-IgA同时阳性时(P=0.001),中山籍贯样本阳性率明显高于外省籍贯样本;而三项IgG类抗体的任意组合,中山籍贯和外省籍贯都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中山籍贯原住居民感染的EB病毒常常处于激活状态;相反,外省籍贯的中山居民感染的EB病毒处于潜伏期时表达的EBNAl水平更高.提示中山籍贯原住居民比外省籍贯居民具有更高的风险罹患鼻咽癌.
作者:易冰;余元龙;季明芳;程伟民;顾耀亮;罗秋育;詹希美;宗永生 刊期: 2007年第08期
免疫球蛋白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已经有一个多世纪的历史.虽然抗生素问世以来,免疫球蛋白的作用被部分取代,但是在感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免疫球蛋白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对免疫球蛋白用于病毒性疾病和细菌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做一简要回顾,以供参考.
作者:刘宇鸽;陆家海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固相酶联免疫测定(ELISA)法检测NS1抗原在登革病毒感染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登革病毒感染早期患者血清171份,非登革病毒感染发热患者血清11份,正常人血清10份,采用ELISA法检测全部192份血清的登革病毒NS1抗原和IgM抗体;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RT-PCR-RFLP)技术对发病5 d内的125份血清进行扩增和鉴定分型;并采用C6/36细胞微量培养法对发病第1、2天的41份血清进行登革病毒分离培养.结果 登革病毒感染患者发病2 d内、3~5 d以及6~10 d血清NS1抗原的检出率分别是92.7%(38/41)、83.3%(70/84)、10.9%(5/46);IgM抗体的检出率分别是2.4%(1/41)、51.2%(43/84)、97.8%(45/46);非登革病毒感染的发热患者及正常人血清中,有1例疟疾患者血清登革病毒IgM抗体呈阳性,NS1抗原无一例阳性.RT-PCR在登革病毒感染患者发病第1、2天和3~5 天的检出率分别是85.4%(35/41)、83.3%(70/84);登革病毒感染患者发病第1、2天血清的病毒分离培养阳性率分别是80.0%(16/20)、38.1%(8/21),总分离率58.5%(24/41);RT-PCR-RFLP分型鉴定技术及间接免疫荧光法(IFA)均证实2006年广州流行株为登革Ⅰ型病毒.结论 ELISA法检测登革病毒NS1抗原操作技术成熟,且具有敏感性高、特异性好的特点,对登革病毒感染的早期诊断和疫情的早期控制具有重要意义,适合于基层医疗机构常规应用.
作者:陈万山;张复春;卢业成;唐小平;尹炽标;王建;宋伟南;刘丽儿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 克隆十二指肠钩虫脂肪酸与视黄醇结合蛋白(Ad-FAR-1)基因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方法 运用3'RACE及RT-PCR技术分别扩增Ad-FAR-1 cDNA部分片段,获得序列经拼接后利用在线BLAST程序检索GenBank中相似的核酸序列及推导的氨基酸序列;设计引物,将Ad-FAR-1成熟肽编码序列克隆、连接到原核表达载体pET32a,构建重组表达质粒并转化到大肠杆菌BL21(DE3)中用IPTG诱导表达,SDS-PAGE分析表达情况.结果 成功克隆到Ad-FAR-1全长cDNA序列并构建了pET32a/Ad-FAR-1原核表达重组质粒,Ad-FAR-1融合蛋白在大肠中得到了高效表达.结论 成功获得并表达了十二指肠钩虫脂肪酸与视黄醇结合蛋白(Ad-FAR-1)基因,为进一步研究该蛋白的特性与功能奠定了基础.
作者:彭礼飞;胡晶晶;邓莉;杨陈;甘伟琼;吴亚敏;付汉维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溶栓前后外周血中血栓标志物(D-二聚体D-D,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水平变化和血小板活化状态标志物血小板α颗粒膜糖蛋白CD62P及溶酶体膜糖蛋白CD63的阳性表达率与血管再通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比浊法和流式细胞术分别测定39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溶栓前后和36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中D-D、vWF水平和CD62P及CD63的阳性表达率.结果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再通组和未通组溶栓前D-D、vWF水平和CD62P、CD63的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再通组和未通组溶栓前各项指标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再通组溶栓后D-D、vWF水平和CD62P、CD63的阳性表达率均明显低于溶栓前组(P<0.01),未通组溶栓后D-D水平明显低于溶栓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vWF水平和CD62P、CD63的阳性表达率却高于溶栓前组,后两者还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栓标志物D-D、vWF和CD62P、CD63表达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溶栓成功与否,其水平可作为临床判断溶栓后血管再通的辅助指标.
作者:谢妮;丁芳林;王秀 刊期: 2007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