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凌;陈晓红;梁莉红;李结敏
目的了解海南省恶性疟原虫 Pfmdr1基因中的关键性点突变是否与海南株恶性疟原虫产生氯喹抗性有关.方法采用套式 PCR法分别扩增 Pfmdr1基因中含有第 86位和 1246位氨基酸的多态性片段,并对扩增产物进行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分析,观察是否存在突变位点. 结果 45个样本中, Pfmdr1基因第 86位氨基酸均未发生点突变,即 86位密码子是 Asn而非突变型的 Tyr; Pfmdr1基因发生 D1246Y突变的样本有 3个,其中 1个是抗性株, 2个为敏感株.结论我国海南株恶性疟原虫产生氯喹抗性与 Pfmdr1基因的多态性无显著关系.
作者:宋杰;江钢锋;陈沛泉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了解和分析阳山县人体重要寄生虫感染现状,评估防治效果,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改良加藤氏厚涂片法对随机抽定的调查点人群进行检查.结果高峰、七拱、岭背 3个调查点华支睾吸虫感染率分别为 1.2%、 17.9%和 0.4%,平均为 6.48%.土源性线虫感染率分别为 51.5%、 17.5%和 49.12%,平均为 39.38%.结论阳山县居民华支睾吸虫感染率较第一次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有明显升高的趋势,且有地区性、食鱼生习惯、男性感染率高的特点.
作者:黄新华;钟文钊;黄安;刘狄轩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调查深圳市宝安区部分村民中肠道寄生虫的感染现状和流行趋势.方法以加藤氏法检查本地部分村民 506人份.结果检查总人数为 506人,寄生虫阳性数 16人,总感染率为 3.16%.共检出寄生虫 5种,其感染率分别为华支睾吸虫 1.19%、蛔虫 0.99%、钩虫 0.59%、鞭虫 0.20%和蛲虫 0.20%. 结论深圳市宝安区部分村民的肠道寄生虫感染呈下降趋势,并将维持于一个低水平状态,食源性寄生虫的感染有增加的趋势.
作者:马智超;黎建民;詹志强;刘益民;蔡日东;诸毕科;张小岚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了解四会市消灭血吸虫病后的疫情动态.方法建立血吸虫病监测系统,在原疫区对钉螺和传染源进行同步监测.结果 1996~ 2003年共查螺 182.7万 m2,均未发现活的钉螺.复查历史病人 948人次;检查外来人口 112人,阳性者 4人 (3.57 % );调查低年龄组的中小学生 1 617人,皮试阳性者 106人 (6.55% ).阳性者经粪检复查均没有发现血吸虫病人.解剖野鼠 339只,检查耕牛 1 339头次, 没有发现血吸虫虫卵阳性的野鼠和牛只.结论四会市血吸虫病防治成果巩固,但仍必须加强监测,特别是输入性传染源及钉螺的监测.
作者:赖军伟;李俊强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查清梅县农村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卫生状况,为农村改水防病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普查和随机抽样相结合方法,水源水质按<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规范> (2001)检验,依<农村实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准则>评价.结果大多数农村居民 (94.03% )饮用浅层地下水,以井水、山泉水和手摇井为主.少部份居民 (5.97% )仍饮用不卫生的库、塘、河、沟等地表水源. 75.95%水源符合农村饮用水卫生标准Ⅰ、Ⅱ级水质.结论梅县水源水质自然本底良好,但农村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受到不同程度的自然和人为污染,水源选择、卫生防护等方面还有缺陷.建议不宜饮用库、塘、河、沟等地表水源,加强水源防护及净化消毒水质.
作者:黄念先;肖奎光;刘思强;周志汀;巫卓英;熊杏茹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对合成的 ICAM- 1模拟肽 P1(KLYLIAEGSVAA) 的抗原性及生物活性进行鉴定. 方法化学合成 ICAM- 1模拟肽 KLYLIAEGSVAA,以间接 ELISA及竞争抑制试验鉴定合成肽的抗原性,以玻片免疫组化方法鉴定合成肽的生物活性.结果合成肽能与抗 ICAM- 1单抗 15.2发生特异性结合,并且能够竞争抑制 ICAM- 1分子及相应的阳性噬菌体克隆与单抗 15.2的结合作用.玻片免疫组化显示合成肽及 ICAM- 1分子均能有效抑制相应的阳性噬菌体展示肽与白细胞的结合.结论合成的短肽具有 ICAM- 1与 15.2抗体结合的抗原性,并能有效模拟 ICAM- 1分子与白细胞结合的功能.
作者:郝文波;徐伟文;李明;王萍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分离纯化日本血吸虫成虫 (AWA)和未成熟虫卵 (SIEA)可溶性抗原中的单一蛋白,为血吸虫病 免疫诊断、预防提供新的抗原分子.方法柱层析分离纯化成虫和未成熟虫卵可溶性抗原, SDS- PAGE及银染色进行分析鉴定.结果得到了三种不同大小血吸虫分子抗原 AWA18 000u, SIEA42 000u, SIEA130 000u.结论实验证明柱层析法是一种快速分离纯化血吸虫单一组分抗原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作者:彭先楚;汪世平;周松华;姜孝新;吕志跃;徐绍锐;肖小芹;曾少华;余俊龙;戴橄;李文凯;吴仕筠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术中冷冻切片结合印片病理诊断.方法对 168例送检组织在冷冻切片同时,在同一部位印片, HE染色,光镜下观察,并与石蜡切片对照.结果 168例良性冷冻切片 93例,印片 95例;恶性冷冻切片 67例,印片 62例.冷冻切片诊断准确率 95.24%,印片诊断准确率 93.45%.可疑冷冻切片、印片均为 5例,占 2.98%;良恶难定冷冻切片 3例,占 1.78%,印片 6例,占 3.57%.误诊 2例都为印片良性肿瘤,占 1.19%.结论在冷冻切片同时采用印片方法进行病理诊断,有提高对病理诊断的准确性.
作者:雷伟华;刘自光;刘丽萍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 Sysmex XE-21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有核红细胞计数的准确性并作评价.方法准确性测定:分别用仪器法和显微镜目测法计数 38例抗凝静脉血的有核红细胞数( NRBC%),并将两者的结果进行比较.精密度测定:选择 3份有核红细胞数值不同的抗凝静脉血分别用仪器法和目测法测定,每份标本重复计数 10次,各自计算出 CV值进行比较.结果 38份抗凝静脉血仪器法计数的有核红细胞结果与显微镜目测法计数结果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经 t检验, P >0.05,相关系数 r为 0.9893, P< 0.01.仪器法和显微镜目测法对 3份有核红细胞数值不同的标本重复计数的平均 CV值分别为 7.9%和 15.1%,显示出仪器法的精密度明显高于目测法.结论 Sysmex XE-21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计数有核红细胞是一种较准确、快速、精密的方法,可满足临床诊断、治疗及疗效观察的需要.
作者:陈梅;方伟祯;傅玉如;林琼珠;许常珍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细菌致病岛是指病原菌染色体上编码许多毒力相关基因的分子量较大 (通常为 20~ 100kb)的外源性 DNA片段,其两侧往往含有重复序列或插入序列.幽门螺杆菌的致病岛 cag,可能是由水平转移的方式来自于质粒或噬菌体. cagA基因是 cag致病岛的标志,具有多态性.表达细胞相关抗原 CagA的 HP菌株感染与消化性溃疡和胃炎、胃癌等疾病发生有密切关系.
作者:陈文超;陈红庆;郭英;陈瑛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通过深圳市石岩地区 1991~ 2003年疟疾流行情况和防治效果分析,为今后疟疾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石岩地区疟疾流行情况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有效控制流行,发病率大幅度下降, 1998~ 2003年发病率控制在 0.30/万以下.结论在疟疾流行期间,应采取部门协作和综合性防治措施,才能控制疟疾流行.
作者:孔异生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通过对江门市人体肠道寄生虫的感染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为该市制定今后的人体寄生虫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调查对象采取改良加藤氏厚涂片法检查肠道寄生虫卵,用透明胶纸肛拭法检查蛲虫卵,并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讨论.结果共调查 1 530人,查出肠道寄生虫 5种,共有 521人感染,总感染率为 34.05%,其中华支睾吸虫、钩虫、鞭虫、蛔虫和蛲虫的感染率分别为 27.18%、 6.67%、 0.85%、 0.33%和 39.15%.结论经过多年的努力,江门市的寄生虫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华支睾吸虫和蛲虫的感染率还很高,今后要加强这两虫种的防治工作.
作者:周悦亮;李凤玲;区博文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 SE-选择素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 141例临床常见几种呼吸系统疾病与恶性肿瘤血清的 SE-selectin水平.结果对照组 E-选择素含量为 (23.85± 3.18)ng/ml; 各病理组血清 SE-selectin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01);慢性阻塞性肺炎合并呼吸衰竭组的血清 SE-selectin水平显著高于其它各组 (P< 0.01). 结论 SE-选择素检测可为呼吸系统疾病临床观察和判断炎症的轻重、病程的严重程度提供新的诊断指标,尤其对动态观察呼吸系统疾病是否合并呼吸衰竭时更有价值.
作者:刘凌;陈晓红;梁莉红;李结敏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应用生物可降解环 (BAR)进行结肠吻合的手术技巧. 方法应用 BAR 27例行结肠切除术的患者行结肠吻合, 46例手工吻合, 观察手术时间, 手术并发症,术后恢复情况. 结果吻合环吻合组患者全部成功吻合, 手工吻合组出现 1例吻合口漏, 2例吻合口狭窄.两组间并发症的发生无统计学意义 (P >0.05).两组间手术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腹涨改善时间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用 BAR行结肠吻合, 操作简单方便、吻合可靠, 明显缩短手术时间, 术后恢复快.
作者:李旺林;曹杰;唐伟镖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了解和分析南汇地区人体寄生虫感染的现状.方法选择 5个点,以整群抽样的常住人群为调查对象,粪便检查肠道寄生虫、以血清学检测绦囊虫、特殊人群弓形虫的感染情况.结果对 424人进行绦囊虫调查,阳性率 0.24%;弓形虫血清学检测 117人,阳性率 1.71%;肠道寄生虫调查人数为 1 719人,感染人数 62人,感染率为 3.61%,其中蛔虫的感染率为 0.58%,鞭虫为 2.50%, 钩虫为 0.12%, 蓝氏贾第鞭毛虫为 0.64%,蛲虫为 0; 男女性别的感染率没有显著差别 (χ 2=1.68, P >0.05);年龄组感染率以 70岁以上年龄组的感染率为高,达 6.67%;不同职业人群感染率以农民为高;不同文化程度感染率以文盲的感染率为高,文化程度越高,感染率越低.结论经过反复防治,人体寄生虫感染率有了明显的下降,防治的重点人群已由学生转为农业人群,年龄组由低龄转向 50岁以上人群.寄生虫感染与生产方式、生活习惯、卫生条件等有关,所以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们卫生意识、改变生活习惯等以控制寄生虫的感染.
作者:宋海红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证明白蚊伊蚊亲代能够经卵传递登革 2型病毒给子代,并且在传递过程中病毒毒力呈逐渐增强趋 势.方法采用套式 PCR分批检测感染雌蚊的子一代至子四代卵内登革病毒结合 C6/36细胞培养分离病毒及 TCID50法滴定病毒滴度.结果白蚊伊蚊能经卵传递 DEN-2, 至少可传四代以上;且在传代中病毒毒力有增强的趋势.结论实验证明白蚊伊蚊对登革 2型病毒有较大的媒介效能,且在维持登革病毒的自然循环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宋秀玲;黄炯烈;郑小英;吴瑜;王玲;潘实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 SARS的临床流行病学特点. 方法回顾性收集并登记 122例 SARS患者的流行病学和临床资料及其动态变化,建立数据库后进行分析.结果本组病例以青壮年为主, 42例( 34.4%)有明确的 SARS患者接触史,其中以医院和家庭接触为主.入院时的主要症状为发热 (116例, 95.1% )、寒颤 (37例, 30.3% )、咳嗽 (90例, 73.8% )、咳痰 (78例, 63.9% )、全身酸痛 (33例, 27% )和呼吸困难 (14例, 11.5% ).入院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正常者有 81例 (66.4% ),低于正常上限者 35例 (28.7% ),高于正常上限者 6例,其中 61例 (50% )的淋巴细胞计数下降,在住院过程中,共有 34例 (27.9% )的白细胞总数高于正常上限 ( >10 000/mm3);入院时 91例 (74.6% )胸片病灶为云雾状, 76例 (62.3% )有致密阴影, 7 例有肺实变,所有病例无胸腔积液、气胸或纵隔气肿, 82.8%的病例于入院后平均 (9.17± 5.05)d病灶开始吸收; 47例应用过糖皮质激素; 34人接受无创通气, 8例接受有创通气; 32例次出现肝、肾、心功能损害、消化道出血和继发细菌和真菌感染等并发症, 6例死亡. 结论 SARS主要表现为发热、寒颤、咳嗽、咳痰、全身酸痛和呼吸困难,易出现低氧血症和多脏器功能损害,影像学无明显特异性.
作者:罗一鲁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针对血吸虫病健康教育还缺乏有效的干预模式和尚未建立适合特定目标人群 (学生、成年女性和成年男性 )有效的血防健康促进方法,探讨适合不同目标人群的切实有效的健康教育干预模式及其在血吸虫病控制中的成本效果.方法采用基线调查,人群访谈以及快速评估等方法比较不同目标人群针对性健教干预前后的变化并对健康教育的成本效果进行分析.结果不同目标人群喜闻乐见的健教方式不同,对不同目标人群采取针对性健教干预取得了很好效果.结论以健康教育为主,结合人群化疗的防治策略能够有效地控制居民血吸虫病感染和再感染.健康教育还必须与化疗、灭螺、提供安全用水及环境改造配合,贯彻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从健 康教育到健康促进,才能更好地防治血吸虫病,增进人们健康.
作者:刘子瑛;戴裕海;徐兴建;李成名;张德坡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总结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妊高征 )行剖宫产术的麻醉处理过程.方法对 35例妊高征患者在围术期采取一系列救治措施:①有效防治子痫发作;②麻醉诱导要求占时短,循环干扰少,能有效抑制有害应激反应和消除病人的精神紧张和不安,消除因疼痛而引起血压继续升高;③合理降低高血压,改善血流动力学,避免术中发生高血压危象;④改善肾脏及子宫血流灌注;⑤避免或慎用对新生儿呼吸有抑制作用的麻醉药.结果全组病例经麻醉处理后,循环稳定,均无发生任何并发症,经术后进一步积极支持治疗后全部康复.结论术前全面了解病情,充分完善术前准备,选择合理的麻醉方法,围术期对患者的合并症进行积极治疗,采取止惊、降压、强心、扩容等综合措施,是提高妊高征患者麻醉成功的重要因素.
作者:张坤全;欧阳文博;冯肇洪 刊期: 2005年第01期
迄今,许多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据分子生物学观点,一些基因结构及表达异常是其发病的根本原因.其中基因突变,移位和调控异常是普遍的机制.基因治疗则有可能成为根治这部分心血管病的有效方法.根据心血管病发病机制近年来所取得的进展,应用病毒载体从基因水平治疗心血管病已在动物实验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目前暂时无法克服的问题.
作者:谢宝丽;张丽娜;夏琦;陈瑛 刊期: 2005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