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梅县农村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卫生现状调查

黄念先;肖奎光;刘思强;周志汀;巫卓英;熊杏茹

关键词:生活饮用水, 水源水质, 卫生现状
摘要:目的查清梅县农村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卫生状况,为农村改水防病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普查和随机抽样相结合方法,水源水质按<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规范> (2001)检验,依<农村实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准则>评价.结果大多数农村居民 (94.03% )饮用浅层地下水,以井水、山泉水和手摇井为主.少部份居民 (5.97% )仍饮用不卫生的库、塘、河、沟等地表水源. 75.95%水源符合农村饮用水卫生标准Ⅰ、Ⅱ级水质.结论梅县水源水质自然本底良好,但农村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受到不同程度的自然和人为污染,水源选择、卫生防护等方面还有缺陷.建议不宜饮用库、塘、河、沟等地表水源,加强水源防护及净化消毒水质.
热带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幽门螺杆菌cag致病岛的研究现状

    细菌致病岛是指病原菌染色体上编码许多毒力相关基因的分子量较大 (通常为 20~ 100kb)的外源性 DNA片段,其两侧往往含有重复序列或插入序列.幽门螺杆菌的致病岛 cag,可能是由水平转移的方式来自于质粒或噬菌体. cagA基因是 cag致病岛的标志,具有多态性.表达细胞相关抗原 CagA的 HP菌株感染与消化性溃疡和胃炎、胃癌等疾病发生有密切关系.

    作者:陈文超;陈红庆;郭英;陈瑛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农村居民肠道寄生虫感染调查及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调查深圳市宝安区部分村民中肠道寄生虫的感染现状和流行趋势.方法以加藤氏法检查本地部分村民 506人份.结果检查总人数为 506人,寄生虫阳性数 16人,总感染率为 3.16%.共检出寄生虫 5种,其感染率分别为华支睾吸虫 1.19%、蛔虫 0.99%、钩虫 0.59%、鞭虫 0.20%和蛲虫 0.20%. 结论深圳市宝安区部分村民的肠道寄生虫感染呈下降趋势,并将维持于一个低水平状态,食源性寄生虫的感染有增加的趋势.

    作者:马智超;黎建民;詹志强;刘益民;蔡日东;诸毕科;张小岚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内镜下粘膜内注射联合奥曲肽序贯治疗dieulafoy病

    目的观察内镜下粘膜内注射联合奥曲肽序贯治疗 dieulafoy病的疗效.方法 15例患者均经内镜确诊 dieulafoy病,先以高渗盐水、肾上腺素 (HSE)液行病灶粘膜内注射,再以 50μ g/h的剂量持续静滴 7d.结果 14例经该方法治疗止血成功,止血成功率为 93.3%, 1例再发出血,再出血率为 6.7%.结论内镜下粘膜内注射联合奥曲肽的序贯疗法能有效永久性地控制 dieulafoy病,并明显降低再出血率.

    作者:李明;黄仕洲;甘少光;严衍伟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ICAM-1表位模拟肽的合成与鉴定

    目的对合成的 ICAM- 1模拟肽 P1(KLYLIAEGSVAA) 的抗原性及生物活性进行鉴定. 方法化学合成 ICAM- 1模拟肽 KLYLIAEGSVAA,以间接 ELISA及竞争抑制试验鉴定合成肽的抗原性,以玻片免疫组化方法鉴定合成肽的生物活性.结果合成肽能与抗 ICAM- 1单抗 15.2发生特异性结合,并且能够竞争抑制 ICAM- 1分子及相应的阳性噬菌体克隆与单抗 15.2的结合作用.玻片免疫组化显示合成肽及 ICAM- 1分子均能有效抑制相应的阳性噬菌体展示肽与白细胞的结合.结论合成的短肽具有 ICAM- 1与 15.2抗体结合的抗原性,并能有效模拟 ICAM- 1分子与白细胞结合的功能.

    作者:郝文波;徐伟文;李明;王萍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广州化妆品生产车间空气尘埃粒子的特征

    目的探索化妆品生产车间空气尘埃粒子在不同时间、不同季节和不同生产车间的分布情况,对化妆品生产企业的 GMP建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广州市采用空气过滤净化系统的化妆品厂 11家 (以下简称净化厂 )和非采用空气过滤净化系统的化妆品厂 13家 (以下简称非净化厂 ),分别在不同生产时间、不同季节和不同生产车间的情况下,分析车间空气中 0.3、 0.5、 1、 2、 3、 5μ m尘埃粒子数的分布情况,评价其污染水平.结果净化厂和非净化厂在生产中均产生不同程度的尘埃粒子污染 ;净化厂空气中尘埃粒子在季节上基本无统计学意义,非净化厂季节上主要以中、大颗粒粒径尘埃粒子 (1、 2、 3、 5μ m)有统计学意义,夏秋季高于冬春季;生产车间中净化厂以配制间、配料间和分装间产生的尘埃粒子浓度相对较高,非净化厂以配制、卫生通道、更衣室产生的尘埃粒子浓度相对较高.结论加强配制间、分装间和卫生通道的卫生管理,注意产品制作过程的密封工作,并改善制作和灌装设备;加强非净化厂生产过程的通风排气;制订洁净度标准,应不需考虑季节之分.

    作者:钟嶷;马林;郭重山;李小晖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阳山县人体重要寄生虫感染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目的了解和分析阳山县人体重要寄生虫感染现状,评估防治效果,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改良加藤氏厚涂片法对随机抽定的调查点人群进行检查.结果高峰、七拱、岭背 3个调查点华支睾吸虫感染率分别为 1.2%、 17.9%和 0.4%,平均为 6.48%.土源性线虫感染率分别为 51.5%、 17.5%和 49.12%,平均为 39.38%.结论阳山县居民华支睾吸虫感染率较第一次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有明显升高的趋势,且有地区性、食鱼生习惯、男性感染率高的特点.

    作者:黄新华;钟文钊;黄安;刘狄轩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海南省恶性疟原虫氯喹抗性相关基因 Pfmdr1多态性分析

    目的了解海南省恶性疟原虫 Pfmdr1基因中的关键性点突变是否与海南株恶性疟原虫产生氯喹抗性有关.方法采用套式 PCR法分别扩增 Pfmdr1基因中含有第 86位和 1246位氨基酸的多态性片段,并对扩增产物进行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分析,观察是否存在突变位点. 结果 45个样本中, Pfmdr1基因第 86位氨基酸均未发生点突变,即 86位密码子是 Asn而非突变型的 Tyr; Pfmdr1基因发生 D1246Y突变的样本有 3个,其中 1个是抗性株, 2个为敏感株.结论我国海南株恶性疟原虫产生氯喹抗性与 Pfmdr1基因的多态性无显著关系.

    作者:宋杰;江钢锋;陈沛泉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异常妊娠及自然流产次数与风疹病毒感染关系的初步探讨

    目的初步探讨异常妊娠及自然流产次数与风疹病毒 (RV)感染的关系.方法用 ELISA法检测 749例有异常妊娠史的育龄妇女和 305例正常对照组妇女 RV抗体 RV-IgM、 IgG,同时检测其中 361例自然流产少于 3次和 52例自然流产 3次以上的育龄妇女,并结合 RT-PCR技术对 12例 IgM阳性的自然流产组织进行检测,数据行卡方统计. 结果有异常妊娠史妇女与正常对照组妇女 RV的原发感染率分别为 2.267%、 0.656% (P< 0.001),复发感染率分别为 8.545%、 1.693% (P< 0.001).自然流产少于 3次组妇女与 3次以上组妇女 RV的原发感染率分别为 2.214%、 7.692% (P< 0.05);复发感染率分别为 6.648%、 15.38% (P< 0.05); 12例 IgM阳性自然流产组织 RT-PCR检测 RV-RNA阳性为 9例,感染率为 75.0% (9/12).结论异常妊娠与风疹病毒感染有相关性,自然流产次数与风疹病毒感染呈正相关.

    作者:熊锦文;曾万江;陈敦金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日本血吸虫Sj16基因重组杆状病毒的构建和鉴定

    目的利用杆状病毒-昆虫细胞系统构建日本血吸虫 (Schistosoma japonicum, Sj)Sj16基因重组杆状 病毒.方法从日本血吸虫尾蚴提取总 RNA,通过 RT- PCR扩增出 Sj16基因全编码区序列,将其克隆到载体 pET30a(+ )中,通过 PCR将 Sj16基因连同 pET30a(+ )多克隆位点下游的 6× His· Tag一起扩增出来,插入 donor载体 pFastBacHTa中,构建重组杆状病毒 donor载体 pFastBacHTa- Sj16- His,转化大肠杆菌 DH10Bac- GFP进行转座,提取重组 Bacmid,用 Lipofectin法转染昆虫细胞 Sf9使其包装成有感染性的重组杆状病毒.结果构建了含日本血吸虫 Sj16基因的重组 Bacmid- GFP- Sj16- His,转染 Sf9细胞后,获得了有感染力的重组杆状病毒. 结论成功构建了日本血吸虫 Sj16基因重组杆状病毒,为下一步重组 Sj16蛋白表达和 Sj16基因功能研究打下了基础.

    作者:胡少敏;王海;阮志燕;余新炳;吴忠道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鸭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模型及其方法学研究进展

    回顾和展望鸭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模型的研究进展.阐述鸭乙型肝炎病毒自然感染地区差异与鸭种属间差异,鸭乙型肝炎病毒的垂直传播,鸭乙型肝炎病毒实验感染中存在的问题,以及 DHBV传染性质粒等方面.

    作者:谈博;张奉学;操红缨;郭兴伯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病毒载体与心血管病的基因治疗

    迄今,许多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据分子生物学观点,一些基因结构及表达异常是其发病的根本原因.其中基因突变,移位和调控异常是普遍的机制.基因治疗则有可能成为根治这部分心血管病的有效方法.根据心血管病发病机制近年来所取得的进展,应用病毒载体从基因水平治疗心血管病已在动物实验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目前暂时无法克服的问题.

    作者:谢宝丽;张丽娜;夏琦;陈瑛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江门市人体肠道寄生虫感染状况分析

    目的通过对江门市人体肠道寄生虫的感染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为该市制定今后的人体寄生虫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调查对象采取改良加藤氏厚涂片法检查肠道寄生虫卵,用透明胶纸肛拭法检查蛲虫卵,并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讨论.结果共调查 1 530人,查出肠道寄生虫 5种,共有 521人感染,总感染率为 34.05%,其中华支睾吸虫、钩虫、鞭虫、蛔虫和蛲虫的感染率分别为 27.18%、 6.67%、 0.85%、 0.33%和 39.15%.结论经过多年的努力,江门市的寄生虫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华支睾吸虫和蛲虫的感染率还很高,今后要加强这两虫种的防治工作.

    作者:周悦亮;李凤玲;区博文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HBV大分子表面蛋白基因真核重组载体的构建与鉴定

    目的构建包含人乙型肝炎病毒 (HBV)大分子表面蛋白基因的重组载体,以便进一步研究其基因免 疫以及对宿主细胞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MAPK)p38等信号传导通路的影响.方法设计合成 2对寡核苷酸引物,以 adr亚型 HBV质粒 pHBV DNA为模板,采用 PCR法分别扩增 HBV 大分子表面蛋白基因 (preS1/S2/S基因 )片段;用 HindⅢ和 BamH I双酶切后,连接到质粒 pcDNA3.1(+ )相应酶切位点,转化宿主菌 DH5α,分别用上述内切酶双酶切及 DNA测序鉴定重组质粒.结果酶切鉴定示所切下的片段大小均与预计相符.测序结果与文献报道序列及预计结果一致.结论成功构建了 HBV 大分子表面蛋白基因的重组载体.

    作者:李志刚;杨林;江元森;顾琳;姚集鲁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探索现代本科教学模式在寄生虫学教学中的应用

    目的探索现代本科教学模式,培养医学本科生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方法在广州医学院 2001级临床、检验、影像医学专业本科寄生虫学教学中进行教学改革:合理优化教师队伍、重新设置教学内容、实行启发式教学方法.结果现代本科教学模式受到学生普遍欢迎,此种模式具有获得知识量大,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专业技能的掌握,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等特点.结论寄生虫学教学中采用现代本科教学模式为高校培养造就出具备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的医学人才开辟了一条新的教育途径.

    作者:陈新宇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呼吸衰竭病人撤离呼吸机的临床护理

    目的探讨呼吸衰竭病人撤离呼吸机的临床护理. 方法 2000年 1月~ 2003年 12月对 43例呼吸衰竭应用呼吸机的病人正确地管理好呼吸机,做好停机前各项准备工作,抓住撤机时间停机.结果 43例成功撤离呼吸机 39例, 4例撤机失败.结论只有掌握撤机指征,抓住撤机时机,同时做好心理护理,加强停机后的治疗和护理,才能让病人顺利地撤离呼吸机.

    作者:袁淑兰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呼吸系统疾病中SE-选择素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 SE-选择素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 141例临床常见几种呼吸系统疾病与恶性肿瘤血清的 SE-selectin水平.结果对照组 E-选择素含量为 (23.85± 3.18)ng/ml; 各病理组血清 SE-selectin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01);慢性阻塞性肺炎合并呼吸衰竭组的血清 SE-selectin水平显著高于其它各组 (P< 0.01). 结论 SE-选择素检测可为呼吸系统疾病临床观察和判断炎症的轻重、病程的严重程度提供新的诊断指标,尤其对动态观察呼吸系统疾病是否合并呼吸衰竭时更有价值.

    作者:刘凌;陈晓红;梁莉红;李结敏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生物可降解吻合环在结肠吻合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应用生物可降解环 (BAR)进行结肠吻合的手术技巧. 方法应用 BAR 27例行结肠切除术的患者行结肠吻合, 46例手工吻合, 观察手术时间, 手术并发症,术后恢复情况. 结果吻合环吻合组患者全部成功吻合, 手工吻合组出现 1例吻合口漏, 2例吻合口狭窄.两组间并发症的发生无统计学意义 (P >0.05).两组间手术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腹涨改善时间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用 BAR行结肠吻合, 操作简单方便、吻合可靠, 明显缩短手术时间, 术后恢复快.

    作者:李旺林;曹杰;唐伟镖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纸片法检测大肠菌群测定结果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纸片法检测大肠菌群的结果判断标准.方法对餐 (饮 )具消毒效果监测的大肠菌群检测纸片状况进行详细记录,将纸片以无菌状态转入单料乳糖胆盐发酵管中,用发酵法来证实其大肠菌群的阴阳性.结果按 GB14934-94判断纸片法大肠菌群的阴阳性,其灵敏度为 73.6%,特异度为 98.8%;若按作者提出的标准进行判断,其灵敏度为 98.2%,特异度为 89.8%.结论二者比较灵敏度有显著性差异.消毒剂的残留可能是导致结果判断出偏差的主要原因.建议完善纸片法测大肠菌群的判断标准,以便更准确地反映大肠菌群的真实情况.

    作者:卢崇南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日本血吸虫天然抗原分子的柱层析分离纯化与鉴定

    目的分离纯化日本血吸虫成虫 (AWA)和未成熟虫卵 (SIEA)可溶性抗原中的单一蛋白,为血吸虫病 免疫诊断、预防提供新的抗原分子.方法柱层析分离纯化成虫和未成熟虫卵可溶性抗原, SDS- PAGE及银染色进行分析鉴定.结果得到了三种不同大小血吸虫分子抗原 AWA18 000u, SIEA42 000u, SIEA130 000u.结论实验证明柱层析法是一种快速分离纯化血吸虫单一组分抗原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作者:彭先楚;汪世平;周松华;姜孝新;吕志跃;徐绍锐;肖小芹;曾少华;余俊龙;戴橄;李文凯;吴仕筠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168例术中冷冻切片与印片病理诊断分析

    目的探讨术中冷冻切片结合印片病理诊断.方法对 168例送检组织在冷冻切片同时,在同一部位印片, HE染色,光镜下观察,并与石蜡切片对照.结果 168例良性冷冻切片 93例,印片 95例;恶性冷冻切片 67例,印片 62例.冷冻切片诊断准确率 95.24%,印片诊断准确率 93.45%.可疑冷冻切片、印片均为 5例,占 2.98%;良恶难定冷冻切片 3例,占 1.78%,印片 6例,占 3.57%.误诊 2例都为印片良性肿瘤,占 1.19%.结论在冷冻切片同时采用印片方法进行病理诊断,有提高对病理诊断的准确性.

    作者:雷伟华;刘自光;刘丽萍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热带医学杂志

热带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东省寄生虫学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