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徒荣阮;吴松润;陈缘超;梁先进;邝会添;吴丽兰
目的了解支原体引起的泌尿生殖道感染的状况以及对药物的敏感性.方法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IST支原体培养鉴定以及药敏试剂盒,对582例泌尿生殖系感染患者进行支原体培养鉴定以及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支原体阳性且半定量计数≥104 CFU的有252例(43.3%),其中解脲支原体(Uu)阳性195例(33.5%),人型支原体(Mh)阳性20例(3.4%),Uu合并Mh阳性37例(6.4%),30~40岁年龄段发病率达40%之多,女性患者Uu感染率为52.9%(205/387),男性患者Uu感染率为24.1%(47/195),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1).326例支原体对交沙霉素敏感,敏感率为92.0%;四环素敏感性差,其敏感率为22.2%.结论支原体为非淋菌性尿道炎的主要病原体,对多种抗生素产生耐药性;临床的治疗应尽可能进行支原体培养及药敏试验.
作者:曾赤佳;仇杭佳;彭健桥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了解开平市人体寄生虫感染状况.方法选出有代表性的村民,作人群粪便检查和透明胶纸肛检.结果共调查粪便1 516人份,检出5种肠道寄生虫,阳性人数170人,阳性率11.21%.其中蛔虫、钩虫、鞭虫、蛲虫和华支睾吸虫的感染率分别为4.68%、0.59%、0.59%、25.49%和4.42%.结论肠道线虫感染率明显下降,华支睾吸虫感染率明显上升.
作者:司徒荣阮;吴松润;陈缘超;梁先进;邝会添;吴丽兰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室内空气污染对人体有氧运动前、后血清皮质醇(C)、T3、T4影响.方法在不同室内空气质量的运动场馆中进行有氧运动,测试受试者在有氧运动前、后血清皮质醇、T3、T4的变化.结果实验组在馆内暴露30 min后,血C、T3、T4都极显著高于对照组(男生T3除外);进行相同的有氧运动负荷后,实验组C、T3、T4的增幅也比对照组高,而且C和T4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在运动时应考虑空气环境因素对人体身体机能的影响.
作者:李裕和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疗效及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000~2001年完成随访的103例内镜鼻窦手术进行临床分析.Ⅰ型为9例(8.7%),Ⅱ型为70例(68.0%),Ⅲ型为24例(14.6%).术后随访8~15个月.结果Ⅰ型治愈率88.9%,Ⅱ型治愈率81.7%,Ⅲ型治愈率为70.8%.结论鼻内镜手术疗效与临床分型、术前的治疗、手术技巧、术后的随访等综合因素有关.
作者:黄卫;陈振清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索性病患者的分布特征及传播因素,提供防治依据.方法应用统计学方法对韶关市收治的部分性病住院患者进行分析.结果患者小年龄为1岁,大的为64岁,平均年龄33岁,以20、30岁组比重大,占病例数77.61%;职业以工人、农民为主.传播因素中男性以性乱传播为主,女性则以家庭配偶传播为主,不同年龄患者的传播因素各异,<10岁者为家庭传播,>10岁组为性乱传播,其余各年龄组不同因素均占一定比例.患者中诊断为淋病的多见于男性,诊断为尖锐湿疣的多见于女性.结论性传播疾病的主要因素为性乱并通过家庭配偶传播.
作者:叶荣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分析麻风病流行病学特点,为麻风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1955年以来现存资料中麻风病流行病学各项内容进行回顾整理作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登记2 642例,分布在沿海15个镇占84.78%,其他11镇占15.22%,男女之比为2.91:1,0~14岁占16.12%;15~59岁占68.05%;60岁以上占15.82%.患病总型比为29.06%,逐年上升;总平均发病率为8.06/10万,患病率为0.67%,发现率为7.07/10万,呈逐年下降趋势.2003年底患病率为0.0059‰,近五年发病率为0.15/10万,平均延迟期逐年缩短,长为1955年段4.3年,短为2000年段0.5年.新发畸残占27.02%,逐年下降.复发率为1.61%,以MB及DDS单疗病例为主.结论麻风病流行与环境因素和易感机体有关,青壮年男性是主要易感人群,电白县麻风病已呈低流行状态,达到基本消灭麻风病指标.
作者:谢博;杨通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建立豚鼠哮喘模型.方法白色雄性豚鼠24只,随机分作2组(正常组、模型组),每组12只.本研究应用卵清白蛋白(0VA)致敏豚鼠,再用低浓度OVA雾化少量多次连续吸入激发哮喘模型.观测哮喘模型的常规指标.结果模型组的指征基本与临床症状相符;肺泡灌洗液中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明显升高;豚鼠肺组织病理结果:模型组动物的多个支气管旁可见嗜酸性粒细胞片状浸润,所有模型无死亡.结论本实验建立的豚鼠哮喘模型是成功的、稳定的.
作者:梁成结;陈江华;刘金保;罗灿峤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对刀豆蛋白A(Con A)所致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用Con A诱导小鼠肝损伤,用白藜芦醇灌胃治疗,3 d后取血,检测血清ALT、AST活性和一氧化氮(NO)含量,检测肝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并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白藜芦醇中剂量组ALT、AST活性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但与联苯双酯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白藜芦醇大、中剂量组肝组织SOD活性明显升高、MDA含量显著降低,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白藜芦醇大、中、小剂量组血清NO含量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白藜芦醇中剂量组肝组织病理改变明显减轻.结论白藜芦醇对Con A所致小鼠肝损伤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其保肝机制与抗脂质过氧化损伤和抑制NO的产生密切相关.
作者:劳溢权;唐明增;李向阳;朱宇同;王新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在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呼吸衰竭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对1997年7月~2004年2月87例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机械通气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7例AOPP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应用呼吸机机械通气等综合救治措施后,抢救成功74例,成功率85%;死亡9例,死亡率10.4%;放弃治疗4例,占4.6%.机械通气时间1~11 d,平均(3.6±1.4)d.结论快速清除体内毒物、尽早阿托品化、早期足量应用胆碱酯酶复能剂、合理使用机械通气是治疗AOPP并发呼吸衰竭的重要环节.
作者:王国标;乐胜;刘小伶;曾中博;刘志红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颅脑损伤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将颅脑损伤患者57例分为两组,其中30例(观察组)采取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即早期进行运动功能、认知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等训练.用Barthel指数评分法和Fugl-Meyer评定法对两组患者在康复前和出院时进行测定.结果出院时两组患者功能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早期采取康复护理干预,明显改善脑损伤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对肢体功能和ADL能力有明显提高.
作者:覃丽红;刘丽萍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PDT)在ICU危重病人人工气道建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80例病人,用经皮扩张法行气管切开术,观察其手术时间、切口大小、术中出血量及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手术死亡率等,与传统的气管切开术进行比较.结果PDT组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传统的气管切开术组(P<0.01),手术切口长度也明显短于传统的气管切开术组(P<0.01),出血量明显少于传统组(P<0.01),两组皮下气肿和插管失败、套管脱出、肉芽/疤痕形成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0、0、0、0和11.25%、11.25%、7.25%、10%,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5).而两组的手术死亡率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是一种微创的、快捷的急救技术,适合于ICU的危重病人,在ICU人工气道建立中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作者:誉铁鸥;周立新;方滨;马明远;李轶男;温伟标;邹毅成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研究评价大黄醇提液的抗乙肝病毒作用.方法体内实验采用先天感染鸭乙肝模型,检测血清DHBV-DNA动态变化,体外实验采用2.2.15细胞为模型,检测用药后对细胞培养上清中HBsAg和HBeAg的抑制作用.结果在体内抗乙肝病毒实验中,大黄醇提液20 g/kg和10 g/kg剂量组于给药5 d(T5)、10 d(T10)和停药3 d(P3)时体内均有显著抑制DHBV-DNA的作用.体外实验显示:大黄醇提液对2.2.15细胞分泌HBsAg的治疗指数为16.96,对分泌HBeAg的治疗指数为12.06.结论大黄醇提液在体内外实验中均具有明显的抗乙肝病毒作用.
作者:李向阳;黄正昌;刘妮;朱辨(幺灬玄);唐明增;陈俏妍;周红燕;郭兴伯;朱宇同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研究活体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的染色方法.方法应用洛克氏液将中性红、台盼蓝、四溴荧光素、卡红四种染色剂分别稀释成1:500、1:1 000、1:1 500、1:2 000浓度.以培养的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作湿涂片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另用80℃水浴3 min杀死的阿米巴滋养体作为死亡染色对照.结果中性红和台盼蓝染色效果好.结论中性红和台盼蓝染色方法简便实用,可供教学和临床检验使用,特别是为抗阿米巴的药物疗效实验可提供一种简易方法.
作者:王维忠;徐新力;单颖;马志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PDGF-BB)和表皮生长因子(EGF)对人牙周膜(PDL)细胞增殖、纤维结合蛋白(Fn)和碱性磷酸酶(APLase)活性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PDL细胞,与不同浓度的PDGF-BB、EGF或PDGF-BB+EGF作用,用噻唑盐(MTY)法观察PDL细胞增殖的情况,ELISA法检测Fn水平,用酶动力学方法检测ALPase的活性.结果PDGF-BB明显促进PDL细胞增殖,在1~50 ng/ml和5 d范围内,呈浓度-时间依赖关系,佳效应时间和浓度为3 d和10 ng/ml,比对照组增加了256.1%(P<0.001),但对PDL细胞Fn水平无明显影响(P>0.05),却显著抑制PDL细胞的ALPase活性(P<0.01).低浓度的EGF对PDL细胞的增殖没有影响(P>0.05),(10~50)ng/ml的EGF从第3天起,可促进PDL细胞的增殖,差异显著(P<0.05),但10 ng/ml与50 ng/ml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佳效应浓度为10 ng/ml,大效应在用药后4 d,此时与对照组相比增加了124.1%,EGF可使PDL细胞Fn水平明显提高(P<0.01),但抑制ALPase的活性(P<0.001).PDGF-BB和EGF二者联合应用,在促进增殖、提高Fn的水平和抑制ALPase活性方面均具有协同效应.结论PDGF-BB、EGF均可促进人PDL细胞的增殖、抑制PDL细胞的ALPase活性,但PDGF-BB对其Fn水平没有明显影响,而EGF可使其Fn水平明显提高,二者联合具有协同效应.
作者:吉建新;廖伟娇;邱志辉;潘广祠;张婷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调查某校发生的一起部分学生胃肠道不适原因.方法对141例报告病例进行排查,确诊80例病人,潜伏期为6.5~47 h不等,平均为15.5 h.临床表现为发热、继以腹泻、呕吐等消化道症状,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升高等特征.结果检验样本不同程度检出肠炎沙门氏菌.结论调查结果表明这是一起由肠炎沙门氏菌污染肉松包等糕点引起的食源性疾病.
作者:张玉莲;毛新武;何洁仪;马林;蔡衍珊;刘维斯;黎庆强;邓小冰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由节肢动物传播的虫媒病对世界的威胁,已关系到人类的生病率和死亡率高低.有统计报告世界上每30 s就有一个人死于节肢动物叮咬引起的并发症,仅仅是疟疾每年的死亡人数就达300万.避免节肢动物叮咬好的方法是做好个人防护,使用驱避剂是个人防护的有效措施之一,近些年来对驱避剂的研究得到了许多国家的重视,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本文就驱避剂的研究及新进展报告如下.
作者:王春梅;陈晓光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调查深圳地区地中海贫血的患病率及其基因分型.方法用二步法筛查地中海贫血,基因诊断采用PCR及PCR/RDB技术.结果在12 220名受检者中检出携带者或轻症病人714例,检出率为5.84%,其中广东籍人472例,占广东籍人的10.19%.进一步基因诊断,其中α1地中海贫血杂合子386例,β珠蛋白基因突变杂合子326例,2例异常血红蛋白基因诊断不明.对16对双方均为β地贫基因携带者夫妇的胎儿实施产前诊断,检出纯合子或双重杂合子胎儿4例.结论深圳人以广东等南方省区为主,人群中地中海贫血检出率高,开展大规模的人群筛查和遗产咨询,对指导优生优育具有重大意义.
作者:李明;聂李平;陶小梅;李玉珠;陈秀珍;郑桂琴;罗肇敏;汪明春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不育男性生殖道沙眼衣原体(CT)感染与精子参数的关系.方法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方法检测生殖道沙眼衣原体(CT)感染不育男性精子参数.结果不育组衣原体检出率(27.4%)高于正常生育组(8.2%),差异有显著性(P<0.05);不育组精子密度、活动率和形态学参数低于正常生育组(P<0.05);不育组衣原体阳性精子活动率和形态学参数低于衣原体阴性组(P<0.05).结论不育男性生殖道CT感染检出率较高,生殖道CT感染者精液常规和形态学检测参数明显降低,CT感染可能是男性不育的主要原因之一.
作者:唐立新;黄江涛;邓顺美;马春杰;王奇玲;姜彦嘉;陈爱平;蒋敏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了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使用后导致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发病情况及针对性处理措施.方法调查儿科住院患儿在应用抗生素过程中AAD的发病率、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统计β-内酰胺类抗生素所致AAD61例,其中由第三代头孢菌素40例(65.6%),第一代头孢菌素10例(16.4%)与广谱青霉素9例(14.7%).各组ADD发病时间、腹泻次数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导致AAD较常见,其中第三代头孢菌素AAD的发病率明显高于第一代头孢菌素与青霉素类;针对AAD患儿,停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同时,补充益生菌、B族维生素可尽早控制腹泻症状.
作者:廖彤程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为进一步了解甲氨蝶呤(methotrexate,MTX)的作用机制,探测一次给药后不同时间点小鼠组织DNA损伤的修复情况.方法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检测MTX腹腔注射染毒1、3、6、12、24 h后对小鼠肝、脾、骨髓、胸腺、肾、睾丸、胃和外周血淋巴细胞的DNA损伤作用.结果腹腔注射5 mg/kg MTX可诱发小鼠脾细胞、骨髓细胞、胸腺细胞和外周血淋巴细胞的DNA单链断裂.结论MTX可致小鼠体内多脏器细胞的DNA单链断裂,不同细胞对MTX的易感性不同.
作者:彭芸;杨建一;李莉;杜圣家;单联喆;张新旺;王文娟 刊期: 2005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