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200例超声引导自动肾活检的体会

侯春燕;刘思明

关键词:超声引导, 自动肾活检
摘要:目的总结超声引导自动肾活检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2年7月~2004年7月超声引导自动肾活检经过.结果200例自动肾活检取材450条,取材成功率99%,基本满足临床病理诊断的需要.结论超声引导自动肾活检方法简便、准确、成功率高.自动肾活检的成功取决于熟练的穿插技术及超声医生的丰富经验.
热带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紫杉醇联合顺铂的新辅助化疗治疗乳腺癌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TP方案新辅助化疗治疗Ⅲ、Ⅳ期乳腺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紫杉醇135 mg/m2,静滴3h,顺铂25mg/m2静滴,均第1天完成;共6~9个疗程,且在第2疗程后3周按乳腺癌根治术方式行手术切除治疗.结果CR18例(Ⅲ期15例,Ⅳ期3例),PR 17例(Ⅲ期12例,Ⅳ期5例),NC 6例(Ⅳ期),PD 1例(Ⅳ期);有效率RR(CR+PR)83.3%.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肌肉关节疼痛、胃肠道反应及周围神经痛.结论TP方案新辅助化疗治疗Ⅲ、Ⅳ期乳腺癌的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可耐受.

    作者:罗智辉;孔令言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150例重症肝病合并院内真菌感染的病例分析

    目的探讨重症肝病患者医院真菌感染的临床和药敏特点.方法应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150例重症肝病患者医院真菌感染临床资料及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50例重症肝病患者医院真菌感染部位以上呼吸道为主,占45.33%;其次为下呼吸道、肠道、腹腔、胆道,分别为23.33%、21.33%、20.00%、18.67%.感染菌种以白色念珠菌为主,占50.67%;其次为热带念珠菌,占18.87%.感染真菌对7种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为:对二性霉素B较高的敏感性,达90%左右;其次为氟康唑,达80%左右.对益康唑、酮康唑、伊曲康唑、咪康唑有不同程度的耐药,而对制霉菌素呈明显的耐药,达70%.真菌混合2种细菌感染者死亡率达80%,明显高于混合1种细菌感染者(P<0.01).应用广谱抗菌素、白细胞减少、侵袭性操作、疾病严重程度是重症肝病并发真菌感染的密切相关因素(P<0.01).结论重症肝病患者院内真菌感染混合细菌感染预后差,死亡率极高;医院感染真菌对常用抗真菌药物有一定的耐药性,应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预防和治疗医院真菌感染需采取综合措施.

    作者:张春兰;陈万山;范慧敏;张健珍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北京降压0号治疗原发性高血压75例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北京降压0号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降压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150例在门诊就诊的轻、中度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75例.北京降压0号治疗组用北京降压0号,1片/d;对照组用长效降压药拉西地平4mg/d.两组服药时间均为晨服.每周随访1次,追踪观察6个月,了解其降压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在治疗前后分别检测血糖、血脂、电解质及肝、肾功能变化.结果用北京降压0号治疗1周、4周和8周后达到正常血压值(<140/90 mmHg)者分别为52例(69.33%)、64例(85.33%)和70例(94.66%).用拉西地平片治疗1周、4周和8周后达到正常血压值者分别为56例(74.67%)、62例(82.67%)和69例(92.67%).两组降压幅度与疗效无明显差异(P>0.05).用北京降压0号治疗出现不良反应5例(6.7%),主要为轻度头晕、鼻塞、乏力,继续治疗可自行缓解.对照组出现不良反应6例(8.0%),为头痛、面红、心悸和轻度浮肿.结论应用北京降压0号可显著降低轻、中度高血压患者血压,安全性好,可作为临床推荐使用的高血压一线药物.

    作者:杜剑峰;梁红生;黄容旺;叶小波;杜江成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合并左室功能不全的研究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冠心病合并左室功能不全患者的左室收缩及舒张功能的影响及预后.方法对28例行PCI的冠心病合并左心室功能不全患者(治疗组)治疗前后用二维和彩色多普勒检测心脏CO、LVEF、E/A、E峰下降速率(Edc);并与35例未行PCI的冠心病合并左心室功能不全患者(对照组)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术前二维和彩色多普勒检测心脏,治疗组与对照组CO、LVEF、E/A、Edc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术后24周CO、LVEF、E/A、Edc与治疗前有极显著差异(P<0.001);对照组治疗24周后CO、LVEF、E/A、Edc与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间比较,CO、LVEF、E/A、Edc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随访6月~7年,平均(35±21)月,治疗组因心血管事件再入院率为39.3%(11/28),对照组则为77.1%(27/35),两组间有极显著差异(P<0.001);治疗组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为14.3%(4/28),对照组为28.6%(10/35),两组间有极显著差异(P<0.01).结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能改善冠心病合并左心室功能不全患者的左室收缩及舒张功能;降低因心血管事件的再入院率和死亡率,改善患者远期预后.

    作者:李挺;杨春万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反义寡脱氧核苷酸对HBsAg、HBeAg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硫代磷酸反义寡脱氧核苷酸对乙型肝炎病毒HBsAg、HBeAg的影响.方法应用ELISA方法检测培养Hep G22215细胞的HBsAg、HBeAg的表达.设计合成HBV 5个硫代反义寡聚核苷酸(S-asODN)靶序列,观察不同靶序列及联合使用对HBV基因复制和表达的影响.结果本细胞株表达HBsAg、HBeAg的S/C.D均>5,不同靶位点的S-as ODN对HBsAg、HBeAg表达都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及序列特异性,联合用药后对HBsAg和HBeAg的抑制效果有显著的提高.结论S-as ODN对Hep G22215的HBsAg、HBeAg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表现为序列特异性、剂量相关性、联合协同性.

    作者:王玉林;汤军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鼠疫菌EV株免疫球蛋白反向血凝试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试验

    目的进一步了解鼠疫反向血球凝集试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用鼠疫EV株和其他试验菌株分别在28℃和37℃培养和EV株感染小白鼠脏器进行鼠疫反向血球凝集试验.结果能检出鼠疫菌EV株2.5×104个菌/mi,与其他菌≥5×106个菌才出现交叉凝集,而且部份液体混浊.EV株37℃培养感染小白鼠72h脏器悬液稀释度1:2560时能检查出F1抗原.检出率60%~80%.结论鼠疫反向血凝试验敏感性和特异性是好的,鼠疫菌F1在37℃培养才能产生检出、28℃培养不能产生检出.

    作者:杨华源;刘小华;张曼碧;潘珠;黄济英;杨柳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乌体林斯治疗耐多药肺结核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乌体林斯对耐多药肺结核(MDR-PTB)的疗效.方法将102例MDR-PTB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2例采用3VZEPtA/15VZE方案加乌体林斯治疗;对照组50例采用3VZEPtA/15VZE方案治疗.结果疗程结束时,治疗组痰菌阴转率为86.5%,X线胸片病灶吸收率为98.1%,空洞闭合率为81.6%,与对照组相比(P<0.01).结论乌体林斯能提高痰菌阴转率,促进病灶吸收,提高免疫细胞活性,是一种较好的免疫制剂.

    作者:余荣深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白介素12对老年人肺结核发病的影响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与老年性肺结核之间的关系.方法自2001年3月~2003年3月间收治新登记涂阳老年肺结核病人54例,青壮年肺结核51例病人,健康老人41例及健康青壮年75例的血浆IL-12,进行检测与分析.结果所有肺结核病人血浆内IL-12水平均较正常组低,有显著性差异(P<0.01).老年肺结核组IL-12的水平明显低于正常老年组(P<0.05).老年性肺结核和青壮年肺结核组IL-12的水平均降低,而老年性组比青壮年组降低更为明显,有显著性差异(P<0.05).正常青壮年组IL-12水平均高于所有老年组及青壮年结核病人组及正常老年组.结论监测老年肺结核病人体内IL-12水平对结核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都有一定意义.

    作者:张乐平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r-tPA与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比较

    目的对比观察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与尿激酶(UK)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疗效差异和安全性.方法将88例ACI患者随机分为r-tPA组、UK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r-tPA、UK溶栓和低分子右旋糖酐治疗.结果3组治疗前与治疗后4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和P<0.05);r-tPA组的显效率(48.28%)和总有效率(86.21%)稍优于UK组(分别为41.38%和82.76%),但两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出血并发症及死亡率比较,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r-tPA与UK早期溶栓治疗ACI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相似,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作者:蓝瑞琼;蒋亚斌;陆正齐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胃癌中Survivin基因表达的生物学意义及其与CyclinD1 和Bcl-2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研究胃癌中Survivin基因的表达情况及其生物学意义.方法选择胃癌42例和正常胃黏膜24例,对Survivin、Bcl-2和CyclinD1抗体行SP法检测.结果42例胃癌标本中Survivin有35例阳性,其中28例在胞质内表达,7例在核内.24例正常胃黏膜组织中有5例阳性表达(P<0.001).CyclinD1和Bcl-2在胃癌中的阳性率分别为47.6%(20/42),33.3%(14/42).Survivin和CyclinD1表达未显示相关性(P=0.062),与Bcl-2呈负相关(P=0.031).Survivin基因表达均与性别、部位、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性.但在高、中分化胃癌中的强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低分化腺癌(P=0.005).结论Survivin基因蛋白既可在胃癌中表达,又可在正常胃黏膜中表达;除表达于细胞质外,也可表达于细胞核.Survivin独立于Bcl-2之外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陈海涛;江庆萍;邹桂华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B型超声诊断玻璃体积血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玻璃体积血的B型超声图像特点以助于临床诊断.方法对30只眼玻璃体积血的B型超声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积血的形态取决于出血的部位、量、时间及玻璃体的性质,其后运动与回声反射的强度相联系,提出粘滞性与成形性是玻璃体积血的两大超声特点.结论B型超声有助于临床诊断玻璃体积血.

    作者:胡卫红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1865例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的研究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分析支原体对人体泌尿生殖道的感染情况和耐药性.方法用支原体培养鉴定、计数、药敏试剂盒对人体泌尿生殖道的标本进行培养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1 865例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中解脲支原体(Uu)感染有1 208例(占64.77%),人型支原体(Mh)感染有29例(占1.55%),解脲支原体和人型支原体同时感染的有628例(占33.67%).药敏试验显示,支原体对螺旋霉素、红霉素、四环素、美满霉素耐药性栽高.结论近年来,人体泌尿生殖道感染的支原体耐药性呈上升趋势,且女性的感染多于男性,治疗支原体感染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抗生素.

    作者:苏丹;沈有期;廖晓峰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三种登革热抗体检测方法的临床对比研究

    目的比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免疫斑点法(DIBA)和免疫层析法(ICT)检测登革热抗体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其他优缺点.方法用ELISA、DIBA和ICT同时检测登革热患者和流行性出血热、疟疾、乙脑、流感、钩体等其他发热患者的DV-IgM/IgG抗体,比较测试结果.结果用ICT法(澳大利亚PANBIOLimited)检测登革热患者DV-IgM的阳性率为60.4%(32/53),DV-IgG无1例阳性;检测非登革感染发热患者DV-IgM的假阳性率为14.7%(5/34),DV-IgG无1例阳性.用ELISA法(德国GMBH)检测登革热患者DV-IgM的阳性率为66.0%(35/53),DV-IgG的阳性率为70.2%(40/57);检测非登革感染发热患者DV-IgM的假阳性率为35.3%(12/34),DV-IgG的假阳性率为8.8%(3/34).用ELISA法(澳大利亚PANBIO Limited)检测登革热患者DV-IgM的阳性率为75.5%(40/53),DV-IgG的阳性率为49.1%(28/57);检测非登革感染发热患者DV-IgM的假阳性率为11.8%(4/34),DV-IgG无1例阳性.用DIBA法(新加坡Genelabs Diagnostics)检测登革热患者DV-IgM的阳性率为84.9%(45/53),DV-IgG的阳性率为64.9%(37/57);检测非登革感染发热患者DV-IgM的假阳性率为47.1%(16/34),DV-IgG无1例阳性.结论通过比较显示,ICT法检测DV-IgM抗体适合在登革热爆发流行期间用作疫区基层医疗单位的早期初筛试验;ELISA法检测DV-IgM/IgG抗体适合在普查及大批量标本检测时使用;DIBA法检测DV-IgM抗体不适合作为初筛试验;DIBA法检测DV-IgG抗体适合在登革热散发期间使用,可作为登革病毒感染的确证实验.

    作者:卢业成;陈万山;张复春;王建;尹炽标;唐小平;杨湛;袁小珍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非淋菌性宫颈炎256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非淋菌性宫颈炎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1998~2003年诊治为非淋菌性宫颈炎患者256例进行回顾性临床资料分析.结果256例中支原体感染196例,占76.56%;沙眼衣原体感染31例,占12.11%;两者混合感染29例,占11.33%;所有患者均发现宫颈管内白色脓性分泌物,45例发现宫颈管内触血,占63.16%.阿奇霉素治愈率94.44%,红毒素治愈率70%.结论在支原体、沙眼衣原体所致的非淋菌性宫颈炎患者中,宫颈管内白色脓性分泌物及颈管内触血是该病的常见临床表现,治疗药物是阿奇霉素优于红霉素.

    作者:李冰;余琳;陈敦金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妇科炎症患者沙眼衣原体和解脲支原体的检测分析

    目的了解妇科炎症患者沙眼衣原体(CT)及解脲支原体(UU)的感染情况,并研究其相关性和致病机理.方法运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技术对820例妇科炎症患者生殖道分泌物进行CT和UU检测并分析.结果458例阴道炎患者CT和UU的检出率分别为10.26%和65.94%,270例宫颈炎患者CT和UU的检出率分别为11.85%和60.00%,92例盆腔炎患者CT和UU的检出率分别为3.26%和45.65%,CT和UU同时阳性阴道炎患者有24例、宫颈炎患者有13例、盆腔炎患者有1例.在各组中CT与UU的阳性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而各组之间CT、UU的阳性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提示CT、UU的感染与妇科炎症密切相关,主要表现为免疫性条件致病,对妇科炎症患者应重视CT和UU的检测.

    作者:谢文锋;罗招凡;许常珍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纳洛酮对急性脑梗塞病灶密度影和周围水肿带的影响

    目的研究纳洛酮在急性脑梗塞发生后,对不同时期梗塞病灶密度影(CT值)和周围水肿带面积的影响.方法将72例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36例,对照组36例.两组患者均采用传统脑梗塞的治疗方法(抗凝、脱水、抗炎、酌情控制血压).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使用纳洛酮4mg/d治疗.观察纳洛酮在脑梗塞发生后,对梗塞病灶CT值及周围水肿带面积影响的动态变化.结果治疗组患者较对照组患者,梗塞病灶CT值的差异有显著性(P<0.01),第14天后,治疗组CT值显著性上升(P<0.01).治疗组梗塞病灶周围水肿带面积一直较对照组少(P<0.01),并且治疗组脑梗塞水肿占位面积呈动态减少(P<0.01).结论纳洛酮对梗塞病灶内脑组织恢复是有帮助的.能减轻梗塞病灶周围脑水肿,从而促进脑神经功能的康复.治疗过程中未见明显副作用出现.

    作者:陈荣植;朱浩佳;杨前进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RAPD技术在肠炎沙门氏菌同源性分析中的应用

    目的研究2004年广州市3起肠炎沙门氏菌食源性疾病分离的20株菌株和来源于从业人员健康体检的18株肠炎沙门氏菌的分子特征,为肠炎沙门氏菌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溯源和疫情控制提供有效手段.方法采用随机引物扩增多态性DNA分析(randomly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 analysis,RAPD)对38株肠炎沙门氏菌进行分子分型,结合SPSS软件构建以上菌株的带型关系系统树状图,对菌株进行基因多态性分析.结果38株肠炎沙门氏菌的RAPD结果经聚类分析可分为3个聚类群,分属3个不同的克隆.结论RAPD技术可用于肠炎沙门氏菌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溯源.

    作者:邓志爱;李孝权;李钏华;张欣强;柴巧学;莫自耀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开平市HIV感染现况分析

    目的为了解开平市艾滋病的流行现状,预测流行趋势.方法对历年收集的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的资料进行流行病学统计分析.结果从1998~2004年共收集HIV感染者99例,感染人数有逐年上升趋势.HIV感染者主要以青壮年男性为主.主要传播途径为经血传播,占查明例数的90.24%,均为静脉注射毒品,经性途径传播的感染者逐年增加.在娱乐场所服务员、孕产妇中均检出感染者;发现新生儿HIV抗体阳性,提示母婴传播的可能性已存在.结论开平市目前正处在AIDS低流行期,HIV进入一般人群的危险性增大,吸毒人群和性乱人群是今后防止HIV流行的重点,建议采取以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为主的综合性防制措施.

    作者:梁坚忠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疗效和血脂影响的研究

    目的观察联合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和对血脂的影响.方法24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吡格列酮组(130例)在原治疗方案基础上联合吡格列酮30mg/d,对照组(110例)维持原治疗方案,疗程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空腹血糖、HbAlc、空腹胰岛素、稳态模式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和血脂的变化.结果吡格列酮组空腹血糖、HbAlc、空腹胰岛素和HOMA-IR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分别下降了(1.7±1.8)mmol/L,(1.1±1.1)%,(2.2±9.4)mU/L和(0.14±0.31),P均<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的变化则无明显差异(P均>0.05);吡格列酮组的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总胆固醇(T-cho1)都有明显下降和改善(P均<0.01).结论吡格列酮可明显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并能改善糖代谢、脂代谢紊乱.

    作者:夏碧文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汕头市2002~2004年流感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探讨汕头市流感流行规律,以做好流感预防控制工作.方法通过流行病学、血清学和病原学监测,对汕头市流感流行情况进行分析.结果2002~2004年流感样病人数在全年各月变化不明显,7~9月份流感样病人相对较多,2002~2004年共分离到毒株88株,分离率为6.38%,其中B型毒株16株,占18.18%;H3N2型毒株72株,占81.82%.人群中H3N2型、H1N1型、B(Victorria系)型、B(Yamagata系)型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70.16%、26.87%、36.89%、40.11%.结论2002~2004年流感发病较为平静,H3N2型毒株为流感流行的优势毒株,监测结果显示近期不会发生流感较大规模的流行.

    作者:黄建云;林文生;佘焕昭;姚丽君;张旭彬;廖朝晖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热带医学杂志

热带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东省寄生虫学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