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春梅
目的调查珠江三角洲广州市、中山市、江门市和深圳市鼠类动物体内寄生虫的感染情况.方法笼捕后,乙醚麻醉处死后解剖检查体内寄生虫的感染情况. 结果 共检出寄生虫 4种,链尾蚴 (感染率为 12.5% )、缩小膜壳绦虫 (感染率为 8.7% )、微小膜壳绦虫 (感染率为 2.7% )和管状线虫 (感染率为 8.2% ).其中深圳市和广州市的褐家鼠的寄生虫感染率比较高. 结论珠江三角洲城市中鼠类动物普遍存在寄生虫的感染,其中深圳市和广州市等大都市的鼠类感染较高.
作者:吴军;易建荣;阴伟雄;段金花;林立丰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如何对新调入肿瘤科的护士进行专科教育的有关问题.方法 帮助新护士尽快适应工作环境,进行必要的专科知识教育和专科技术传授,熟练掌握肿瘤病人的心理特点及健康教育技巧.结果新护士在调入 1个月后能单独完成本职工作,未发生差错和事故,同事对新调入护士评价好,病人满意.结论 护士长对新调入护士有目的地进行专科理论知识教育和专科技术操作传授,言传身教,对尽快提高新调入护士的工作能力,确保护理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崔春梅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克隆登革 2型病毒 (DEN2)全长 NS1基因,构建 NS1基因的真核表达重组质粒.方法用 RT- PCR技术扩增 DEN2( NGC株)全长的 NS1基因序列,并定向克隆入 pPICZα B的 KpnⅠ /XbalⅠ位点,构建真核表达载体 pPICZα B- NS1,转化 E.coli DH5a菌.阳性重组质粒用 PCR、酶切及序列测定等方法鉴定.结果阳性质粒经 PCR及 KpnⅠ /XbaⅠ双酶切获得了一个核苷酸长度为 1 134bp的基因;序列测定证实该基因与 DEN2( NGC株 AF038403) NS1基因序列有 99%同源.结论成功构建了含有 DEN2全长 NS1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 pPICZα B- NS1,为 NS1的进一步酵母表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作者:曾祥凤;江丽芳;邵焰;方丹云;魏惠永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成人教育《临床寄生虫学和寄生虫检验》教学改革,培养实际应用型医学人才.方法 对本院成人班《临床寄生虫学和寄生虫检验》教学进行改革,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结果的评价.结果 通过征求意见,成人学生普遍反映改革后的教学既重视理论教学,又重视实验技能训练,符合成人教学特点,真正学到了所需知识.结论 成人教育《临床寄生虫学和寄生虫检验》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效果.
作者:马长玲;沈浩贤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研究速殖子超声裂解物( TSo)和 IFN-γ鼻内免疫小鼠经口感染弓形虫速殖子后,血清、小肠液和粪便 IgA抗体分泌的动态变化.方法将 6~ 7周龄 BALB/c小鼠 100只随机分为 4组,每组 25只,分别用 10 μ l缓冲液 PBS、 20μ g TSo、 500U IFN-γ和 20μ g TSo+ 500U IFN-γ鼻内免疫小鼠.用 RH株弓形虫速殖子 4× 104个 /只灌胃攻击,分别于攻击后第 7、 10、 13、 16、 19天处死小鼠,收集血清、小肠液及粪便, ELISA法测定 IgA含量.结果各组血清 IgA抗体水平在攻击后第 10天达到峰值, TSo+ IFN-γ组血清 IgA抗体含量高于其他各组.小肠液和粪便 IgA抗体含量在攻击后第 13天达到峰值,在实验期各时点 TSo+ IFN-γ组小肠液和粪便 IgA抗体含量高于其他组.小肠液与粪便 IgA抗体水平呈正相关.结论 TSo或 IFN-γ或 TSo联合 IFN-γ鼻内免疫小鼠可诱导黏膜免疫,产生高水平的弓形虫特异性 IgA抗体. TSo联合 IFN-γ鼻内免疫优于单独免疫,免疫小鼠肠道产生大量 SIgA,发挥抗虫作用.鼻黏膜免疫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免疫接种途径.
作者:殷国荣;元海军;杨亚波;周永安;沈嬿琼;孟晓丽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对 43例 SARS死亡病例进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初步探讨 SARS死亡的影响因素.方法对 SARS患者死亡报告资料汇总并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广州市自 2003年 1月 2日发生首例 SARS病例,至 5月 17日末例止,与 SARS相关的死亡病例 43例,病死率为 4.04%( 43/1065).其中离退休人员病死率高,为 15.15%( 20/132);医护人员病死率较低,为 2.48%( 7/282).死者年龄在 5岁至 89岁之间,以 60岁以上为主,占 50%.以 1月份发病的病死率高,为 12.86%.死亡病例中合并有其他疾患,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肺气肿、肿瘤等的占 53.48%.结论 SARS是可防可治的,广州市在疾病流行过程中探索出的治疗措施可有效降低病死率. SARS患者死亡的危险因数是年龄 60岁以上,有基础疾病,有明确接触史.
作者:胡文穗;王鸣;徐慧芳;刘小宁;李泽荣;刘维斯;秦鹏哲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防止病人在手术中发生低体温现象,保证手术顺利进行.方法 手术中适时调节室间的温度,根据病人的生理、病理特点,麻醉方法和手术等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保暖.结果手术病人在手术中没有发生低体温现象.结论 重视术中低温引起的不良后果,加强责任心,积极采取防范措施,有针对性地根据病人的生理、病理特点,采用相应的防范措施,能保持术中病人体温正常,避免出现低体温现象.
作者:梁稳妹;曾晓萍;陈少娟;梁敏杏;李凤云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采用国产的 CD3单克隆抗体代替环胞菌素 A,建立人淋巴母细胞株( LCL).方法采静脉血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淋巴细胞,分别应用 CD3单克隆抗体以及环胞菌素 A作为免疫抑制剂,对比 LCL建株情况.结果 CD3单抗组经过 4周的培养 CD3+细胞由培养前的 59. 65%减低到 52. 78%,而环胞菌素 A组升高至 61. 15%( P 》0. 05);对 CD19+细胞的促进作用由培养前的 5. 39%提高到 12. 70%,而环胞菌素 A为 8. 47%,两者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1).结论 CD3单克隆抗体与环胞菌素 A同样能够促进 B淋巴样细胞株生成,防止体外 B细胞的退化.
作者:程伟民;季明芳;梁锦胜;郭媛卿;杨金兰 刊期: 2004年第06期
本文就埃及伊蚊和冈比亚按蚊的遗传图谱构建与方法,构建遗传图谱的意义与价值,媒介蚊虫对病原体易感性遗传基础的研究概况做了综述.
作者:郑学礼;郭妍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寻找更适合基层和贫困疟区的敏感、特异、快速、廉价的检测疟原虫的方法,比较两种恶性疟金标免疫层析试剂盒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采用 ACON试剂盒和 Paracheck试剂盒对镜检确认的 134例疟疾病人血样进行平行检验.结果 ACON试剂盒和 Paracheck试剂盒分别检测恶性疟 84例,阳性均为 84例,符合率均为 100%;检测间日疟 30例,均为阴性,特异性均为 100%;检测恶性疟和间日疟混合感染 20例,阳性分别为 19例, 18例,敏感性分别为 95%和 90%.结论 ACON试剂盒胶体金法具有与 Paracheck试剂盒 ICT法相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具有操作快速、简便、直观的特点,并且价格便宜,更适合在基层和疟疾贫困地区推广应用.
作者:张海超;陈沛泉;欧凤珍;宋建平 刊期: 2004年第06期
本文综述了黏膜免疫系统的组成、作用机制和黏膜免疫的佐剂应用现状以及黏膜疫苗在人体和动物传染性疾病研究中的应用与发展前景.
作者:甘慧泉;吴忠道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对广州市区 2003年仲夏一批疑似登革病毒感染的患者进行确诊,并从基因水平分析流行株的可能来源.方法用免疫层析法( ICT)检测早期疑似患者的 DV- IgM和 IgG抗体;同时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细胞培养病毒分离分别进行病原的分离和鉴定;对所分离到的毒株进行基因克隆、测序,并与国际参考株及国内流行株相应的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 结合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推测本次流行株的可能来源. 结果发病 5d内患者 DV- IgM抗体阳性率为 56. 5%( 13/23),发病 5~ 10d的患者 DV- IgM抗体阳性率为 66. 7%( 16/24); DV- IgG抗体无 1例阳性.从 18份发病 5d内患者的血标本中分离病毒 7份,经 RT- PCR和基因测序检测证实为 DV1感染;用 RT- PCR检测 30份早期患者血标本,患者的阳性率为 83. 3%( 25/30).基因序列分析表明, 2003年流行株与登革 1型病毒柬埔寨流行株及我国 1997、 1999年登革 1型病毒流行株的同源性高,分别为 97%、 97%、 98%.所有患者在发病前两个月均在广州市区某大院内居住,无输血史、无外出史.结论 2003年广州登革热流行为登革 1 型病毒感染所致,推测广东可能存在登革 1型病毒的疫源地.
作者:卢业成;江振友;陈万山;任瑞文;方美玉;王少珍;程刚锋;田小东;刘建伟;尹炽标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通过对幽门螺杆菌 (HP)阳性 (+ )的功能性消化不良 (FD)的抗 HP治疗,证实 HP与 FD的关系,为临床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提供依据. 方法本文选择 87例 FD患者,予雷尼替叮(铋剂),甲硝唑、羟氨苄青霉素(四环素)进行抗 HP治疗 2周.结果 发现抗 HP治疗能改善 FD者症状及病理状况,从而提示 HP感染可能是 FD的一个致病因素.结论抗 HP感染是治疗 HP阳性 FD患者的一个重要手段.
作者:刘华龙 刊期: 2004年第06期
21世纪需要高素质人才,素质教育是关键.从一定意义上说素质教育就是因材施教,高等医学院校基础医学教育同样需要因材施教.本文从优化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等方面论述了因材施教开展药学专业医学寄生虫学教学的体会.
作者:张冬梅;朱淮民;潘卫庆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青少年痤疮的临床病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 473例青少年痤疮患者作相关病原体检查,并作出有无合并脂溢性皮炎的临床诊断.合并有病原体感染的作抗病原体治疗( A组),无合并感染的按痤疮常规治疗( B组).结果检出糠秕孢子菌 349例,占 73.8%;检出毛囊虫 62例,占 13.3%;合并脂溢性皮炎 243例,占 51.1%. A组与 B组的有效率分别为 86.3%、 63.1%,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01).结论 热带、亚热带地区青少年痤疮患者常合并脂溢性皮炎,糠秕孢子菌的感染率较高,在治疗中应对病原体进行针对治疗,才会收到满意效果.
作者:何为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鉴定日本血吸虫副肌球蛋白的 T细胞表位. 方法用 SYFPEITHI软件预测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副肌球蛋白的 T细胞表位,候选表位分别命名为 P20、 P21、 P22、 P23、 P24.设计并合成候选表位的编码核苷酸,定向克隆入融合表达载体 pET- 32c(+ ),经酶切及测序鉴定出重组克隆. 阳性克隆经 IPTG诱导表达,表达产物以 Ni2+- NTA柱亲和层析及透析纯化.纯化后的硫氧还蛋白( Trx)融合蛋白体外刺激 C3H/HeJ及 C57BL/6小鼠腹股沟淋巴结或脾脏单个核细胞, 3H- TdR掺入法检测其增殖.结果候选表位中 P20、 P21、 P22、 P23能有效刺激 C3H鼠致敏淋巴细胞细胞增殖, P20、 P22能刺激 C57鼠致敏淋巴细胞增殖. 结论 P20和 P22可能是日本血吸虫副肌球蛋白的通用性 T细胞表位.
作者:王新军;张兆松;王勇;吴海玮;张蕾;李光富;季旻珺;朱翔;蔡晓萍;刘丰;苏川;吴观陵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血压正常的 2型糖尿病 (DM)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变化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为防治 2型 DM患者心脏损害提供依据.方法 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及心电图或活动平板运动试验、血压检查筛选排除合并冠心病等其它心脏病、高血压病,无糖尿病肾病的 60例 2型 DM患者并据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将患者分成左室肥厚组 (LVH组共 28例 )及非左室肥厚组 (NLVH组共 32例 ).监测他们的 24h动态血压.结果显示 LVH组与 NLVH组相比,在平均 24h收缩压、平均白天收缩压、平均 24h舒张压、平均白天舒张压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而在平均夜间收缩压、平均夜间舒张压、夜间收缩压下降百分率、夜间舒张压下降百分率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正常血压的 2型 DM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变化可能是致 2型 DM患者左室肥厚的一个原因.
作者:谢乃强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 10( IL- 10)、白细胞介素 12( IL- 12)和可溶性 Fas( sFas)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利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检测 30例再障患者和 15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DS)患者血清 IL- 10、 IL- 12和 sFas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重型再障( SAA)患者血清 IL- 10、 IL- 12和 sFas水平均明显升高( P均 《 0. 01); 慢性再障( CAA)和 MDS患者血清 IL- 10和 sFas水平均明显升高( P均 《 0. 01),而 IL- 12水平较正常有上升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 P 》0. 05); SAA和 CAA患者血清 IL- 10、 IL- 12水平较 MDS患者有上升的趋势,但组间无统计学意义( P均 》0. 05); SAA和 MDS患者血清 sFas水平较 CAA患者明显升高( P《 0. 05, P《 0. 01),而 MDS患者较 SAA患者血清 sFas水平有上升的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 P 》0. 05). 结论血清高水平的 IL- 10、 IL- 12和 sFas可能参与再障骨髓造血干 /祖细胞衰竭的病理生理过程;检测上述细胞因子水平,为再障患者监测病情、评价疗效、指导临床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较为客观的指标.
作者:刘瑞玉;张舜玲;许先吟;李鹤维;罗耀光;胡俊;陈立;巫远忠;罗秀清;曹海燕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静脉滴注低温液体对烧伤高热患者的降温效果.方法对 60例烧伤高热患者进行静脉滴注低温液体 ,观察体温和生命体征变化.结果 静脉滴注低温液体对 60例烧伤高热有差异 ,体温均下降至 38.5℃ ,滴注前后体温变化有显著性 (P《 0.05),有效率为 100%.结论 静脉滴注低温液体对烧伤高热患者有效、安全,是烧伤高热首选的降温方法.
作者:张向群;何红梅;林雪虹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克隆、测定恶性疟原虫海南株 (FCC1/HN)成熟疟原虫感染红细胞表面抗原( MESA)基因序列,并进行序列分析.方法根据恶性疟原虫 Palo- alto株 MESA 基因已知序列 ,设计合成四对引物 ,用 PCR技术从 FCC1/HN株基因组 DNA中扩增出 4个部分序列重叠的 MESA 基因片段,分别克隆入 pMD- 18T测序载体.用双脱氧链末端终止法测定这 4个基因片段的序列,拼接得到全长 MESA 基因序列.应用 DNAstar、 AnthProt软件辅助进行序列同源性比较和抗原表位区预测.结果 PCR扩增得到特异的恶性疟原虫 FCC1/HN株 MESA基因片段,酶切及 PCR鉴定获得了包含 MESA基因片段的重组质粒.测序结果表明, FCC1/HN株 MESA全基因编码区长 4 102 bp, A+ T含量为 72. 11%, G+ C含量为 27. 89%,有 1个内含子;编码 1 323个氨基酸残基,分子量为 154 470u.序列分析表明, FCC1/HN株与 Palo- alto、 D10株 MESA蛋白在长度和序列组成上呈多态性,序列差异较大区域位于 MESA蛋白的氨基酸重复区 1、 3、 4、 5和 7.经多参数综合分析,有 7个潜在的抗原表位区. 结论测定、分析了恶性疟原虫 FCC1/HN株 MESA 基因序列. FCC1/HN株 MESA 基因与其它分离株的 MESA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存在一定差异.
作者:单志新;余新炳;马长玲;徐劲;吴忠道;陈守义;胡旭初 刊期: 2004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