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锡坚
目的了解横琴岛嗜人按蚊盐水耐受特性.方法将蚊卵分别放入不同盐度的水中孵化;观察不同盐度水中卵的孵化率、幼虫成活率及成蛹情况.结果 2‰以下盐水中生长的嗜人按蚊与蒸馏水中的无明显差异;10‰盐水中仍有部分的幼虫可以发育成蛹;一、二龄期的幼虫能适应不同盐度,但三、四龄期的幼虫在10‰和15‰的盐水中出现大量死亡.结论珠海横琴岛嗜人按蚊有一定的盐水耐受力.
作者:吴旭光;潘波;林荣幸;朱泰华;阮峰;吴军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观察青蒿琥酯(Artesunate)对食蟹猴疟原虫在大劣按蚊体内发育的影响.方法受疟原虫感染实验猴在肌注和静注青蒿琥酯各60mg之前、之后0h、2h各感染一批大劣按蚊;另取部分药前感染的大劣按蚊在感染后第3天和10.5天吸药血,另设一对照组吸正常猴血.各组实验蚊均在感染后第9天解剖蚊胃和第13天解剖涎腺,观察疟原虫在蚊体内发育情况.结果药前组和药后0h组的蚊胃及唾腺感染阳性率均为100%,两组蚊胃卵囊平均密度、卵囊平均大小、子孢子平均感染度都无显著性差异(P>0.5);药前组和药后2h组蚊胃卵囊平均密度有显著性差异(P<0.5);大劣按蚊感染后第3天和10.5天吸药血组和吸正常血组,蚊胃卵囊平均密度、卵囊大小、子孢子平均感染度都无显著性差异(P>0.1,P>0.5).结论青蒿琥酯对食蟹猴疟原虫在蚊体内的配子生殖、孢子增殖及子孢子进入唾腺无直接的抑制作用.
作者:李艳文;何登贤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胚胎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出CD34+造血干/祖细胞,然后将其注射入致死量照射小鼠体内,以研究其重建造血功能.方法胚胎干细胞自由分化形成胚胎体后,加入造血刺激因子混合液以诱导产生CD34+造血干/祖细胞,将这些造血干/祖细胞注射入经致死剂量照射的小鼠,观察小鼠存活率的改变,并取存活2个月的小鼠骨髓和脾脏,PCR检测嵌合体形成.结果体外分化第13日CD34+造血干/祖细胞比例可高达17.36%,将这些细胞注射入致死量照射小鼠后,可提高存活率达86.67%,存活小鼠的骨髓和脾脏均检测到供体来源的细胞.结论胚胎干细胞体外分化获得CD34+造血干/祖细胞,且后者具有其相应的正常生物学功能.
作者:周其锋;何志旭;冯炼强;黄绍良;李树浓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调查广东省增城市某学院大学生和某小学小学生共4381人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的感染情况.方法采用ELISA方法分别检测HBsAg、HbsAb及HBeAg.结果两所学校HBsAg阳性率7.56%、HBeAg阳性率5.71%(其中HBeAg阳性率75.53%)、抗-HBs阳性率53.14%.男性HBsAg阳性率为8.58%,显著高于女性的6.20%(P<0.01).大学生及小学生的HBsAg阳性率分别为7.9%及4.9%(P<0.05),抗-HBs阳性率分别为49.7%及79.0%(P<0.01).结论被调查的增城市学生HBV感染率低于全国平均数10.30%,男性高于女性,大学生HbsAg高于小学生,而抗-HBs阳性率低于小学生.
作者:阮梨娟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研究阻断班氏丝虫病流行传播的策略和技术措施,消灭班氏丝虫病.方法全民普查,确定班氏丝虫病流行分布;分析班氏丝虫病的病原生物学特点,选用了防治病原为主导的策略;研究血检诊断和海群生治疗的方法和效果,制定和推广应用反复查治病原的防治技术措施;建立监测系统,消灭残存传染源.结果确定查治传染源策略,制定反复查治病原的技术措施;1998年广东省卫生厅组织专家对我区进行消灭丝虫病审评,确认我区已阻断班氏丝虫病传播,达到了消灭丝虫病标准.结论单一针对病原的技术措施,能达到阻断班氏丝虫病传播,消灭班氏丝虫病目的.
作者:吴石均;陈志强;罗淦波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了解广州港中小学生的营养状况.方法收集1997~2002年广州港4所中小学生的体检资料.结果广州港4所中小学生平均营养不良发病率为23.39%,肥胖发病率为6.34%.营养不良发病率有逐年下降的趋势,而肥胖发病率则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男女性别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中小学生营养不良与肥胖同时存在.今后的学生营养工作应防治中小学生营养不良与肥胖并举,全面推行以学校为中心的全民营养教育.
作者:陈瑄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了解此次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爆发中家庭聚集病例的发病情况,发现其感染来源及传播途径,为防止家庭聚集病例发生提供参考.方法描述性研究、电话随访.结果家庭聚集病例感染主要来自医院,占家庭聚集总病例的77.78%;与病人只有单纯生活接触的发病较少,占家庭聚集总病例的22.22%.
作者:刘维斯;秦鹏哲;蔡文峰;李泽荣;周端华;王鸣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为探讨深圳地区2000~2002年间支原体对抗生素耐药性变迁,为临床对支原体感染者合理用药,提供可靠依据.并对支原体感染初诊和复诊者,进行耐药性比较,以避免抗生素滥用和反复感染.而使抗生素使用能更合理.方法采用肉汤稀释法,先后对1602株支原体(Uu,Mh)进行4类型14种抗生素耐药性监测,并将三年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将分离出的1602株支原体经三次传代成纯培养物后接种于液体培养基,置烛缸37℃培养24~48h,检测其耐药性.结果连续三年监测,支原体对大多数抗生素耐药性呈逐年上升趋势,有少部分抗生素比较稳定.解脲支原体(Uu)和人型支原体(Mh)耐药率差异显著(P<0.01).Uu耐药率高是培氟沙星达65.70%,低是交沙霉素2.33%.而Mh耐药率高是罗红霉素和阿奇霉素(28.49%);低是培氟沙星(1.30%).复诊患者耐药性高于初诊患者,差异显著(P<0.01).结论支原体耐药性逐年上升原因有三点:(1)临床医生凭经验滥用抗生素造成,(2)Uu感染者若用药不当,不仅治疗无效,反而会诱导Mh感染,造成混合感染可使耐药性提高,(3)混合感染往往出现多重耐药.建议:临床医生凡疑为支原体感染者,都做支原体培养、鉴定、分型及体外药敏试验.根据实验室报告结果选择用药,尤其复诊患者更应慎重用药.
作者:马智超;常改凤;魏宝生;祁志刚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建立快速、特异、敏感诊断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患者弓形虫感染情况的DNA检测方法,并讨论其临床意义.方法利用ELISA和PCR方法对56例造血干细胞移植受者及20例正常供者同时进行检测.结果检测造血干细胞移植受者56例,PCR和ELISA方法检测弓形虫P43基因片段和其抗原,阳性各为10及7例;其阳性率分别为17.86%和14.3%.作为阴性对照的20名正常者同时进行弓形虫的检测,其结果均为阴性.结论体外扩增弓形虫P43基因的方法具有准确、快速、特异和敏感的优点,可以作为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弓形虫感染诊断的有价值的方法之一.
作者:周永安;余新炳;徐劲;郑焕钦;吴忠道;陈观今;乔振华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中药金叶败毒制剂拮抗HCMV感染的机理.方法采用体外实验的方法建立HCMV感染细胞膜型,给予金叶败毒制剂干预后,FQ-PCR法检测细胞内、维持液HCMV DNA拷贝数,放射免疫法测定TNF-α、IL-6蛋白含量,同时观察致细胞病变作用(CPE)的产生及传播,设立病毒对照组和更昔洛韦(GCV)药物对照组.结果分别于感染后24h、48h,实验组细胞内及维持液HCMV DNA拷贝数(5.35±0.58lgGE/106HEL,2.78±0.32lgGE/106HEL)明显低于病毒组(6.12±0.65lgGE/106HEL,3.31±0.38lgGE/106 HEL,P<0.05),持续至感染晚期,与药物对照组比较,感染晚期实验组细胞内病毒负荷量(7.97±0.81lgGE/106HEL)高于药物对照组(7.05±0.71lgGE/106HEL,P<0.05),但两者维持液内病毒量无明显差异(P>0.05).分别于感染后12h、24h,实验组维持液TNF-α、IL-6蛋白含量(0.63±0.06pg/ml,38.26±4.19pg/ml)明显高于病毒组(0.55±0.04pg/ml,31.12±4.53pg/ml,P<0.05)和药物对照组(0.56±0.05pg/ml,32.40±4.97pg/ml,P<0.05),在感染后24~36h达高峰(P<0.01).实验组和药物对照组CPE出现(感染后96h)均晚于病毒组(感染后48h),且发展缓慢,感染后168h仅为++,而病毒组则达到++++.结论金叶败毒制剂可有效抑制感染细胞内HCMV DNA复制及病毒自受染细胞内释放,并能促进TNF-α、IL-6蛋白分泌,调节免疫功能,发挥拮抗HCMV感染、保护细胞的效用.
作者:赵杨;闻良珍;陈敦金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研究肝癌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V)标志物情况及肝癌治疗前后肝功能的变化.方法回顾性调查227例肝癌住院患者的HBV标志物及肝功能变化.结果在HBsAg阳性肝癌患者中,抗-HBe阳性者占63.8%;肝癌患者经介入或外科手术治疗后均可引起肝功能损害加重,且外科手术治疗后谷丙转氨酶(ALT)升高比介入治疗者更显著,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种方法治疗后总胆红素(TBIL)升高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HBV感染与肝癌发生密切相关,而且以HBsAg、抗-HBe、抗-HBc阳性模式为主,在肝癌阶段仍有部分患者HBV处于复制活跃状态;介入与外科手术治疗肝癌均可引起肝功能损害的加重,以外科手术治疗者引起ALT升高更显著.
作者:张宇锋;江元森;李刚;陈幼明;林炳亮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观察肝炎患者中抗凝剂与全血比例对PTA测定值的影响.方法 36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液与抗凝剂分别按9∶1和6∶1混合,测定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结果在不同临床类型的肝炎患者中,抗凝剂与全血比例为1∶9时测出的PTA与抗凝剂与全血比例为1∶6时测出的PTA值有显著性差异.在轻度慢性肝炎组分别为95±15.2和54±5.6;在中、重度慢性肝炎组分别为54±6.1和37±3.5;在重型肝炎组分别为28±6.4和18±7.2.结论抗凝剂与全血比例为1∶9时测出的PTA值比1∶6时测出的PTA值为高,与临床符合率更好.
作者:梅咏予;姚春斓;赵志新;张晓红;李刚;杨林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观察HBc与HBV多表位复合基因在肝癌细胞株HepG2细胞内表达情况.方法将构建的HBc与HBV多表位复合基因真核表达质粒pHBcMep以Lipofectamine介导转染HepG2细胞,通过间接免疫荧光、Western-blot检测表达产物.结果经G418筛选的阳性转染细胞经间接免疫荧光染色后在紫外光激发时发出明显的荧光,而未转染质粒或转染pcDNA3.1的HepG2细胞则无明显荧光.Western-bot结果显示表达产物约为33kDa,并能与抗preS2多抗特异性结合.结论 HBc与HBV多表位复合基因在肝癌细胞内获得正确表达.
作者:田泽维;董文其;刘朝霞;李明;黄建生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了解广州市辖区内的增城、花都原血吸虫病流行区内的人群,特别是低年龄组的人群,在阻断血吸虫病传播10年后是否会再出现本地感染者,及本地疫区是否仍存在中间宿主钉螺.方法设假螺点进行查螺;水下诱螺;对7~14岁的低年龄组人群进行抗原皮试;外来流动人员监测;捕杀野鼠解剖,制作压片镜检.结果螺情监测未能查到钉螺,低年龄组人群皮试1856人,阳性61人,阳性率3.29%,阳性者全部采用粪便卵化,结果全部为阴性.结论虽经多年监测仍未发现阳性感染者,但因监测方法比较原始,而随着经济市场的发展,人口、货物流动大,而邻近几省血防形势仍较严重,而随着人民生活的不断好转,外出旅游人员增多,接触疫区疫水机会亦不断增大,随时会威胁我市.因而提示,阻断后的监测不但不能放松,而且要继续加大监测力度,不断摸索新的监测方法,以防止血吸虫病死灰复燃.
作者:高雨藩;任文锋;郭荣同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观察慢性肺原性心脏病(慢性肺心病)急性期血浆环核苷酸和内皮素-1的含量变化与临床的关系.方法用放射免疫法检测了35例正常对照和42例慢性肺心病急性期及合并多脏器损害病人血浆的cAMP、cGMP含量及其比值的改变和24h血浆内皮素1(ET-1)的含量.结果急性发作期血浆cAMP明显高于对照组及缓解期(P<0.05),但缓解期与对照组比较则无明显差异;血浆cGMP在急性期和缓解期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者之间则无统计学上的差异(P>0.05);急性期、缓解期cAMP/cGMP比值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合并多脏器损害病人的血浆cAMP下降(P<0.05),cGMP上升(P<0.05),cAMP/cGMP比值下降(P<0.05).而病人24h中各时段的血浆内皮素-1值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分别<0.01和0.05),经治疗后血浆ET-1含量下降(P<0.05).结论检测慢性肺心病患者血浆环核苷酸的变化有助于合并多脏器损害的诊断,而血浆内皮素-1的24h改变有助于对病情的监测.
作者:黄冠华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评价苦参碱脂质体的体外抗乙型肝炎病毒(HBV)作用.方法通过苦参碱脂质体、苦参碱作用于体外培养的2.2.15细胞,观察和比较二者对2.2.15细胞分泌HBsAg、HBeAg的影响及药物的细胞毒性,初步评价苦参碱脂质体的抗HBV作用.结果苦参碱脂质体、苦参碱作用于2.2.15细胞11 d后,对细胞的半数毒性浓度(TC50)分别为7.29mg/ml和1.33mg/ml,对HBsAg和HBeAg抑制的半数有效浓度(IC50)分别为0.078 mg/ml、3.35mg/ml、<0.078mg/ml和>10mg/ml,苦参碱脂质体对HBsAg和HBeAg的治疗指数(TI)分别为93.46和2.17,高于苦参碱的治疗指数.结论苦参碱脂质体在体外细胞培养中对HBsAg和HBeAg的分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可以提高苦参碱的抗HBV作用.
作者:李常青;刘妮;李小翚;程怡;张奉学;张冬青;朱宇同 刊期: 2003年第01期
丙型肝炎病毒(HCV)是慢性肝炎的主要病因之一,其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包膜蛋白E2在HCV入侵宿主细胞中起重要作用,CD81可能是HCV的受体或共同受体,进一步研究CD81和HCV E2的相互作用,有助于HCV的治疗和预防.
作者:代志琰;李刚 刊期: 2003年第01期
门脉高压症是各种肝硬变的主要继发症.针对该病的并发症之一的脾脏肿大、脾功能亢进,仍采用外科手术切脾治疗[1].我院在切脾手术中,均常规进行自体脾血回输.在目前日益提倡成份输血,严格输血适应症的医疗模式下,脾切除术中自体脾血回输具有临床应用价值.但如何实现自体脾血回输,怎样提高回输成功率是值得探讨的临床护理问题.现将我院1996年3月~2001年3月在术中护理回输脾血328例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曹春莲;黄翠云 刊期: 2003年第01期
本文综述了蛋白质组学的发生发展概况、蛋白质组学的研究内容、蛋白质组研究的方法及其进展,列举了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常用数据库及其一些应用.
作者:李孜;吴忠道;余新炳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为了解清城区现阶段血防现状,为制订新时期血防监测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取入村核对、电话查询和实地调查.结果现有历史病人2020名,其中男性1195人、女性825人,60岁以上的占50.79%(1026/2020).68.81%经有效治疗,31.18%低效治疗者的末次治疗年份均在1980年以前,73.65%(464/630)的阳性病人距今36年,60岁以上的低效治疗者占67.94%(428/630).死于晚期血吸虫病、肝硬化、肝癌或肠癌的占4.95%(100/2020);全区仍有20万平方米的原螺区还存在隐患.结论清城区血防成果巩固.
作者:刘清源;黄世祺;林燕锋 刊期: 2003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