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晓梅;苏芬丽;岑剑晖;熊芬
各种类型的自动分析仪的使用,大大提高了临床检验速度,然而实验室的检测过程是复杂的,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存在着许多问题.近年来,质量评价越来越受到医学实验室和临床各科室的重视.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2003年正式颁布了ISO 15189:2003<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专用要求>.文件把整个检验过程划分为:分析前质量保证,分析中质量保证,分析后质量保证.分析前质量保证是指从临床医生开出医嘱开始,包括患者的准备,患者的识别,样品采集、运送、处理,到样品检测前.目前多数实验室都有较完善的分析中和分析后的质量控制制度,分析前阶段的质量控制由于存在实验室难以掌控的影响因素是个薄弱环节[1].检验过程中难控制的是检验科的外部活动,即患者的准备、标本的采集和标本的运送[2].国内外临床检验中误差分析显示分析前误差占实验室总误差的50%~80%[3-4].
作者:陈炅昊;孙德华;蔡妙珊;姜太毛;亓涛;裘宇容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通过对无菌手术切口的不同换药时间间隔的研究,探索佛山市在全年潮湿季节里切口佳的换药时间间隔,为今后的临床换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0~2012年我科在2~4月将172例下肢Ⅰ类切口住院病人分为三组,每组病人病情无明显差异,第一组58例每天换药一次,第二组57例每2天换药一次,第三组病人57例每3天换药一次,三组病人均于术后第11天拆线,并对伤口分泌物培养结果 、换药费用、病人换药时疼痛反应程度、病人伤口皮肤瘙痒情况、病人满意度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通过三组病人的对比分析认为潮湿季节切口换药每2天一次为合适.结论 每2天换药一次既可以节约费用、解决皮肤瘙痒甚至切口表面细菌繁殖问题,又解决了换药过于频繁引起病人的疼痛不适感,提高病人的满意度.
作者:余敏;刘长英;招瑞霞;吕晓霞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通过对一起医院感染事件的调查,从风险管理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及过程,识别风险隐患,提出控制措施.方法 对医院感染事件的风险原因、发展可能进行分析,并提出控制措施.结果 控制措施落实,该次医院感染事件得到有效控制.结论 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事件,需要从病人因素、感染途径、医院管理、医护人员等多方制定控制措施.
作者:周宏东;朱渭萍;孙畅 刊期: 2012年第09期
通过对子宫肌瘤的临床表现、特殊的病理组织类型,探讨其疾病分类及手术编码.
作者:熊环;李恒爱 刊期: 2012年第09期
麻醉科是基层综合性医院发展的薄弱环节,同时又是医院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支撑科室,麻醉科的技术水平和工作范围直接影响着全院的医疗安全,国家新一轮等级医院的创建为麻醉科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基层综合性医院麻醉科通过明确目标、加强学习、规范管理、注重质量、强化安全、促进协作等措施,狠抓内涵建设,可使学科建设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作者:全守波;杨伟琪;刘春贵 刊期: 2012年第09期
当前,医院的竞争已体现为文化的竞争,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培植优秀的医院文化对于打造医院特色品牌和增强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于一体的国家三级甲等大型综合医院,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近年来,医院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探索医院文化建设的方法 途径,用先进的文化引领医院的发展,有力地提升了医院形象.
作者:李娇;艾玉萍;潘光斌;陈欣;徐永川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在实践中探索单剂量自动摆药机在住院药房应用的可行性,从而促进药房自动化系统的建设.方法 结合工作现状总结分析单剂量自动摆药机在住院药房的应用.结果 单剂量自动摆药机的应用降低了服务成本,提高了调剂的准确性和效率,促进药学服务的变革和发展,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不断的完善.结论 单剂量自动摆药机是可以在药房自动化中推广使用的.
作者:陈卫民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眼科门诊治疗室精细化管理的方法,提升护理质量.方法 在眼科门诊治疗室实施精细化管理,包括护理人员的管理、环境的安全管理、物品及药品的管理、教学的管理、高风险技术操作的管理、关键时间段的管理等.结果 病人满意度由93.52%上升至98.85%,三年来无病人投诉,没有发生护理差错事故及护理不良事件.结论 在眼科门诊治疗室实行精细化管理可保证护理安全,提升护理质量,提高病人满意度.
作者:林丽萍;黄玩英;吴素虹 刊期: 2012年第09期
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阐述了医院行政管理人员职业生涯规划研究的背景、职业生涯规划管理的相关理论、实践研究内容.公立医院行政管理人员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尚属于空白,对公立医院行政管理人员职业发展问题的研究,可以弥补职业生涯规划研究的不足,具有较好的理论研究意义和实践研究意义.
作者:朱长格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分析上海市某公立医院卫生人才流失现状及原因,提出相应管理策略.方法 通过人事信息管理系统导出近五年流失卫生人才的信息并作统计分析.结果 医护人员是人才流失的主体,其中非编护士及中高级在编医生是主要流失对象.结论 医院对不同类别的卫生人才,应针对环境、组织、个人等原因,采取相应管理策略,减少人才流失.
作者:杨秀梅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现代手术室的管理理念已不单纯是强调终末质量的监控和计划目标的实现,而是注重在利用现代管理理论进行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上如何强化护理工作的过程管理--即环节管理,只有做好每个节点上的细节控制,才能将终末质量全面提高.作为手术室护理工作的一线管理者,不但要在不断发展的外科技术和更新的专业理论上提高自身,还要运用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提高工作质量的同时,提升自己的领导能力.
作者:马彩英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1 026例老年住院病人死亡原因及变化规律,为老年人防病治病提供信息依据,以降低老年人发病率及病死率.方法 收集3年期间老年住院死亡病例1 026份,按国际疾病分类编码,录入EXCEL表格进行统计汇总.结果 老年病人病死率2.86%,占总死亡病例的62.45%,男性明显多于女性;死因构成前三位分别是肿瘤、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疾病,占死亡人数的75.44%.结论 应重视老年人健康,营造老年人生活的良好环境,加强老年人常见病和多发病的防治工作.
作者:李柳珍;陈振兆;陈举宗 刊期: 2012年第09期
分析说明无线局域网和无线移动技术在医院注射室中的应用价值,并通过比较门诊无线移动输液使用前和使用后的各种数据来阐述如何利用门诊无线移动的核心技术创建一个高标准、高质量的新型输液护理服务新模式.
作者:何荣;李超峰;林达峻 刊期: 2012年第09期
分析医院图书馆创建服务品牌的重要意义与必备条件.探讨网络环境下医院图书馆如何打造自己的服务品牌,增强医院图书馆参与网络时代信息市场的竞争力,以便更好地为医院临床和科研工作服务.
作者:张园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初产妇第二产程延长对新生儿窒息和产后出血发生的影响及护理对策.方法 统计167例初产妇第二产程延长的临床病因,比较各临床病因进行剖腹产、顺产、阴道助产的例数及不同分娩方式产后出血及新生儿窒息的例数,并分析不同阶段的护理对策.结果 胎头位置异常在不同分娩方式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产后出血及新生儿窒息在不同分娩方式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准确判断导致第二产程延长病因基础上采取正确的分娩方式,并行针对性护理有助于减少第二产程延长对母儿的损害.
作者:萧慧娟;林岸芸;武彦;田耕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三种不同分娩服务模式对母儿结局的影响,以寻求佳分娩服务模式.方法 将600例单胎足月初产妇随机分为三组.观察Ⅰ组200例行非药物无创伤导乐分娩镇痛仪联合全程责任制陪产;观察Ⅱ组200例单纯行全程责任制陪产; 对照组200例行传统方法 待产.观察三组产痛评分、产程时间、分娩方式、产后出血及产妇对分娩服务满意度等.结果 产痛评分观察Ⅰ组明显低于观察Ⅱ组和对照组;剖宫产率观察Ⅰ组低于观察Ⅱ组和对照组;分娩服务满意度观察Ⅰ组较观察Ⅱ组和对照组均明显增高;产后2 h出血量、产后出血率及新生儿窒息率对照组高于观察Ⅰ组和观察Ⅱ组;三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组产妇活跃期时间、第二产程及应用缩宫素比例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导乐分娩镇痛仪联合全程责任制陪产分娩服务模式,能降低产妇产后出血率、新生儿窒息率和剖宫产率,缓解产痛明显.
作者:刘宏健;王吉云;姚晓玲;孙金豹;宋庆雷;李霞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膝关节镜下治疗盘状半月板的应用价值与临床效果.方法 对我院2010年4月~2012年3月收治的82例盘状半月板患者实施关节镜下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了总结与回顾性分析.结果 全部患者经关节镜下手术治疗后,采用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表进行6~24月随访,平均随访12.5个月,取得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其中优57例,良22例,可2例,差1例,术后优良率达96.6%.结论 采用关节镜下治疗盘状半月板,具有手术创伤小、效果好、术后恢复快、副作用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许效坤;谢晨学;王海滨;丁光宁;杨少坤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照片档案,作为档案的一种载体形式,已成为档案室藏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做好照片档案收集整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邹伟玲 刊期: 2012年第09期
CWH系列医用纯水集中供应系统是专为解决医院纯水系统降耗减排、集中管理、稳定运行而设计的创新型医用纯水供应系统.其重要特点是代替以往医院各科室纯水单独供应的现状,采用集中制备,分质供水的模式,即用一套水机对原水进行深度处理,使其达到各科室医疗用水的相关国家标准质,再分别用管网供给各科室使用.与以往各科室单独供应的设备相比,该系统具有节水、节电、运行成本低、管理方便、运行稳定、水利用率高等特点.目前在国内诸多三甲医院获得了成功应用,现将该系统先进性报道如下.
作者:张庭;谭旭峰;盛建华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髋关节置换手术创伤后机体的局部纤溶活性指标的变化及与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关系.方法 选择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10例,分别于术前、安装髋臼假体时、安装股骨假体时、皮肤缝合时、术后1 h和术后20 h采用股静脉插管采集患者双侧肢体的血液标本,检测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抗原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三项指标.结果 术中术侧肢体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抗原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比术前显著增加.在术中及术后1 h内,术侧和非术侧肢体中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抗原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有显著差异.在安装股骨假体时,术侧和非术侧肢体中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有显著差异.结论 手术创伤对局部纤溶系统的影响不同于非术侧肢体.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血栓形成机制相关与局部纤溶系统的临床相关性仍需进一步阐述.
作者:林凯生;蔡吟环 刊期: 2012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