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老年人上消化道穿孔的诊治

任冠军

关键词:老年人, 消化道穿孔, 治疗
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人上消化道穿孔的特点和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02例60岁以上老年人上消化道穿孔的临床资料.观察分析上消化道穿孔手术方式与术后伴发病发生率、死亡率的关系.结果 站立位X线腹部片确诊率86.27%,可作为一个常规的诊断方法运用.老年人上消化道穿孔多见于胃溃疡.本组老年人上消化道穿孔患者102例,死亡6例,其中胃大部或部分切除术死亡5例,溃疡穿孔修补术死亡1例.胃大部或部分切除术与溃疡穿孔修补术相比,术后伴发病发生率、死亡率明显增加,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老年人消化道穿孔,宜通过询问病史,临床症状,查体及各项检查的结果结合临床经验全面地综合起来及早做出科学正确的诊断.宜选用简单有效的手术方案,偏向单纯溃疡穿孔修补术,有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围手术期死亡率.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电子病历交互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电子病历是医院信息系统的核心,在医院的现代化管理中,电子病历(computer-base patient records,CPR)作为医疗活动信息的主要载体,不仅是医疗、教学、科研的第一手资料,而且也是对医疗质量、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等进行综合评价的依据.因此,电子病历的设计是医院信息系统中关键的技术.电子病历信息系统是医院用于病历管理的计算机应用程序,是计算机技术在医疗领域的一个典型的应用.本文主要针对医院信息化的要求对电子病历信息系统进行探索和实现.

    作者:王伟辉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200例经颅多普勒超声临床研究

    目的 研究经颅多普颅超声对临床指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临床上已确诊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200例患者进行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经枕窗对椎-基底动脉,颞窗对颈内动脉进行血流检测.结果 200例患者中出现血流速度异常者180例,占90%;正常者20例,占10%;200例患者中血流频谱异常者80例,占40%;正常者120例,占60%.结论 TCD检查对临床诊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提供了重要依据.

    作者:丁莹;邱爽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副乳38例诊治体会

    副乳是一种先天发育异常,女性副乳的发生率为1%~6%,男性偶尔也可出现.我院2005年5月至2007年3月年共诊治副乳38例,均为门诊病人,现将诊治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刘元直;丁波;王建伟;李克善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血液透析中低血压的观察及护理

    低血压是慢性肾功能不全血液透析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血液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率为20%~40%[1].这不仅影响血液透析的顺利进行,而且降低透析效果,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我院自2006年1月至2006年12月为55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液透析治疗3910次,其中出现低血压172次,明显低于文献报告,现将其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并报告如下.

    作者:杨俊丽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长期肝酶正常HBV感染者肝组织病理分析

    目的 明确长期肝酶正常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肝组织病理特点.方法 长期肝酶正常HBV感染者与确诊为慢性乙型肝炎病人行肝组织病理结果比较,两组结果中各种程度的病理改变占各组的比例行小样本x2检验.结果 两组各种程度的病理改变占各组的比例比较,P>0.05,结果 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长期肝酶正常的HBV感染者存在隐匿性肝病进展可能,干预治疗很有必要.

    作者:童庆东;孙家敏;伍通和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Asteion螺旋CT中3D/MPR技术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东芝Asteion Super4螺旋CT扫描仪的三维多平面图像重建(3D/MPR)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使用东芝Asteion Super4螺旋CT扫描仪对13例不同病例的感兴趣区进行薄层(0.5 mm层厚)扫描,将扫描数据进行3D及/或MPR重建,后将后重建的影像与X线及CT胶片进行比对分析.结果 2例鼻骨外伤病例,3D/MPR显示骨折.3例踝关节外伤,MPR显示一例为籽骨,一例为跟骨骨折,一例为骨折愈后改变.1例颅底外伤,3D/MPR显示未见异常.1例腕关节外伤,3D/MPR显示未见异常.3例寰枢椎外伤,3D/MPR显示未见异常.1例肠梗阻病例,MPR显示乙状结肠末端占位性病变.1例髓母细胞瘤及1例胆囊结石,清楚显示出其毗邻关系.结论 Asteion螺旋CT中的3D/MPR技术可以提供清楚的影像资料,尤其它在骨、关节、中空器官,结构及毗邻复杂器官影像学检查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并且具有其它技术所不能取代的作用.

    作者:阚兴亮;李玉莲;南松琴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现代中药制剂技术概述

    中药制剂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以中药材为原料,加工制成各种剂型的制剂.近20年来,随着现代药剂学及有关药学科学的发展,新研究手段及现代技术应用于中药制剂的研究和生产,使中药制剂突破了常规制剂的传统观念.中药制剂的设计在保证安全、有效、实用的基础上,正朝向定量、定时、定位的研究方向发展.

    作者:武凤华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老年人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82例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老年人急性损伤性颅内血肿82例病人的致伤原因,探讨老年人急性损伤性颅内血肿的特点、治疗原则及预后.方法 分析各种损伤发生率、术中脑保护与术后专科监护和救治.结果 伤后到手术时间1~72 h,平均60h.本组82例老年人颅内血肿,存活52例,占63.4%,死亡30例,死亡率36.6%.结论 强调早期诊断及CT扫描,术中脑保护及清除颅内血肿等占位病变及专科监护室内接受积极的处理是及时有效地抢救危重病人,降低老年人急性损伤性颅内血肿死亡率的重要环节.

    作者:吴先良;李劲松;张赐鑫;肖胜添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疏血通过敏反应的急救护理体会

    疏血通为水蛭、地龙合成品,功能主治为活血化瘀,通经活络,用于瘀血阻络所致的中风中经络急性期,症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而急性期脑梗死上述症状明显,因此,临床普遍用于脑梗死急性期的治疗[1].在使用前须做皮肤过敏试验,本科自2003年使用该药以来,未发生过过敏反应,但在2006年9月12日收治一例脑梗死患者,过敏试验为阴性,在应用疏血通时,即刻出现过敏反应,经及时救治,患者平安出院,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廖翠红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改良式超选择性再通术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的临床价值

    目的 研究选择性输卵管造影(SSG)及再通术(FTR)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的临床价值,验证改良举宫器的可行性.方法 对35例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患者行输卵管造影(SSG)和输卵管再通术(FTR),并追踪观察12个月.结果 35例输卵管阻塞患者70条输卵管中,61条管腔获得再通,再通成功率87.1%,术后再孕率42.8%(15/35),治疗后管腔获得再通30例,占85.7%.治疗后管胫通畅30例,占85.7%.结论 改良传统介入导入装置,用自制导管装置经超选择性输卵管造影(SSG)和输卵管再通术(FTR)治疗不孕症患者治愈率高,介入性超选择插管再通术由于其损伤小、操作简便.同时介入性输卵管再通术兼有选择性输卵管造影的价值,可清楚显示输卵管阻塞部位、形状及有无粘连、积水等情况,有助于鉴别输卵管阻塞的原因,为后续治疗提供有价值的资料.

    作者:欧阳永;陈淳渊;骆佳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老年人拇趾外翻畸形治疗的护理干预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老年人拇趾外翻畸的形护理干预对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 总结2000年1月至2005年12月我科对拇趾外翻畸形的老年人实施拇趾外翻矫形术36例,55足;病人年龄60~79岁,平均66.9岁.术前给与心理干预、协助医生做好老年伴随疾病的检查、做好患足皮肤准备、术后病情及末梢血运的观察、肢体肿胀感染护理和康复锻炼等护理.结果 本组36例手术无围手术期并发症,甲级愈合,优良率87.5%,术后患足X线片与术前比较:拇趾外翻角平均改善25°,Ⅰ跖骨角平均改善7°.结论 针对老年人的身心特点,在拇趾外翻矫形术的护理中给与术前心理干预、做好患足皮肤准备、协助医生做好老年伴随疾病的检查、术后病情及末梢血运的观察、肢体肿胀感染护理和康复锻炼等护理干预是必要有效的.良好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以减少围手术期并发症,是保证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

    作者:陈红;易祖玲;鲁英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进餐对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影响的超声研究

    目的 通过超声检查了解进餐对肝硬化患者门静脉主干血流(PVF),肠系膜上静脉血流(SMVF)和脾静脉血流(SVF)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分别在空腹,餐后30、60、90、120 min,测定门静脉主干,肠系膜上静脉和脾静脉的血流速度和血管内经,并计算每公斤体质量血流量.结果 空腹状态下,肝硬化组SVF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增大(P<0.05).对照组SMVF+SVF要低于PVF,而肝硬化组SMVF+SVF要大于PVF,并且大于对照组SMVF+SVF(P<0.05).餐后,无论肝硬化组还是对照组餐后90min内各个时间的PVF和SMVF均较空腹时明显增加(P<0.05).餐后对照组SMVF+SVF仍低于PVF,肝硬化组餐后SMVF+SVF增大更明显(P<0.05).结论 肝硬化患者,餐前肝外门脉系统已存在门体分流.餐后SMVF增加使更多的门脉血通过侧支循环直接进入体循环,造成侧支循环血量增加,故认为肝硬化患者进餐所造成的肝外侧支循环血流增加,对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防治有重要意义.

    作者:刘会敏;曹晖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医学会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与思考

    医学会是一个学术团体的管理机构,对全体会员的学术活动、继续医学教育等活动有着有效地管理.同时,医学会又是医学科学工作者与党和政府之间的一座桥梁,能保证党和政府及时了解医学科学工作者的心声.因此,医学会工作的意义和责任都十分重大.这就要求医学会机关的全体工作人员必需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作者:黄建新;徐娟华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护患沟通中的人性化护理探讨

    以人为本,提倡人性化护理,加强护患沟通是适应医疗服务需求的新理念.护理人员以人为本,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所建立的护患关系本身具有治疗作用,能满足患者的需要,使患者心情舒畅,机体功能增强;可以调整或改变他人的观念、情绪和心态,使患者配合治疗,达到治疗效果[1].

    作者:李理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测定方法的选择

    目的 选择合适的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测定方法.方法 总结应用聚乙烯硫酸(PVS)沉淀法测定866例标本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值并与Friedwald公式的计算结果比较,按三酰甘油(TG)浓度分组,对比两法LDL-C的差异及影响LDL-C值的因素.结果 低浓度TG时两法测定LDL-C浓度基本一致,高TG两法差别较大,TG>4.52mmol/L(400mg/L)时Friedwald公式的计算结果偏低.结论 应用聚乙烯硫酸(PVS)沉淀法测定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效果满意.

    作者:陈前萍;匡新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人血浆中头孢地尼浓度的HPLC测定法及药物动力学研究

    目的 建立测定头孢地尼(Cefdinir Capsules)在人体血浆中浓度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并计算药动学参数.方法 18名健康志愿者单剂量口服头孢地尼胶囊500mg,肘静脉取血少量,并分取血浆,用甲醇沉淀血浆蛋白质,采用Hypersil ODS色谱柱(250 mm×4.6 mm.5 μm),以乙腈-水-冰乙醋-三乙胺(10∶90∶0.14∶0.16)作为流动相进行分离,检测波长265 nm,流速为1.0 ml/min.结果 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中头孢地尼主要药动学参数:达峰时间tmax为1.05±0.12 h和1.05±0.12 h,峰浓度为Cmax14.26±2.11μg/ml和14.13±2.11 μg/ml,消除相半衰期t1/2为1.71±0.60 h,曲线下面积(AUC)0~∞为23.41±3.35 μg·h/ml和23.14±2.92 μg·h/ml.结论 该方法简便、准确、重现性好,适合头孢地尼的血药浓度测定.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生物等效.

    作者:杨祥明;侯静;敖钢城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青年肺癌235例临床与病理分析

    目的 研究青年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探讨诊断问题,以提高早期诊断率.方法 对我院2000年3月至2007年3月经病理学证实的40岁以下235例肺癌患者资料进行了回顾分析.结果 青年人肺癌男女比例为1.35∶1;腺癌比例高,占54%;TNM分期以Ⅲb、Ⅳ期居多;男、女患者比较,除吸烟者均为男性外,其他临床和病理学类型均无差异.误诊146例,误诊率占62.13%.结论 青年人肺癌以腺癌为主,误诊率高;重视青年患者的肺部表现,及时施行必要的检查,有助于肺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作者:杜丽惠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食管癌患者围手术期呼吸道管理

    介绍食管癌患者手术治疗后肺部并发症的防治进展,阐述食管癌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时间、原因、发生机制及治疗护理要点.认为术前心肺储备力训练及术后协助病人有效咳嗽排痰,超声雾化吸入、充分湿化呼吸道、适时吸痰、气管内用药等呼吸道管理措施是预防食管癌患者围手术期肺部并发症的有效途径.

    作者:邹济华;梁翔;杨亚玲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门诊注射病人药物咨询情况分析

    目的 总结分析门诊注射病人药物咨询情况.方法 对每一位门诊注射病人或家属咨询的内容包括药物的用法用量、不良反应、注意事项、药理作用、价格、特殊处理等内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询问药物的用法和用量的比例大(88.5%),其余依次为不良反应、注意事项(60.6%),作用与疗效(48.6%),药品价格、名称(33.2%)等.结论 大部分门诊注射病人对所应用的药物缺乏有关的药理学知识,指导病人安全、有效、合理地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巧兰;黄丽云;吴媛萍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加长锁定外科颈解剖板治疗延伸到中段的肱骨外科颈骨折

    目的 探讨加长锁定外科颈解剖板治疗延伸到中段的肱骨外科颈骨折的应用.方法 采用加长锁定外科颈解剖板手术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延伸到肱骨中段粉碎性骨折6例.结果 随访6例,平均随访9.5个月,桡神经损伤病例术后2个月功能恢复,2例肩关节外展80°受限,全部病例均临床愈合.结论 根据患者肱骨损伤的程度选用加长锁定外科颈解剖板治疗延伸到中段的肱骨外科颈骨折均能起到良好的固定作用,并能减少创伤,降低骨不连或骨迟缓愈合的发生率.

    作者:闵志海;熊力伟;汤武斌;黄少华 刊期: 2007年第11期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主管:北京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