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爱华
目的 探讨阑尾肿瘤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要点.方法 对我院25例经病理证实为阑尾肿瘤的患者采取手术治疗,观察其疗效并比较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治疗后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有明显提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的有效率为76.0%;随访时间5~7年,死亡3例.结论 对于有可疑症状的患者,应加以重视,术中怀疑病变时立即送检,以确定正确的术式,降低患者术后复发率和延长生存期.
作者:蔡振湘 刊期: 2007年第12期
肿瘤病人在手术、放疗及化疗后,免疫功能低下,肿瘤细胞负荷低,此时运用细胞过继性免疫治疗在临床上已取得了确切的疗效[1].但是肿瘤患者在应用细胞过继性免疫治疗进行单个核细胞采集(简称单采)时,常常因为化疗后血管细,血管弹性差,导致静脉穿刺失败;或因凝血机制异常等原因,导致血液流速缓慢,机器出现低血流报警,而导致单采不能正常进行.
作者:李金花;言克莉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比较两种不同麻醉方法 用于小儿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 60例择期下腹部手术患儿,分为骶管阻滞组(A组),基础麻醉(氯胺酮)组(B组),每组30例.比较术中切皮时躁动、牵拉反应、恶心、呕吐、术后苏醒.结果 A组麻醉镇痛肌松效果优于B组,且麻醉管理安全,术后苏醒早,安静无痛不烦躁.结论 骶管阻滞镇痛肌松效果确切,镇静深度适宜,无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等并发症,为一种安全有效可行的麻醉方法 .
作者:蒋益明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分析比较后外侧植骨融合与后外侧加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 对48例腰椎滑脱症患者分为后外侧植骨融合内固定组27例(A组)与后外侧加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组21例(B组),对两组的临床疗效、X线影像学结果 及并发症进行对比观察.结果 随访时间1~6年,A组临床疗效优良率88.9%,骨融合率74.1%.B组临床疗效优良率90.5%,骨融合率95.2%.对于椎间盘摘除,A组骨融合率53.7%,B组骨融合率95.2%.两组椎间盘摘除骨融合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后外侧植骨融合与后外侧加椎间融合术均是治疗腰椎滑脱的有效术式,但对于椎间盘摘除者,B组融合率明显高于A组.
作者:吴炳华;罗明华;凌强;邓高荣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银杏叶提取物对大鼠急性肝损害的预防作用及其机制,寻找临床适用的检测指标.方法 四氯化碳诱发大鼠急性肝损害,同时使用银杏叶提取物进行预防,使用生化检测仪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天冬氨酸转氨酶的含量改变;使用比色法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和丙二醛的含量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方法 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和转化生长因子β1,的含量变化.结果 银杏叶提取物有效降低了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天冬氨酸转氨酶的含量;并使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含量显著升高,与之对应丙二醛的含量显著降低;肿瘤坏死因子α和转化生长因子β1的含量明显降低.结论 银杏叶提取物可以有效预防大鼠急性肝损害,其机制是抑制了氧化应激反应和调节了细胞因子网络.上述检测指标和研究方法 适合在临床推广.
作者:丁健;李丹;王承党;吴婷;于皆平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ICP)对母儿影响及对ICP孕妇进行无应激试验(NST)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75例ICP孕妇的临床表现、生化检查、胎儿电子监护及妊娠结局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孕妇的胆酸、谷丙转氨酶及总胆红素与相应的孕周无线性关系;瘙痒出现的孕周与新生儿出生状况及羊水粪染呈明显相关性(P<0.01),与产后出血量、1 min Aparg评分及5 min Aparg评分无明显相关性;NST正常者与异常者围生儿不良预后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瘙痒出现时间可作为观察ICP病情程度一项指标.严密监测,并综合评价胎儿宫内情况,适时终止妊娠,以改善围生儿预后.
作者:廖瑞平;彭可 刊期: 2007年第12期
高血压脑出血的病死率和致残率均高,内科保守治疗迄今为止尚缺乏确切有效的方法.本院1998年4月至2006年5月对出血量在30 ml以上的天幕上脑出血患者88例随机使用YL~1型血肿粉碎空刺针引流血肿和内科保守治疗,观察两种治疗方法的结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胡文寿 刊期: 2007年第12期
囊性肾癌是肾癌的特殊类型,它与肾单纯囊肿因无明显的临床表现,鉴别诊断有一定难度.现将我院曾收治的1例典型囊性肾癌并存肾单纯囊肿的诊断及治疗过程报告如下.
作者:金明焕;高善姬 刊期: 2007年第12期
胰腺位于腹膜后,解剖部位深而隐蔽,临床上胰腺损伤少见,仅占腹部外伤1%~6%[1].随着交通事业的发展,胰腺损伤发生率有上升趋势.由于胰腺本身特殊的解剖及生理功能,延误诊断及治疗将会导致严重并发症,重视胰腺损伤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是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作者:蒋超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奥扎格雷钠联合尼莫地平用于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并发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S)的防治效果.方法 将7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7例采用奥扎格雷钠+尼莫地平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对照组37例应用尼莫地平注射液治疗,两组均连用14 d.治疗后第3、7、14 d经颅多普勒(TCD)连续监测两组患者大脑中动脉(MCA)的平均血流速度及观察发病30 d内的病死率、DCVS发生率和再出血发生率.结果 治疗组DCVS发生率及SAH病死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再出血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联合应用奥扎格雷钠与尼莫地平可有效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优于单用尼莫地平治疗.
作者:贾鹏;高志强;陈玉山;高俊凤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血浆D-二聚体(D-D)水平与肾病综合征(NS)及肾功能衰竭(RF)高凝及纤溶活性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 用德国BE全自动血凝仪测定78例NS组和76例RF组患者及80例健康人对照组血浆D-二聚体的水平.结果 NS组和RF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D-D的检测对NS和RF的高凝状态和纤溶系统变化的观察有意义.
作者:吴荣华 刊期: 2007年第12期
探讨脑血管疾病患者家庭康复护理指导的效果,运用整体护理方法 具体论述在家庭康复护理中运用护理评估、诊断、实施、评价4个程序,支持家庭康复护理有助于减轻经济负担,促进患者康复,大限度地回归社会.
作者:王凌玲 刊期: 2007年第12期
本地区濒海,在化工及电机等企业工作造成眼烧伤患者较多,严重的眼部烧伤直接导致患者角膜混浊,睑球粘连甚至角膜穿孔、感染、失明,极大影响患者的视功能及以后的日常生活.
作者:刘轶;林泉;吕全;余志荣;张晓光 刊期: 2007年第12期
大面积烧伤是由各种致热因子引起的损伤,烧伤总面积达30%~49%或Ⅲ度烧伤面积10%~19%.使患者的外表形象及肢体功能发生改变,失去皮肤屏障功能,使皮肤完整性受损,局部炎症反应,引起疼痛.大量体液渗出,血容量减少,加之营养失调等一系列的生理改变,给患者的身心带来了很大的打击.
作者:王宏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通过对隐裂牙的不同临床治疗来观察其疗效,以求获得较好的治疗方法 和治疗时机.方法 对100颗隐裂牙分别采取窝沟封闭法、安抚充填法、根管治疗法并追踪观察.结果 经过5年来追踪观察100颗隐裂牙的治疗效果,其中窝沟封闭法12颗,成功10颗,成功率83.3%;安抚充填法32颗,成功24颗,成功率75%;根管治疗法56颗,成功51颗,成功率91%.结论 对隐裂牙的早发现早治疗以及综合治疗至关重要,对裂纹较深并有牙髓症状的要及时治疗,疗效好,患牙保存使用率高.
作者:郭大红;李凤玲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评价利用硅胶管通过下鼻道植入鼻泪管治疗慢性泪囊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1例(23眼)慢性泪囊炎患者进行鼻泪管逆行扩张置管术治疗,连续观察6~12个月后的治疗效果.结果 20眼溢泪消失,1眼冲洗通畅,溢泪减轻,1眼炎症堵塞硅胶管,1眼出现下鼻道渗血,取出硅胶管后出血消失,有效率86.96%.结论 经鼻腔鼻泪管扩张置管治疗慢性泪囊炎近期疗效好,而且操作简单,费用低廉,患者痛苦小,其依从性好.
作者:胡庆华;刘建军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使护士学到的理论知识能够紧密联系工作,在实践工作中得到进一步提高.方法 制定适合本院护士的实习计划和带教方法 ,及时发现实习护士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解决.结果 通过我们的带教方法 ,实习护士能够很好地将学到的理论知识紧密联系工作,同时也提高了带教老师的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结论 经过实践,我院总结的临床带教方法 ,行之有效,取得了较好的带教效果.
作者:张聪琴 刊期: 2007年第12期
肝脏损害是肾移植术后出现的严重并发症之一,直接影响移植肾的存活.2005~2006年在我院施行的肾移植26例中,有6例出现肝功能损害.在临床护理中我们体会到,积极预防、早期发现、准确鉴别及时发现并正确处理肾移植术后的肝脏损害是取得手术成功的关键.因此,术后严密观察和精心护理是非常重要的.
作者:常秀敏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低分子量肝素抗凝方法 用于慢性肾功能衰竭竭患者血液透析中皮肤瘙痒症状的改善情况.方法 选取我院2004年5月至2007年5月50例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6例和对照组24例,两组均予以常规治疗.治疗组采用低分子量肝素作为抗凝方法 ,而对照组采用普通肝素作为抗凝方法 进行血液透析.结果 治疗组慢性肾功能衰竭血液透析患者皮肤瘙痒症状改善达22例,占84.6%;对照组皮肤瘙痒症状改善仅9例,占37.5%.结论 慢性肾功能衰竭血液透析患者采用低分子量肝素抗凝能有效改善和缓解皮肤瘙痒症状.
作者:王地梅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乌体林斯注射液结合中药黄芪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恢复期对其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118例小儿感染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62例和对照组56例.治疗组用乌体林斯注射液1.72μg肌内注射,每周1次,共用8周,并口服中药黄芪颗粒剂,同时应用抗支原体药物及对症治疗.对照组除不加用黄芪颗粒外,其他治疗与治疗组方法 相同.治疗结束后测定两组治疗前后免疫指标的变化.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及治疗后疗效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治疗后IgG、IgM、CD3、CD4、CD8值较治疗前差异更加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乌体林斯注射液合中药黄芪可进一步改善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的免疫功能,具有协同作用,优于单一用药,是一种疗效肯定、使用安全的免疫增强治疗方法 .
作者:夏文华 刊期: 2007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