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论药剂科的管理现状和发展

王长江

关键词:药剂科, 质量管理, 医疗体制改革, 人才培养
摘要: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与药学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院药学面临严峻挑战.加强药剂科的科学管理,直接关系到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就需要坚持人才培养,提倡现代化科学管理,保障药品质量,加强制度管理,从而实现医院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佳化.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带教实习护士的方法与体会

    目的 使护士学到的理论知识能够紧密联系工作,在实践工作中得到进一步提高.方法 制定适合本院护士的实习计划和带教方法 ,及时发现实习护士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解决.结果 通过我们的带教方法 ,实习护士能够很好地将学到的理论知识紧密联系工作,同时也提高了带教老师的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结论 经过实践,我院总结的临床带教方法 ,行之有效,取得了较好的带教效果.

    作者:张聪琴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静脉滴注大剂量肌苷对慢性肺源性低氧血症疗效观察

    慢性肺源性低氧血症,常由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如老慢支、肺气肿等)所致,并发感染时,可急速加重,引起患者咳嗽、咳痰、胸闷,气喘、心慌、头昏乏力、腹胀、纳差、烦躁不安、全身皮肤和黏膜发绀、呼吸困难、两肺喘鸣、心率较快、甚至不能平卧,实验室检查,动脉血氧饱和度下降(<90%),二氧化碳结合力升高(>35mmol/L).

    作者:李立;王昌龄;茹超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10年随访

    目的 观察干扰素a-2b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的长期效果及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按照同一诊断标准选择慢性乙型肝炎患者97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1例,应用a-2b干扰素3~5 MIU,肌内注射,连续使用2周后,隔日1次,疗程6月;对照组46例,应用一般保肝降酶药,疗程6月.治疗结束后定期随访血生化指标、病毒学指标、影像学检查等.结果 治疗结束时和随访结束时干扰素治疗组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转阴率分别为47.1%、52.9%和60.0%、62.0%,与对照组相比干扰素组的近期、远期疗效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随访资料表明干扰素治疗组的临床预后亦明显好于对照组,病情稳定率高于对照组,肝硬化和肝癌发生率及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结论 干扰素有确切的抗病毒作用,同时能够减少肝硬化、肝癌等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作者:朱培福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等离子射频技术治疗慢性鼻炎81例体会

    慢性鼻炎是耳鼻喉科常见病、多发病,其主要症状是鼻腔堵塞,而造成鼻塞的主要病理改变是下鼻甲肥厚.目前的治疗方法较多,如冷冻、激光、微波、射频、外科手术等.冷冻、激光、微波、射频同样作用于鼻甲黏膜,虽痛苦少,但均对下鼻甲黏膜破坏较大,不同程度地影响了鼻腔的生理功能,并且远期疗效差,复发率高.

    作者:魏延梅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重组小鼠γ-干扰素对弓形虫感染孕鼠及鼠胚的影响

    目的 研究重组小鼠γ-干扰素(rmu-IFN-γ)对妊娠期感染弓形虫的孕鼠蜕膜T淋巴细胞亚群及鼠胚感染率的影响.方法 将60只孕鼠被随机分为4组:空白组、感染组、rmu-IFN-γ小剂量治疗组(A组)和大剂量治疗组(B组).采用弓形虫急性感染妊娠第6~10 d孕鼠,不同剂量rmu-IFN-γ腹腔给药,感染后72 h取孕鼠蜕膜组织,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T淋巴细胞亚群的水平;每组随机取5只孕鼠统计各组鼠胚的数目,SABC免疫组化法检查鼠胚中的弓形虫抗原阳性率.结果 孕鼠感染弓形虫后蜕膜CD4+、CD4+/CD8+降低(P<0.05),A组和B组两种剂量的rmu-IFN-γ干预后均能提高CD4+、CD4+/CD8+水平(P<0.05);A组和B组中鼠胚的垂直传播率均低于感染组.结论 孕鼠感染弓形虫后蜕膜局部细胞免疫受到抑制,注射适量的rmu-IFN-γ可以逆转CD4+/CD8+比值,提高机体的细胞免疫水平,降低鼠胚的垂直传播率,对孕鼠及鼠胚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作者:晋柏;陈文玮;王海琦;陈炳兰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增视能训练软件对儿童共同性斜视术后双眼视功能重建的探讨

    目的 探讨增视能训练软件对儿童共同性斜视术后双眼视功能的恢复与重建作用.方法 将84例5-12岁共同性斜视术后,视力≥0.8,斜视矫正治愈的儿童,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治疗组应用国家医疗保健器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制的增视能训练软件进行训练,对照组未进行训练,两组对象均应用同视机及Titmus立体视觉检查图检查,检查术后治疗前及治疗后1年的同视机双眼视三级功能和近立体视功能,对结果 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增视能训练软件训练后的治疗组有三级功能的人数明显多于对照组,具有不同程度近立体视觉者也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增视能训练软件对儿童共同性斜视术后进行双眼视功能训练,显著改善了双眼视功能,有助于双眼视功能的恢复与重建.

    作者:邱芳芳;叶梅;李惠玲;庄建福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对免疫功能影响的观察

    目的 观察乌体林斯注射液结合中药黄芪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恢复期对其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118例小儿感染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62例和对照组56例.治疗组用乌体林斯注射液1.72μg肌内注射,每周1次,共用8周,并口服中药黄芪颗粒剂,同时应用抗支原体药物及对症治疗.对照组除不加用黄芪颗粒外,其他治疗与治疗组方法 相同.治疗结束后测定两组治疗前后免疫指标的变化.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及治疗后疗效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治疗后IgG、IgM、CD3、CD4、CD8值较治疗前差异更加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乌体林斯注射液合中药黄芪可进一步改善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的免疫功能,具有协同作用,优于单一用药,是一种疗效肯定、使用安全的免疫增强治疗方法 .

    作者:夏文华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小儿手术的护理配合

    小儿与成人不一样,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各系统组织器言的构造与功能,随着年龄而变化.对疾痛和外界刺激的反应也有显著的差别.因此,我们必须根据不同年龄期小儿的生理、解剖和病理的不同特点,正确地配合手术.

    作者:彭花兰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下颌磨牙干槽症病因临床分析

    干槽症为拔牙后牙槽窝内血凝块感染分解,并引起局部继发感染的一种并发症,患者常于拔牙后3~4 d出现,主要因为拔牙窝缺少血凝块或被细菌污染,拔牙窝内充满污秽腐败物或牙槽窝内空虚,导致骨面、神经末梢暴露,引起剧烈疼痛,且其疼痛呈持续性、放射性.临床统计下颌磨牙干槽率为2.58%.

    作者:童艳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体外冲击波碎石术在B超定位下行输尿管碎石的应用

    目的 探讨体外冲击波碎石术在B超定位下行输尿管碎石的应用价值.方法 B超进行患者结合部位的检查及定位,应用KDE-2002A型液电式体外冲击波碎石机治疗输尿管结石.结果 512例患者共行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545次,其中一次碎石成功493例,占96.3%.2次以上碎石成功19例,复碎率占3.7%;碎石成功率达100%,碎石排净率98%.结论 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治疗输尿管结石,具有创伤小、成功率高、严重并发症少等特点,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吕太山;周亚;王孟起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降低静脉穿刺局部不良反应发生率的体会

    静脉输液在治疗疾病,抢救病人生命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因静脉穿刺导致如液体外渗、针头堵塞或脱出、皮下血肿、皮下瘀血、静脉炎、静脉血栓形成、局部皮肤组织坏死等局部不良反应的发生而引发的护患纠纷及对病人造成的伤害不容忽视.

    作者:罗荣兰;昝新华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苦参素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影响的研究

    目的 观察苦参素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指标的影响.方法 6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一般保肝治疗+苦参素)和对照组(一般保肝治疗),治疗前后检测肝功能,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HA)、层黏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和Ⅳ型胶原(CⅣ).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HA、LN、PC-Ⅲ和CⅣ水平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结论 苦参素是能降低肝纤维化指标,有一定的抗肝纤维化作用.

    作者:管仁方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康复训练辅以药物治疗小儿脑瘫106例观察

    小儿脑瘫是一种出生前到出生后发育时期非进行性的脑损伤,姿势异常和运动发育障碍主要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控制肢体的神经出现问题,主要表现为姿势异常和运动发育障碍同时伴有视力、语言、视听觉、摄食、癫痫等障碍[1].

    作者:薛菊瑞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方法 .方法 对我院9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临床治愈43例,占47.8%;显效45例,占50%;好转1例,占1.1%;未愈1例,占1.1%;总有效率为98.8%.结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胃黏膜上皮遭到各种致病因素的经常反复侵袭,发生持续性慢性炎症病变,由于黏膜的再生改造,后导致固有腺体萎缩,并伴有肠上皮化生及异常增生或非典型增生的癌前组织学病变.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要早诊断,早治疗,提高其治愈率.

    作者:王泓冰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两种不同麻醉方法用于小儿手术的比较

    目的 比较两种不同麻醉方法 用于小儿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 60例择期下腹部手术患儿,分为骶管阻滞组(A组),基础麻醉(氯胺酮)组(B组),每组30例.比较术中切皮时躁动、牵拉反应、恶心、呕吐、术后苏醒.结果 A组麻醉镇痛肌松效果优于B组,且麻醉管理安全,术后苏醒早,安静无痛不烦躁.结论 骶管阻滞镇痛肌松效果确切,镇静深度适宜,无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等并发症,为一种安全有效可行的麻醉方法 .

    作者:蒋益明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检测血浆D-二聚体对肾病综合征及肾功能衰竭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血浆D-二聚体(D-D)水平与肾病综合征(NS)及肾功能衰竭(RF)高凝及纤溶活性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 用德国BE全自动血凝仪测定78例NS组和76例RF组患者及80例健康人对照组血浆D-二聚体的水平.结果 NS组和RF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D-D的检测对NS和RF的高凝状态和纤溶系统变化的观察有意义.

    作者:吴荣华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雪旺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对神经元胆碱乙酰基转移酶活性的影响

    目的 研究雪旺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SDNF)是否影响运动神经元胆碱乙酰基转移酶(ChAT)活性,了解其对运动神经元功能的影响.方法 SD大鼠制作成一侧面神经损伤模型,实验组局部应用雪旺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对照组应用磷酸盐缓冲液,连续21 d,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研究损伤侧和实验侧面神经核中运动神经元ChAT活性改变.结果 实验组中运动神经元的ChAT阳性细胞数,面积及灰度值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外源性雪旺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可以防止轴突损伤后运动神经元胆碱乙酰基转移酶活性的降低.

    作者:李平;许扬滨;邬江;朱家恺;刘均墀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利妥苷单抗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

    目的 观察利妥苷单抗注射液(美罗华)联合化疗治疗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NHL)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总结我院2002年1月至2005年1月采用美罗华联合化疗治疗B-NHL患者的疗效.结果 15例患者经治疗后完全缓解(CR)12例,部分缓解(PR)2例,1例出现过敏反应.结论 美罗华联合化疗治疗B-NHL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案,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汤红霞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早产儿788例临床分析

    目的 通过对早产儿患病率和影响其成活率的相关因素分析,探讨降低早产儿病死率、提高治愈率的措施.方法 将2001年1月至2003年12月和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6年间在我院出生的788例早产儿分为前3年组和后3年组.对每组早产儿的发生率、患病情况、死亡原因、治疗措施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两组早产儿比较,早产发生率由前3年的2.45%上升到后3年的3.21%,有非常显著性意义.两组间不同胎龄组间比例和主要疾病种类无明显变化.胎龄愈小,死亡率愈高.改进的防治措施可降低早产儿死亡率.通过比较,早产儿的病死率由前3年的6.35%下降到后3年的4.44%,但卡方检验尚无显著意义.结论 产后对早产儿的严密监护和综合治疗能显著提高早产儿的成活率、降低病死率.

    作者:钱建青;凌万里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成人脑室腹腔分流术后并发症及其防治

    目的 探讨成人脑室腹腔分流术(V-P分流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及其防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2例经V-P分流术治疗的成人脑积水病例资料.结果 本组22例,出院时显著改善17例,轻度改善4例,无改善1例.全部病例术后住院期间按压储液囊无阻塞,弹性良好.其中有4例发生并发症而再次手术.结论 减少手术操作失误,积极处理原发病,是预防V-P分流术后并发症的关键.

    作者:程晓午;徐彬彬 刊期: 2007年第12期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主管:北京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