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早产儿788例临床分析

钱建青;凌万里

关键词:早产儿, 病死率, 患病率, 治疗
摘要:目的 通过对早产儿患病率和影响其成活率的相关因素分析,探讨降低早产儿病死率、提高治愈率的措施.方法 将2001年1月至2003年12月和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6年间在我院出生的788例早产儿分为前3年组和后3年组.对每组早产儿的发生率、患病情况、死亡原因、治疗措施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两组早产儿比较,早产发生率由前3年的2.45%上升到后3年的3.21%,有非常显著性意义.两组间不同胎龄组间比例和主要疾病种类无明显变化.胎龄愈小,死亡率愈高.改进的防治措施可降低早产儿死亡率.通过比较,早产儿的病死率由前3年的6.35%下降到后3年的4.44%,但卡方检验尚无显著意义.结论 产后对早产儿的严密监护和综合治疗能显著提高早产儿的成活率、降低病死率.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Schatzker分型Ⅳ、Ⅴ和Ⅵ型骨折的疗效.方法 收集2003-2006年在我院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36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病例术前进行详细的手术设计,螺旋CT平扫及三维图像重建,制订手术方案,术中T或L型钢板固定.结果 随访10~23个月,平均18个月,按Merchant评分标准,优良率83.3%.结论 切开复位支撑钢板固定治疗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疗效满意.术前结合螺旋CT检查制定详细手术计划,术中力争解剖复位.足量植骨,坚强固定,术后完备的康复计划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张叔军;查正;杨朝晖;张潇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两种筛选方法的比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提高耐万古霉素肠球菌的检出率,为临床选药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将粪便直接接种在含万古霉素琼脂平板(VAP)和含万古霉素肉汤(VB)培养基中,分离菌株用Vitek-AMS仪器鉴定,根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指南做药敏试验.结果 VAP培养基筛选出耐万古霉素肠球菌38株(13.1%),VB培养基筛选出49株(16.9%).从住院病人粪便中分离出31株,其中22株VRE为屎肠球菌,9株VIE为鹑鸡肠球菌;从正常成人粪便分离出25株VIE,其中17为株鹑鸡肠球菌,8株为铅黄肠球菌;22株VRE对万古霉素的MIC>512μg/ml,36株VIE对万古霉素的MIC值为8~16μg/ml.56株(VRE+VIE)对环丙沙星、红霉素耐药率均为75.0%,氨苄西林为80.4%,左氧氟沙星为71.4%,高水平庆大霉素为69.6%,呋喃妥因为57.1%,高水平链霉素为41.1%,氯霉素耐药率较低为3.6%.结论 VB培养基对耐万古霉素肠球菌的检出率高于VAP培养基.耐万古霉素肠球菌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

    作者:布海力且木·吐鲁甫;于艳华;许淑珍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运用激励机制,调动医院人才的积极性

    医院工作是以医务人员的科学技术才能为人民提供医疗保健服务的,医疗质量的高低直接取决于医院内部各种人才(不仅包括医疗护理人才,而且包括医技、后勤、管理、政工等各方面的人才)有机构成的综合效应,特别是取决于业务技术骨干的技术水平和主要管理干部的管理才能.

    作者:黄灶金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10年随访

    目的 观察干扰素a-2b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的长期效果及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按照同一诊断标准选择慢性乙型肝炎患者97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1例,应用a-2b干扰素3~5 MIU,肌内注射,连续使用2周后,隔日1次,疗程6月;对照组46例,应用一般保肝降酶药,疗程6月.治疗结束后定期随访血生化指标、病毒学指标、影像学检查等.结果 治疗结束时和随访结束时干扰素治疗组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转阴率分别为47.1%、52.9%和60.0%、62.0%,与对照组相比干扰素组的近期、远期疗效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随访资料表明干扰素治疗组的临床预后亦明显好于对照组,病情稳定率高于对照组,肝硬化和肝癌发生率及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结论 干扰素有确切的抗病毒作用,同时能够减少肝硬化、肝癌等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作者:朱培福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的疗效.方法 彻底切除胬肉病变组织,采取术眼或对侧眼颞上方带角膜缘上皮的结膜覆盖角膜缘、巩膜创面.结果 术后随访6~18个月仅4例复发,角结膜移植片无充血增厚,角膜表面光滑、透明,无新生血管,上皮愈合良好.结论 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复发率低是较理想的手术.

    作者:任秀琴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经桡动脉穿刺行冠脉造影术后两种止血方法比较

    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穿刺行冠脉造影术后两种止血方法 的效果观察.方法 将对126例经桡动脉穿刺行冠脉造影术后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患者术后均使用传统止血方法 ,观察组患者术后均使用桡动脉止血器止血.观察两组患者穿刺口出血、手部肿胀、局部过敏情况及患者舒适度.结果 观察组穿刺口出血、手部肿胀、局部过敏情况及患者舒适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 使用桡动脉止血器止血效果确切,出血少,皮肤并发症少,舒适度高且操作简单.

    作者:吴秀春;章慧敏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血液透析导管在单个核细胞采集中的应用和护理

    肿瘤病人在手术、放疗及化疗后,免疫功能低下,肿瘤细胞负荷低,此时运用细胞过继性免疫治疗在临床上已取得了确切的疗效[1].但是肿瘤患者在应用细胞过继性免疫治疗进行单个核细胞采集(简称单采)时,常常因为化疗后血管细,血管弹性差,导致静脉穿刺失败;或因凝血机制异常等原因,导致血液流速缓慢,机器出现低血流报警,而导致单采不能正常进行.

    作者:李金花;言克莉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胰腺损伤20例诊治体会

    胰腺位于腹膜后,解剖部位深而隐蔽,临床上胰腺损伤少见,仅占腹部外伤1%~6%[1].随着交通事业的发展,胰腺损伤发生率有上升趋势.由于胰腺本身特殊的解剖及生理功能,延误诊断及治疗将会导致严重并发症,重视胰腺损伤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是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作者:蒋超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技术在输尿管结石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技术提高输尿管结石的检出率.方法 对216例有肾绞痛患者进行二维超声检查,并采用CDFI观察、比较两侧输尿管喷尿情况.结果 211例患者确诊,漏诊5例;大部分患侧输尿管喷尿发生改变,主要表现为:喷尿消失19例,喷尿形态失常或频率减慢125例,喷尿无改变67例.结论 应用CDFI有利于提高输尿管结石的检出率,特别是输尿管中、下段结石及无肾积水者.

    作者:陆建元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YL-1型血肿粉碎穿刺针治疗脑出血48例临床分析

    高血压脑出血的病死率和致残率均高,内科保守治疗迄今为止尚缺乏确切有效的方法.本院1998年4月至2006年5月对出血量在30 ml以上的天幕上脑出血患者88例随机使用YL~1型血肿粉碎空刺针引流血肿和内科保守治疗,观察两种治疗方法的结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胡文寿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创伤性膈疝的诊治体会

    目的 提高创伤性膈疝的早期诊断和外科治疗水平.方法 对15例创伤性膈疝临床表现及术式和疗效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15例创伤性膈疝中手术治愈13例,死亡2例,死亡率15.4%,死于脑挫裂伤脑疝1例和血胸出血性休克1例.结论 创伤性膈疝发病率不高,多合并有多部位严重损伤,及时的诊断、及早手术是救治成功的关键.

    作者:王振钧;张志勇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小儿急性病毒性心肌炎65例的临床分析

    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是指致病因素(主要为病毒)侵犯心肌,导致心肌局灶性或弥漫性的急性炎性病变,特征为间质炎性细胞浸润,心肌坏死及变性,常为各种全身性疾病的一部分.其中部分患儿起病隐匿,进展迅猛,危及生命,有的长年不愈,可发展为扩张型心肌病,预后不良.

    作者:赫羽;赵立宏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临床护理路径在抑郁症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抑郁症是情感性精神障碍的一种,是精神科的常见病、多发病[1].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保健意识的增强,对住院抑郁症患者进行有效的健康教育势在必行.我院2005年6月至2007年5月,应用临床路径对120例住院抑郁症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彩君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小剂量麻黄素和阿托品预处理抑制胆系手术迷走反射的临床观察

    胆系手术因牵拉刺激胆囊和胆道直接引起迷走反射,加上硬膜外麻醉对交感神经阻滞,迷走神经相对亢进.病人不仅有牵拉痛,恶心,呕吐等症状,还可引起心率减慢,血压降低,反射性冠脉痉挛,心率失常甚至心跳骤停.

    作者:常国祥;柏化丽;张璞;张永红;朱建国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疥疮348例临床分析

    目的 研究近年疥疮的临床表现及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02年4月至2006年6月间疥疮患者初诊的348例详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疥疮见于任何年龄,发病多见于青少年.以14~21岁为主.21岁至34岁34例,婴幼儿30例,大于60岁17例.85.2%为住校初高中学生,其中男中学生占89.1%,中专和大专以上学生占1.2%,农民占2.8%,出差人员占1.6%.一年四季可发病,以春夏季为主.皮损主要分布于躯干四肢皮肤皱襞、细嫩处.婴儿可有全身皮损,68.4%继发阴囊,包皮和龟头疥疮结节.72.60%患者起病初按皮炎湿疹治疗可暂时缓解症状,但皮损无减少或进行性增多.继发马拉色菌毛囊炎62例,疖43例,柯兴病24例,痤疮14例,接触性皮炎9例.经林旦软膏、硫磺软膏、达可罗宁霜治疗有效.疥疮结节激素外用及皮损内注射均可治愈.结论 近年疥疮可见于任何年龄,以初中至高中及大中专院校住集体宿舍青少年为主.农民工和出差人员感染亦不能忽视.林旦软膏和硫磺软膏药可治愈本病,激素皮损内注射可治愈疥疮结节.

    作者:郭强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瘤体切除+拔牙即刻再植术治疗牙龈瘤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瘤体切除+拔牙即刻再植术对牙龈瘤的治疗效果.方法 牙龈瘤患者81例,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用的简单切除,实验组采用手术切除瘤体切除+拔牙即刻再植术治疗牙龈瘤,两组进行对比观察疗效.结果 对照组36例,有21例复发,复发率58.33%;实验组45例,复发2例,复发率4.44%.说明两组之间临床疗效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瘤体切除+拔牙即刻再植术治疗牙龈瘤复发率低,手术操作简单易行,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作者:沈志浩;费伟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两种不同麻醉方法用于小儿手术的比较

    目的 比较两种不同麻醉方法 用于小儿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 60例择期下腹部手术患儿,分为骶管阻滞组(A组),基础麻醉(氯胺酮)组(B组),每组30例.比较术中切皮时躁动、牵拉反应、恶心、呕吐、术后苏醒.结果 A组麻醉镇痛肌松效果优于B组,且麻醉管理安全,术后苏醒早,安静无痛不烦躁.结论 骶管阻滞镇痛肌松效果确切,镇静深度适宜,无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等并发症,为一种安全有效可行的麻醉方法 .

    作者:蒋益明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紫杉醇联合卡培他滨治疗复发转移性乳腺癌的临床观察

    目的 评价紫杉醇联合卡培他滨治疗复发转移乳腺癌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对36例复发转移性乳腺癌患者采用紫杉醇联合卡培他滨治疗.紫杉醇135 mg/m2静脉滴注,卡培他滨1900 mg/(m2·d)分早晚2次口服,连续使用14 d,休息7 d,21 d为一个周期.每个患者至少进行两个周期治疗.结果 36例可评价疗效和不良反应的患者中万完全缓解(CR)4例,部分缓解(PR)20例,无变化(SD)10例,进展(PD)2例,总有效率为66.7%,临床获益患者(CR+PR+SD)34例,占94.4%.结论 紫杉醇联合卡培他滨是治疗复发性转移乳腺癌的有效药物,不仅能提高疗效,而且联合治疗不会增加毒性反应.

    作者:刘海林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胸部手术后肺部并发症的预防护理效果研究

    目的 分析比较传统拍背咳痰与振动排痰机对胸部手术后肺部并发症的预防护理效果.方法 选择60例胸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30例.实验组使用振动排痰机辅助排痰,对照组使用传统拍背咳痰.两组预防措施实施相同时间后对患者胸部术后发生低氧血症、肺不张、需纤维支气管镜介入吸痰情况,以及术后6 h与术后48h的动脉血气结果 进行对比分析,同时观察两组病例的排痰感受.结果 两组患者发生低氧血症、肺不张、需纤支镜介入吸痰情况,实验组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实验组感觉舒适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实验组疼痛、恶心等感受与对照组相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术后48 h的动脉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与术后6 h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H值两者前后无统计学意义,但实验组术后48 h与术后6 h的PaO2、PaCO2差值与对照组术后48 h与术后6 h的差值相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 使用振动排痰机对开胸术后肺部并发症的预防与治疗效果显著.

    作者:张维淑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多帕菲、卡铂联合腹腔置管治疗卵巢癌的临床观察

    目的 了解多帕菲、卡铂联合腹腔置管对合并腹水晚期卵巢癌的临床疗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法 16例晚期卵巢癌均合并腹水,经腹腔置管联合多帕菲+卡铂化疗,评价临床疗效及能否改善生活质量.结果 16例病例中,临床疗效总有效率达68.7%.生活质量改善率达87.5%.结论 多帕菲、卡铂联合腹腔置管治疗晚期卵巢癌的近期临床疗效满意,生活质量改善明显.

    作者:周林平;罗文莉 刊期: 2007年第12期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主管:北京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