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临床护理路径在抑郁症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李彩君

关键词:临床护理路径, 抑郁症患者, 健康教育, 性精神障碍, 现报道如下, 住院, 生活水平, 临床路径, 保健意识, 精神科, 多发病, 常见病, 增强, 应用, 情感
摘要:抑郁症是情感性精神障碍的一种,是精神科的常见病、多发病[1].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保健意识的增强,对住院抑郁症患者进行有效的健康教育势在必行.我院2005年6月至2007年5月,应用临床路径对120例住院抑郁症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低分子量肝素抗凝方法治疗26例慢性肾功能衰竭血液透析患者皮肤瘙痒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低分子量肝素抗凝方法 用于慢性肾功能衰竭竭患者血液透析中皮肤瘙痒症状的改善情况.方法 选取我院2004年5月至2007年5月50例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6例和对照组24例,两组均予以常规治疗.治疗组采用低分子量肝素作为抗凝方法 ,而对照组采用普通肝素作为抗凝方法 进行血液透析.结果 治疗组慢性肾功能衰竭血液透析患者皮肤瘙痒症状改善达22例,占84.6%;对照组皮肤瘙痒症状改善仅9例,占37.5%.结论 慢性肾功能衰竭血液透析患者采用低分子量肝素抗凝能有效改善和缓解皮肤瘙痒症状.

    作者:王地梅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儿童弱视168例临床分析

    弱视是儿童发育过程中的影响儿童视力和立体视觉的常见眼病[1],发病率约为2%~4%,是一种可治疗的视力缺陷疾病.本文对我科诊治的168例儿童弱视作一系统详尽的分析,旨在高度重视此病,并能早期发现和治疗弱视,对缩短疗程,提高治愈率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马晓瑜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预混胰岛素和甘精胰岛素分别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效果观察

    目的 在口服降糖药不能良好控制血糖的情况下,加用每日1次甘精胰岛素或加用每日2次预混胰岛素分别联合二甲双胍治疗,比较这两种方案的疗效和不良事件.方法 60例用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不良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预混胰岛素组+二甲双胍组(A组)和甘精胰岛素组+二甲双胍组(B组),每组各30例.A组每日早晚餐前分别注射诺和锐30R预混胰岛素,B组每晚睡前注射甘精胰岛素1次,两组病人同时合并给予二甲双胍口服.共观察6月.观察血糖控制和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治疗后对应的不同时间点的血糖值均明显降低.与基线相比,两组中空腹血糖降低幅度相似(P=0.11),治疗6月后,A组早餐后、午餐前、晚餐后以及睡前指血糖值较B组降低(P<0.05).A组治疗后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降低幅度更大(P=0.035).A组轻微低血糖和症状低血糖发生率分别为B组的2.6倍和1.2倍.治疗6个月达到稳定,A组平均胰岛素剂量大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用口服降糖药不能较好控制血糖时,加用每日1次甘精胰岛素+二甲双胍或加用每日2次预混胰岛素+二甲双胍进行治疗,均能达到明显的降糖效果.预混胰岛素与甘精胰岛素相比,降低餐后血糖和HbA1c的效果更好,但相比之下低血糖的发生率稍高,胰岛素的用量偏大.

    作者:朱黎;王奇;李吉华;王丽霞;化小春;马文娅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舒血宁注射液对脑梗死患者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的影响

    目的 观察舒血宁注射液对脑梗死患者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sVcAM-1)的影响.方法 将71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9例和对照组32例.两组均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舒血宁注射液20 ml/次,1次/d,连用14 d.检测治疗前后两组血清sVCAM-1浓度变化及疗效.结果 治疗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sVCAM-1的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早期对脑梗死患者应用银杏叶制剂可减轻缺血脑细胞的损害,有利于病情恢复,其保护机制可能是抑制sVCAM-1的产生,从而阻断白细胞向缺血区的浸润.

    作者:药海滨;弓东梅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直接测定法研究

    目的 用甾类糖苷化合物与胆固醇酯酶和胆固醇氧化酶制备的高亲和性酶化合物,结合特殊表面活性剂,通过对测定条件的优化,建立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直接法.方法 本方法 与磷钨酸镁(PTA-Mg2+)沉淀法和葡聚糖-氯化镁(DS50-Mg)沉淀结合ALBK法相关性良好,分别为r=0.995、Y=1.029X-0.1496和r=0.997、Y=1.0056X-0.0464,批内变异系数(CV)<1.6%,日间CV<2.1%,回收率(100±5)%.三酰甘油(TG)浓度达30 mmol/L,抗坏血酸<2.5 mmol/L、血红蛋白<4.8 g/L和胆红素<300μmol/L时无显著干扰.当用纯的不同浓度的低密度脂蛋白(LDL)加入准确定值的新鲜血清中,观察脂蛋白在血清中的反应.结果 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浓度在9.4 mmol/L以内对本法无显著干扰.结论 研究建立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直接法方法 ,其性能指标符合临床使用要求.标本无需预处理,精密度好,准确性高,适用于各种自动生化分析仪.

    作者:王雪民;蒙凯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带教实习护士的方法与体会

    目的 使护士学到的理论知识能够紧密联系工作,在实践工作中得到进一步提高.方法 制定适合本院护士的实习计划和带教方法 ,及时发现实习护士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解决.结果 通过我们的带教方法 ,实习护士能够很好地将学到的理论知识紧密联系工作,同时也提高了带教老师的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结论 经过实践,我院总结的临床带教方法 ,行之有效,取得了较好的带教效果.

    作者:张聪琴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基于实践的学习与提高理念在外科学基础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结合当前外科学基础实验教学的实际,从实验室实践条件、实践方式、实践考核与反馈等多个角度论述基于实践的学习与提高(PBLI)理念在外科学基础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情况,体现了PBLI教学新理念的先进性和可行性.

    作者:黄华兴;王水;史京萍;刘武;徐皓;肇毅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胃癌735例回顾性分析

    胃癌好发于中、老年人,但近年来胃癌的发病年龄越来越趋于年轻化.我院自1996年至2006年胃镜检查30185例,检出胃癌809例,占2.68%,现将临床资料较完整的735例胃癌患者,按不同年龄组比较临床、内镜、病理及术后生存期,寻找各年龄组特点,以提高早期诊断率.

    作者:王新仁;熊欣荣;徐惠萍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经鼻腔鼻泪管扩张置管治疗慢性泪囊炎疗效观察

    目的 评价利用硅胶管通过下鼻道植入鼻泪管治疗慢性泪囊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1例(23眼)慢性泪囊炎患者进行鼻泪管逆行扩张置管术治疗,连续观察6~12个月后的治疗效果.结果 20眼溢泪消失,1眼冲洗通畅,溢泪减轻,1眼炎症堵塞硅胶管,1眼出现下鼻道渗血,取出硅胶管后出血消失,有效率86.96%.结论 经鼻腔鼻泪管扩张置管治疗慢性泪囊炎近期疗效好,而且操作简单,费用低廉,患者痛苦小,其依从性好.

    作者:胡庆华;刘建军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胃上皮细胞动力学变化与胃癌关系研究

    目的 研究胃上皮细胞动力学变化与胃癌关系,探讨胃癌发病的分子机制.方法 分别用切口末端标记法(TUNEL)、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12例正常胃黏膜、38例浅表性胃炎、28例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10例异型增生和40例胃癌的活检组织进行细胞凋亡、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检测.结果 正常胃黏膜、浅表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和胃癌的细胞凋亡指数分别为(2.1±0.5)%、(6.2±2.1)%、(9.8±3.1)%、(5.8±1.6)%和(5.3±1.5)%;细胞增殖指数分别为(3.20±1.03)%、(12.3±3.4)%、(22.1±7.2)%、(43.5±10.7)%、(65.7±12.1)%,浅表性胃炎组、肠上皮化生组凋亡指数与增殖标记指数呈显著正相关(P<0.05),异型增生组、胃癌组凋亡指数与增殖标记指数呈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 从浅表性胃炎到胃癌的演化序列中,胃上皮细胞动力学出现紊乱,这可能是胃癌发病的分子机制之一.

    作者:汤建华;吕农华;王崇文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复方血栓通胶囊治疗眼底病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复方血栓通胶囊治疗眼底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2月至2006年11月就诊于我科的34例眼底病患者(36眼),其中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17例(17眼),缺血性视神经病变6例(6眼),视网膜中央静网阻塞5例(5眼),老年性黄斑变性6例(8眼),口服复方血栓通胶囊一日三次,每次三粒,服用一个月.结果 治疗后平均视力0.5.出凝血时间较用药前缩短,用药后视网膜、黄斑部出血部分吸收、消退;视网膜水肿明显减轻.结论 应用复方血栓通胶囊治疗眼底病,患者视力明显提高,眼底情况好转,且未发现毒副作用.复方血栓通胶囊是治疗眼底血管性疾病安全有效的药物.

    作者:王艳玲;赵露;付智勇;洪慧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阑尾肿瘤的外科手术治疗

    目的 探讨阑尾肿瘤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要点.方法 对我院25例经病理证实为阑尾肿瘤的患者采取手术治疗,观察其疗效并比较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治疗后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有明显提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的有效率为76.0%;随访时间5~7年,死亡3例.结论 对于有可疑症状的患者,应加以重视,术中怀疑病变时立即送检,以确定正确的术式,降低患者术后复发率和延长生存期.

    作者:蔡振湘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颅脑损伤332例病情观察与分析

    随着山区经济的发展,车辆的增多,交通事故发生率相对增高等原因,使颅脑损伤病人占综合性外科住院人数的比例逐渐上升.颅脑损伤病情变化急剧,随时可危及患者生命,向护理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本文就332例颅脑损伤患者病情变化进行分析,为及时诊断、治疗及护理提供参考.

    作者:王菊英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饮食干预高血压的效果观察

    目的 了解饮食干预对高血压病患者的疗效.方法 对102例确诊为高血压的患者进行饮食方面指导,给予科学合理的饮食干预.结果 饮食干预3个月后患者血压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5).结论 不良的饮食习惯对高血压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通过饮食干预,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能有效地降低患者血压.

    作者:叶雪梅;吕玉娣;邓金梅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腺样体刮除术对分泌性中耳炎患儿的治疗疗效观察

    目的 了解腺样体刮除术对顽固性分泌性中耳炎患儿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调查分泌性中耳炎患儿23例(25耳)腺样体刮除术或腺样体刮除术结合鼓膜穿刺术后的疗效.结果 治愈17例,好转5例,术后随诊半年至1年,1例(单耳)复发.有效率为96%(24/25).结论 腺样体刮除术适合顽固性分泌性中耳炎患儿的治疗.

    作者:崔春莲;金永德;金顺吉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产后出血的临床分析与护理对策

    目的 探讨产后出血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 对34例产后出血病人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产后出血的发生率1.88%,产后2 h内出血者占88.2%,2~24 h出血者占11.8%.出血原因:宫缩乏力12例,占35.3%;软产道裂伤10例,占29.4%;胎盘因素7例,占20.6%;凝血功能障碍5例,占14.7%.结论 防止产后出血的发生重在预防,加强孕期管理,全程导乐陪伴分娩,提高助产技术,重视产后2 h内的观察,可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

    作者:杨霓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重型颅脑损伤应用微量泵持续气道湿化的护理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后,适于患者使用的气道湿化方法 .方法 随机将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62例分为两组,实验组应用微量泵持续推注进行气道湿化,对照组应用常规定时气道滴注湿化气道.结果 对照组出现刺激性咳嗽、痰痂形成、黏膜出血和肺部感染患者例数均高于实验组.气道湿化对患者生命体征等参数的影响实验组小于对照组.结论 应用微量泵持续气道湿化方法 优于定时气管滴入法.

    作者:王仕侠;周启侠;董春燕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心理干预对大面积烧伤患者身心康复的影响

    大面积烧伤是由各种致热因子引起的损伤,烧伤总面积达30%~49%或Ⅲ度烧伤面积10%~19%.使患者的外表形象及肢体功能发生改变,失去皮肤屏障功能,使皮肤完整性受损,局部炎症反应,引起疼痛.大量体液渗出,血容量减少,加之营养失调等一系列的生理改变,给患者的身心带来了很大的打击.

    作者:王宏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参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高血压病是老年人群的常见疾病,也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临床研究证实,动态血压监测比随测血压值与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更明显,而其中血压昼夜节律更是一个与靶器官损害密切相关的重要指标[1].

    作者:陈小节;鞠传静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肝脓肿穿刺置管引流17例治疗体会

    外科治疗的肝脓肿主要为细菌性肝脓肿,随着CT、超声等影像学诊断的发展,使肝脓肿穿刺引流术或置管引流术成为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且多数病人经此法治疗获得满意效果.我院自2000年6月至今共用采用肝脓肿穿刺置管引流治疗肝脓肿17例,均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汪允哲 刊期: 2007年第12期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主管:北京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