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胎盘早期剥离80例临床分析

马继维

关键词:胎盘早期剥离, 病因, 表现, 处理
摘要:目的探讨胎盘早期剥离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1999年10年间80例胎盘早期剥离病例.结果胎盘早期剥离有明显病因及诱因者占70%,其中以妊高征、脐带因素、胎膜早破为主,占51.25%;临床表现以腹痛、阴道流血常见,占38.75%,但体征典型者少,约62.5%的胎盘早期剥离无明显体征.结论对不明原因的胎心异常伴不明原因早产,高张子宫均应考虑胎盘早期剥离.一旦确诊,应根据病情轻重决定分娩方式.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64例体会

    目的探讨提高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生存率、降低并发症的方法.方法 对64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行门静脉、肝动脉、肠系膜上动脉骨骼化;钩突组织及周围淋巴脂肪组织完整切除;16例间置空肠Roux-en-Y吻合.结果术后生存率1~2年为78.1%,2年48.4%,3年20.3%.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行门静脉、肝动脉、肠系膜上动脉骨骼化;钩突组织及周围淋巴脂肪组织完整切除可延长生存率,间置空肠Roux-en-Y吻合可降低胆胰瘘及胆汁反流.

    作者:汤洪波;孙海军;杨兴无;邢光明;杨春明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免疫组织化学胶片制作方法的改进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中,由于胶片制作不当而造成掉片和非特异性着色现象在日常工作中时有发生,对此,我们在胶片制作过程,总结了一些经验,作了一些改进,以提高胶片质量,经长期实践,显示效果不错,现将此方法介绍如下.

    作者:杨秀静;陈书媛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胎膜早破79例的临床分析

    胎膜早破是产科常见合并症,其围生儿患病率及病死率较高,是早产儿及围生儿死亡的常见原因之一,也是难产的早期临床表现.为探讨胎膜早破对孕妇及新生儿的影响,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现对我院2004年1月 至2005年6月期间79例胎膜早破病例分析如下.

    作者:裴正月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茯菟丹方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目的建立大鼠血浆中槲皮素浓度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方法,研究菟丝子及茯菟丹方中槲皮素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行为.方法药代动力学试验设计:取大鼠,按 10 ml/kg的剂量灌胃给予茯菟丹方灌胃液和菟丝子提取液,分别于预定时间(2、10、15、20、30、45、60、90、120、180、240 min)经眼眶后静脉丛采血,离心分取血浆,处理后进样测定,记录峰面积,计算血药浓度.采用 3p97 药动学软件进行自动拟合处理.以理论血药浓度值与实验测定值的相关系数大和赤池信息判据(AIC)小作为判断标准,选择佳房室模型. 结论首次建立了血浆中茯菟丹方中槲皮素的RP-HPLC 测定方法,阐明了其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

    作者:曹志伟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无锡市滨湖区2005年麻疹疫情监测分析

    滨湖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将麻疹减毒活疫苗(MV)纳入计划免疫后,麻疹控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随着流行周期的延长,流动人口的增加,近年来麻疹发病有升高趋势.2005年我区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共报告麻疹病例81例,比去年同期上升88%,麻疹病例报告数有较大幅度上升,现就疫情监测分析进行探讨.

    作者:邓竹青;宣凌峰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锝(99Tc)亚甲基二膦酸盐与帕来膦酸二钠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疼痛的临床观察

    骨转移是骨外恶性肿瘤常见并发症,其主要症状是进行性难以控制的骨痛,严重影响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锝(99Tc)亚甲基二膦酸盐(商品名:云克)是一种含磷酸盐的制剂,对维持血钙水平及破骨后的修复具重要作用,目前用来作为骨转移瘤的一种探索性核素治疗方法.本研究采用云克及帕来膦酸二钠(商品名:阿可达)治疗35例骨转移瘤患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叶兵;王钧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产科急症子宫切除20例分析

    目的探讨产科急症子宫切除的手术指征、治疗及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7年间20例产科急症子宫切除病例.结果产科急症子宫切除术发生率占分娩数0.19%,手术指征为产科大出血,胎盘因素占首位45%,治愈率95%.结论子宫切除是抢救产科大出血,挽救产妇生命的一项重要有效的措施,正确掌握剖宫产指征可有效降低产科子宫切除的发生率.

    作者:许少敏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对骨科患者功能锻炼需求的调查及分析

    功能锻炼是通过主动活动和被动活动,维持患者患肢的肌肉、关节活动功能,防治肌肉萎缩,关节僵直,促进患者全身或局部血液循环.骨科患者进行正确、适量的功能锻炼,可以促进病人尽早的、大范围的恢复患肢功能,促进肌体早日康复.因此,我们对接受治疗的骨科患者进行了功能锻炼需求调查,以便采取有效的护理对策.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刘华易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2型糖尿病地鼠肝组织蛋白质组学研究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相关的蛋白质,及其胰岛素信号传递系统组成的差异.方法将糖尿病地鼠作为实验组,昆明种封闭群正常小白鼠作为对照组,在注射胰岛素0、5、30、60及120 min五个不同时间点分别测定每只小鼠的对应时间的血糖值.采用蛋白质组学技术筛选差异蛋白.结果不同时点血糖值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1),且实验组血糖下降速度缓慢;胰岛素作用后,糖尿病小鼠肝组织蛋白质发生明显改变,主要表现为2-DE图谱中蛋白质斑点的增减以及颜色的深浅上,初步筛选出6个与胰岛素细胞信号转导相关的蛋白质,包括RAF1、BTF3 、SEC1、PAR2、MK10及TRAF2.结论 2型糖尿病地鼠存在胰岛素抵抗,与胰岛素细胞信号转导相关的差异蛋白可能是糖尿病病理生理机制的分子基础.

    作者:谢群;李红辉;何涛;李丽;唐平;张政祥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烦躁病人静脉输液固定新方法

    使用两种新的固定方法为烦躁不安的病人输液,对于减少穿刺部位的磨擦及受压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减轻了病人的痛苦,也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

    作者:梁秀琼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有机磷农药急性中毒并发肺水肿的治疗

    呼吸衰竭是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呼吸衰竭常见的原因是在中毒急性期因有机磷农药抑制乙酰胆碱酯酶引起急性胆碱能危象,出现急性肺水肿,或由于反跳或中间综合征以及呼吸道管理不当等所致.其中,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并发急性肺水肿,这一严重临床表现,尚未引起临床上应有的重视.本文就其发病机制及诊断、治疗问题,结合我们临床资料作如下讨论.

    作者:姜伟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锁骨骨折的治疗

    目的探讨锁骨骨折的固定方式.方法 183例锁骨骨折患者,分别用石膏绷带、克氏针、重建钢板及手法复位加克氏针固定,分析四组在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畸形愈合的发生率上的差异.结果石膏固定组畸形愈合发生率高;克氏针固定组骨折愈合快,并发症多;钢板固定组并发症少,无畸形愈合,愈合慢;手法复位加克氏针固定效果好,无畸形愈合.结论对锁骨骨折患者要根据骨折类型、部位、年龄以及经济状况等综合权衡选择佳固定方式.

    作者:丛萃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QT离散度与冠脉病变关系的探讨

    目的探讨QT离散度与冠脉病变的关系.方法选择164例行冠脉造影且心电资料完整者,据造影结果分为对照组(A组)43例,冠心病组(B组)121例.将B组据冠脉病变支数分为:①单支病变组(B1组)40例,②双支病变组(B2组)49例,③三支病变组(B3组)32例.将B1组据单支病变的位置分为:①前降支组17例,②回旋支组10例,③右冠组13例,分别测定QT离散度(QTd)及校正QT离散度(QTcd )并进行比较.结果①B组与A组相比QTd与QTcd均明显延长P<0. 05 ,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②B1、B2与B3组三组间QTd及QTcd相比P《0.05,统计学上有呈著性差异.③前降支组、回旋支组、右冠组三组间QTd及QTcd相比P》0.05,统计学上无呈著性差异.结论冠脉病变可引起QTd延长;冠脉病变支数对QTd影响明显,QTd与冠脉病变支数成正相关;单支病变的位置对QTd无影响.

    作者:张惠琪;吉伟青;张进鹏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针药并用治疗颈性眩晕150例

    颈性眩晕是指椎动脉的颅外段受颈部病变的影响导致血流障碍引起的眩晕综合征,又称椎动脉压迫综合征,椎动脉缺血综合征,颈后交感神经综合征等[1].笔者自2000年以来采用针药并用治疗本病150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左江涛;卫玉英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胎盘早期剥离80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胎盘早期剥离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1999年10年间80例胎盘早期剥离病例.结果胎盘早期剥离有明显病因及诱因者占70%,其中以妊高征、脐带因素、胎膜早破为主,占51.25%;临床表现以腹痛、阴道流血常见,占38.75%,但体征典型者少,约62.5%的胎盘早期剥离无明显体征.结论对不明原因的胎心异常伴不明原因早产,高张子宫均应考虑胎盘早期剥离.一旦确诊,应根据病情轻重决定分娩方式.

    作者:马继维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静脉输液微量空气的产生及其解决方法

    在护理实践中,静脉输液是重要内容之一.在操作过程中,当穿刺成功后打开调节器时,常会看到微量空气随着液体顺输液管进入血管;在输液过程中间,需静脉再给药或临时更换注射器或连接输液器时,也可见到微量空气进入血管.其结果是:给病人带来了不必要的伤害,同时埋下了医疗纠纷的隐患.经过观察和思考及实践,笔者对微量空气的产生和解决方法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体会,在此提出,愿与护理同仁共同商榷.

    作者:夏杰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手法复位穿防外旋鞋治疗人工全髋关节脱位的体会

    随着目前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患者的增多,人工髋关节脱位并非少见.我科自2002年10月至2005年6月采用手法复位治疗人工全髋关节脱位8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宋彬;谢军;王义兴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糖尿病与抑郁症

    糖尿病作为常见病、多发病,其患病率正在逐步上升,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的总人数已居世界第二位.糖尿病病人和许多内科疾病病人一样,易患抑郁、焦虑等情感性精神障碍.迄今为止,很多研究也已证实,情绪反应的应激可通过机体的生理机制,包括自主神经通路,神经内分泌机制及迷走神经对胰腺的直接影响,诱发糖尿病的发生,或者是加重糖尿病的进程.因此,识别和治疗糖尿病人的抑郁症对于病人精神症状的改善有重要意义,对糖尿病本身也至关重要.

    作者:史素琴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非糖尿病性巨大儿240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非糖尿病性巨大儿发生的相关因素、临床特征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2004年在我院住院分娩的240例非糖尿病性巨大儿与随机选择同期分娩的215例正常体重儿发生的相关因素、临床特征及并发症.结果非糖尿病性巨大儿组的平均孕龄、双顶径、股骨长、新生儿体重、男性新生儿比例、母亲年龄、孕末期体重、宫高、腹围、胎位异常、剖宫产率、产时出血量、产后出血、产后贫血等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两组新生儿窒息、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宫缩乏力、头盆不称、活跃期停滞发生率及母亲孕产次数、身高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非糖尿病性巨大儿以男性为多; 其发生与其母亲年龄、孕龄、体重等因素有关;可使剖宫率增高,分娩期并发症增加.为提高产科质量, 降低围产期并发症, 定期产前检查,根据妊娠情况指导孕妇合理膳食及运动,适时分娩是预防巨大儿发生的有效措施.

    作者:王丽平;胡艳;张静媛;杜辉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Amplatzer堵闭器与外科手术治疗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的比较

    目的对Amplatzer堵闭器(ASO)与开胸手术治疗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对比研究.方法对16例ASD患儿在透视监视下经导管置入Amplatzer堵闭器封堵ASD,术后即刻,术后48 h、1月、3月、6月,1年、2年、3年,分别行彩色超声心动图、胸片、心电图等随访观察;与行开胸手术的18例ASD患儿做比较.结果介入组治疗成功率93.8%,开胸组100%.介入组住院时间、并发症、术中失血量与开胸组比较均有显著减少,介入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开胸组.结论介入组痛苦更小,恢复更快、并发症更少且无需输血治疗.房间隔缺损的介入治疗在有适应证的范围内可替代外科手术,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阮兢;蔡仕俊;林茹珠;邓向红;陈简;李明 刊期: 2006年第06期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主管:北京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