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溶剂解吸-气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工作场所空气中1-溴丙烷和2-溴丙烷

温贤忠;戎伟丰;丘静静;凌伟洁;何嘉恒;吴川;黄韬;郭思丽

关键词:工作场所, 空气, 1-溴丙烷, 2-溴丙烷, 溶剂解吸, 气相色谱法
摘要:目的:建立工作场所空气中1-溴丙烷(1-BP)和2-溴丙烷(2-BP)的溶剂解吸-气相色谱同时测定方法。方法采用活性炭管采集空气样品,以二硫化碳溶液解吸,DB-FFAP毛细管色谱柱分离,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测定。结果1-BP和2-BP分别在37.24~2979.00和16.38~1310.00 m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99。4℃冰箱中放置过夜时,1-BP和2-BP平均解吸效率分别为95.30%~96.14%、99.79%~100.76%,批内精密度分别为0.28%~0.68%和0.24%~0.38%,批间精密度分别为0.97%~1.68%和1.28%~1.61%。100 mg活性炭管的1-BP和2-BP平均穿透容量分别大于2.9、2.5 mg。1-BP和2-BP样品在室温下分别至少可保存1和16 d,在4℃冰箱中分别至少可保存10和45 d。结论本方法适用于工作场所空气中1-BP和2-BP的同时测定。
中国职业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微核、染色体试验用乙醇固定淋巴细胞可行性研究

    目的:探讨微核、染色体试验中用乙醇部分代替甲醇固定淋巴细胞的可行性及相关技术方法。方法采用周围血半微量全血常规培养法进行试验。试验按固定液中甲醇和乙醇的比例不同分为Ⅰ、Ⅱ、Ⅲ、Ⅳ组,4种方法固定液中甲醇、乙醇和冰醋酸的比例分别为3∶0∶1、2∶1∶1、1∶2∶1、0∶3∶1( V∶V∶V),其他条件和操作均相同。取周围静脉血适量接种于RPMI-1640培养基中,于37℃培养72 h(染色体培养48 h),用体积分数为10%吉姆萨染液染色。结果Ⅰ、Ⅱ和Ⅲ组淋巴细胞均分散良好、染色均匀适中,胞浆呈蓝灰色,胞核呈紫红色,胞核轮廓清楚、边界清晰,均适合微核观察计数;Ⅳ组细胞容易聚集成团、胞浆易于破裂,致使适合观察的淋巴细胞数太少,从而影响微核的观察计数。Ⅰ、Ⅱ和Ⅲ组之间淋巴细胞着色良好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中Ⅱ组淋巴细胞着色良好率高于Ⅲ组(P<0.05)。Ⅰ、Ⅱ和Ⅲ组淋巴细胞胞浆完整率和淋巴细胞微核细胞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Ⅱ、Ⅲ和Ⅳ组淋巴细胞细胞成团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Ⅰ、Ⅱ和Ⅲ组细胞成团指数均低于Ⅳ组( P<0.05)。Ⅰ、Ⅱ和Ⅲ组淋巴细胞染色体呈紫红色、分散良好、大小适中、背景清楚,均适合染色体观察;Ⅳ组不适用于染色体观察。结论微核和染色体试验的固定液中加入一定比例的乙醇(乙醇与甲醇的体积比不超过2∶1)代替甲醇固定淋巴细胞,不影响微核和染色体的观察,并可降低甲醇中毒风险。

    作者:李茂进;李春素;赵培青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方式对染矽尘大鼠肺损伤修复作用比较

    目的:比较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BMMSCs)经静脉和经气管2种移植方式对染矽尘大鼠的肺损伤修复作用。方法取14只无特定病原体级健康雄性SD大鼠培养BMMSCs,另取48只同类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染尘组、静脉组和气管组,每组12只。对照组大鼠气管内注入无菌生理氯化钠溶液1.0 mL,另3组大鼠均气管内注入质量浓度为40 g/L的无菌矽尘混悬液1.0 mL,静脉组、气管组再分别经鼠尾静脉和气管内注入细胞密度为5×109个/L的BMMSCs 0.5 mL。第28天放血处死大鼠,检测肺脏脏器系数;观察肺组织病理学改变情况,进行肺泡炎症和肺间质纤维化评分;检测肺组织羟脯氨酸( HYP)、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β1)和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水平,以及周围血血常规和血生化指标。结果染尘组、静脉组和气管组大鼠肺脏脏器系数均高于对照组( P<0.05),静脉组和气管组大鼠肺脏脏器系数均低于染尘组( P<0.05),但静脉组和气管组大鼠肺脏脏器系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肺组织病理学观察显示:对照组大鼠肺组织结构正常;染尘组肺部炎症严重,并可见大量矽结节和胶原纤维沉积;静脉组和气管组炎症、矽结节数量以及胶原纤维增生均较染尘组有改善。染尘组、静脉组和气管组大鼠的肺泡炎、肺间质纤维化评分以及肺组织TGF-β1、TNF-α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静脉组和气管组大鼠上述4个指标均低于染尘组( P<0.05),但静脉组和气管组大鼠上述4个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染尘组大鼠肺组织HYP水平高于其余3组( P<0.05);但静脉组、气管组和对照组HYP水平分别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染尘组、静脉组和气管组大鼠周围血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水平、红细胞压积均分别高于对照组(P<0.05)。气管组大鼠血清尿素氮水平高于静脉组(P<0.05),染尘组大鼠血清铜蓝蛋白水平高于其余3组(P<0.05)。4组大鼠周围血血小板和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肌酸激酶、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肌酐等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静脉和经气管2种BMMSCs移植方式对矽尘所致大鼠肺损伤均具有修复作用,2种移植方式的修复作用没有显著性差异。

    作者:黄明;周永梅;程樱;王艳艳;陈铿铿;燕玲;赖关朝;梁伟辉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溶剂解吸-气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工作场所空气中1-溴丙烷和2-溴丙烷

    目的:建立工作场所空气中1-溴丙烷(1-BP)和2-溴丙烷(2-BP)的溶剂解吸-气相色谱同时测定方法。方法采用活性炭管采集空气样品,以二硫化碳溶液解吸,DB-FFAP毛细管色谱柱分离,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测定。结果1-BP和2-BP分别在37.24~2979.00和16.38~1310.00 m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99。4℃冰箱中放置过夜时,1-BP和2-BP平均解吸效率分别为95.30%~96.14%、99.79%~100.76%,批内精密度分别为0.28%~0.68%和0.24%~0.38%,批间精密度分别为0.97%~1.68%和1.28%~1.61%。100 mg活性炭管的1-BP和2-BP平均穿透容量分别大于2.9、2.5 mg。1-BP和2-BP样品在室温下分别至少可保存1和16 d,在4℃冰箱中分别至少可保存10和45 d。结论本方法适用于工作场所空气中1-BP和2-BP的同时测定。

    作者:温贤忠;戎伟丰;丘静静;凌伟洁;何嘉恒;吴川;黄韬;郭思丽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稀土氧化钕粉尘对大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白细胞介素-1和肿瘤坏死因子-α影响研究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IL-1)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稀土氧化钕(Nd2O3)粉尘所致大鼠肺损伤中的作用机制。方法无特定病原体级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195只,采用非暴露式气管内一次性灌注法建立肺损伤模型。①剂量-效应关系实验:设置25、50、100和150 mg/kg剂量组(每组15只),分别予相应剂量的Nd2 O3混悬液染尘,对照组(10只)予生理氯化钠溶液处理,均于染尘后第28天处死。②时间-效应关系实验:染尘组大鼠(75只)予剂量为100 mg/kg的Nd2 O3混悬液染尘,对照组大鼠(50只)予生理氯化钠溶液处理,分别于染尘后第3、7、14、21、28天各处死15和10只大鼠。称量大鼠体质量并计算肺脏脏器系数,观察大鼠肺组织病理学改变情况,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测定大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BALF)中IL-1和TNF-α水平。结果肺组织病理学观察显示成功建立染尘大鼠肺损伤模型。4个剂量组大鼠体质量均低于对照组( P<0.05),肺脏脏器系数和BALF中IL-1、TNF-α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大鼠体质量随染尘剂量的增加而减轻,肺脏脏器系数和BALF中IL-1、TNF-α水平均随染尘剂量的增加而增加,均存在剂量-效应关系( Spearman相关系数分别为-0.825、0.953、0.566和0.544,P<0.01)。大鼠体质量在染尘处理和观察时间的主效应上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在两者的交互效应上无统计学意义( P>0.05)。大鼠肺脏脏器系数在染尘处理与观察时间的交互效应上有统计学意义( P<0.01);其中,染尘组大鼠在5个时间点的肺脏脏器系数均高于相同时间点的对照组(P<0.05),并呈现随观察时间的增加而增加的时间-效应关系( P<0.05)。染尘组大鼠BALF中IL-1和TNF-α水平均高于对照组( P<0.01),但未发现Nd2O3粉尘染尘处理与IL-1、TNF-α水平之间存在时间-效应关系。结论稀土Nd2O3粉尘可导致大鼠发生具有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关系特征的肺损伤,并可导致大鼠BALF中IL-1和TNF-α水平发生具有剂量-效应关系特征的升高,表明IL-1和TNF-α在Nd2 O3粉尘所致肺损伤的发生和发展中具有一定的作用。

    作者:刘建国;王素华;苏鑫;高艳荣;黄丽华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2012-2013年山东省医学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了解山东省医学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情况。方法通过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系统》中的《外照射个人监测管理》子系统,收集2012—2013年由山东省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检测的医学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结果2012年共监测7083人次,其中个人年有效剂量≥5.00 mSv/a但<20.0 mSv/a者142人次(占2.00%),21人次(占0.30%)个人年有效剂量≥20.0 mSv/a,人均年有效剂量为0.52 mSv/a,年集体有效剂量为3.72人? Sv。2013年共监测6492人次,其中个人年有效剂量≥5.00 mSv/a但<20.0 mSv/a者79人次(占1.20%),24人次(占0.37%)个人年有效剂量≥20 mSv/a,人均年有效剂量为0.44 mSv/a,年集体有效剂量为2.91人? Sv。结论山东省医学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总体处于较低水平,但仍有部分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超过职业接触限值。

    作者:毕明卫;陈英民;宋钢;许家昂;闵楠;尚云英;李海亮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车载式医用诊断 X 射线机放射防护调查

    目的:了解广东省车载式医用诊断X射线机(以下简称“车载X射线机”)放射防护情况。方法以广东省102家医疗机构120台车载X射线机为调查对象,对其进行放射防护检测、评价和调查。结果120台车载X射线机机房面积中位数(M)为3.5(0.7~7.5) m2。对97台(占80.8%)车载X射线机进行周围剂量当量率检测,M为0.17(0.09~22.25)μSv/h,合格率为86.6%(84/97)。20台(占16.7%)车载X射线机机房同时设置电离辐射警告标志、警示说明、工作指示灯、闭门装置、灯与门联动以及监控装置(观察窗或摄像);所有机房均无配置动力排风装置。52个(占43.3%)车载X射线机机房设置了控制区和监督区。不同等级医疗机构车载X射线机机房面积、周围剂量当量率以及防护设施、控制区、监督区的设置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11台(占9.2%)车载X射线机同时配置受检者的铅橡胶性腺防护围裙或方巾、铅橡胶颈套和铅橡胶帽子等个人防护用品,但在现场调查中未发现使用者。结论广东省车载X射线机的放射防护普遍未能达到国家放射卫生标准要求,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其放射防护工作。

    作者:郭玮珍;谭光享;刘小莲;杨浩贤;谭展;贾育新;杨宇华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中国职业医学》期刊介绍

    1期刊简介《中国职业医学》于1974年创刊,为国家级核心学术期刊,双月刊,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2095-2619;国内统一刊号:CN 44-1484/R。

    作者:《中国职业医学》编辑部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粉尘作业人员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分析

    目的:分析粉尘作业人员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结果。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收集2013—2014年进行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的26156名粉尘作业人员的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26156名调查对象均为男性,年龄中位数( M)为41.0(16.0~64.0)岁,其中年龄≤45岁者19388人(占74.12%);准备入职小型煤矿者26033人(占99.53%),入职中型水泥厂者123人(占0.47%);23399人(占89.50%)述称既往有粉尘作业史(有粉尘作业史组),2757人(占10.50%)否认既往有粉尘作业史(无粉尘作业史组)。该批调查对象疑似尘肺病检出率为1.25%;职业禁忌证检出率为21.38%,其中疑似观察对象检出率为20.10%,疑似肺结核检出率为0.43%,肺通气功能异常检出率为0.85%。有粉尘作业史组人群既往粉尘作业工龄M为4.0(1.0~40.0)年,粉尘作业工龄≤5年者16490人(占70.47%);既往曾在小型煤矿工作接触煤矽尘者23358人(占99.82%)。有粉尘作业史组人群疑似尘肺病检出率、疑似观察对象检出率和肺通气功能异常检出率均高于无粉尘作业史组(1.34% vs 0.47%,21.17%vs 11.06%,0.95%vs 0.00%,P<0.01)。结论开展粉尘作业人员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有利于早期发现尘肺病和职业禁忌证。

    作者:黎东霞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中国毒理学会毒性病理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交流会”在广州成功召开

    2015年4月10~12日,由中国毒理学会主办、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承办的“中国毒理学会毒性病理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交流会”在广东省广州市成功召开。中国毒理学会名誉理事长庄志雄教授和王捷教授、中国毒理学会周平坤理事长、付立杰秘书长、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彭瑞云研究员、美国毒性病理学会李宪堂博士、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杨杏芬教授以及中国毒理学会毒性病理学专业委员会挂靠单位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瞿鸿鹰院长等来自63家单位的140余人参加了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交流会。此次大会由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组织筹备,黄振烈研究员代表筹备组作中国毒理学会毒性病理学专业委员会筹备情况的报告。

    作者:中国毒理学会毒性病理学专业委员会秘书处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职业性急性甲苯中毒性脑病6例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职业性急性甲苯中毒性脑病的临床特点及诊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职业性急性甲苯中毒性脑病的临床资料。结果6例患者均为纺织品涂层厂印染车间工人,均有职业性甲苯接触史;均有出现类似的以意识障碍、精神障碍、反复抽搐、颅内压增高和共济失调等为主的急性重度中毒性脑病的临床表现,合并有一定程度肝脏和心脏的损害;5例进行脑电图检查和4例进行颅脑核磁共振成像( MRI )的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常。6例患者均被诊断为职业性急性重度甲苯中毒。经综合治疗1个月后,所有患者抽搐症状均消失,肝功能好转;但1例出现精神异常症状的患者症状好转不明显。结论职业性急性甲苯中毒性脑病以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为主要特征,伴脑电图及颅脑MRI异常;临床诊断应关注患者的职业接触史,对症治疗能缓解症状。

    作者:张卫娟;陈洁;王明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无创正压机械通气治疗矽肺合并呼吸衰竭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无创正压机械通气治疗矽肺壹期、贰期患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例矽肺(4例矽肺壹期,2例矽肺贰期)合并Ⅱ型呼吸衰竭并反复发生肺性脑病的患者,在应用抗感染和呼吸兴奋剂等治疗的基础上予无创正压机械通气,比较呼吸机治疗前后动脉血气指标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无创正压机械通气治疗后,6例患者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和二氧化碳总量均较治疗前下降(P<0.01),动脉血氧分压和氧饱和度均较治疗前增高(P<0.01);pH值基本恢复正常,呼吸性酸中毒得到纠正;但治疗前碳酸氢根水平与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6例患者治疗过程中无出现不能耐受机械通气治疗和脱机困难情况,经治疗后呼吸困难均消失,均无出现意识障碍,好转出院。结论无创正压机械通气治疗可改善矽肺合并呼吸衰竭且药物治疗效果欠佳患者肺通气功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贺今;于永红;李巧玲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2006-2010年胜利油田职业伤害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目的:分析胜利油田职业伤害的发生频率、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收集2006—2010年胜利油田上报的职业伤害资料,分析职业伤害的性别分布、时间分布、年龄分布、行业和工种分布以及职业伤害的原因与影响因素等。结果2006—2010年胜利油田发生职业伤害1826例,男、女性职业伤害发生率分别为0.24%和0.10%,年均职业伤害发生率为0.19%。职业伤害发生率从2007年到2010年出现逐年升高趋势。职业伤害多发月份以6月份高,2月份低。发生职业伤害的年龄为21.00~60.0(36.7±7.1)岁。部门分布以采油集输系统高(占41.84%),发生职业伤害部位多的是四肢关节(占45.36%)。人为因素是造成油田职业伤害的主要原因。结论胜利油田职业伤害的发生与行业工种密切相关。提高职工安全意识,改善作业环境、强化防护措施落实是预防或减少油田职业伤害的重要措施。

    作者:鲁京浦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燃煤电厂作业人员职业应激与糖脂代谢关系

    目的:探讨燃煤电厂作业人员职业应激与糖脂代谢水平的关系。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选择8家燃煤电厂525名作业人员为研究对象,采用《职业紧张量表》调查作业人员的职业应激水平,采集作业人员肘静脉血测定血糖( GLU)和血脂水平。结果 GLU和低密度脂蛋白( LDL)水平均分别与职业任务分量表( ORQ)、紧张反应分量表得分呈正相关(P<0.01);GLU和TG水平分别与应对资源分量表得分呈负相关(P<0.01)。525名作业人员以及其中的238名管理人员中,其GLU和LDL水平均呈现随着职业应激水平增高而增高的剂量-效应关系(P<0.05);相较于职业应激低和中水平组,职业应激高水平组的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 TG)水平均升高( P<0.05),高密度脂蛋白水平下降(P<0.05)。287名生产人员中,其GLU水平有随着职业应激水平增高而增高的剂量-效应关系(P<0.05),职业应激高水平组LDL和TG水平均分别高于职业应激低、中水平组(P<0.05)。结论燃煤电厂作业人员职业应激与糖脂代谢水平之间存在相关性;职业应激水平越高,对糖脂代谢影响越明显。

    作者:陈惠清;张坤水;李荣宗;王烁;徐海娟;苏世标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我国一般人群尿中铯、铍、锶、钡分布情况调查

    目的:调查我国一般人群尿中铯、铍、锶和钡元素水平,分析其人群分布特点。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于2009—2010年抽取我国8个省级行政区的24个市县13309名6~60岁一般人群为调查对象,采集其尿样,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检测尿中铯、铍、锶和钡的水平,分析其在不同性别和年龄人群中的分布情况。结果我国一般人群尿中铯、锶、钡的中位数( M)分别为4.32、47.80和0.87μg/L;尿铍的M低于方法检出限0.06μg/L,尿铍检出率为7.98%;男性人群尿中铯、锶和钡的水平均高于女性(4.57μg/L vs 4.10μg/L,51.33μg/L vs 44.04μg/L,0.96μg/L vs 0.77μg/L,P<0.001);不同年龄组人群尿中铯、锶和钡水平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男性人群尿铍检出率高于女性(9.28%vs 6.63%,P<0.001);不同年龄组人群尿铍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结论本调查获得我国一般人群尿中铯、铍、锶和钡水平的基础数据,不同性别和年龄人群尿中上述元素分布有差异。

    作者:陶雪;丁春光;潘亚娟;张爱华;吴邦华;黄汉林;朱醇;刘徳晔;朱宝立;许光;邵华;郑玉新;闫慧芳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本刊对来稿中表格编排处理的要求

    1.表式采用三线表式,即顶线(粗线)、底线(粗线)和栏目线(细线),如有合计行或表达统计学处理结果的行,则在该行上再加1条分界横线。在纵栏头中,可根据分层需求加用非贯通性短横线。表格应具自明性。

    作者:《中国职业医学》编辑部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职业病诊断证据材料分析与采用

    目的:探讨职业病诊断中证据的确认和采用问题,为职业病诊断材料的正确采用和职业病诊断逻辑思维的形成提供方法论。方法借鉴证据法学理论和证据规则规定,对职业病诊断证据材料的属性、证据效力和证据关联性等问题进行分析。结果职业病诊断证据材料必须具备客观性、关联性和可采性;不同证据对同一待证事实有冲突时,应根据佳证据规则以及关联性规则等进行证据效力比较。结论综合临床医学、职业卫生和证据法学等知识对职业病诊断材料进行正确分析与采用,职业病诊断方可更趋于科学和完善。

    作者:胡世杰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1,2-二氯乙烷对 SD 大鼠亚急性吸入毒性研究

    目的:确定1,2-二氯乙烷(1,2-DCE)亚急性吸入的毒性作用和靶器官。方法无特定病原体级健康成年SD大鼠64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对照组、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采用口鼻式动式吸入染毒法,低和高剂量组予质量浓度为600和1800 mg/m3的1,2-DCE染毒8 h/d,连续7 d;对照组吸入新鲜空气。染毒期间称量大鼠体质量,观察其活动状况。实验结束后,检测大鼠血常规和血清血生化指标;解剖、分离主要脏器计算脏器系数,并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染毒后第4~7天,高剂量组雌性和雄性大鼠体质量均分别低于同性别对照组(P<0.05),并从染毒后第3天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体质量负增长(P<0.05)。雌性高剂量组大鼠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γ-谷氨酰基转移酶、乳酸脱氢酶的活力和甘油三酯、尿素氮、肌酐的水平均高于雌性对照组( P<0.05)。高剂量组大鼠脑、肝脏、肺脏的脏器系数均分别高于对照组( P<0.05);与雌性对照组比较,雌性高剂量组大鼠心脏、肾脏和肾上腺的脏器系数均升高(P<0.05),脾脏脏器系数下降(P<0.05);雄性高剂量组大鼠肾脏和肾上腺的脏器系数均高于雄性对照组( P<0.05)。肉眼可见大鼠脑、肝脏和肾脏大体形态学改变。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高剂量组部分大鼠出现大脑皮质和血管周围空泡化,小脑颗粒细胞坏死等脑水肿病变;部分大鼠肝脏可见肝细胞水肿;部分大鼠肾脏可见肾小管蛋白沉积、肾小管上皮细胞水肿、肾小管扩张等病理改变,并可见肾小管上皮细胞异型性。各组大鼠血常规指标未出现有生物学意义的改变;低剂量组大鼠血清血生化指标基本未出现有生物学意义的改变。结论1,2-DCE亚急性吸入可引起大鼠脑水肿、肝脏和肾脏损害;大脑、小脑、肝脏和肾脏是1,2-DCE亚急性吸入毒性作用的靶器官;1,2-DCE毒作用存在性别差异。

    作者:殷霄;贾肖辉;程浩;徐丹丹;范启明;戎伟丰;郑杰蔚;黄曼琪;陈铿铿;曾丽海;陆丰荣;赖关朝;黄振烈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重点实验室简介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工业化进程,我国新发职业病病种不断增加,新职业病危害行业不断出现,严重威胁劳动者身体健康和生命。面对职业病防治的新问题、新形势和新挑战,我国既缺乏综合性职业病防治技术研究平台,也缺少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难以解决职业病防治技术难题,迫切需要建立职业病防治重点实验室。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2012年7月,我国第一个职业病防治重点实验室--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重点实验室,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立项建设。

    作者: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重点实验室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砷的表观遗传学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砷是重要的环境污染物和生产性毒物,饮水型砷中毒和燃煤污染型砷中毒是危害较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而职业性砷接触可引起接触者急性和慢性砷中毒,甚至导致职业性肿瘤。砷及其化合物的致癌作用机制包括氧化应激、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等。但近的研究表明,表观遗传学作用也是砷致癌作用的重要机制[1]。表观遗传学是指研究不涉及遗传物质核苷酸序列的改变,但可以通过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实现代间传递(遗传)的生物现象的遗传学分支领域[2]。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和非编码RNA等对基因表达的调控。揭示砷的表观遗传学作用已成为当前研究热点。本文对砷的表观遗传学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为进一步开展砷致癌作用机制研究特别是表观遗传学研究提供学术依据。

    作者:黄丹妮;廖维瑶;黎静;余日安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金属矿山采选企业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点分析及对策研究

    目的:分析金属矿山采选企业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其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点。方法以3家金属矿山采选企业为调查对象,其中企业A为金矿采选企业,企业B为金银矿采选企业,企业C为铜多金属矿采选企业。对企业进行现场职业卫生调查,检测其工作场所粉尘时间加权平均浓度( CTWA )、噪声8 h等效声级和化学毒物水平,分析职业病危害因素。结果企业A、B和C工作场所工作岗位粉尘CTWA分别为1.5~30.7、0.3~0.9和1.4~7.4 mg/m3,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水平为19.6%~38.3%;企业B工作岗位粉尘CTWA合格率为66.7%,企业A和企业C所有工作岗位粉尘CTWA均不合格,以企业A的给料工、细破碎工和皮带巡检工岗位的粉尘危害严重,CTWA分别为30.7、27.8和19.8 mg/m3。3家企业工作场所主要岗位8 h等效声级分别为77.7~107.8、80.4~112.7和79.8~102.5 dB( A),合格率分别为40.0%、30.0%和11.1%( P>0.05),其中以凿岩工8 h等效声级超标为严重,分别为107.8、112.7和102.5 dB( A)。3家企业工作场所化学毒物水平检测结果均合格。采矿凿岩区、出渣区、给料仓、破碎车间和球磨车间是粉尘的关键控制点,采矿凿岩区、破碎车间、球磨车间和氰化车间是噪声的关键控制点。结论金属矿山采选企业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是粉尘和噪声,应加强采矿凿岩区、出渣区、给料仓、破碎车间、球磨车间、氰化车间和浮选车间等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点的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

    作者:王鑫;李涛;胡伟江 刊期: 2015年第04期

中国职业医学杂志

中国职业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华南区域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