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腺性膀胱炎诊治方法的探讨

乔玉华

关键词:腺性膀胱炎, 电切, 膀胱灌注
摘要:目的 探讨腺性膀胱炎的治疗方法,提高治疗效果.方法 57例腺性膀胱炎患者均行经尿道电切,术后随机分为三组,两组分别给予不同的药物灌注(丝裂霉素和吡柔比星),一组不给予任何处理.随访观察症状缓解程度和膀胱镜病检结果至少1年.结果 46例完成了随访调查,占80.7%.电切加膀胱灌注组与单纯电切组有效数分别为28/33、7/13,治疗效果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个灌注治疗组治疗后膀胱镜病检阴性例数分别为14/17与14/16,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303).结论 经尿道电切加膀胱药物灌注的治疗效果好于单纯电切治疗的效果.但是电切术后不同的膀胱灌注药物的效果是相似的.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肝脏炎性假瘤的诊断与治疗

    目的 探讨肝脏炎性假瘤(IPL)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肝脏炎性假瘤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6例因腹部不适就诊;5例术前疑为肝癌,1例诊断为IPL;6例均行手术切除.结论 肝脏炎性假瘤病因不明,术前诊断困难,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可能有助于提高诊断正确率,手术切除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王甘露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导尿术的改良及应用

    目的 改良导尿术的临床验证及推广应用.方法 住院导尿病人156例,随机分组:2004年9月至2005年3月旧式导尿105例、2005年4月至2005年10月改良式导尿51例,分别观察其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统计旧式导尿法成功95例(90%)导尿时疼痛42例(40%)血尿10例(10%);改良式导尿成功51例(100%)导尿疼痛8例(1.5%),导尿后的疼痛2例(4%)无血尿.结论 改良导尿法成功率高,疼痛少无血尿.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吴宏爱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130例血管内栓塞疗效分析

    目的 分析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血管内栓塞疗法的疗效.方法 对130例经CT或MRI确诊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结果 122例经全脑血管造影后,其中101例经血管内栓塞治愈,有21例治疗后伴有神经功能障碍.8例由于病情较重,均死于脑疝.进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的病例中,术后复查造影108例动脉瘤不显影,14例栓塞90%,动脉通畅.结论 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动脉瘤破裂出血是一较满意治疗措施.

    作者:邓其峻;钟伟健;林海波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医学模式的转变与基层医务人才的培养

    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基层医务观念的更新不仅扩大了医务的内涵,而且对造就新一代医务人才和改变原有医务人员的知识结构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者:夏琴芬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对QT间期离散度的影响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静脉溶栓对QT间期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 34例AMI患者分为溶栓再通组,未通组及非溶栓组,测定其溶栓前后的QTd,并与非溶栓组QTd比较.结果 AMI患者溶栓前QTd溶栓组(83.28±11.15)ms,与非溶栓组(84.25±11.23)ms,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溶栓治疗再通后,QTd明显减少.溶栓未通组及非溶栓组(48.43±7.12)ms,(49.11±8.29)ms,显著高于溶栓再通组(39.21±6.23)ms(P<0.05),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颤动(VF)及猝死组(95.81±9.52)ms的QTd明显长于无VT,VF及非猝死者(75.97±9.33)ms(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再通后,随心肌缺血改善,QTd明显改善,室性快速心律失常发生率降低.

    作者:王少军;黄登鹏;彭卫平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9例诊治体会

    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是腹部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尤其是近年随着妇科手术患者中肥胖、高龄及糖尿病人数比例的增加,以及产妇无限制的高营养致产妇肥胖,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有增多的趋势.

    作者:卢守华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结核性和癌性胸腔积液中γ-干扰素和白细胞介素-16的测定及其意义

    目的 探讨γ-干扰素(IFN-γ)和白细胞介素-16(IL-16)在结核性和癌性胸腔积液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10例结核性和11例癌性胸腔积液血清和胸水中IFN-γ及IL-16水平.结果 ①结核性胸膜炎患者胸水IFN-γ水平较癌性病人显著增高(P<0.001),亦较其血清IFN-γ水平显著增高(P<0.001).②无论是结核性还是癌性胸腔积液,其胸液IL-16的含量明显高于血清水平(P<0.001),且结核组的血清和胸液IL-16值均显著高于肿瘤组(P<0.001).结论 结核性胸腔积液中IL-16水平较癌性胸腔积液高,IL-16有可能在CD4+细胞浸润到胸腔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趋化作用.而胸液IFN-γ的水平则反映了二者不同的局部免疫状态,并有助于二者的鉴别诊断.

    作者:罗烈发;敖平;刘瑞玉;胡伟娣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TACE)和肝动脉节段性化疗栓塞(TASC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评价和与术后肝硬化发生的相关性

    目的 研究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TACE)和肝动脉节段性化疗栓塞(TASC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及其与术后肝硬化形成的相关性.方法 将5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分成两组,其中26人接受TACE治疗,另外24人接受TASCE治疗.动态观察他们治疗前后血清中HA(透明质酸)、HPC-Ⅲ(人三型前胶原)、Ⅳ·C(四型胶原)、LN(层黏蛋白)4项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的含量变化及肿瘤体积和甲胎蛋白(AFP)两项反应治疗效果的指标的变化.结果 TACE组,治疗后上述4项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含量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肿瘤体积和AFP较治疗前有所下降.而TASCE组,治疗前后上述4项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的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肿瘤体积和AFP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下降程度明显高于TACE组(P<0.05).结论 TASCE治疗原发性肝癌较TACE不易导致肝硬化或程度较轻,而疗效更优.

    作者:吴照宇;肖惠宁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宫腔镜腹腔镜联合诊治有排卵性不孕症86例分析

    目的 探讨宫腔镜腹腔镜联合诊治有排卵性不孕症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地分析我院2003年10月至2006年3月,宫腹腔镜联合诊治86例有排卵性不孕的临床经过及术后妊娠情况的追踪.结果 宫腔镜检查发现黏膜下子宫肌瘤14例.宫腔黏连7例,均行宫腔镜下电切术.腹腔镜检查发现,输卵管伞端闭锁57例,盆腔黏连7例,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10例,均在腹腔镜下行输卵管伞端造口术,盆腔黏连松解术及异位病灶电凝术.另有14例为输卵管间质部阻塞,在腹腔镜监视下,宫腔镜输卵管间质部插管疏通.术后追踪9个月,86例不孕症50例妊娠,术后妊娠率58.1%.结论 宫腹腔镜联合检查不孕症,能明确引起不孕症的主要原因,并在腔镜下治疗,创伤小,具有较好诊治效果,值得推广.

    作者:陈晓蓓;关国湛;吴翠云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老年COPD患者并发社区获得性肺炎常见病原菌及其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病人并发社性肺区获得炎常见病原菌及其耐药性的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对我院140例老年COPD并发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的合格痰标本进行痰培养及药敏试验,对结果进行统计.结果 140例患者痰培养阳性者共有80例,共获得致病菌株85株,革兰阴性杆菌占55.3%,其中铜绿假单胞菌多(21.2%),其次为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革兰阳性球菌以肺炎链球菌多(16.5%),其次为溶血性链球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阴性杆菌对三代头孢霉素耐药严重,对头孢他定、头孢哌酮/舒巴坦或碳青霉烯类的抗生素较敏感.而革兰阳性球菌对青霉素几乎全部耐药,未发现对万古霉素耐药.结论 老年COPD患者并发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患者常见致病菌以革兰阴性杆菌多见,且耐药严重,临床选择抗生素时应加以注意.

    作者:刘媛媛;曾飞球;徐平;黄晓春;李延红;宋卫东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外伤性后颅窝硬膜外血肿48例诊治体会

    后颅窝容量较小,为脑脊液经第四脑室流入蛛网膜下腔的孔道所在,并有重要生命中枢延髓位于其间,当发生占位性病变时诱发小脑扁桃体疝而危及生命.我院自2000~2005年共收住外伤性后颅窝硬膜外血肿48例,占我院同期收治硬膜外血肿患者3.80%(48/1 261).现分析探讨其治疗方法.

    作者:邱耀忠;宋小平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干扰素治疗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干扰素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方法 毛细支气管炎患儿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用给氧、解痉平喘、退热等综合方法治疗,治疗组加用干扰素肌注治疗.结果 治疗组止咳、平喘、退热时间及总疗程较对照组明显缩短.结论 干扰素治疗毛细支气管炎起效快,效果好,疗程短,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陈辉隆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提高超声诊断学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

    在超声诊断学教学过程中,应以解剖为基础,病理为依据,在较短的时间里,使学生掌握常见病、多发病.可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在教学互动中,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作者:钱林学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组织学实验课教学改革的尝试

    在组织学实验课教学改革中,通过生物显微电镜在实验课中的应用,切片图像清楚,易观全局,便于示教,节省时间,扩大了实验内容,并且自编实验指导及实验报告,明确实验课堂目标,做到课堂目标考核与期末技能考核成绩相结合,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组织学实验课的教学效果会越来越好.

    作者:李占生;李文明;陈世丰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婴幼儿秋冬季腹泻68例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婴幼儿秋冬季腹泻的疗效.方法 对68例秋冬季腹泻婴幼儿患者,采用采用维丁胶性钙、氢氧化铝凝胶、叶酸、潘生丁联合中药服治疗,并与单用西药治疗组对照.结果 两组患儿均痊愈,未见不良反应.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1%,总病程均短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比较差异有极其显著意义(P<0.01).结论 运用中西医结合,用小儿秋季腹泻方治疗婴幼儿秋冬腹泻临床作用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费用价廉,临床上值得推广.

    作者:邹莉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男性尖锐湿疣患者血液流变学分析

    目的 探讨男性尖锐湿疣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血液流变学特点.方法 对104例男性尖锐湿疣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和血液流变学检查结果进行总结分析,并与同期男性健康组对照.结果 男性尖锐湿疣发病高峰年龄为21~36岁,好发部位为龟头(73.1%)、冠状沟(55.8%)、包皮(44.2%).大多数局部有瘙痒(59.6%)和烧灼感(51.9%),多以不洁性接触传染(65.4%).血液流变学显示:全血黏度、低切还原黏度和纤维蛋白原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01).结论 尖锐湿疣具有性病的一般临床特点,血液流变学呈高黏血症改变.

    作者:叶加健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输卵管结扎手术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防治

    切口脂肪液化是腹部手术创口愈合过程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它不仅延长了切口愈合时间,也给受术对象及家属增加了精神上的痛苦和经济上的负担,给计划生育工作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作者:刘彦斌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心脏病患者非心脏手术的麻醉处理

    目前合并心脏病手术患者日益增多,包括高血压、冠心病、瓣膜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尤易见于高龄老人.老年人心脏病非心脏手术麻醉的风险比较大.

    作者:张晓强;卢梅;杨宪光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急性肾盂肾炎血清C-反应蛋白检测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急性肾盂肾炎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及其动态变化与发热、病情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动态测定一组24例急性肾盂肾炎患者[年龄(33.6±12.6)岁,高体温(39.1±0.9)℃,基线SIRS评分3.7±0.6]入院后开始治疗之前,以及入院后第4、7天血清CRP值.观察分析CRP水平及其动态变化与体温、热程、血白细胞(WBC)计数等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 急性肾盂肾炎患者血清基线CRP水平与高体温、热程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56和0.62);CRP越高,峰值体温亦越高,热程越长,CRP回复正常时间相对延长.当患者体温及血白细胞计数恢复正常时,CRP仍可能尚未回复正常.结论 CRP较体温、血WBC计数能更敏感的反映机体的炎症状态.通过动态观察血CRP水平有助于评价疾病状态、预后和指导治疗.

    作者:李向阳;蒋莹;陈结慧;祝胜郎;李就鸿;常巨平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环孢素A联合SAL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索环孢霉素A(CsA)联合雄性激素、山莨菪碱、左旋咪唑(SAL)方案治疗成人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方法 采用环孢素A口服5~6 mg/(kg·d),疗程3个月,SAL方案6个月,并设SAL治疗对照组.结果 联合治疗组20例,治愈4例,缓解6例,明显进步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76.2%;对照组18例,缓解2例,明显进步5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31.6%,联合治疗组的治疗效果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成人再生障碍性贫血用环孢霉素A联合SAL方案治疗具有安全,简便,有效.

    作者:谢崇宣;唐冕 刊期: 2006年第08期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主管:北京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