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小红;张丽红
NCCN是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的缩写,该组织由19个世界顶尖癌症中心组成,其中包括Stanford和MD Anderson等癌症中心.NCCN临床肿瘤指南(Clinical oncology guidelines)在全世界范围内肿瘤论证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权威性和指导性,同时也具有不可替代的影响力.
作者:李会齐;林玉芝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滑动加压鹅头钉板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30例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滑动加压鹅头钉板治疗,进行疗效观察.其中左髋13例,右髋17例,男性20例,女性10例,全部为不稳定型骨折.结果 随访28例,平均骨折愈合时间为80 d,治愈率达100%.骨折三月内全部愈合,有明显骨痂生长,无断钉、断板情况出现,无髋内翻畸形,髋关节活动良好.结论 滑动加压鹅头钉板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设计合理,操作简便,固定牢靠,患者能早期下地活动.肌肉收缩与负重均可保持骨折断面的接触,促进骨折愈合,防止髋内翻畸形,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陈礼忠;刘建宁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甲状舌管囊肿发病年龄、好发部位、瘘管情况及手术注意事项.方法 1997年5月至2004年5月收治住院手术的38例甲状舌管囊肿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例甲状舌管囊肿在童年发病,位于舌骨平面的24例,多在中线上,3例有瘘管与颈部皮肤相通,36例(94.74%)有深部索带状管道.结论 甲状舌管囊肿多在童年发病,无性别差异.囊肿位于舌骨水平的多.有体表瘘孔的病例少,但易感染.多数有深部索带型管道.手术是主要有效的治疗方法 .
作者:陈展胜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比较普通阿司匹林与林肠溶片阿司匹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的差异.方法 对我院近3年来服用普通阿司匹林与阿司匹林肠溶片的患者进行临床资料统计及分析,比较不良反应.结果 两种药物在临床上的不良反应以胃肠道刺激所致不良反应多见,而上消化道出血、出皮疹、过敏则少见.结论 在临床上使用拜阿司灵比普通阿司匹林更安全,临床上拜阿司灵的胃肠道不良反应明显少于普通阿司匹林.
作者:新怡康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的发病状况和临床病理类型的相关性.方法 对2000年6月至2005年9月间深圳南山人民医院收治的经手术或病理确诊的209例EMS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就发病年龄、主要临床症状(痛经、月经异常或不规则阴道流血、慢性盆腔痛、不孕)、临床病理类型进行统计.比较EMS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发病情况,统计各种临床病理类型中不同症状出现的情况.结果 本组资料中209例EMS患者90%集中在25~50岁,其中大于等于46岁女性占20%,有7例绝经后女性发生EMS,占3.3%.痛经在混合型中发生率高,内在型次之,外在型低.结论 EMS的发病年龄随女性绝经年龄的推迟而推后.混合型中痛经发生率高,内在型次之,外在型低.内在型易引起月经改变及不规则阴道流血,外在型引起月经改变低,不孕几率高.
作者:纵林;单莉莉;孟军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分析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血管内栓塞疗法的疗效.方法 对130例经CT或MRI确诊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结果 122例经全脑血管造影后,其中101例经血管内栓塞治愈,有21例治疗后伴有神经功能障碍.8例由于病情较重,均死于脑疝.进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的病例中,术后复查造影108例动脉瘤不显影,14例栓塞90%,动脉通畅.结论 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动脉瘤破裂出血是一较满意治疗措施.
作者:邓其峻;钟伟健;林海波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对广东地区汉族多发性硬化症(MS)患者作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基因分型,探讨TNF-α基因与广东人群中MS遗传易感性的可能关系.方法 采用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对68例无亲缘关系的MS的病人和106例无血缘关系的广东籍健康汉族人作TNF-α分型.结果 TNF-α各等位基因基因型频率在MS组和正常人组间无显著差(P均>0.05).结论 从目前调查的例数分析,广东人群中MS与TNF-α基因不关联.
作者:梁永源;董亚贤;陈盛强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氟比洛芬酯用于腹部手术术后静脉自控镇痛的疗效.方法 80例ASA Ⅰ~Ⅲ级择期行腹部手术的患者,均采用静吸复合麻醉,术后PCIA镇痛,随机分为4组(n=20)观察术后24小时内(2 h,4 h,8 h,20 h,24h)的镇痛评分(VAS),PCA使用次数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2 h、4 hIV组的VAS评分显著高于Ⅰ、Ⅱ、Ⅲ组(P<0.05),术后8、20、24 h时的VAS评分四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24小时内PCA按压次数Ⅳ组明显多于Ⅰ、Ⅱ、Ⅲ组(P<0.05),恶心呕吐的发生率Ⅲ组、Ⅳ组低于Ⅰ组、Ⅱ组(P<0.05),嗜睡的发生率Ⅲ组、Ⅳ组低于Ⅰ组(P<0.05).三组镇痛期间均无呼吸抑制、异常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氟比洛芬酯伍用芬太尼用于腹部手术术后静脉自控镇痛的效应良好,且能减少50%的芬太尼用量,同时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
作者:楼怡;蔡云彪 刊期: 2006年第08期
髂腹股沟-髂腹下神经阻滞具有镇痛效果确切、对患者全身影响小和术后镇痛时间长等优点,尤其适合小儿腹股沟区手术的麻醉.现就其应用解剖、操作方法、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综述.
作者:黄飞;万帆;蔡永江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回顾性分析8肽生长抑素(施他宁)、14肽生长抑素(善宁)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疗效.方法 我院2004年6月~2006年6月收治的100例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用随机单盲的方法分成两组,施他宁组50例,善宁组50例.两组均禁食、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静脉营养支持、制酸、抗生素应用,其中施他宁组应用施他宁6mg加入0.9%的生理盐水500mL中静脉滴注,24h维持,疗程7 d;善宁组应用善宁0.5 mg,加入0.9%的生理盐水500ml中静脉滴注,24 h维持,疗程7 d,观察两组疗效.结果 施他宁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善宁组.结论 施他宁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疗效优于善宁,两者疗效有区别.
作者:朱光辉;邬善敏;胡洪生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男性尖锐湿疣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血液流变学特点.方法 对104例男性尖锐湿疣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和血液流变学检查结果进行总结分析,并与同期男性健康组对照.结果 男性尖锐湿疣发病高峰年龄为21~36岁,好发部位为龟头(73.1%)、冠状沟(55.8%)、包皮(44.2%).大多数局部有瘙痒(59.6%)和烧灼感(51.9%),多以不洁性接触传染(65.4%).血液流变学显示:全血黏度、低切还原黏度和纤维蛋白原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01).结论 尖锐湿疣具有性病的一般临床特点,血液流变学呈高黏血症改变.
作者:叶加健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病案首页浓缩了整份病案中重要的信息内容,这些内容不仅服务于临床教学、科学研究、基本医疗保险、国际疾病分类、医院管理,而且还是医院医疗统计报表原始数据的主要来源.因此,要认真审核病案首页,防止漏项、错项.
作者:王月萍 刊期: 2006年第08期
医用X射线机是医疗单位用于诊断病理而常用的一种辅肋工具.笔者在对其进行计量检定中,根据其特点,结合工作中总结的经验,对医用X射线机检定中的不合格项提出了以下的判断、调整.
作者:陈素萍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促肝细胞生长素对慢性重症肝炎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常规疗法联合促肝细胞生长素与常规疗法治疗慢性重症肝炎进行疗效对比分析.结果 常规疗法联合促肝细胞生长因子比常规疗法治疗慢性重症肝炎的疗效提高17.5%,病死率减少22.5%(P值均<0.05).结论 常规疗法联合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慢性重症肝炎疗效良好.
作者:张晋川 刊期: 2006年第08期
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是我国特有的肿瘤治疗途径,已有近半个世纪的历史,在理论基础、治模式、治疗手段上均取得了一定成果,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良好效果得到了实验和临床研究的证实.但中西医结合肿瘤治疗在评价体系、机制研究、综合治疗等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以期取得突破性进展.
作者:王陌阡 刊期: 2006年第08期
我国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两个根本转变,将促进教育深层次改革.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适应市场经济的程度,取决于学校本身办学的质量和效益.
作者:韩冰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比较加用噻奈普汀与单纯应用镇静类药物对脑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脑电图异常率改善的效果.方法 将62例患者随机分为噻奈普汀组、常规治疗组各31例.噻奈普汀组给予口服噻奈普汀片,12.5 mg/次,3次/d.常规治疗组采用三环类药物、苯二氮(艹卓)类药物和水合氯醛等治疗,治疗均1次/d,睡前服用.记录治疗前及治疗2周时患者睡眠及脑电图检查情况.结果 噻奈普汀组睡眠障碍积分(2.65±0.19)与治疗前(5.97±0.44)比较有显著差异(t=66.3,P<0.05),脑电图总异常率12.4%.常规治疗组睡眠障碍积分(2.58±0.52)与治疗前(6.54±0.54)比较有显著异(t=37.40,P<0.01),脑电图总异常率45.2%,两组治疗后睡眠障碍积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t=1.0,P>0.05),脑电图总异常率比较有显著差异(x2=4.72,P<0.05).结论 加用噻奈普汀能改善患者睡眠情况,且较常规镇静治疗对患者脑电图的改善作用明显.
作者:谢化东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γ-干扰素(IFN-γ)和白细胞介素-16(IL-16)在结核性和癌性胸腔积液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10例结核性和11例癌性胸腔积液血清和胸水中IFN-γ及IL-16水平.结果 ①结核性胸膜炎患者胸水IFN-γ水平较癌性病人显著增高(P<0.001),亦较其血清IFN-γ水平显著增高(P<0.001).②无论是结核性还是癌性胸腔积液,其胸液IL-16的含量明显高于血清水平(P<0.001),且结核组的血清和胸液IL-16值均显著高于肿瘤组(P<0.001).结论 结核性胸腔积液中IL-16水平较癌性胸腔积液高,IL-16有可能在CD4+细胞浸润到胸腔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趋化作用.而胸液IFN-γ的水平则反映了二者不同的局部免疫状态,并有助于二者的鉴别诊断.
作者:罗烈发;敖平;刘瑞玉;胡伟娣 刊期: 2006年第08期
1 病例资料患者女性,65岁,门诊以右眼急性青光眼入院.术前检查:脉搏76次/min,体温36.8℃,呼吸20次/min,血压128/86 mmHg(1 mmHg=0.133kPa);眼部检查:视力OD:0.6,OS:0.8,结膜未见充血,角膜透明,前房清,但较浅,CT:1/4,房角呈三角狭窄,晶状体周边呈车轮状混浊,玻璃体透明;眼底检查:视盘边界清,色淡红,C/D:0.6,黄斑反光存在,动静脉比2/3,视网膜平伏,未见渗出及出血点;眼压:OD:18 mmHg,OS:15 mmHg.
作者:应通荣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基层医院潜在的护理安全问题及防范对策.方法 对我院潜在的护理安全问题进行分析、讨论,提出并实施针对性防范措施.结果 减少了护理安全隐患,保障了医患双方利益.结论 通过对潜在护理安全问题的分析、讨论及采取的一系列针对性防范措施,有效地提高了护理质量,减少了医疗纠纷和差错事故的发生.
作者:马小红;张丽红 刊期: 2006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