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静
目的:研究蓝光联合抚触护理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方法:选取收治于我院儿科的新生儿黄疸患儿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对照组30例行单纯光疗与儿科常规护理,实验组3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抚触。观察并记录患儿6天内每日的睡眠时间、哭闹时间、摄入奶量及大便次数,进行对比。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儿睡眠时间较长、哭闹时间较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儿奶摄入量及大便次数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蓝光联合抚触的可降低新生儿血胆红素水平,促进消化吸收功能及代谢物的排泄,促进患儿睡眠。
作者:沈丽莉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健康宣教在心血管内科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308例心血管内科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5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健康宣教,观察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疾病认知度、遵医用药率、MOS SF-36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心血管内科患者开展健康宣教,可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度,对遵医服药、纠正不良生活习惯等有重要的临床价值,还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代桂芝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医用臭氧肌肉注射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方法:将60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0例,均给予服用普瑞巴林(150mg,bid),治疗组则配合医用臭氧局部肌肉注射治疗,2周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3.33%(P<0.05);治疗后,治疗组VAS评分、SDS评分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医用臭氧局部肌肉注射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能提高临床疗效,有效减轻患者疼痛、改善患者抑郁状态,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林杰文;马培;蓝小玲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治疗脑中风偏瘫的实施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120例脑中风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对照法分为60例研究组和60例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内科治疗,不进行系统专业的康复治疗,研究组患者除了进行常规内科治疗外,在发病7d内开始进行系统康复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效果通过脑中风病损评估法进行评估。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SIAS评分对比表明,两组患者治疗后各项功能均比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研究组的患者在运动功能、躯体控制功能、关节功能和肌张力等方面都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康复治疗脑中风偏瘫的实施效果显著,能够明显增强脑中风偏瘫患者的功能康复。
作者:龙晖;袁国庆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观察不同社区康复模式对恢复期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影响。方法:将120例恢复期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康复训练组(41例)、强化训练组(40例)、家庭康复组(39例),康复训练组给予一对一康复训练3个月、上门随访指导9个月,强化训练组给予一对一康复训练3个月、门诊集体康复治疗3个月、上门随访指导9个月,家庭康复组给予上门随访指导12个月,观察三组康复效果。结果:治疗后,三组FMA评分、MBI评分均持续改善(P<0.05、P<0.01),且康复训练组、强化训练组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家庭康复组(P<0.05)。结论:规范、系统的社区康复治疗对恢复期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有积极、重要的作用。
作者:谭发林;罗刚;蔡晓明;戎伟鹏;龚晓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甲状腺肿瘤是内分泌科常见疾病,应用适当的诊断方法,有利于提高甲状腺肿瘤诊断的准确性;医生根据诊断结果以及临床经验制定个性化手术方案,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治疗效果及患者预后。
作者:黄有汉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思密达治疗新生儿腹泻的效果。方法:86例腹泻新生儿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研究组(46例),分别采用常规治疗及思密达治疗,比较两组疗效、住院时间、治愈时间及并发症情况。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7.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5.0%(P=0.0286<0.05);研究组住院时间、治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临床症状治愈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新生儿腹泻患儿采用思密达疗效显著,可明显提高临床效果。
作者:王喜成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腹部肌力强化训练对脑瘫患儿坐位能力的疗效影响。方法:60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各30例,两组均采取传统坐位能力训练,治疗另行强化腹部肌力训练,康复治疗前后均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维度B (坐位)进行评估。结果:治疗1个月后两组患儿GMFM-88维度B(坐位)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GMFM-88维度B(坐位)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部肌力强化训练对脑瘫患儿坐位能力有积极的康复作用。
作者:章仕梅;聂欢;周新寓;刘龑龑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究优质护理在门诊分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1500例门诊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750例,对照组采取传统门诊分诊方法,观察组在门诊分诊中采用优质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门诊分诊护理满意度93.5±2.3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6±2.4分(P<0.05);观察组门诊分诊纠纷发生率及投诉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门诊分诊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满意度,进一步细化护理服务内容,有效减少门诊分诊纠纷事件,降低投诉率,促进护患和谐。
作者:曾藜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观察针刺疗法治疗听觉传导通路损伤的效果。方法:60例听觉传导通路损伤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取针刺疗法配合神经营养药物及高压氧治疗,对照组予神经营养药物及高压氧治疗,观察两组Ⅴ波反应阈值。结果:治疗后两组Ⅴ波阈值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Ⅴ波阈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疗法治疗听觉传导通路损伤效果良好。
作者:张丽仙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通过合理设计推拿手法学中推拿手法分类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环节,提高视障生推拿手法学教学质量。方法:将现行全国高等中医院校所使用的推拿手法学教材中所采用的手法分类方法加以归纳、分析,并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及视障学生学习特点。将一指禅推法等22种推拿手法按作用力的方向分为垂直类、水平类、垂直水平类及复合类四种,并建立与之相应的分段式教学模式。结果: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该分类方法以及22种推拿手法,在期末考核时相关知识点的记忆率到达100%。结论:通过将推拿手法简洁明了地进行分类,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并结合视障学生的认知特点,可以有效提高推拿手法学的教学效果。
作者:吴凡;邱兆熊;刘东明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推拿联合上肢多关节本体感觉与运动控制复合体(Multi-joint system,MJS)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康复疗效。方法:选择60例肩关节周围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治疗组30例。采用目测类比量表和肩关节功能评价表在治疗前后进行评定。治疗组采用推拿联合MJS治疗;对照组仅采用推拿治疗。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的VAS评分和肩关节功能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VAS评分和肩关节功能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患者的VAS评分和肩关节功能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推拿联合MJS能显著改善肩关节周围炎患者的肩痛和肩关节功能,改善生活质量。
作者:雷迈;谭威 刊期: 2015年第24期
基于岗位胜任力理论,构建康复评定技术教学项目,实施项目教学模式,并进行项目教学评价。
作者:周立峰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小儿肾病综合症的效果。方法:100例肾病综合症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予输液等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儿治愈、遵医及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遵医比例和治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1年,观察组复发率为12%,低于对照组30%(P<0.05)。结论:护理干预能显著提高肾病综合症患儿的治愈率,降低复发率,有效改善患儿的治疗依从性,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王春丽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对流出道室性心率失常患者进行射频消融治疗适当的护理方法。方法:对56例IVA患者进行射频消融治疗后进行心理护理和基础护理。结果:完成治疗后有49名患者在累计放电120次左右,室性早搏和室性心动过快等现象有所改善并逐渐消失;有52名患者在消融后持续观察30min,发现发现患者静息状态下和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时均无明显临床症状;有53名患者在术后3d心率复查正常;有49名患者在停用药物后心率未出现异常。结论:采取合理、全面的心理护理有效减少患者的恐惧心理,抵触心理,为手术的正常进行提供保障,细致的日常护理可以降低并发症发生,提高手术治愈率。
作者:李岸芳;卢春林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分析研究脑外伤手术之后患者肢体功能锻炼的方法及其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4年4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脑外伤患者80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所选取的80例脑外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全部实施手术治疗,对照组的40例患者手术结束之后给予常规护理,而观察组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早期护理综合干预,分析两组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及其锻炼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患者总有效率是80.00%及50.00%,观察组患者有效率比对照组明显更高(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护理干预之前其肢体运动和平衡功能的评分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通过一系列的干预之后观察组的肢体功能和平衡功能的评分要比对照组更高(即P<0.05)。结论:脑外伤手术之后,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肢体功能锻炼的水平,对患者的肢体功能的改善有非常好的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林卓美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治疗及作用机制。方法:选择2011年3月~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70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病情给予电刺激治疗或手术治疗,并行常规康复训练和脊髓损伤护理,比较治疗前后B超测定的平均膀胱容量、残余尿量、日均单次排尿量及LUTS(下尿路症状)评分等指标变化。结果:治疗后,70例患者日均单次排尿量(200.5±25.1mL)、膀胱容量(435.2±92.5mL)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1),残余尿量(65.3±8.2mL)、LUTS评分(15.2±8.2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结论:电、磁刺激及手术治疗均可有效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提高患者的排尿量及膀胱容量,降低残余尿量,缓解下尿路症状,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马森 刊期: 2015年第24期
介绍我校康复治疗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情况,以期为丰富康复治疗学人才的培养提供有益思路。
作者:赵杰;李国标;吕小迅;李卫东 刊期: 2015年第24期
中医个体化健康宣教是近年来临床中新兴的护理干预手段,是指根据《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对居民的体质进行判定,并开展个体化的健康宣教,以提高居民对疾病的了解程度,有助于治疗与护理的进行,对减少医疗费用与改善生活质量均具有重要作用,根据居民的体质给予个体化的健康宣教能够明显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
作者:韦秀才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观察预见性护理干预对肾病综合症患者并发症的影响。方法:110例肾病综合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两种患者治疗方法相同,对照组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预见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静脉血栓、营养不良、急性肾功能衰竭、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干预能显著减少肾病综合症患者的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燕静 刊期: 2015年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