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德英;冯建芬
目的:探讨小的无症状的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检查方法及诊断,方法:选择经病理证实不伴有结节性硬化直径小于10mm的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36例,在不同扫描野,不同层厚的扫描图像上分别应用感兴趣区测定(Roi)及吸收值测定(Vowel)脂肪成分.结果:36例病人应用感兴趣区测定(Roi),28例患者RoiCT值≤-10Hu为脂肪密度,诊断为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8例病人CT值为-10Hu~0Hu为可疑脂肪密度.该8例患者选择小视野10mm扫描,2例测得明显脂肪成分;小视野5mm扫描,5例测得明显脂肪成分;小视野3mm扫描,7例测得明显脂肪成分;小视野2mm扫描,8例均测得明显脂肪成分.该8例再应用吸收值测定(Vowel).选择小视野10mm扫描,5例测得明显脂肪成分;小视野5mm扫描,6例测得明显脂肪成分;小视野3mm扫描及小视野2mm扫描,8例均测得明显脂肪成分.结论:扫描野越小,层厚越薄,越有利于少量脂肪的显示.吸收值测定(Vowel)CT值优于感兴趣区测定(Roi).
作者:何晓 刊期: 2004年第18期
在局部解剖学基础上,我们采用改良式第12肋下切口行肾盂、肾实质切开取石术85例,肾切除术(含根治性肾切除术)30例,肾囊肿去项减压术4例,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整形术2例,共计121例,无1例损伤胸膜及肋下神经.所以,作者认为此切口兼有第12肋下切口和第十二肋骨切除切口之优点,操作简便,显露清楚,节省时间,是值得临床推广的肾脏手术切口.
作者:郭忠仁;马建新;陈来敏 刊期: 2004年第18期
目的: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晚期胃癌方法.方法:36例晚期胃癌患者采用中药胃岩汤加化疗药物治疗,结果:症状改善,半年生存率和一年生存率为77.8%和47.2%.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晚期胃癌能明显改善患者症状,明显延长患者生存期.
作者:孙永浩;彭迎格 刊期: 2004年第18期
3年来用补中益气汤合麻黄治疗发作性睡病20例收到良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秦卫民 刊期: 2004年第18期
1资料与方法 1.1病历选择:于2000年1月至2002年5月选择心力衰竭(心功能Ⅱ~Ⅸ级)并发性快速型心房颤动的住院患者30例,男20例,女11例,平均年龄(49±10)岁.原发病:扩张型心肌病5例,心肌梗死20例,高血压病5例.心房颤动平均发作时间(5±1)d,平均心室率(127.8±14.4)次/min.所有患者均经洋地黄类或普鲁帕酮等药物治疗无效.排除标准:合并病窦综合症、低血压、急性肺水肿、心源性休克和怀孕、哺乳期妇女.
作者:张旭红;雷淑芝 刊期: 2004年第18期
缓慢性心律失常多是器质性心脏病的一种临床表现,治疗颇难.现代医学治疗除对症治疗外,严重者多安装起博器.笔者于近两年试用炙甘草汤加减佐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此证,疗效满意.现报告道如下:
作者:肖琳;史香玲 刊期: 2004年第18期
应用参蛤胶囊治疗虚劳,对28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76例应用参蛤胶囊,对照组112例应用雄狮丸.结果表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7%,对照组65.0%,两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P<0.01).免疫球蛋白测定参蛤胶囊有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其中IgG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参蛤胶囊治疗虚劳诸症疗效显著,同时具有提高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
作者:郭淑云;李永泉;赖谦凯;马素平 刊期: 2004年第18期
目的:研究活性炭对甲硝唑的吸附作用,以解决制剂生产中甲硝唑含量不稳定问题.方法: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不同加炭量、不同吸附时间对甲硝唑含量的影响.结果:在一定条件下,每克活性炭对甲硝唑的吸附系数为0.26g,吸附饱合时间为20min.结论:运用此系数指导生产,具有准确、便捷的实用意义.
作者:高瑞峰;赵宏云 刊期: 2004年第18期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中出血的有效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9年~2003年间剖宫产中术中出血并且止血困难的13例产妇的临床资料.结果:13例产妇经常规处理无效后,采取碘伏纱条填塞宫腔,均成功止血.结论:碘伏纱条填塞宫腔治疗剖宫产术中的出血,仍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作者:熊玲娜;谭布珍;吴红丽 刊期: 2004年第18期
前列腺疾病在我国近年来发病率逐年上升.我院利用放射免疫方法对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癌患者87例进行了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层粘连蛋白(LN)含量的测定,以观察其变化X.
作者:陈丙义 刊期: 2004年第18期
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是近年来新兴的治疗颅内出血的有效手段.作者通过对120例手术患者积极有效的护理,取得了满意效果.术后护理措施:(1)病情观察;(2)头部引流管护理;(3)鼻饲管护理;(4)并发症护理;(5)心理护理;(6)出院指导.
作者:李丽 刊期: 2004年第18期
目的:了解和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方法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上消化道出血,运用止血散(三七、大黄、白芨)及西医综合治疗.结果:40例患者,显效34例,消化道溃疡16例,急性胃炎4例,肝硬化10例,胃癌2例,无效肝硬化2例,胃癌2例,消化型溃疡2例,有效率85%.结论:止血散结合西医治疗上消化道疗效肯定,副作用少.
作者:祝海燕;杨学迅 刊期: 2004年第18期
1典型病例患者,女,33岁,体重70Kg,因40W妊娠于2004年2月6日收住院.查体:神志清楚,精神良好,皮肤粘膜无黄染,双肺呼吸音清晰,双下肢无浮肿,既往有精神病史,妇科检查:腹膨隆,剑下2指,右侧腹部浮球感,胎心140次/分,规则.B超示:足月妊娠、横位,余检查结果正常.向患者说明手术的安全性及必要性,消除其对手术的顾虑,紧张情绪及恐惧感,鼓励病人增强对手术的信心,准备手术,采用硬膜外麻醉,穿刺点L2-3,置管后取仰卧位,注入2%利多卡因80mg,5分钟后测Bp110/80mmHg,麻醉平面出现,再次注入2%利多卡因100mg,注毕即发现病人出现哈欠,血压测不到,立即高流量吸氧,加压输液,应用升压药,速建另一静脉通道,静滴多巴胺40mg,氟美松20mg,20分钟后血压回升至120/80mmHg,神志清楚,呼吸平稳,脉搏有力,尿量约300ml.开始手术,取一活女婴,发育正常,哭声响亮,术后患者恢复良好,1周后痊愈出院.
作者:郭承娥 刊期: 2004年第18期
目的:观察早期应用活血化瘀药物对脑出血神经功能及血肿吸收速度的影响.方法:48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成2组,观察神经功能评分(CSS)及血肿吸收速度.结果:低右+复方丹参组治疗第21天,CSS改善及血肿吸收速度较对照组均有显著差异.结论:早期应用活血化瘀药物能改善临床神经功能,促进血肿吸收.
作者:高灵通 刊期: 2004年第18期
糖尿病胰岛素治疗是控制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重要治疗方法.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日益增加,临床胰岛素的应用也随之增多,胰岛素能否达到预想的治疗效果,与临床护理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近2年来,在执行胰岛素治疗中,我们总结出以下几点体会:
作者:刘冬松;赵薇 刊期: 2004年第18期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高乌甲素伍用布比卡因、芬太尼、地塞米松用于硬膜外麻醉下腹部手术后镇痛的效能和副作用.方法:患者180例,随机分为6组,A、B、C、3组为观察组分别用高乌甲素4mg、8mg、12mg,每组各加入0.75%布比卡因2mg,芬太尼0.05mg,地塞米松5mg,容积为10ml;A1、B1、C13组为对照组,分别用高乌甲素4mg、8mg、12mg,容积为10ml;于手术结束时将药液注入硬外腔.结果6组镇痛的疗效和维持的时间顺序为C组>B组>C1组>B1组>A组>A1组,其中B组成C1组能达到患者有效镇痛的基本要求,C组阵痛效能好,各组增多无明显副作用.结论C组高乌甲素12mg+0.75%布比卡因2ml+芬太尼0.05mg+地塞米松5mg(容积为10ml)行术后镇痛是好的配伍;B组与C1、组较好;B1组、A组、A1组一般.
作者:陈继军;于辉 刊期: 2004年第18期
补中益气汤,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功效,主治脾胃气虚和气虚下陷引起的诸多病症,临证方面,用此方治疗虚劳发热、久泻、耳闭暴聋等症,病状虽异,但病机相类,应用之妙,重在辨证.
作者:邢作伟 刊期: 2004年第18期
自1993年6月至1997年6月,我们应用经皮穿刺脓腔,置入细硅胶管引流和给药的方法治疗局限性脓胸1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周均;付方雪;郝天伟;弭春珍 刊期: 2004年第18期
我科自2000年~2003年应用小柴胡冲剂治疗小儿扁桃体炎标准.并与常规西药组对照获得满意疗效.1临床资料观察病例来自我院门诊患儿共20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00例男60例,女40例,年龄≤3岁20例,>3岁80例.病程1~3天30例,3~7天70例.体温≥38.5℃70例,37.5~38.4℃30例.扁桃体Ⅰ°肿大20例,Ⅱ°~Ⅲ°肿大80例,扁桃体红肿74例,脓性分泌物26例,对照组100例,男70例,女30例,年龄≤3岁28例,>3岁72例.病程1~3天30例,3~7天70例,体温≥38.5℃34例,37.5~38.4℃66例,扁桃体红肿52例,脓性分泌物48例.
作者:魏如远;石锦平 刊期: 2004年第18期
目的:分析重症急性呼吸综合症(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死亡病例疾病过程中的白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氧合指数以及APACHEⅡ及MODS评分的变化特点,以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14例重症SARS死亡病例,对这些患者疾病进程的白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氧合指数(动脉血氧分压/吸入氧浓度)以及疾病的严重程度评分(APACHEⅡ)、多器官功能不全评分(MODS)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①疾病早期白细胞及淋巴细胞无明显变化,随着病情进展,在中期及晚期白细胞有明显升高趋势(11.90±2.42×109/L,15.29±10.39×109/L))(p<0.05),而淋巴细胞则呈明显下降趋势(0.67±0.43×109/L,0.53±0.27×109/L)(p<0.05,P<0.01).血小板则没有统计学上显著意义的变化.②本组患者在疾病早期即已出现明显的低氧血症表现(氧合指数188.57±79.79),在疾病的中晚期,氧合指数一步明显下降(120.71±50.49,79.21±24.56)(与早期相比,P<0.01,P<0.001).与早期比较,疾病中晚期的APACHEⅡ及MODS评分均呈明显升高趋势(APACHEⅡ:p<0.01,p<0.001,MODS:p<0.001,p<0.001).③疾病早期的APACHEⅡ评分及早期、中期的MODS评分与同病期的氧合指数有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分别为r=-0.68,p<0.01;r=-0.88,p<0.001;r=-0.62,p<0.05).结论:淋巴细胞数明显低下,或呈明显下降趋势、早期发生的肺损伤以及合并其它感染可能是导致SARS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
作者:吴丽娟;卜石;杨志豪 刊期: 2004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