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白头翁汤加味保留灌肠治疗急性放射性直肠炎疗效观察及护理

陈小琴;祝淑贤

关键词:放射性直肠炎, 保留灌肠, 护理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白头翁汤加味保留灌肠治疗急性放射性直肠炎的临床疗效及总结护理要点.方法:对3 1例发急性放射性直肠炎患者采用白头翁汤加地榆、木香、黄芪、甘草保留灌肠,2次/d,2周/疗程.观察病人腹痛、每日排便次数、大便性状、肛门坠胀情况等.结果:治疗总有效率90.3%,随访3~6个月,复发率9.5%.结论:白头翁汤加味保留灌肠治疗急性放射性直肠炎并辅以综合护理,可有效治疗急性放射性直肠炎.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相关文献
  • 基于“营卫失调,脾肾亏虚”理论探讨MDS的治疗

    从“营卫失调,脾肾亏虚”入手,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病因病机及临床辨证论治规律进行浅析,旨在加深对“调和营卫,温补脾肾,填精益髓”的认识和理解,为进一步运用中医治疗MDS开拓新的思路.

    作者:唐志宇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甲钴胺、叶酸治疗对2型糖尿病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的影响

    目的:研究观察甲钴胺、叶酸治疗对2型糖尿病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E)患者血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20例2型糖尿病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随机分为4组,每组30人:对照组(Ⅰ)、甲钴胺治疗组(Ⅱ)、叶酸治疗组(Ⅲ)、甲钴胺、叶酸联合治疗组(Ⅳ).4周后再次测量受试患者血同型半胱氨酸浓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治疗前相比,Ⅱ组、Ⅲ组、Ⅳ组3个治疗组血Hcy水平均有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Ⅳ组Hcy降低率较Ⅱ组、Ⅲ组更明显,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甲钴胺、叶酸治疗可显著降低血Hcy水平,两者联合用药效果更显著.

    作者:阳玲;方涛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桃仁承气汤合犀角地黄汤治疗脓毒症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桃仁承气汤合犀角地黄汤治疗脓毒症的疗效.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5例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45例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桃仁承气汤合犀角地黄汤.两组疗程均为7d.治疗结束后统计病死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并观察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及降钙素原(PCT)变化情况.结果:①两组病死率、MODS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后两组的APACHEⅡ评分均有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APACHEⅡ评分的改善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治疗后两组的降钙素原均有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降钙素原的降低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具有通腑泻下、活血化瘀作用的桃仁承气汤合犀角地黄汤治疗脓毒症疗效确切.

    作者:张寿清;李少英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并发感染性休克的护理体会

    感染性休克是一种常见危急重症.本文作者报道1例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并发感染性休克的患者,经过有效控制感染、合理补液、积极处理原发病灶、应用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及血液净化替代治疗,配合抗休克护理、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护理、腹膜炎护理以及饮食护理等综合治疗,好转出院.提示严密细致的临床观察及有效的护理措施在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抢救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者:马光锟;朱丹;李晶;万启军;何永成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48例急性结石性胆囊炎腹腔镜治疗体会

    目的:对48例腹腔镜下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临床治疗疗效进行分析.方法:资料随机选自2012年3月-2013年3月我院诊治的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96例,分为两组,研究组在腹腔镜下行胆囊切除术,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开腹手术治疗,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情况对照中,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等均低于对照组;且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25%,明显低于对照组并发症的发生率16.67%,比较均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不仅能够提升治疗疗效,而且能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是一种较为安全、可行的治疗方式,值得在临床中广泛推广和应用.

    作者:战立江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溃结灵含药血清对大鼠结肠上皮细胞损伤模型MUC-2及TGF-α含量的影响

    目的:观察溃结灵含药血清对结肠上皮细胞损伤模型MUC-2及TGF-α蛋白含量的影响,进一步探讨溃结灵促进肠黏膜损伤修复的机理.方法:TNF-α(50 ng/mL)干预大鼠结肠上皮细胞6h造成细胞损伤模型,采用Elisa方法检测不同浓度渍结灵含药血清对细胞损伤模型MUC-2及TGF-α蛋白含量的影响.结果:①结肠上皮细胞损伤模型组MUC-2蛋白含量较空白对照组升高(P<0.05);②溃结灵含药血清高剂量组MUC-2蛋白含量较模型对照组升高(P<0.05);溃结灵含药血清高剂量组TGF-α蛋白含量较模型对照组升高(P<0.01).结论:溃结灵含药血清可促进TNF-α致结肠上皮细胞损伤模型中MUC-2、TGF-α含量升高,进而促进受损肠黏膜上皮的修复.

    作者:祁燕;李燕舞;王汝俊;巫燕莉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护工培训需求的调查分析与对策

    目的:通过对护工培训内容需求的调查,探讨护工培训质量,为住院病人提供满意的生活照料服务.方法:通过发放问卷调查了解护工对培训内容的需求,同时结合培训老师对护工培训难度的评价.结果:问卷汇总了护工对培训内容的需求,包括病人生活护理基本理论;病人生活护理基本知识;病人生活护理基本操作;简单病情观察;在岗指导以及沟通技巧、工作流程、法律知识及培训老师广泛认可的护工培训难度.通过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医院改进并调整了护工培训内容,增强了培训质量与培训效果,提高了住院病人的满意度.结论:通过了解护工对培训工作的需求并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改进和调整护工培训的方法和内容的不足,提高了护工培训的质量,为住院病人提供了满意的生活照料服务.

    作者:董锋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激光治疗

    目的: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激光治疗机制及效果.方法:本文作者选取了所在医院眼科于2009年8月-2012年11月期间收治的280例患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者共320只眼睛进行激光治疗,手术后3、6、12个月进行相应的FFA及彩色眼底像,一旦发现新生血管未消退者和无灌注区尚存者,就追加光凝治疗,并随访3~36个月.结果:在320只视网膜病变眼睛中,在激光治疗后,有45只眼睛水肿减轻或消失,新生血管部分或全部消退的有265只眼睛,视力不变甚至增进的有289只眼睛,有效率都达到了75%以上.结论:根据一定的治疗技术规定,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进行激光治疗,效果是较为明显的,也是一种较为规范的治疗方法.

    作者:朱妍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分析与药物治疗

    目的:探讨消化性溃疡的发病原因以及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12月我院治疗的2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的病因,并对其数据进行整理.结果:消化性溃疡患者采用药物治疗后20例患者状况明显好转.结论:对消化性溃疡病因的分析,总结有效的治疗方法,切实提升患者的康复效率.

    作者:李娜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老年糖尿病与中青年糖尿病并发症的对比分析

    目的:研究分析老年糖尿病和中青年糖尿病的并发症对比情况.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4月到2013年4月收治的280例糖尿病患者,将所有患者按照年龄分为中青年组和老年组.依据初诊时患者的血糖值进行分型,同时对患者的并发症以及死亡率等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老年组重型患者的人数明显多于中青年组重型患者人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中青年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青年与老年糖尿病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具有明显的差异,老年患者需加强并发症筛查,及时指导早期干预治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黎茂尧;周文英;毛冰凌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痰浊中阻型眩晕与血浆渗透压相关性研究

    目的:检测痰浊中阻型眩晕患者治疗前血浆渗透压水平,以明确痰浊中阻型眩晕与血浆渗透压水平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选择2012年9月1日-2013年8月31日我院收治的痰浊中阻型眩晕病例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到我院做体检的健康人群为对照组,检测两组间血浆渗透压水平,对比分析两组间血浆渗透压水平及血钠浓度差别.结果:观察组治疗前血浆渗透压水平为273.1 mmol/L,血钠浓度为130.5 mmol/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98.5 mmol/L和139.3 mmol/L(P<0.05).结论:痰浊中阻型眩晕发病机制与血浆渗透压水平之间存在相关性.

    作者:陈佩宣;朱中贵;金伟勋;黄俊河;郭万兵;张智;徐国球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CTA、MRA、DSA三维重建技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差异

    目的:对CTA、MRA、DSA三维重建技术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差异进行对比分析,为今后的临床诊断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抽取在2011年1月-2013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DSA确诊颅内动脉瘤患者34例,对其分别行CTA、MRA、DSA三维重建,对三种检查的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本组34例患者经DSA三维重建技术共检出动脉瘤41个,经CTA检出37个,符合率为90.24%;经MRA检出36个,符合率为87.80%.显然CTA与MRA检查对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CTA、MRA、DSA三维重建技术各具优势,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值得关注.

    作者:吴泽恒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CT仿真内窥镜和三维重建技术在小儿气道异物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主要分析CT仿真内窥镜和三维重建技术对小儿气道异物的诊断与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了笔者所在医院的38例小儿气道异物患者,对其CT仿真内窥镜和三维成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38例患儿中有25例在报告部位发现非金属性异物,且纤维支气管镜进一步确认为黄豆粒、饭粒、痰栓等.结论:CT仿真内窥镜和三维重建技术对于小儿气道异物诊断有着临床推广意义,它能够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属于一种无创型且安全性高的临床检查手段,易于被患儿和家长接受.

    作者:于军成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综合护理干预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肠胃功能恢复及并发症的影响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肠胃功能恢复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108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4例,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和综合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肠胃功能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后排气时间、肠蠕动恢复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可促进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利于患者早日康复.

    作者:陶洪英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优质护理在人工关节置换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研究在骨科人工关节置换患者护理中运用优质护理模式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7月-2013年4月收治的92例人工关节置换患者临床资料,随机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6例,研究组运用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对照组运用小组制护理服务模式,对两组患者的疼痛缓解、拆线时间以及满意度进行观察.结果:研究组患者在疼痛缓解和拆线时间上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骨科人工关节置换患者护理运用优质护理模式具有良好效果,有效的降低患者康复时间,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蔡玉霞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组合式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27例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组合式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10年5月期间使用组合式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27例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组27例患者术后均达骨性愈合.外固定器拆除时间为4~6周.根据Dienst1评分标准,优13例,良12例,可2例.优良率92.6%.结论:组合式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骨折优势明显,不仅简单、安全、微创、持续牵引,而且对骨折端干扰小,对血运破坏小,便于拆除,避免了二次手术.因此是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有效方法.

    作者:龚平;陈明勇;刘平静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治疗48例高血压临床研究

    目的:分析高血压患者采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进行临床治疗的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1年3月-2012年11月收治的48例高血压患者,对患者采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进行治疗,分析患者治疗后的效果.结果:本组高血压患者治疗后,显效25例,有效19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1.7%;患者治疗后的收缩压、舒张压明显低于治疗前,组间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6.25%.结论:高血压患者采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进行临床治疗,获得较为理想的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宋之永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传统切除术与小切口切除术治疗阑尾炎临床效果对比分析

    目的:简单分析阑尾炎切除的佳外科手术方式,以减少手术所带来的并发症.方法:将2009年1月-2013年12月前来就诊的单纯性阑尾炎共计8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进行实验分析,每组40例.观察组采用小切口切除术,对照组则采用传统的切除术,观察两组患者的切口大小、可以下床活动的时间、拆线天数以及住院时间.结果:试验的80例患者全部痊愈,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切口分别为(1.7±0.6) cm和(5.6±1.5) cm,该试验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患者可以下床活动时间、拆线天数和住院时间都比对照组的数据,且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切口切除治疗阑尾炎临床效果较传统切除术的临床效果而言,疗效确切,对病患造成的创伤较小,病患恢复较快,从而可以减轻病患及家属的负担.

    作者:洪清华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血必静注射液在小儿胰腺炎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血必静注射液治疗小儿胰腺炎(CP)的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到2013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胰腺炎患儿7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例数分别为40例和30例.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血必静静脉滴注,对照组采用常规消炎治疗,7d为1疗程,两组均连续治疗两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心率、呼吸、体温(T)、白细胞(WBC)和血淀粉酶(BA)恢复正常时间.结果:两组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均下降,实验组血清CRP、IL-6、TNF-α以及IL-18等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tCRP=6.78,tIL-6=4.92,tTNF-α=3.05,tIL-18=6.62,P<0.05).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治疗后的心率和呼吸得到良好控制,体温、白细胞和血淀粉酶恢复正常所需的时间也缩短,总治疗有效率明显增加,差异就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必静注射液治疗小儿胰腺炎可有效控制炎症、缩短患儿体质恢复时间并提高疗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关向阳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出院后护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

    目的:探讨出院后护理对出院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方法:将96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出院指导,观察组给予出院后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出院3个月后血糖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出院3个月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出院后护理可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出院后血糖水平,值得临床借鉴采用.

    作者:胡曼丽 刊期: 2014年第01期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主管:深圳市卫生和人口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深圳市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