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二川;苏建薇;叶翠玲;梁清梅
目的:研究中心卫生院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致感染因素以及相关的临床处理.方法:选取我院2005年6月-2012年10月收治的236例普通外科手术患者,对其患者年龄,住院时长等多方面指标与是否产生手术切口感染做单因素以及多因素统计分析,找出对患者切口感染影响显著的因素.结果:分析结果表明年龄,住院时间,手术切口分类3个因素与患者是否有术后切口感染有着显著关联性,(P<0.05)结论:在术后护理过程中,应及早发现切口感染并积极采取应对措施.
作者:刘伟颂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针对肾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特征分析比较.方法:对近5年在我院住院的260例肾内科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院内感染发病率,并对病原菌的分布比率及部位进行分析.结果:在肾内科住院的260名患者中,共有52例出现院内感染,总感染率19.80%.在不同疾病感染率比较中系统性红斑狼疮感染比率高,达到了32.00%.在对感染部位的分析中,呼吸道感染比率多,占68.84%.这些患者中共分离出病原菌430株,其中革兰氏阴性菌297株,占69.07%;革兰氏阳性菌123株,占28.60%;真菌10株,占2.33%.结论:肾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以呼吸道感染为主,革兰氏阴性菌为主,感染率高,临床应高度注意.
作者:王绥标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阐明葛花对急性心肌梗死小鼠心肌的保护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结扎小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实验分为生理盐水组,复方丹参组,葛花提取物低、中、高剂量组共5组.通过心肌梗死面积和心肌酶的变化来评价保护效果,通过检测血清中SOD、MDA的含量和心肌中β-ARK1、eNOS基因的表达情况来阐明其作用机制.结果:与生理盐水组比较,葛花提取物能够减少心肌梗死面积(P<0.05),降低血清中心肌酶的含量(P<0.05),同时能够升高血清中SOD的含量(P<0.05),并能降低血清中MDA的含量(P<0.05)和心肌中β-ARK1的表达(P<0.05).结论:葛花提取物通过升高SOD的含量和降低心肌中βARK1的表达来保护急性心肌梗死心肌.
作者:薄华本;郑迪伟;钱佳碧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分析使用骨科外用方剂洗二方对风湿麻痹症状患者治疗.方法:随机抽取2013年2月-2013年12月间我院接诊的100名风湿麻痹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50例,对两组患者均进行基础治疗,治疗组加用外用膏药、贴剂,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住院时间.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10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80%,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患者住院时间(13.2±2.6)d明显短于对照组(18.24±2.9)d,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中医骨科外用方剂洗二方治疗风湿麻痹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促进患者恢复,具有积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李悦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术围手术期临床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9年7月至2013年9月来我院接受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的患者502例,所有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护理干预方式进行护理.结果:482例患者成功取出尿路中的结石,手术成功率为96.02%,10例患者由于输尿管镜进镜失败,改用开放式手术方式取出结石,10例患者因输尿管结石移位至肾脏,采用体外冲击波碎石法成功碎石,所有患者终均康复出院.结论:围手术期护理干预通过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建立了良好的护患关系,提高了治疗依从度,对于降低患者治疗过程中的焦虑程度和提高护理满意度具有重要意义,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李春燕;梁辉;王磊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青春期Ⅰ型糖尿病的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情况.方法:入选我院Ⅰ型糖尿病患者50例,为观察组,青春期健康者50例为对照组,检测免疫球蛋白(IgG、IgM、IgA)和T细胞(CD3、CD4、CD8、CD4/CD8).结果:观察组患者T细胞分子检测值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免疫球蛋白值显著低于对照组,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Ⅰ型糖尿病的细胞免疫功能在青春期有所下降,应该增强免疫功能的调节.
作者:尹云欢;陈敬国;陈琼;邵秀敏;刘敏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观察针刀法治疗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将217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刀组(114例)和西药组(103例),观察患者经针刀和口服萘普生胶囊两种治疗方法后对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疗效,并在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后进行随访记录,通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针刀组的总有效(95.61%)高于西药组的总有效率为(72.81%)(P<0.05).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后针刀组的VAS值(x-±s)明显低于西药组(P<0.001).结论:针刀法治疗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治愈率较高,近期疗效好,长期不复发,疗效安全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陈守相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个性化护理干预对急性白血病化疗患者感染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84例急性白血病化疗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个性化护理干预措施,观察两组患者感染及生活质量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口腔感染、肛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及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出院时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个性化护理干预可减少急性白血病化疗患者感染的发生率,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乔珍荣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治疗慢性肾衰患者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共选择50例血液透析治疗慢性肾衰竭并发心律失常的患者作研究对象,均为我院2010年5月至2013年5月收治,依据临床特点制定治疗措施.结果:本组选取病例中,共行血液透析520例次,心律失常105例次,其中心房颤动24例次,室上性早搏31例次,窦性心动过缓2例次,室上性心动过速1例次,室性早搏二联律23例次,室性早搏24例次.各年龄段心律失常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年龄与心律失常发生率呈正相关.临床胺碘酮药物起效时间为(14±8)min,治疗总有效率为92%,窦性心律转复率为82%,出现浅静脉炎1例次,采用硫酸镁处理后缓解.结论:慢性肾衰患者采用血液透析治疗时,并发心律失常与多因素相关,需依据患者年龄、机体特点针对性防控,采用胺碘酮治疗,可提高临床救治效果,促使窦性心律转复,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作者:沈雪美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分析干扰素对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治疗效果,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相应的数据支撑.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住院病人,入选对象选自于我科收治的212例确诊为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根据患儿入院治疗的时间以及治疗期间所接受的不同治疗方案,将212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儿103例,住院期间给予对症支持、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等常规治疗,观察组患儿109例,住院期间在上述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干扰素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并采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经临床治疗观察可见,观察组患儿的临床有效率为91.6%,明显优于对照组(85.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腹泻好转时间为(4.16±1.03)d,对照组患儿的腹泻好转时间为(5.41±1.042)d,观察组短于对照组(P<0.05);经3d的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转阴率(90.8%)明显高于对照组(70.9%),组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干扰素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能够有效的改善患儿的症状,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夏赛竹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分析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诊治与护理措施,为临床总结治疗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儿科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临床诊断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58例住院患儿临床资料.结果:患儿经综合治疗与护理,治愈率较高,达96.55%(56/58).结论: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情综合分析,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综合高质量护理,患儿治愈率高.
作者:陈碧红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行会阴切开术与未行会阴切开术对产后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月-2013年5月200例行阴道分娩足月、头位初产妇的临床资料,依照治疗方式不同将其中行会阴切开术的108例患者标记为观察组,另92例未行会阴切开术标记为对照组,对比两组产后恢复情况.结果:对照组会阴无痛率为97.83%明显高于观察组的72.22%(P<0.05);对照组性生活满意率为71.7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0.19% (P<0.05);产后性生活女方主动率对照组优于观察组(P<0.05).结论:临床上行会阴切开术有弊有利,为优化产科质量,医者应在合理情况下选用.
作者:黄小兰;陈敬国;徐焕丽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研究人性化护理对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改善的影响.方法: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共收治了200例慢性肾衰竭患者,被分为人性化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人性化护理组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加强饮食指导,营造舒适的病房环境.常规护理组则进行常规的护理.结果:人性化护理组患者对护理技术、心理护理、健康宣教的满意度,以及情感得分、一般情感指数、健康指数、生活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组.结论:人性化护理可从生理、心理等方面改善慢性肾衰竭患者血液透析过程中的生活质量,对辅助提高治疗效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作者:谢梅芳;谢丽霞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生化检验中血液标本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并进行分析原因,为临床诊疗提供可靠的实验室依据.方法:对我院2010们年1-6月,200名住院患者的溶血与非溶血血液标本各1份进行检测,并对相同的血液标本进行不同送检时间的处理,观察血液采集部位与时间、标本溶血和送检时间对生化检验结果造成的影响.结果:血液标本的采集部位与时间、标本溶血现象和送检时间均会对生化检验结果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采血部位对尿酸、葡萄糖检测的影响较大,同侧与异侧检测结果的变化率分别为136.20%、228.82%.溶血与非溶血对钾、磷和肌酐的检测结果影响较大,变化率分别为125.64%、181.48%、113.41%.结论:规范采集血液标本,即选择合适的血液采集部位与时机、避免溶血现象、把握好标本的送检时间,这样才能大程度保证生化检验结果的准确性,真正发挥其在临床诊疗过程中的作用.
作者:程坤;黄锦萍;龙丽;王黔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多媒体技术在普胸外科围术期健康宣教的效果.方法:将200例普胸外科拟定行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0例,观察组给予多媒体互动式健康宣教,对照组给予普通健康教育护理.结果:两组患者对健康宣教内容掌握程度以及对健康宣教工作的满意程度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普胸外科围手术期健康宣教能够明显提高患者对手术中注意事项及手术过程的了解程度,有利于患者消除焦虑、恐惧等不良心理和术后早期患者功能恢复及锻炼,对于促进患者术后身体康复、减少住院周期、提升护理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付晓丽;林成义;项安华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对镍钛欧米茄弓结合Ⅲ类牵引固定矫治乳牙反(牙合)的临床疗效进行探讨.方法:随机抽取我院在2011年1月-2013年12月治疗的40例乳牙反骀患儿,通过镍钛欧米茄弓结合Ⅲ类牵引固定矫治对患儿的乳牙进行固定矫治,对患儿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与分析.结果:40例患儿均使用镍钛欧米茄弓结合Ⅲ类牵引固定矫治的方法进行治疗,前牙反(牙合)治疗时间为3~17d,平均时间为10d;而后牙反(牙合)治疗时间为20~ 90 d,平均治疗时间49d,且患儿在矫治期间未出现乳牙(牙合)伸长、扭转以及脱落等现象,一小部分患儿的前牙出现细微的间隙.结论:镍钛欧米茄弓结合Ⅲ类牵引固定矫治乳牙反骀治疗中的应用,不仅能够为患儿建立佳的颌骨矢状关系,保护患儿颌面部的第二生长期的正确性与优良度,大大改善患儿的面部结构,有效保证了患儿的矫治结果,降低了患儿的复发率,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与矫治彻底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值得在临床治疗中进行大范围的推广与应用.
作者:李江波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围绝经期妇女抑郁状态的疗效.方法:80例围绝经期妇女抑郁状态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2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护理干预措施,在治疗前后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更年期Kupperman进行评分比较.结果:两组治疗前的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的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围绝经期妇女抑郁状态患者的护理中,针对性的护理干预较单纯常规护理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兰兰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分析胫骨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6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72例胫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86例.观察组患者采用胫骨交锁髓内钉治疗,对照组采用经皮钢板内固定治疗,比较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愈合时间、并发症情况及关节功能评分等.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透视次数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及愈合时间均要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HSS评分的优良率91.8%要高于对照组组HSS评分的优良率66.3%(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8%低于对照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9.7%(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胫骨骨折应用胫骨交锁髓内钉治疗的临床效果十分显著,不仅改善了术后的关节恢复情况,而且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作者:武德;李瑞宏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分析评价儿童脑炎后遗症治疗的康复治疗临床体会.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5月-2013年5月入院治疗的50例儿童脑炎患者,对其做康复性治疗,并且回顾式分析其临床治疗资料.结果:经过全面综合的康复性治疗,患儿有明显的好转恢复,治疗时间也明显缩短,治疗前后差异显著(P<0.05).结论:早发现早治疗,及早的开展康复性训练,对于抑制与减少儿童脑炎后遗症的出现以及发展有着关键性作用.
作者:黄萍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进一步研究口腔颌面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式.方法:收集了2010年3月-2011年3月我院收治的112例口腔颌面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详细研究,结合患者具体的骨折部位、全身情况、咬合关等选择适合的治疗方式.结果:治愈97例,有效10例,总有效率为95.5%.,其中,3例患者张口受限(2例固位不良,1例不配合治疗),1例口角歪斜不能完全恢复,1例咬合关系复位差,未出现其他并发症.结论:开放复位联合内固定方式是颌面骨折重要的治疗方式,科学合理的手术方式能大显著降低对患者损伤,大幅度提高治疗有效性,操作安全,简便易行,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
作者:曾益群;冯春 刊期: 2014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