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谈立明
目的:探讨乳酸及早期乳酸清除率对肾衰竭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6月至2013年5月我院收治的肾衰竭患者96例进行分析,测定血乳酸浓度,计算6h乳酸清除率.结果:存活组治疗后血乳酸水平明显低于死亡组(P<0.05),6h乳酸清除率明显高于死亡组(P<0.05);高乳酸清除率组病死率明显低于低乳酸清除率组(P<0.05).结论:早期乳酸清除率能够有效判断肾衰竭患者的预后,可作为较好的临床评估指标.
作者:廖丽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急危重症孕产妇临床抢救护理措施,提高抢救成功率.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2年10月至2013年9月抢救的40例急危重症孕产妇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抢救护理过程及效果,总结抢救护理有效措施.结果:急危重症孕产妇主要症状有产科出血、子宫破裂、妊娠期高血压、羊水栓塞等,其中产科出血发生率42.5%,妊娠期高血压发生率27.5%.此外,40例孕产妇抢救成功39例,成功率97.5%,抢救无效死亡1例,死亡率2.5%.结论:危急重症孕产妇出诊要迅速,并根据不同症状采取针对性的抢救方案,全面提高医护人员专业素养,从而提高急危重症孕产妇临床抢救成功率.
作者:王菲;王慧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分析剖宫产术子宫下段横切口撕裂发生的原因与治疗措施.方法:对我院2008年1月到2012年1月收治的700例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产妇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70例产妇出现切口撕裂,对子宫切口撕裂原因及相应治疗措施进行总结.结果:有10%的产妇会出现子宫切口撕裂,其中切口撕裂与麻醉效果差、持续性枕后位、子宫下段形成差以及胎儿体重过大以及胎方位胎下露程度有密切关系.结论:剖宫产术子宫切口撕裂是常见并发症术前需对麻醉效果、胎儿大小、胎方位以及子宫下段形成情况和先露下降进行判断,以避免发生剖宫产子宫切口撕裂.
作者:田瑜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生化检验中血液标本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并进行分析原因,为临床诊疗提供可靠的实验室依据.方法:对我院2010们年1-6月,200名住院患者的溶血与非溶血血液标本各1份进行检测,并对相同的血液标本进行不同送检时间的处理,观察血液采集部位与时间、标本溶血和送检时间对生化检验结果造成的影响.结果:血液标本的采集部位与时间、标本溶血现象和送检时间均会对生化检验结果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采血部位对尿酸、葡萄糖检测的影响较大,同侧与异侧检测结果的变化率分别为136.20%、228.82%.溶血与非溶血对钾、磷和肌酐的检测结果影响较大,变化率分别为125.64%、181.48%、113.41%.结论:规范采集血液标本,即选择合适的血液采集部位与时机、避免溶血现象、把握好标本的送检时间,这样才能大程度保证生化检验结果的准确性,真正发挥其在临床诊疗过程中的作用.
作者:程坤;黄锦萍;龙丽;王黔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奥美拉唑、血凝酶、去甲肾上腺素联合治疗新生儿出血症的疗效.方法:对照组应用常规禁食、输血、留置胃管等治疗方法,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奥美拉唑、血凝酶和去甲肾上腺素进行联合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比对照组高,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奥美拉唑、血凝酶、去甲肾上腺素联合治疗新生儿出血症过程中,联合用药具有协同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赖银诊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治疗慢性肾衰患者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共选择50例血液透析治疗慢性肾衰竭并发心律失常的患者作研究对象,均为我院2010年5月至2013年5月收治,依据临床特点制定治疗措施.结果:本组选取病例中,共行血液透析520例次,心律失常105例次,其中心房颤动24例次,室上性早搏31例次,窦性心动过缓2例次,室上性心动过速1例次,室性早搏二联律23例次,室性早搏24例次.各年龄段心律失常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年龄与心律失常发生率呈正相关.临床胺碘酮药物起效时间为(14±8)min,治疗总有效率为92%,窦性心律转复率为82%,出现浅静脉炎1例次,采用硫酸镁处理后缓解.结论:慢性肾衰患者采用血液透析治疗时,并发心律失常与多因素相关,需依据患者年龄、机体特点针对性防控,采用胺碘酮治疗,可提高临床救治效果,促使窦性心律转复,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作者:沈雪美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中下段食管癌不同手术进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1月接收的102例中下段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类统计不同临床症状对应的术式选择和预后;结果:A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210.5±34.5) min、扫清淋巴数(14.3±3.9)个、发现阳性淋巴结数量(1.34±0.3)个、食管上切缘癌细胞残留率(14.3±2.5)%、住院时间(26.3±3.5)d;B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286.6±54.3) min、扫清淋巴数(15.3±4.6)个、发现阳性淋巴结数量(1.67±0.5)个、食管上切缘癌细胞残留率(13.9±2.4)%、住院时间(30.2±5.9)d;其中,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扫清淋巴数以及住院时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于中下段食管癌,采用传统的左胸切口和右胸加上腹切口能取得类似的治疗效果,两者在手术时间有所差异,但术后恢复等方面的统计分析没有发现显著性差异.
作者:周建林;龙建军;杨武森;杨秀华;张武坊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分析重组人干扰素α-2a配合微波方式在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中的临床效果,为宫颈上皮内瘤变的治疗提供参照.方法:随机抽取2010年6月-2013年12月我院所接收治疗的164例宫颈上皮内瘤变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单一微波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宫颈局部注射重组人干扰素α-2 a,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的显效率75.6%,总有效率97.6%显著高于对照组48.8%,73.2%,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HPV-DNA转阴率96.3%明显高于对照组52.4%,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重组人干扰素α-2a配合微波方式在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中临床效果显著,有效提高了患者HPV-DNA转阴率,具有非常积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陈荣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进一步研究口腔颌面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式.方法:收集了2010年3月-2011年3月我院收治的112例口腔颌面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详细研究,结合患者具体的骨折部位、全身情况、咬合关等选择适合的治疗方式.结果:治愈97例,有效10例,总有效率为95.5%.,其中,3例患者张口受限(2例固位不良,1例不配合治疗),1例口角歪斜不能完全恢复,1例咬合关系复位差,未出现其他并发症.结论:开放复位联合内固定方式是颌面骨折重要的治疗方式,科学合理的手术方式能大显著降低对患者损伤,大幅度提高治疗有效性,操作安全,简便易行,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
作者:曾益群;冯春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对光固化复合树脂治疗牙体病牙位与疗效关系进行探讨.方法:随机抽取我院在2011年1月-2013年12月治疗的215例牙体病患者,对光固化复合树脂治疗牙体病牙位与疗效关系进行分析,观察出现磨损,形态保持是否良好,有无出现变色,且与患者牙齿之间的契合度及患者的不良反应等指标.结果:在牙体病牙位治疗的过程中使用光固化复合树脂,能够对牙体病患者的充填物不造成磨损,与患者的牙齿之间具有很高的契合度,且患者没有出现任何的不适.结论:在牙体病牙位治疗的过程中使用光固化复合树脂的话,不仅能够提高患者牙齿的美观度,而且患者牙齿修复的固位效果也非常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值得在临床中大范围的推广和应用.
作者:郭跃华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吴茱萸烫疗结合穴位注射新斯的明,治疗混合痔手术后尿潴留的疗效.方法:选择混合痔手术后尿潴留患者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治疗组采用吴茱萸烫疗结合穴位注射新斯的明,对照组采用热敷按摩及诱导排尿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为76.7%,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的显效时间、有效时间均较对照组短(P<0.05).结论:吴茱萸烫疗结合穴位注射新斯的明治疗混合痔手术后尿潴留疗效优于采用热敷按摩及诱导排尿治疗的方法,且具有快速、简便、经济、病人无痛苦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桂平;陈星羽;吴健放;阮永队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析1d龄先天性心脏病(CHD)新生儿血清神经性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浓度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2月1d龄CHD新生儿50例的临床资料,检测NSE及CK-MB,并与同期50例1d龄健康新生儿进行对比.结果:CHD患儿的NSE水平(19.6±4.7) ng/mL显著高于对照组(3.9±1.3) ng/mL,CK-MB水平(49.2±5.6) U/L也显著高于对照组(18.8±2.4) U/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CHD新生儿的血清NSE及CK-MB水平异常增高,对判断脑部和心肌损伤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作者:曾碧美;陈敬国;陈琼;邵秀敏;刘敏 刊期: 2014年第02期
作为一门新兴综合性学科,临床药学有效结合了临床医学以及药学,主要对临床用药的合理性以及药物和人体之间的作用规律进行研究,重在确保患者用药的安全性、合理性以及有效性,把医院药学从以往的供应管理型转变到技术服务型的轨道中来.本文就着眼于临床药学工作的主要内容,对基层医院临床药学工作的开展做一些综述,以期为基层医院更加顺利地开展临床药学服务工作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以达到合理用药的目的.
作者:吴丽仙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对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再次手术的原因进行探讨研究.方法:随机抽取2004年2月-2010年6月我院接诊的10例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再次手术患者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患者具体情况,以肝外胆管囊肿切除、肝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为主,联合肝叶切除、区域淋巴结清扫术、肝十二指肠韧带骨骼化以及胆肠内引流萤建术对其进行治疗.结果:术后对所有患者随访5个月~3年,平均随访时间(52.3±21.2)月,其中3例患者胆道感染,患者无结石复发以及吻合口狭窄等症状发生.结论:胆总管囊肿诊断失误以及手术方式的选择不当极易导致的多种并发症,需再手术,肝内外胆管囊肿切除、肝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在胆总管囊肿的再次手术中疗效显著.
作者:叶亚怀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构建乳腺癌特异性基因(BCSG1) RNAi重组质粒,并检测其在三阴乳腺癌细胞株MDA-MB-321中对BCSG1基因表达的干扰效果和对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将两组干扰片段BCSG1-R1、BCSG1-R2及阴性对照片段BCSG1-C分别克隆入pGenesil-1穿梭质粒,经酶切鉴定及测序后,将测序正确的克隆转染入大肠杆菌DH5α中进行扩增Real-time PCR检测重组质粒转染MDA-MB-321细胞后,各组细胞内BCSG1-mRNA表达水平,Transwell细胞侵袭实验检测重组质粒对MDA-MB-321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成功将干扰片段和阴性对照片段克隆入pGenesil-1质粒,构建出pGenesil-1 -BCSG1-R1、pGenesil-1-BCSG1-R2和pGenesil-1-BCSG1-C重组质粒.与对照组相比,BCSG1-R1和BCSG1-R2组的BCSG1-mRNA表达水平明显下调(P<0.05);干扰后,MDA-MB-321细胞侵袭能力明显下降(P<0.05).结论:成功构建BCSG1-RNAi重组质粒,可有效下调三阴乳腺癌细胞株MDA-MB-321内BCSG1的表达及细胞的侵袭能力.
作者:王坤;李国劲;何劲松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观察肝胆管结石患者应用肝胆管盆空肠Roux-y定向吻合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0年1月-2013年3月于我院就诊的25例肝胆管结石患者(实验组),入选病例均行肝胆管盆空肠Roux-y定向吻合术,随机选取同时期于我院行肝外胆管切开取石术的25例患者,将其进行常规手术肝外胆管切开取石术作为本研究的对照组.比较两组胸腔积液,切口感染,残留结石,并发症发生率及总体疗效等指标.结果:25例实验组患者中,20例患者治疗效果为优,3例患者治疗效果为良,2例患者治疗效果为差,临床优良率为92%,经随访观察,实验组4例患者术后出现了并发症,其中1例为胸腔积液,1例肺炎,1例切口感染,1例肝胆管残留结石,并发症发生率为16%,对照组手术治疗优良率为80%,并发症发生率为28%,经统计学处理,两组差异存在统计意义(P<0.05).结论:肝胆管盆空肠Roux-y定向吻合术可取净结石,解除肝内胆管狭窄,避免术后消化性溃疡,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理想术式,值得在临床上应用和推广.
作者:顾武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观察针刀法治疗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将217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刀组(114例)和西药组(103例),观察患者经针刀和口服萘普生胶囊两种治疗方法后对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疗效,并在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后进行随访记录,通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针刀组的总有效(95.61%)高于西药组的总有效率为(72.81%)(P<0.05).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后针刀组的VAS值(x-±s)明显低于西药组(P<0.001).结论:针刀法治疗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治愈率较高,近期疗效好,长期不复发,疗效安全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陈守相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分别采用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病人的疗效,以了解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本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两组:阿司匹林治疗组(对照组)和氯吡格雷治疗组(观察组).以治疗效果、血液流变率以及血小板聚集率为观察指标,用非参数检验方法统计分析,观察周期2周.结果:与阿司匹林治疗组相比,氯吡格雷治疗组的全血粘度(血液流变学的指标因素)和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低于后者(P<0.05).结论:氯吡格雷对急性脑梗死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其对血液流变和血小板聚集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作者:于桂玲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阐明葛花对急性心肌梗死小鼠心肌的保护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结扎小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实验分为生理盐水组,复方丹参组,葛花提取物低、中、高剂量组共5组.通过心肌梗死面积和心肌酶的变化来评价保护效果,通过检测血清中SOD、MDA的含量和心肌中β-ARK1、eNOS基因的表达情况来阐明其作用机制.结果:与生理盐水组比较,葛花提取物能够减少心肌梗死面积(P<0.05),降低血清中心肌酶的含量(P<0.05),同时能够升高血清中SOD的含量(P<0.05),并能降低血清中MDA的含量(P<0.05)和心肌中β-ARK1的表达(P<0.05).结论:葛花提取物通过升高SOD的含量和降低心肌中βARK1的表达来保护急性心肌梗死心肌.
作者:薄华本;郑迪伟;钱佳碧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120例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西医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清胰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生化指标的改善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时间、体征持续时间、血C反应蛋白水平及血淀粉酶水平均较对照组有明显降低;实验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5.0%,明显高于对照组72.5%,两组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充分发挥标本兼治的原则,明显降低患者胰腺炎的生化指标,提高患者临床治疗的有效率,是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的有效方法.
作者:王德秀 刊期: 2014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