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伟;张伟立;何丽英;李宝丽
目的:探讨制动式垫枕在预防乳腺癌术后并发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60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观察组术后使用制动式垫枕,对照组按传统方法护理,比较两组乳腺癌术后皮下引流量、皮下积液、皮瓣坏死和患肢水肿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皮下引流总量为(276.59±163.10)ml,与对照组的(431.72±265.18)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73,P<0.01);观察组皮下积液发生率为0.25%,对照组皮下积液发生率为1.6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901,P<0.01);观察组皮瓣坏死发生率为0.25%,对照组皮瓣坏死发生率为1.3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82,P<0.01);两组患者患肢水肿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92,P>0.05)。结论应用制动式垫枕能减少乳腺癌术后皮下引流量,预防皮下积液和皮瓣坏死的发生,但预防患肢水肿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焦俊琴;苏金娜;谢艳丽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探讨在颅脑创伤单元模式下对偏瘫患者进行分期康复训练的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3年5月收治的颅脑损伤并发偏瘫患者120例,其中选取60例常规治疗模式患者为对照组,建立颅脑创伤单元模式后选取60例为观察组。入院24 h内及5周后分别行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改良的Rankin量表(MRS)、Barthel指数(BI)评分。两组均接受一般神经外科常规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颅脑创伤单元模式下的分期康复指导。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GCS、MRS、BI 3个方面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 GCS、MRS、BI 分别为(8.25±5.01),(3.49±2.13),(45.84±15.48)分,优于对照组治疗后(10.21±4.11),(3.00±1.24),(54.72±17.7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343,2.074,2.922;P<0.05)。干预组BI>65分比例为65.0%、回家自理者占70.0%,均高于对照组(40.0%,41.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7.519,9.766;P<0.01)。结论在颅脑创伤单元模式中,更强调医护联合,护士进行专业康复指导,保证了患者在入院时即开始正规康复治疗,为日后进一步系统的康复治疗做好准备,大限度避免影响预后不良事件的发生,使患者在病情稳定之后,能够顺利进入下一阶段的康复治疗,缩短急性期住院时间,改善康复预后,使患者获得大限度的功能恢复。
作者:武化云;李娟;牛会娟;刘佰运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探讨手指探查插肛管法灌肠应用于肿瘤患者化疗期间并发便秘的效果。方法将200例在化疗期间并发便秘需要灌肠的肿瘤患者通过SPSS进行分层区组随机分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采用手指探查插肛管法灌肠,对照组采用常规插肛管方法灌肠,比较两组效果。结果观察组一次插管成功率为98.0%,高于对照组的8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865, P<0.01);观察组插管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低于对照组的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44, P<0.05);观察组患者重度疼痛发生率为5%,对照组为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 =-3.505,P<0.01)。结论手指探查插肛管法灌肠灌肠较常规插管发灌肠更安全、有效,减少患者痛苦,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岳利霞;李翠翠;王晶晶;林琳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对门诊房颤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态度进行调查分析,为临床护理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3-4月在门诊就诊的160例房颤患者,采用自制的房颤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和态度问卷进行调查,分析相关因素对房颤患者疾病认知度、态度的影响。结果房颤患者疾病认知较差,得分为(14.91±4.92)分;对疾病态度较好,得分为(18.59±4.16)分;不同年龄、职业、文化程度、房颤类型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分别为1.00,2.61,2.20,4.21;P<0.05);不同职业、文化程度、医药费支付方式房颤患者对疾病态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分别为0.28,0.95,0.92;P<0.05)。结论护理人员应针对不同门诊房颤患者的特点进行健康教育,提高患者依从性,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作者:满海红;尹亚妮;邹海欧;范秀云;王素琪;张雯;张伟;张秋丽;张阳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探讨录像反馈法在护生临床处置能力培养中的实践效果。方法选取606名护生作为研究对象,将2011级246名护生作为研究组,2010级360名护生作为对照组。在以护理技能实训基地为载体的护生临床处置能力培养中,对照组按传统方法练习,研究组采用录像反馈法练习,比较两组护生的临床处置能力。结果研究组护生临床处置能力总分为(110.36±6.59)分,对照组护生为(105.39±3.8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4,P<0.01)。临床处置能力中的病史采集、护理体检、辅助检查、基础护理操作、专科护理操作、心理护理以及统筹安排方面的得分研究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40,4.20,3.15,6.24,4.15,2.24,2.16;P<0.05)。结论录像反馈法可显著提高护生的临床处置能力。
作者:孙丽;张玲芝 刊期: 2014年第18期
质量控制(quality control,QC)于1962年由日本质量管理专家石川馨博士首创[1],在世界质量管理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护理质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与健康,关系到医院在社会公众中的形象[2]。因此,护理质量控制是护理管理者一直思考的重点和难点。随着质量管理方法的不断发展,我国护理管理者根据护理工作的实际问题拓展了QC的含义和职能,采取成立QC小组的管理方法,进行护理质量控制,本文对近年来我国QC小组的管理方法进行研究分析,以期为国内护理管理者进行相关研究和应用提供借鉴。
作者:王龙凤;郭素萍 刊期: 2014年第18期
康复科主要收治脑血管疾病、脊髓损伤和骨折伴功能障碍的患者,病情相对稳定但卧床患者多,伴有各种功能障碍的患者多,护士间交接班常发生漏交、重复交的现象;患者感觉功能异常,难于早期发现长期卧床并发症致医疗干预延迟。因此,笔者设计了一种床头交班卡,督促护士加强病情观察,及时进行医疗干预,取得了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熊楚梅;蒋萍;杜丹;范顾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探讨全人照护模式在老年肺癌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4例老年肺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整体护理模式康复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此基础上实施全人照护模式,采用生命质量测评量表( FACT)、抑郁自评量表( SDS)、焦虑自评量表( SAS)评价两组护理效果。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FACT各分量表评分及SDS、S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FACT各分量表评分分别为(69.99±1.45),(69.87±2.54),(70.24±1.36),(69.25±2.02),(68.24±1.41)分,均高于对照组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干预前后FACT各分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患者SDS、SAS评分分别为(33.893±4.257),(29.754±3.896)分,均低于对照组(39.450±5.058),(34.639±5.78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023,1.903;P<0.05)。结论全人照护模式对提高肺癌患者的整体生存质量具有积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彭翠娥;谌永毅;王卫红;周莲清;沈波涌;袁烨;胡阳元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探讨新形势下外科临床护理带教的管理方法。方法规范、完善带教管理机制;严格带教师资选拔、培训和录用;更新带教模式;建立、健全实习信息反馈制度。结果教学管理规范,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高,保障了患者安全,深受实习生的好评。结论临床护理带教与管理必须与时俱进,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临床实用型护理人才。
作者:金宗兰;杨巧兰;杨娟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探讨无创机械通气法治疗急性心源性肺水肿患者的有效护理措施。方法将采用无创机械通气法治疗的60例急性心源性肺水肿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采用针对性护理措施,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监测指标,以及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60例患者经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后,HR、R、pH、SpO2、PaCO2、PaO2分别为(84.25±3.87)次/min,(23.62±6.24)次/min,(7.38±0.15),(0.94±0.01)%,(30.48±4.73)mmHg,(94.04±3.38) mmHg,均优于治疗前的(119.25±9.68)次/min,(30.83±7.08)次/min,(7.27±0.14),(0.83±0.04)%,(38.44±2.86)mmHg,(65.03±5.79)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215,2.326,2.567,2.413,2.985,3.258;P<0.05)。观察组发生痰液梗阻窒息2例,胃肠胀气1例,对照组发生痰液梗阻窒息8例,胃肠胀气10例,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3.495,6.689;P<0.05)。结论无创机械通气法对急性心源性肺水肿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治疗期间的针对性精心护理可以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齐慧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比较经皮内镜下胃造口营养治疗( PEG)与鼻饲法在重度颅脑外伤患者中应用的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重度颅脑外伤患者80例,随机分为PEG组与鼻饲组,每组40例。 PEG组行经皮内镜下胃造口术进行营养治疗,鼻饲组用鼻饲法进行营养治疗。出院前采用格拉斯哥结果评分( GOS)评分评定患者预后情况,比较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PEG组GOS评分良好患者29例,鼻饲组17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657,P<0.01);PEG 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32.41±3.27)d,鼻饲组为(38.16±5.3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16,P<0.01);PEG组患者发生反流12例、胃黏膜糜烂7例、吸入性肺炎13例,均低于鼻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1779,4.9428,12.8321;P<0.05)。结论经皮内镜下胃造口营养治疗在重度颅脑外伤患者护理方面的价值高于鼻饲法。
作者:陈秀荣;龙国利;彭宗银;熊国英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探讨垂直管理模式下的护理安全员在护理风险管理中的作用。方法护理部成立护理安全员管理组织,实行护理部垂直管理模式,以护理部-科护士长-护理安全员为主线,每月进行专项安全督导交叉检查及所在科室安全自查,对存在的安全质量问题进行汇总、反馈、分析,制定改进措施。结果实施后不良事件发生率为0.11%,低于实施前的0.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66,P=0.009)。实施后冰箱管理、药品管理、住院患者管道管理、跌倒坠床、压疮高危患者管理等安全管理指标合格情况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实行护理部垂直管理模式下的护理安全员创新管理模式,提高护理人员安全意识,使护理风险管理始终处于受控状态,可以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达到提高护理管理效能,提升护理服务水平的目的。
作者:常杏萍;郭庆峰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减少各种留置导管的意外拔管(UE),提高住院患者的安全性。方法对2012年全院71例意外拔管事件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Vincent临床事件分析系统进行系统归因,从组织管理、团队合作、工作任务、环境设施、个人和患者因素等6个方面综合分析患者发生意外拔管的原因。结果 UE发生的组织管理因素主要是制度与规范在执行的过程中存在缺陷,占意外拔管的22.54%;团队因素主要是医护之间在掌握镇静程度认知不一致和部分普通病房的医生对镇静、镇痛治疗的意识薄弱,占16.90%;工作任务因素主要是夜间护理人力配置不足及人员组合不够合理,占71.83%;环境设施因素主要是导管及固定设施的材质有待改进、导管的固定方法有待开拓,占57.74%;个人因素主要是低年资护士对UE相关知识和经验欠缺,占83.10%;患者方面主要是文化程度较低者对置管的重要性认知不足,占81.69%。结论护理人员应从系统的角度出发,通过综合地评估确定患者发生UE的原因,有利于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提升留置导管的安全性。
作者:李桂芬 刊期: 2014年第18期
护理专科化是护理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1]。根据卫生部《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的指示精神,我国各地已逐步在重症监护、急诊急救、器官移植、手术室护理、肿瘤病人护理等重点临床领域积极开展专科护士培训工作,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临床实践教学是专科护士培训中的重要环节,培训基地的规模、师资队伍、基本设施及组织管理等对所培训的专科护士有重要影响。建立合格的临床培训基地,是保证专科护士培训质量的基础和关键,也是研究者们关注的重要课题。本文旨在对临床教学基地的建设与现存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和综述,以期为基地的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作者:迟俊涛;张基梅;赵丰清;殷少华 刊期: 2014年第18期
通过探讨护理路径在团队合作医疗中的应用,进一步提高医疗护理合作效果。采用文献回顾法、在Medline、Embase、Pubmed以及万方、中国知网、维普等数据库中查阅大量文献,根据系统评价性文献及多中心临床试验结果,从护理人员知识水平、护理文件书写、团队沟通交流能力、护理工作量和员工满意度等几方面进行分析,认为护理路径的实施能有效改善团队合作能力,提高护理工作效率。
作者:张颜;芦桂芝;徐娜 刊期: 2014年第18期
黄体酮是由卵巢黄体分泌的一种天然孕激素,在体内对雌激素激发过的子宫内膜有显著形态学影响,为维持妊娠所必需。黄体酮临床主要用于先兆性流产、习惯性流产等闭经,或闭经原因的反应性诊断等。近些年在治疗不孕症的体外受精胚胎移植( IVF-ET)中,作为诱发超排卵的重要手段,黄体酮长期大剂量肌内注射目前仍为大多数IVF中心行黄体支持治疗的常规措施[1]。黄体酮注射后可发生多种不良反应,有头晕、头痛、恶心、抑郁、乳房胀痛等。长期应用也可能导致黄体功能异常,如子宫内膜萎缩、月经量减少,并由此而发生阴道霉菌感染等。现结合近年文献,将黄体酮注射治疗的护理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张秀霞;穆艳丽 刊期: 2014年第18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了解目前手术室护士对无瘤技术的认知、态度和行为及其相关的影响因素,为进一步提高手术室的护理质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无瘤技术问卷对北京市某2所三级甲等肿瘤医院和2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的158名手术室护士进行调查。结果男护士无瘤技术知信行(KAP)知识得分为(53.91±23.61)分,态度得分为100分,行为得分为(83.33±22.22)分,女性护士得分分别为(72.38±14.95),(96.50±9.62),(86.37±17.13)分,女性护士在知识和态度方面的得分与男性护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189,-0.481;P>0.05);而行为方面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56,P<0.01)。相关分析发现,知识与操作得分呈正相关(r=0.348,P<0.01);态度与行为得分呈正相关(r=0.242,P<0.01);年龄、工龄与无瘤技术知识得分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329,0.326;P<0.01)。肿瘤医院手术室护士的无瘤技术知识、态度和行为得分均高于综合医院手术室护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065,-2.648,-4.738;P<0.05)。结论手术室护士对无瘤技术的知识掌握不理想,无瘤技术的相关操作有待统一化和规范化。工龄、年龄以及工作的手术室类型均为相关影响因素。
作者:谷禹;郭莉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比较持续使用静脉留置针与交替部位使用静脉留置针在甘露醇治疗过程中静脉炎的发生率。方法将120例使用甘露醇静滴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60例采用交替部位使用静脉留置针,对照组60例采用持续使用静脉留置针,比较两组患者局部静脉炎的发生情况及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结果观察组静脉炎发生率为20.0%,对照组静脉炎发生率为41.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0,P<0.05);两组患者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34,P <0.05)。结论交替部位使用静脉留置针在甘露醇治疗中优于持续使用静脉留置针的方法,减少了静脉炎的发生。
作者:蒋峰;梁小琴;金爽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了解造血干细胞移植层流病房低年资护士工作中的主要压力源,分析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护理人员压力源调查表和Maslach倦怠量表对造血干细胞移植层流病房62名低年资护士进行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的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62名护士在感情衰竭、情感疏远、成就感缺乏各维度得分分别为(17.79±6.85),(13.25±9.65),(32.69±7.42)分,不同年龄护士工作倦怠各维度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0.83,0.69,1.56;P>0.05);不同文化程度护士情感疏远维度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32,P<0.05)。前5位压力源为担心差错和事故、工作负荷大、待遇不满意、处于不良工作环境中、护理管理者的理解和支持不够;压力源与工作倦怠进行相关分析显示上述压力源均与感情衰竭均相关(r值分别为0.202,0.325,0.205,0.207,0.243;P<0.05);护理管理者的理解和支持不够与情感疏远、成就感缺乏有关( r 值分别为0.321,-0.159;P<0.05)。结论造血干细胞移植层流病房低年资护士存在的职业压力不容忽视,应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提高护士对工作压力源的认知及耐受力,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提高护士的素质和社会地位。
作者:薛凤珠;韩艳飞 刊期: 2014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