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秀霞;穆艳丽
目的:对门诊房颤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态度进行调查分析,为临床护理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3-4月在门诊就诊的160例房颤患者,采用自制的房颤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和态度问卷进行调查,分析相关因素对房颤患者疾病认知度、态度的影响。结果房颤患者疾病认知较差,得分为(14.91±4.92)分;对疾病态度较好,得分为(18.59±4.16)分;不同年龄、职业、文化程度、房颤类型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分别为1.00,2.61,2.20,4.21;P<0.05);不同职业、文化程度、医药费支付方式房颤患者对疾病态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分别为0.28,0.95,0.92;P<0.05)。结论护理人员应针对不同门诊房颤患者的特点进行健康教育,提高患者依从性,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作者:满海红;尹亚妮;邹海欧;范秀云;王素琪;张雯;张伟;张秋丽;张阳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探讨制动式垫枕在预防乳腺癌术后并发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60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观察组术后使用制动式垫枕,对照组按传统方法护理,比较两组乳腺癌术后皮下引流量、皮下积液、皮瓣坏死和患肢水肿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皮下引流总量为(276.59±163.10)ml,与对照组的(431.72±265.18)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73,P<0.01);观察组皮下积液发生率为0.25%,对照组皮下积液发生率为1.6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901,P<0.01);观察组皮瓣坏死发生率为0.25%,对照组皮瓣坏死发生率为1.3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82,P<0.01);两组患者患肢水肿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92,P>0.05)。结论应用制动式垫枕能减少乳腺癌术后皮下引流量,预防皮下积液和皮瓣坏死的发生,但预防患肢水肿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焦俊琴;苏金娜;谢艳丽 刊期: 2014年第18期
护理专科化是护理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1]。根据卫生部《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的指示精神,我国各地已逐步在重症监护、急诊急救、器官移植、手术室护理、肿瘤病人护理等重点临床领域积极开展专科护士培训工作,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临床实践教学是专科护士培训中的重要环节,培训基地的规模、师资队伍、基本设施及组织管理等对所培训的专科护士有重要影响。建立合格的临床培训基地,是保证专科护士培训质量的基础和关键,也是研究者们关注的重要课题。本文旨在对临床教学基地的建设与现存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和综述,以期为基地的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作者:迟俊涛;张基梅;赵丰清;殷少华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探讨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干预在小儿支气管肺炎患儿中应用效果。方法将104例支气管肺炎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2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干预措施,观察组在常规措施的基础上进行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干预措施,对疗效和肺功能恢复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治愈19例,显效20例,有效9例,无效4例,有效率为92.3%,对照组治愈13例,显效9例,有效16例,无效14例,有效率为73.1%,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549,P<0.01);观察组患者在咳嗽消失时间、停止咯痰时间、平喘时间、退热时间及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分别为(9.78±2.07),(7.28±1.76),(4.32±1.13),(4.02±1.17),(7.84±1.14)d,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009,7.489,3.632,9.512,5.915;P<0.05)。结论小儿支气管肺炎患儿采用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干预,对提高其临床疗效,促进肺功能恢复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大力研究与推广。
作者:周淑艳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探讨在颅脑创伤单元模式下对偏瘫患者进行分期康复训练的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3年5月收治的颅脑损伤并发偏瘫患者120例,其中选取60例常规治疗模式患者为对照组,建立颅脑创伤单元模式后选取60例为观察组。入院24 h内及5周后分别行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改良的Rankin量表(MRS)、Barthel指数(BI)评分。两组均接受一般神经外科常规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颅脑创伤单元模式下的分期康复指导。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GCS、MRS、BI 3个方面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 GCS、MRS、BI 分别为(8.25±5.01),(3.49±2.13),(45.84±15.48)分,优于对照组治疗后(10.21±4.11),(3.00±1.24),(54.72±17.7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343,2.074,2.922;P<0.05)。干预组BI>65分比例为65.0%、回家自理者占70.0%,均高于对照组(40.0%,41.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7.519,9.766;P<0.01)。结论在颅脑创伤单元模式中,更强调医护联合,护士进行专业康复指导,保证了患者在入院时即开始正规康复治疗,为日后进一步系统的康复治疗做好准备,大限度避免影响预后不良事件的发生,使患者在病情稳定之后,能够顺利进入下一阶段的康复治疗,缩短急性期住院时间,改善康复预后,使患者获得大限度的功能恢复。
作者:武化云;李娟;牛会娟;刘佰运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比较经皮内镜下胃造口营养治疗( PEG)与鼻饲法在重度颅脑外伤患者中应用的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重度颅脑外伤患者80例,随机分为PEG组与鼻饲组,每组40例。 PEG组行经皮内镜下胃造口术进行营养治疗,鼻饲组用鼻饲法进行营养治疗。出院前采用格拉斯哥结果评分( GOS)评分评定患者预后情况,比较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PEG组GOS评分良好患者29例,鼻饲组17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657,P<0.01);PEG 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32.41±3.27)d,鼻饲组为(38.16±5.3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16,P<0.01);PEG组患者发生反流12例、胃黏膜糜烂7例、吸入性肺炎13例,均低于鼻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1779,4.9428,12.8321;P<0.05)。结论经皮内镜下胃造口营养治疗在重度颅脑外伤患者护理方面的价值高于鼻饲法。
作者:陈秀荣;龙国利;彭宗银;熊国英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探讨婴幼儿静脉留置针输注葡萄糖酸钙时的药物佳稀释浓度和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方法选择需要静脉补钙的患儿139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等倍稀释组43例,2倍稀释组48例和5倍稀释组48例,均使用静脉留置针,比较各组患儿穿刺血管外渗性损伤发生率、损伤程度和愈后情况。结果等倍稀释组、2倍稀释组、5倍稀释组患儿静脉留置针穿刺血管3d累计发生外渗率分别为19.4%,9.0%,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261.23,P<0.01);进一步两两比较,等倍稀释组发生血管外渗率高于2倍稀释组(χ2=6.88,P<0.01),2倍稀释组高于5倍稀释组(χ2=6.40,P<0.05),等倍稀释组高于5倍稀释组(χ2=20.48,P<0.01)。留置针在第1天,第2天,第3天血管外渗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3.47,P>0.05)。结论运用静脉留置针对婴幼儿进行补钙时,10%葡萄糖酸钙稀释5倍时外渗性损伤发生率低。
作者:杨云智;黄日妹;易小青;雷艳;曾蓉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了解目前手术室护士对无瘤技术的认知、态度和行为及其相关的影响因素,为进一步提高手术室的护理质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无瘤技术问卷对北京市某2所三级甲等肿瘤医院和2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的158名手术室护士进行调查。结果男护士无瘤技术知信行(KAP)知识得分为(53.91±23.61)分,态度得分为100分,行为得分为(83.33±22.22)分,女性护士得分分别为(72.38±14.95),(96.50±9.62),(86.37±17.13)分,女性护士在知识和态度方面的得分与男性护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189,-0.481;P>0.05);而行为方面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56,P<0.01)。相关分析发现,知识与操作得分呈正相关(r=0.348,P<0.01);态度与行为得分呈正相关(r=0.242,P<0.01);年龄、工龄与无瘤技术知识得分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329,0.326;P<0.01)。肿瘤医院手术室护士的无瘤技术知识、态度和行为得分均高于综合医院手术室护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065,-2.648,-4.738;P<0.05)。结论手术室护士对无瘤技术的知识掌握不理想,无瘤技术的相关操作有待统一化和规范化。工龄、年龄以及工作的手术室类型均为相关影响因素。
作者:谷禹;郭莉 刊期: 2014年第18期
为大面积烧伤患者输液是护理工作中一项较难解决的问题。烧伤患者皮肤组织的痛觉感受器密集,对疼痛非常敏感,当患者面对反复的手术治疗,便陷入疼痛焦虑更疼痛的恶性循环[1]。同时由于机体遭受严重烧伤后,全身皮肤脱落、瘢痕形成以及可供穿刺部位受损等原因均导致静脉穿刺更加困难。近年来,由于超声多普勒可以清晰辨别血管的结构而广泛应用于临床。一些研究者应用超声引导中心静脉穿刺(颈内、锁骨下)、股静脉穿刺,发现超声引导静脉穿刺是一种简便、安全而有效的方法[2]。这种技术的好处包括:确认实际和相对的静脉位置,确认解剖变异和证实目标静脉的通畅[3]。近日,北京协和医院在二维超声引导下为1例大面积烧伤患者进行桡静脉穿刺,穿刺一次成功,减轻了患者的疼痛,降低了穿刺并发症的风险,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护理工作质量,现将具体情况介绍如下。
作者:李宁宁;潘志英;刘洋;徐梅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探讨在一对一导师带教基础上,运用多向性交往模式在急诊急救专科护士中的临床教学效果。方法建立省级急诊急救专科护士培训基地,通过选拨临床教学老师,培训标准化患者,进行分组教学讨论,讨论后老师和学员进行反思和修正的多向性交往模式,对接收的30名实习学员进行培训。结果本组学员急诊急救专科护士核心能力考核成绩均为优秀;学员对教学师资配备、教学计划、教学模式、教学氛围、教学设备的满意度均达90%以上。结论将多向性交往模式运用于专科护士的临床教学中,急诊急救专科护士核心能力得到保证,促进急救护理专业化,适应医学发展,满足公众的健康需求。
作者:王芝;杨丽萍;许燕;殷雪萍;贾珏;朱蓓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了解造血干细胞移植层流病房低年资护士工作中的主要压力源,分析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护理人员压力源调查表和Maslach倦怠量表对造血干细胞移植层流病房62名低年资护士进行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的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62名护士在感情衰竭、情感疏远、成就感缺乏各维度得分分别为(17.79±6.85),(13.25±9.65),(32.69±7.42)分,不同年龄护士工作倦怠各维度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0.83,0.69,1.56;P>0.05);不同文化程度护士情感疏远维度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32,P<0.05)。前5位压力源为担心差错和事故、工作负荷大、待遇不满意、处于不良工作环境中、护理管理者的理解和支持不够;压力源与工作倦怠进行相关分析显示上述压力源均与感情衰竭均相关(r值分别为0.202,0.325,0.205,0.207,0.243;P<0.05);护理管理者的理解和支持不够与情感疏远、成就感缺乏有关( r 值分别为0.321,-0.159;P<0.05)。结论造血干细胞移植层流病房低年资护士存在的职业压力不容忽视,应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提高护士对工作压力源的认知及耐受力,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提高护士的素质和社会地位。
作者:薛凤珠;韩艳飞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应用柏拉图管理工具,分析住院患者跌倒原因和防范策略,大限度地减少患者跌倒,降低跌倒后损伤的发生。方法对跌倒事件采用柏拉图分析法进行分析,针对跌倒主要原因进行整改,比较整改前后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和因跌倒致伤发生率。结果陪护不当、患者健康因素、无家属陪伴和护理评估交接不规范是住院患者跌倒的主要原因。整改前后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从0.13%下降至0.07%;因跌倒致伤发生率从68.97%下降至37.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57,4.18;P<0.05)。结论向所有患者及其照护者进行防跌倒健康教育,严格交接班制度,落实个体化的跌倒防范措施,能有效防范住院患者跌倒的发生和减轻因跌倒所致的伤害程度。
作者:龚月香;金学勤;周凯云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综合分析我国发表的护理人员信息素养论文相关情况,发现其研究现状、特点、存在不足和发展趋势,为整体提高护理人员信息素养,从而更好地实施优质护理提供可靠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CBM、CHKD数据库,“护理人员”、“护士”为主题词,“信息能力”、“信息素养”为关键词等,检索1978-2012年发表的护理人员信息素养相关文献,并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检索结果。结果共检索到符合要求的文献43篇,近年来我国发表的护理人员信息素养有关文献虽有逐年上升趋势,但总体仍然较少。统计源期刊载文占48.8%。结论我国关于护理人员信息素养文献数量较少,质量不高,科研基金资助力度不够,缺乏前瞻性研究,本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在系统方案、具体策略等方面仍存在很大的研究与应用空间。
作者:李若惠;王玲 刊期: 2014年第18期
康复科主要收治脑血管疾病、脊髓损伤和骨折伴功能障碍的患者,病情相对稳定但卧床患者多,伴有各种功能障碍的患者多,护士间交接班常发生漏交、重复交的现象;患者感觉功能异常,难于早期发现长期卧床并发症致医疗干预延迟。因此,笔者设计了一种床头交班卡,督促护士加强病情观察,及时进行医疗干预,取得了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熊楚梅;蒋萍;杜丹;范顾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探讨产房信息系统的设计应用及效果。方法将电子信息技术应用于产房工作管理,实现产房操作与记录的电子化,并与其他系统信息集成和交互。从分娩记录书写时间、书写质量方面评价其效果。结果手工记录组分娩记录书写时间为(3.20±1.03) min,电子记录组分娩记录书写时间为(1.71±0.60)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42,P<0.01)。电子分娩记录在记录的规范性、完整性、准确性方面出现问题的频次均少于手工记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3.862,4.037,2.155;P<0.05)。结论信息系统的应用提高了产房的工作效率,保障了护理安全,提升了管理水平,实现了工作方式和管理形式的重大转变。
作者:闫赟;孙美珍;刘晓明;朱永健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对骨科住院手术患者进行切口感染的目标性监测,为预防和控制手术切口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对2012年10-12月在某院骨科住院手术患者的切口情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目标性监测,对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监测7252例骨科住院手术患者,发生手术切口感染223例,切口感染率为3.08%,感染247例次,感染例次率为3.41%。共检出病原菌247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166株,占67.21%;革兰阳性球菌79株,占31.98%;真菌2株,占0.81%。检出的首位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68株占27.53%,其次是铜绿假单胞菌,63株占25.51%,第3位是鲍曼不动杆菌,32株占12.96%。年龄<16岁或>60岁、急诊手术、Ⅲ类手术切口、手术时间>2 h、合并糖尿病、血红蛋白含量<110 g/L、术前存在其他感染、围手术期未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等是骨科患者发生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应重视并针对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持续工作改进,以控制和降低骨科手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
作者:高伟;张伟立;何丽英;李宝丽 刊期: 2014年第18期
手术后疼痛不仅造成患者心理和情感上的不愉快,更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反应,可导致机体各系统功能出现紊乱。近年来术后镇痛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各种新的镇痛方法层出不穷。本文从术后自控镇痛( PCA)患者健康教育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教育的意义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强调良好的健康教育对术后镇痛的重要性。
作者:费锋燕;张兰凤;陈晓燕;王晓蔚;朱聪萍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探讨应用优化流程在肿瘤靶向药物静脉给药过程中的管理效果。方法依据《静脉输液护理实践指南》对传统的经验式靶向药物静脉给药流程进行优化,为靶向药物治疗的患者提供个体化、标准化、全程监控的静脉给药流程。比较流程优化前后给药错误发生率、患者满意度。结果流程优化前静脉给药的错误发生率为3.6%,优化流程后无一例给药错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03, P=0.027);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从94.4%升高至9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45, P=0.029)。结论优化靶向药物静脉给药的护理流程,进一步确保了护理用药安全,增加了患者的满意度,有效提高了护士专业水平。
作者:周颀;卫述琼;黄容;陈柯菡;秦英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探讨视频教学结合情景演练在输液中心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9月-2013年2月在输液中心实习的96名护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8名。观察组采用视频教学和情景演练的教学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一对一带教法,比较两组教学效果。结果观察组护生的静脉一次穿刺成功率为87.5%,对照组为72.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42,P<0.05)。观察组护生对临床带教效果的评价高于对照组。结论视频教学结合情景演练的教学方法用于输液中心的临床教学,使护生掌握了静脉输液过程中的相关知识,获得了更多的操作机会,提高了静脉穿刺成功率,提高了输液中心的临床教学效果。
作者:杨剑;罗先武;刘艳萍;刘萍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探讨新形势下外科临床护理带教的管理方法。方法规范、完善带教管理机制;严格带教师资选拔、培训和录用;更新带教模式;建立、健全实习信息反馈制度。结果教学管理规范,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高,保障了患者安全,深受实习生的好评。结论临床护理带教与管理必须与时俱进,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临床实用型护理人才。
作者:金宗兰;杨巧兰;杨娟 刊期: 2014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