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对手术室护士无瘤技术知信行的调查

谷禹;郭莉

关键词:手术室, 护士, 知, 信, 行, 无瘤技术
摘要:目的:了解目前手术室护士对无瘤技术的认知、态度和行为及其相关的影响因素,为进一步提高手术室的护理质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无瘤技术问卷对北京市某2所三级甲等肿瘤医院和2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的158名手术室护士进行调查。结果男护士无瘤技术知信行(KAP)知识得分为(53.91±23.61)分,态度得分为100分,行为得分为(83.33±22.22)分,女性护士得分分别为(72.38±14.95),(96.50±9.62),(86.37±17.13)分,女性护士在知识和态度方面的得分与男性护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189,-0.481;P>0.05);而行为方面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56,P<0.01)。相关分析发现,知识与操作得分呈正相关(r=0.348,P<0.01);态度与行为得分呈正相关(r=0.242,P<0.01);年龄、工龄与无瘤技术知识得分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329,0.326;P<0.01)。肿瘤医院手术室护士的无瘤技术知识、态度和行为得分均高于综合医院手术室护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065,-2.648,-4.738;P<0.05)。结论手术室护士对无瘤技术的知识掌握不理想,无瘤技术的相关操作有待统一化和规范化。工龄、年龄以及工作的手术室类型均为相关影响因素。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相关文献
  • 术后自控镇痛患者健康教育的研究进展

    手术后疼痛不仅造成患者心理和情感上的不愉快,更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反应,可导致机体各系统功能出现紊乱。近年来术后镇痛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各种新的镇痛方法层出不穷。本文从术后自控镇痛( PCA)患者健康教育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教育的意义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强调良好的健康教育对术后镇痛的重要性。

    作者:费锋燕;张兰凤;陈晓燕;王晓蔚;朱聪萍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手指探查插肛管法灌肠在肿瘤患者化疗期间并发便秘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手指探查插肛管法灌肠应用于肿瘤患者化疗期间并发便秘的效果。方法将200例在化疗期间并发便秘需要灌肠的肿瘤患者通过SPSS进行分层区组随机分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采用手指探查插肛管法灌肠,对照组采用常规插肛管方法灌肠,比较两组效果。结果观察组一次插管成功率为98.0%,高于对照组的8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865, P<0.01);观察组插管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低于对照组的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44, P<0.05);观察组患者重度疼痛发生率为5%,对照组为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 =-3.505,P<0.01)。结论手指探查插肛管法灌肠灌肠较常规插管发灌肠更安全、有效,减少患者痛苦,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岳利霞;李翠翠;王晶晶;林琳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2014’现代护理论坛召开通知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针对性护理对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心源性肺水肿患者的效果

    目的:探讨无创机械通气法治疗急性心源性肺水肿患者的有效护理措施。方法将采用无创机械通气法治疗的60例急性心源性肺水肿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采用针对性护理措施,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监测指标,以及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60例患者经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后,HR、R、pH、SpO2、PaCO2、PaO2分别为(84.25±3.87)次/min,(23.62±6.24)次/min,(7.38±0.15),(0.94±0.01)%,(30.48±4.73)mmHg,(94.04±3.38) mmHg,均优于治疗前的(119.25±9.68)次/min,(30.83±7.08)次/min,(7.27±0.14),(0.83±0.04)%,(38.44±2.86)mmHg,(65.03±5.79)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215,2.326,2.567,2.413,2.985,3.258;P<0.05)。观察组发生痰液梗阻窒息2例,胃肠胀气1例,对照组发生痰液梗阻窒息8例,胃肠胀气10例,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3.495,6.689;P<0.05)。结论无创机械通气法对急性心源性肺水肿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治疗期间的针对性精心护理可以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齐慧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静脉留置针在小儿输注不同浓度葡萄糖酸钙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目的:探讨婴幼儿静脉留置针输注葡萄糖酸钙时的药物佳稀释浓度和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方法选择需要静脉补钙的患儿139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等倍稀释组43例,2倍稀释组48例和5倍稀释组48例,均使用静脉留置针,比较各组患儿穿刺血管外渗性损伤发生率、损伤程度和愈后情况。结果等倍稀释组、2倍稀释组、5倍稀释组患儿静脉留置针穿刺血管3d累计发生外渗率分别为19.4%,9.0%,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261.23,P<0.01);进一步两两比较,等倍稀释组发生血管外渗率高于2倍稀释组(χ2=6.88,P<0.01),2倍稀释组高于5倍稀释组(χ2=6.40,P<0.05),等倍稀释组高于5倍稀释组(χ2=20.48,P<0.01)。留置针在第1天,第2天,第3天血管外渗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3.47,P>0.05)。结论运用静脉留置针对婴幼儿进行补钙时,10%葡萄糖酸钙稀释5倍时外渗性损伤发生率低。

    作者:杨云智;黄日妹;易小青;雷艳;曾蓉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录像反馈法在护生临床处置能力培养中的实践

    目的:探讨录像反馈法在护生临床处置能力培养中的实践效果。方法选取606名护生作为研究对象,将2011级246名护生作为研究组,2010级360名护生作为对照组。在以护理技能实训基地为载体的护生临床处置能力培养中,对照组按传统方法练习,研究组采用录像反馈法练习,比较两组护生的临床处置能力。结果研究组护生临床处置能力总分为(110.36±6.59)分,对照组护生为(105.39±3.8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4,P<0.01)。临床处置能力中的病史采集、护理体检、辅助检查、基础护理操作、专科护理操作、心理护理以及统筹安排方面的得分研究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40,4.20,3.15,6.24,4.15,2.24,2.16;P<0.05)。结论录像反馈法可显著提高护生的临床处置能力。

    作者:孙丽;张玲芝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垂直管理模式下的护理安全员在护理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垂直管理模式下的护理安全员在护理风险管理中的作用。方法护理部成立护理安全员管理组织,实行护理部垂直管理模式,以护理部-科护士长-护理安全员为主线,每月进行专项安全督导交叉检查及所在科室安全自查,对存在的安全质量问题进行汇总、反馈、分析,制定改进措施。结果实施后不良事件发生率为0.11%,低于实施前的0.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66,P=0.009)。实施后冰箱管理、药品管理、住院患者管道管理、跌倒坠床、压疮高危患者管理等安全管理指标合格情况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实行护理部垂直管理模式下的护理安全员创新管理模式,提高护理人员安全意识,使护理风险管理始终处于受控状态,可以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达到提高护理管理效能,提升护理服务水平的目的。

    作者:常杏萍;郭庆峰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黄体酮注射治疗的护理进展

    黄体酮是由卵巢黄体分泌的一种天然孕激素,在体内对雌激素激发过的子宫内膜有显著形态学影响,为维持妊娠所必需。黄体酮临床主要用于先兆性流产、习惯性流产等闭经,或闭经原因的反应性诊断等。近些年在治疗不孕症的体外受精胚胎移植( IVF-ET)中,作为诱发超排卵的重要手段,黄体酮长期大剂量肌内注射目前仍为大多数IVF中心行黄体支持治疗的常规措施[1]。黄体酮注射后可发生多种不良反应,有头晕、头痛、恶心、抑郁、乳房胀痛等。长期应用也可能导致黄体功能异常,如子宫内膜萎缩、月经量减少,并由此而发生阴道霉菌感染等。现结合近年文献,将黄体酮注射治疗的护理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张秀霞;穆艳丽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颅脑创伤单元模式在偏瘫患者康复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在颅脑创伤单元模式下对偏瘫患者进行分期康复训练的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3年5月收治的颅脑损伤并发偏瘫患者120例,其中选取60例常规治疗模式患者为对照组,建立颅脑创伤单元模式后选取60例为观察组。入院24 h内及5周后分别行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改良的Rankin量表(MRS)、Barthel指数(BI)评分。两组均接受一般神经外科常规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颅脑创伤单元模式下的分期康复指导。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GCS、MRS、BI 3个方面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 GCS、MRS、BI 分别为(8.25±5.01),(3.49±2.13),(45.84±15.48)分,优于对照组治疗后(10.21±4.11),(3.00±1.24),(54.72±17.7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343,2.074,2.922;P<0.05)。干预组BI>65分比例为65.0%、回家自理者占70.0%,均高于对照组(40.0%,41.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7.519,9.766;P<0.01)。结论在颅脑创伤单元模式中,更强调医护联合,护士进行专业康复指导,保证了患者在入院时即开始正规康复治疗,为日后进一步系统的康复治疗做好准备,大限度避免影响预后不良事件的发生,使患者在病情稳定之后,能够顺利进入下一阶段的康复治疗,缩短急性期住院时间,改善康复预后,使患者获得大限度的功能恢复。

    作者:武化云;李娟;牛会娟;刘佰运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临床实习后期本、专科护生压力源的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临床实习后期本、专科护生压力源状况,为临床实习改革和提高临床教学质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30名护理专科和30名本科护生在临床实习后期进行压力源的调查。结果本、专科护生在临床实习后期压力源总均分为(0.97±0.45)分,接近中度。其中本科护生(0.96±0.44)分,专科护生(0.98±0.47)分。护生的压力源主要为对知识技能的需求、工作性质与内容、教学安排等,其中护生接触传染性疾病是护生在临床实习后期的大压力源,临床考试的方法、处理患者紧急情况的能力等均排在前10位。本、专科护生压力源总均分及各维度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专科护生在临床实习后期压力来源及其相关因素不容忽视,应采取个体化综合持续的干预措施,减轻其压力,促进护生健康成长。

    作者:欧洲;孙宏玉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甘油磷酸钠注射液与盐酸昂丹司琼注射液存在配伍禁忌

    甘油磷酸钠注射液(商品名:格利福斯),为无色澄清液体,是肠内营养的磷补充剂。10 ml即能满足成人每天对磷的需要。盐酸昂丹司琼注射液(商品名:欧贝),为无色澄清液体,本品用于放射治疗、细胞毒类药物化疗引起的恶心和呕吐。2013年3月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向配有甘油磷酸钠注射液的液体内静脉注射盐酸昂丹司琼注射液时输液管路中出现白色混浊,及时更换输液器后,患者未发生不良反应。为了避免对患者造成不良的后果及药物的浪费,笔者查阅了相关资料并进行了观察,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昱;刘芳;江琳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鱼骨图法分析精神科住院患者暴力攻击原因

    目的:探讨运用鱼骨图分析精神科住院患者暴力攻击的原因。方法通过查阅不良事件讨论登记表、病历等分析327例发生暴力攻击行为的精神科住院患者的相关资料,查找暴力攻击的原因,绘制鱼骨图。结果精神科住院患者暴力攻击的原因可概括为患者因素、家属因素、工作人员因素、环境因素和管理因素,其中患者因素中高的是既往暴力攻击史,占64.5%;家属因素中高的是家属对患者的态度生硬、冷漠,占19.6%;工作人员因素中高的是服务态度不好、说话太生硬,占30.0%;护理管理因素中高的是封闭式管理,占61.8%;环境因素中高的是病房拥挤嘈杂,占30.9%。结论鱼骨图用于精神科住院患者暴力攻击原因的分析简单实用,为防范精神科住院患者暴力攻击提供了对策依据,为进一步实现护理安全的持续质量改进提供了有力保证。

    作者:郑书传;杨薇薇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继续教育园地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采用远程稿件处理系统的通知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专科护士临床教学基地建设与现存问题的研究进展

    护理专科化是护理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1]。根据卫生部《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的指示精神,我国各地已逐步在重症监护、急诊急救、器官移植、手术室护理、肿瘤病人护理等重点临床领域积极开展专科护士培训工作,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临床实践教学是专科护士培训中的重要环节,培训基地的规模、师资队伍、基本设施及组织管理等对所培训的专科护士有重要影响。建立合格的临床培训基地,是保证专科护士培训质量的基础和关键,也是研究者们关注的重要课题。本文旨在对临床教学基地的建设与现存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和综述,以期为基地的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作者:迟俊涛;张基梅;赵丰清;殷少华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全人照护模式在老年肺癌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全人照护模式在老年肺癌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4例老年肺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整体护理模式康复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此基础上实施全人照护模式,采用生命质量测评量表( FACT)、抑郁自评量表( SDS)、焦虑自评量表( SAS)评价两组护理效果。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FACT各分量表评分及SDS、S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FACT各分量表评分分别为(69.99±1.45),(69.87±2.54),(70.24±1.36),(69.25±2.02),(68.24±1.41)分,均高于对照组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干预前后FACT各分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患者SDS、SAS评分分别为(33.893±4.257),(29.754±3.896)分,均低于对照组(39.450±5.058),(34.639±5.78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023,1.903;P<0.05)。结论全人照护模式对提高肺癌患者的整体生存质量具有积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彭翠娥;谌永毅;王卫红;周莲清;沈波涌;袁烨;胡阳元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柏拉图分析法在住院患者跌倒分析和防范中的应用

    目的:应用柏拉图管理工具,分析住院患者跌倒原因和防范策略,大限度地减少患者跌倒,降低跌倒后损伤的发生。方法对跌倒事件采用柏拉图分析法进行分析,针对跌倒主要原因进行整改,比较整改前后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和因跌倒致伤发生率。结果陪护不当、患者健康因素、无家属陪伴和护理评估交接不规范是住院患者跌倒的主要原因。整改前后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从0.13%下降至0.07%;因跌倒致伤发生率从68.97%下降至37.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57,4.18;P<0.05)。结论向所有患者及其照护者进行防跌倒健康教育,严格交接班制度,落实个体化的跌倒防范措施,能有效防范住院患者跌倒的发生和减轻因跌倒所致的伤害程度。

    作者:龚月香;金学勤;周凯云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本科护生与标准化病人交流能力的现状调查

    目的:调研本科护生与标准化病人交流能力的现状;探讨标准化病人和学生标准化病人对本科生交流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10名标准化病人( SP )、10名学生标准化病人( SSP )和60名本科护生,运用交流能力评价量表对本科生的交流能力做出评价。结果本科护生与SP和SSP的交流能力中等,得分为(2.89±0.52)分;SP对本科护生交流能力的评分总分为(3.02±0.56)分,SSP对本科护生交流能力的评分总分为(2.36±0.35)分,SP 的评价高于SS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0.43,P<0.05)。结论应多角度评价护理本科护生与标准化病人的交流能力,以减少评价误差。

    作者:马可莹;蒲宏月;赵振娟;周珊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干预在小儿支气管肺炎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干预在小儿支气管肺炎患儿中应用效果。方法将104例支气管肺炎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2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干预措施,观察组在常规措施的基础上进行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干预措施,对疗效和肺功能恢复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治愈19例,显效20例,有效9例,无效4例,有效率为92.3%,对照组治愈13例,显效9例,有效16例,无效14例,有效率为73.1%,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549,P<0.01);观察组患者在咳嗽消失时间、停止咯痰时间、平喘时间、退热时间及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分别为(9.78±2.07),(7.28±1.76),(4.32±1.13),(4.02±1.17),(7.84±1.14)d,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009,7.489,3.632,9.512,5.915;P<0.05)。结论小儿支气管肺炎患儿采用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干预,对提高其临床疗效,促进肺功能恢复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大力研究与推广。

    作者:周淑艳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我国护理质量控制小组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质量控制(quality control,QC)于1962年由日本质量管理专家石川馨博士首创[1],在世界质量管理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护理质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与健康,关系到医院在社会公众中的形象[2]。因此,护理质量控制是护理管理者一直思考的重点和难点。随着质量管理方法的不断发展,我国护理管理者根据护理工作的实际问题拓展了QC的含义和职能,采取成立QC小组的管理方法,进行护理质量控制,本文对近年来我国QC小组的管理方法进行研究分析,以期为国内护理管理者进行相关研究和应用提供借鉴。

    作者:王龙凤;郭素萍 刊期: 2014年第18期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主管:黑龙江护理杂志;现代护理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