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云智;黄日妹;易小青;雷艳;曾蓉
目的:探讨垂直管理模式下的护理安全员在护理风险管理中的作用。方法护理部成立护理安全员管理组织,实行护理部垂直管理模式,以护理部-科护士长-护理安全员为主线,每月进行专项安全督导交叉检查及所在科室安全自查,对存在的安全质量问题进行汇总、反馈、分析,制定改进措施。结果实施后不良事件发生率为0.11%,低于实施前的0.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66,P=0.009)。实施后冰箱管理、药品管理、住院患者管道管理、跌倒坠床、压疮高危患者管理等安全管理指标合格情况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实行护理部垂直管理模式下的护理安全员创新管理模式,提高护理人员安全意识,使护理风险管理始终处于受控状态,可以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达到提高护理管理效能,提升护理服务水平的目的。
作者:常杏萍;郭庆峰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对门诊房颤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态度进行调查分析,为临床护理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3-4月在门诊就诊的160例房颤患者,采用自制的房颤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和态度问卷进行调查,分析相关因素对房颤患者疾病认知度、态度的影响。结果房颤患者疾病认知较差,得分为(14.91±4.92)分;对疾病态度较好,得分为(18.59±4.16)分;不同年龄、职业、文化程度、房颤类型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分别为1.00,2.61,2.20,4.21;P<0.05);不同职业、文化程度、医药费支付方式房颤患者对疾病态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分别为0.28,0.95,0.92;P<0.05)。结论护理人员应针对不同门诊房颤患者的特点进行健康教育,提高患者依从性,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作者:满海红;尹亚妮;邹海欧;范秀云;王素琪;张雯;张伟;张秋丽;张阳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探讨全人照护模式在老年肺癌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4例老年肺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整体护理模式康复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此基础上实施全人照护模式,采用生命质量测评量表( FACT)、抑郁自评量表( SDS)、焦虑自评量表( SAS)评价两组护理效果。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FACT各分量表评分及SDS、S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FACT各分量表评分分别为(69.99±1.45),(69.87±2.54),(70.24±1.36),(69.25±2.02),(68.24±1.41)分,均高于对照组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干预前后FACT各分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患者SDS、SAS评分分别为(33.893±4.257),(29.754±3.896)分,均低于对照组(39.450±5.058),(34.639±5.78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023,1.903;P<0.05)。结论全人照护模式对提高肺癌患者的整体生存质量具有积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彭翠娥;谌永毅;王卫红;周莲清;沈波涌;袁烨;胡阳元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探讨新形势下外科临床护理带教的管理方法。方法规范、完善带教管理机制;严格带教师资选拔、培训和录用;更新带教模式;建立、健全实习信息反馈制度。结果教学管理规范,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高,保障了患者安全,深受实习生的好评。结论临床护理带教与管理必须与时俱进,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临床实用型护理人才。
作者:金宗兰;杨巧兰;杨娟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观察6S管理模式指导下的护理干预措施对脑干出血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42例脑干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6S管理模式实施前为常规护理组,6S管理模式实施后为护理干预组,常规护理组患者仅给予脑干出血常规护理,而护理干预组患者则给予6S管理模式指导下的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ICU住院时间、ICU住院费用、再插管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有创通气时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护理干预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0.00%,ICU平均住院时间为(10.31±3.28) d,ICU平均住院费用为(22261.64±568.71)元,再插管率(0.00%)、有创通气时间为(8.12±2.46)d,不良事件发生率(0.00%),均明显少于[1.58%,(16.69±4.56)d,(38527.48±659.54)元,15.79%,(12.47±3.13)d,26.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分别为5.266,85.836,5.045;P<0.05)。结论6 S管理模式指导下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明显减少并发症、再插管率和护理人员不良事件发生率,缩短ICU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减少有创通气时间,改善患者的预后。
作者:陈咏敏;戴卫华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探讨MOTOmed运动训练对颈髓损伤患者平衡的影响。方法将入选的205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99例,对照组106例,观察组卧床期,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加 MOTOmed 713.4/W41a型进行床边训练,能达坐位平衡后采用MOTOmed viva2上下肢型进行训练。经过康复训练后分别对两组进行Berg平衡量表( BBS )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四肢瘫功能指数( QIF )评定表。结果康复训练前两组患者BBS评分、QIF总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训练4,8个疗程后观察组患者BBS评分分别为(12.2±2.8),(17.6±2.8)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117,2.651;P<0.05);康复训练4,8个疗程后两组患者QIF总分及各项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MOTOmed训练后颈髓损伤患者平衡控制能力得到明显改善。
作者:金玉光;王丽华;柳尧花 刊期: 2014年第18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探讨静态空气床垫不同间隔时间对卧床患者压疮防治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及自身对照的方法,选择骨科患者100例,患者均取平卧位,采用全电脑压力传感器( Xsensor测压毯)平铺于患者身下,卧普通床垫2 h后及平卧静态空气垫2,3,4 h后,对其两侧足跟部、骶尾部的平均压强峰值进行测量比较,并监测每例患者卧床期间的皮肤完整性和压疮发生情况。结果卧普通床垫2h后发生Ⅰ期压疮3例,发生部位为左足跟1例、骶尾部2例,压疮发生率为3%;卧静态空气床垫2,3,4 h后患者未见压疮发生,皮肤完整率为100%;平卧普通床垫2 h与平卧静态空气床垫2 h后患者左足跟部平均压强峰值分别为(185.03±11.34),(69.13±9.64)mmHg;右足跟部平均压强峰值分别为(176.03±18.64),(76.40±11.52)mmHg;骶尾部平均压强峰值分别为(253.03±28.64),(100.23±18.36)mmHg,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7.126,6.287,4.235;P<0.05)。平卧静态空气床垫2,3,4 h,足跟部、骶尾部受压皮肤平均压强峰值的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5.863,3.128,4.852;P>0.05)。结论静态空气床垫能有效降低卧床患者受压部位的表面垂直压力,翻身间隔时间可延长至4 h1次,这样既减轻频繁翻身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同时也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劳动强度。
作者:刘海英;苏纯音;荣晓旭 刊期: 2014年第18期
自1984年首次报道了医务人员因针刺伤而感染艾滋病以来[1],针刺伤所引发的职业安全问题日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针刺伤是一种由各种注射针、穿刺针、缝针等引发的意外针尖扎伤,造成皮肤深部的足以使受伤者出血的皮肤损伤[2]。护士作为与病人接触多的工作人员,是发生针刺伤的高危人群[3]。相关研究显示,国外护士针刺伤的发生率为46%~50%[4-5],国内为88.9%~96.7%[6-7];毛秀英[8]报道国内护士年人均针刺伤的发生次数为3.5次/人.年,远远高于国外Smith等[5]研究的0.75次/人·年和Azadi等[9]研究的0.52次/人.年的报道。由此可见,国内护士针刺伤的发生率更高。针刺伤可引起20多种血源性病原体的传播,其中为常见的是乙肝病毒( HBV )、丙肝病毒( HCV )和艾滋病病毒( HIV )。经皮暴露于HBV、HCV、HIV感染者的血液体液,易感者感染的可能性分别约为6%~30%,1.8%,0.3%[10]。此外,针刺伤可使医务人员产生恐惧、害怕、焦虑、抑郁、忐忑不安、无可奈何等不同的心理压力[11-12]。针刺伤不仅危害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还造成经济和卫生人力资源的浪费。由针刺伤所引发的费用主要包括为遭受针刺伤害的护理人员提供初始的和随访的治疗,与药物毒性作用和工时损失相关的费用,暴露后担心被感染的紧张心理反应所导致的治疗费用以及与HBV、HCV或HIV等血清阳转后的社会支出费用。对于作为家庭支柱的医务人员来说,针刺伤后一旦感染,甚至死亡,对家庭的打击也是毁灭性的;而对于国家的卫生服务体系来说,一旦护理人员被感染,就会导致她们离开自己的岗位,从而减少护理人员的数量,对卫生人力资源缺乏的发展中国家也会产生重大的影响[10]。与发生针刺伤相关的因素多且复杂,本文对国内外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的相关因素进行综述,归纳为个体差异因素、工作相关因素、医院安全氛围、病区组织因素和其他因素,以期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采取针对性措施以切实保护护理人员的安全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聂圣肖;李欣;孙红;王蕾;关欣;冷婧;刘华平 刊期: 2014年第18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探讨在颅脑创伤单元模式下对偏瘫患者进行分期康复训练的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3年5月收治的颅脑损伤并发偏瘫患者120例,其中选取60例常规治疗模式患者为对照组,建立颅脑创伤单元模式后选取60例为观察组。入院24 h内及5周后分别行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改良的Rankin量表(MRS)、Barthel指数(BI)评分。两组均接受一般神经外科常规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颅脑创伤单元模式下的分期康复指导。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GCS、MRS、BI 3个方面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 GCS、MRS、BI 分别为(8.25±5.01),(3.49±2.13),(45.84±15.48)分,优于对照组治疗后(10.21±4.11),(3.00±1.24),(54.72±17.7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343,2.074,2.922;P<0.05)。干预组BI>65分比例为65.0%、回家自理者占70.0%,均高于对照组(40.0%,41.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7.519,9.766;P<0.01)。结论在颅脑创伤单元模式中,更强调医护联合,护士进行专业康复指导,保证了患者在入院时即开始正规康复治疗,为日后进一步系统的康复治疗做好准备,大限度避免影响预后不良事件的发生,使患者在病情稳定之后,能够顺利进入下一阶段的康复治疗,缩短急性期住院时间,改善康复预后,使患者获得大限度的功能恢复。
作者:武化云;李娟;牛会娟;刘佰运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了解分层教学模式在护生执业资格考试辅导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2级应届毕业生和2013级应届毕业生分别作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集中式辅导教学,干预组采取分层式教学,比较两组毕业生执业资格考试成绩。结果两组护生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均为100%。对照组优秀率为11.84%,干预组优秀率为18.4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709, P<0.05)。结论分层教学能够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护理岗位适应能力。
作者:孙海燕;俞黎黎;周媛 刊期: 2014年第18期
质量控制(quality control,QC)于1962年由日本质量管理专家石川馨博士首创[1],在世界质量管理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护理质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与健康,关系到医院在社会公众中的形象[2]。因此,护理质量控制是护理管理者一直思考的重点和难点。随着质量管理方法的不断发展,我国护理管理者根据护理工作的实际问题拓展了QC的含义和职能,采取成立QC小组的管理方法,进行护理质量控制,本文对近年来我国QC小组的管理方法进行研究分析,以期为国内护理管理者进行相关研究和应用提供借鉴。
作者:王龙凤;郭素萍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对骨科住院手术患者进行切口感染的目标性监测,为预防和控制手术切口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对2012年10-12月在某院骨科住院手术患者的切口情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目标性监测,对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监测7252例骨科住院手术患者,发生手术切口感染223例,切口感染率为3.08%,感染247例次,感染例次率为3.41%。共检出病原菌247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166株,占67.21%;革兰阳性球菌79株,占31.98%;真菌2株,占0.81%。检出的首位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68株占27.53%,其次是铜绿假单胞菌,63株占25.51%,第3位是鲍曼不动杆菌,32株占12.96%。年龄<16岁或>60岁、急诊手术、Ⅲ类手术切口、手术时间>2 h、合并糖尿病、血红蛋白含量<110 g/L、术前存在其他感染、围手术期未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等是骨科患者发生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应重视并针对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持续工作改进,以控制和降低骨科手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
作者:高伟;张伟立;何丽英;李宝丽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调查了解洗涤中心工作人员的职业防护认识水平。方法对部分医院洗衣房及洗涤公司的138名工作人员进行回顾性的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一般资料、对职业防护的认识、穿戴防护用品情况、职业危害的影响及锐器损伤后的处理等情况。结果掌握洗手指征者130人(94.20%),掌握戴手套指征者120人(86.96%),掌握戴口罩、眼罩指征者108人(78.26%),掌握更换区域服、鞋指征者80人(59.97%)。完全执行使用一次性帽子者127人(92.03%),完全执行使用一次性口罩者119人(86.23%),完全执行使用防水隔离衣者92人(66.67%),完全执行使用胶鞋者70人(50.72%),完全执行使用护眼镜者39人(28.26%)。在工作中发生过锐器损伤者38人,皮肤过敏者6人,高温烫伤者10人,听力减退者2人。锐器损伤后用清水冲洗并消毒切口者35人(92.11%),将血液挤出者26人(68.42%),进行血液检测者2人(5.26%),注射高效价球蛋白者1人(2.63%),报告上级者1人(2.63%),未做任何处理者3人(7.89%)。结论洗涤中心工作人员的职业防护认识水平低,不仅要通过职业培训等提高职业认识,还应该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防止职业暴露的发生。
作者:袁继美 刊期: 2014年第18期
通过探讨护理路径在团队合作医疗中的应用,进一步提高医疗护理合作效果。采用文献回顾法、在Medline、Embase、Pubmed以及万方、中国知网、维普等数据库中查阅大量文献,根据系统评价性文献及多中心临床试验结果,从护理人员知识水平、护理文件书写、团队沟通交流能力、护理工作量和员工满意度等几方面进行分析,认为护理路径的实施能有效改善团队合作能力,提高护理工作效率。
作者:张颜;芦桂芝;徐娜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探讨无创机械通气法治疗急性心源性肺水肿患者的有效护理措施。方法将采用无创机械通气法治疗的60例急性心源性肺水肿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采用针对性护理措施,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监测指标,以及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60例患者经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后,HR、R、pH、SpO2、PaCO2、PaO2分别为(84.25±3.87)次/min,(23.62±6.24)次/min,(7.38±0.15),(0.94±0.01)%,(30.48±4.73)mmHg,(94.04±3.38) mmHg,均优于治疗前的(119.25±9.68)次/min,(30.83±7.08)次/min,(7.27±0.14),(0.83±0.04)%,(38.44±2.86)mmHg,(65.03±5.79)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215,2.326,2.567,2.413,2.985,3.258;P<0.05)。观察组发生痰液梗阻窒息2例,胃肠胀气1例,对照组发生痰液梗阻窒息8例,胃肠胀气10例,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3.495,6.689;P<0.05)。结论无创机械通气法对急性心源性肺水肿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治疗期间的针对性精心护理可以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齐慧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探讨应用优化流程在肿瘤靶向药物静脉给药过程中的管理效果。方法依据《静脉输液护理实践指南》对传统的经验式靶向药物静脉给药流程进行优化,为靶向药物治疗的患者提供个体化、标准化、全程监控的静脉给药流程。比较流程优化前后给药错误发生率、患者满意度。结果流程优化前静脉给药的错误发生率为3.6%,优化流程后无一例给药错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03, P=0.027);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从94.4%升高至9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45, P=0.029)。结论优化靶向药物静脉给药的护理流程,进一步确保了护理用药安全,增加了患者的满意度,有效提高了护士专业水平。
作者:周颀;卫述琼;黄容;陈柯菡;秦英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了解目前手术室护士对无瘤技术的认知、态度和行为及其相关的影响因素,为进一步提高手术室的护理质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无瘤技术问卷对北京市某2所三级甲等肿瘤医院和2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的158名手术室护士进行调查。结果男护士无瘤技术知信行(KAP)知识得分为(53.91±23.61)分,态度得分为100分,行为得分为(83.33±22.22)分,女性护士得分分别为(72.38±14.95),(96.50±9.62),(86.37±17.13)分,女性护士在知识和态度方面的得分与男性护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189,-0.481;P>0.05);而行为方面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56,P<0.01)。相关分析发现,知识与操作得分呈正相关(r=0.348,P<0.01);态度与行为得分呈正相关(r=0.242,P<0.01);年龄、工龄与无瘤技术知识得分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329,0.326;P<0.01)。肿瘤医院手术室护士的无瘤技术知识、态度和行为得分均高于综合医院手术室护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065,-2.648,-4.738;P<0.05)。结论手术室护士对无瘤技术的知识掌握不理想,无瘤技术的相关操作有待统一化和规范化。工龄、年龄以及工作的手术室类型均为相关影响因素。
作者:谷禹;郭莉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探讨产房信息系统的设计应用及效果。方法将电子信息技术应用于产房工作管理,实现产房操作与记录的电子化,并与其他系统信息集成和交互。从分娩记录书写时间、书写质量方面评价其效果。结果手工记录组分娩记录书写时间为(3.20±1.03) min,电子记录组分娩记录书写时间为(1.71±0.60)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42,P<0.01)。电子分娩记录在记录的规范性、完整性、准确性方面出现问题的频次均少于手工记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3.862,4.037,2.155;P<0.05)。结论信息系统的应用提高了产房的工作效率,保障了护理安全,提升了管理水平,实现了工作方式和管理形式的重大转变。
作者:闫赟;孙美珍;刘晓明;朱永健 刊期: 2014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