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全凭静脉麻醉与吸入麻醉对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影响的比较

王更娃

关键词:全凭静脉麻醉, 吸入麻醉, 老年患者, 术后, 认知功能
摘要:目的:本文主要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分析老年患者应用全凭静脉麻醉与吸入麻醉后,其术后认知功能的差异,并进行比较分析。方法:选择2008年6月到2013年6月这一段时间内,我们医院接受到的老年患者82名作为研究对象,采取完全随机对照分组,一组为实验组,另一组为对照组,实验组患者为41名,对照组患者为41名。实验组的老年患者在手术时应用的是全凭静脉麻醉的方式,而对早卒的老年患者在手术时应用的是吸入麻醉的方式进行麻醉。对两组患者手术的麻醉效果进行比较分析。术后对两组患者进行简易智力状态量表(MMSE)评分并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手术之时或之后,均未发生呼吸困难等并发症。对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的MMSE评分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两组患者术前评分均高于术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后1h、3h、6h的MMSE评分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在手术后24h进行MMSE评分,发现并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术后24h两组患者恢复情况基本相同。结论:麻醉会影响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恢复,而不同的麻醉方式对于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影响的程度不同。但通过研究发现,应用全凭静脉麻醉的方式进行麻醉的患者,术后认知功能恢复情况要比应用吸入麻醉进行麻醉的患者恢复的好,因此,值得将全凭静脉麻醉方式在临床上推广与应用。
今日健康杂志相关文献
  • 鼻内镜下三线减张术与传统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在鼻中隔偏曲中治疗效果差异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三线减张术与传统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在鼻中隔偏曲中治疗效果差异。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鼻中隔偏曲患者75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手术方式分为研究组(鼻内镜下三线减张术,40例)和对照组(传统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35例),比较两组患者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7.50%)显著高于对照组(82.86%),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鼻腔粘连、鼻中隔血肿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内镜下三线减张术在鼻中隔偏曲中治疗较传统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可减轻对患者造成手术创伤,提高临床疗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作者:高岩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综合护理对神经内科ICU患者压疮形成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

    目的:分析综合护理对神经内科ICU患者压疮形成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从我院神经内科接收的ICU患者中随机抽选60例,按1-60排序,单数为对照组,实施基础护理;双数为研究组,实施综合护理,评定护理后的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压疮2例,占比6.7%;对照组患者压疮9例,占比30.0%,两组压疮率统计有区别,P<0.05。结论:临床给予神经内科ICU患者综合护理作用突出,可预防压疮,提高生活质量,值得借鉴。

    作者:刘艳平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浅谈我院加强医德医风建设的几点做法

    医德医风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入和医疗卫生行业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医院的建设和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医德医风已经关乎医院的命运发展。我院通过一系列举措,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作者:付晓琳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镇喘汤对外寒内饮型支气管哮喘患者的作用分析

    目的:对应用镇喘汤对患有外寒内饮型支气管哮喘疾病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选择我院杨春湖门诊收治的患有外寒内饮型支气管哮喘疾病的患者8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44例。采用常规西医哮喘治疗方案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治疗;在西医治疗方案基础上加用中药镇喘汤对治疗组患者实施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外寒内饮型支气管哮喘疾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药物原因导致的不良反应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应用镇喘汤对患有外寒内饮型支气管哮喘疾病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作者:鲍珺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儿内科小儿支气管异物的诊断及处理探讨

    支气管异物是小儿常见的急诊之一,本病已经严重威胁患儿生命安全。相关文献资料报道,在婴幼儿意外死亡事件中有大约有7%是气管支气管异物导致。异物存留在肺内进一步引起炎症、气胸以及肺气肿和纵膈和支气管扩张等严重并发症。本次研究主要从儿内科小儿支气管异物的诊断及其处理对策出发,目前用于小儿支气管异物诊断的主要方法有喉镜检查、影像学检查(主要有胸部X线平片检查以及多层螺旋CT检查等)、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等,同时临床可结合患儿的临床特点进行诊断,并进一步通过硬质支气管镜手术取出,术后予以抗炎、止咳以及排痰等对症治疗。

    作者:伍静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老年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保守治疗途径。[方法]对36例桡骨远端骨折行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的进行临床疗效观察。[结果]采用腕关节Dienst功能评估标准进行评定:优26例,良7例,可3例,优良率达91.67%。[结论]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老年型桡骨远端骨折疗效满意。

    作者:鲁应全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64排CT对肺内小结节良恶性的研究

    目的:研究64排CT对肺内小结节良恶性。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280例肺癌患者CT图像进行筛选,其中有48例患者结节灶小于2个,根据48例患者临床分期、病理和结节的性质、大小、边缘等对肺内小结节良恶性进行分析。结果:48例患者有结节60个,其中有8例为恶性;结节直径在0.5cm以上恶性可能性大于结节直径0.5cm以下;同一肺叶结节恶性可能性大于其他肺叶结节;转移性结节与良性结节相比,边缘更光整。结论:64排CT能对肺内小结节良恶性做出诊断,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缪玉和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43例腹腔镜完全腹膜外修补术(TEP)治疗腹股沟复发疝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腹腔镜完全腹膜外修补术(TEP)治疗腹股沟复发疝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5月-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86例腹股沟复发疝患者进行分组研究,按照抽签法分为参照组(n=43,应用开放后入路腹股沟疝修补术)和观察组(n=43,应用TEP),观察并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与参照组进行比较,组间差异明显(P<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EP治疗腹股沟复发疝效果确切,安全可靠,值得临床借鉴和积极推广。

    作者:郑赟;林斌;肖吓鹏;李翰城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糖尿病并肺结核与单纯肺结核患者临床分析比较

    目的:探讨肺结核并糖尿病与单纯肺结核的临床特点。方法:对我院2013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30例糖尿病合并肺结核的病例,与同期收治的20例单纯肺结核病例临床特点予以比较分析。结果:与单纯肺结核患者相比,糖尿病并发肺结核的患者,临床症状如咳嗽、咳痰、发热、体重减轻等多见(P0.01),咯血者多达46.2%(χ2=14.78,P0.01);患者全身营养状况差,低蛋白血症多见(χ2=13.69,P0.01),贫血多见(χ2=15.20,P0.01);肺部易形成空洞(χ2=11.802,P0.01),病变重、范围广(χ2=7.562,P0.01);结核菌阳性率高(χ2=14.556,P0.01),排菌量大(χ2=16.70,P0.01)。结论:糖尿病并肺结核患者有其临床特点,因其病情严重,发展快,结核菌阳性率高,因而是肺结核人群的重点监测、管理对象。

    作者:赵小强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两种酶法试剂盒检测糖化白蛋白的方法学比对分析

    目的: Lucica-L和MAKER试剂盒检测糖化白蛋白的一致性分析。方法采用巢式抽样法抽取广州地区18~60周岁城乡居民共3004例。同时使用Lucica GA-L试剂盒和MAKER GA试剂盒检测入选志愿者的血清白蛋白(ALB)和糖化白蛋白(GA)浓度,采用配对t检验统计分析试验结果。结果白蛋白和糖化白蛋白浓度值在两种厂家试剂间的检测结果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种试剂GA报告值相关性较好(r2=0.962),但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偏倚为2.6%。结论用于白蛋白和糖化白蛋白检测的MAKER试剂盒GA结果高于Lucica-L试剂盒,但差异临床可接受。

    作者:黄迪;尚陈宇;万泽民;王云秀;柯培锋;黄宪章;Huang Xianzhang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补锌用于小儿腹泻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在治疗小儿腹泻的同时加用补锌剂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在我院门诊治疗的50例小儿腹泻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5例,观察组采用蒙脱石散等常规治疗并加以补锌治疗,对照组只应用蒙脱石散等常规治疗,做好随访工作,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大于对照组治疗的总有效率(P<0.05);观察组平均止泻时间以及平均退热时间均明显比对照组短(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运用蒙脱石散配合妈咪爱治疗小儿腹泻的同时加用补锌剂,能够更好地改善患儿肠道环境,增强患儿的免疫力,提高患儿退热以及止泻的效果,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作者:叶静梅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糖尿病性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血液透析护理

    目的:观察分析糖尿病性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血液透析护理效果。方法择取自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期间在本院进行糖尿病性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血液透析的病患80例,根据护理的方法将所有病患分为普通组和专业组,普通组40例病患,对本组病患施行普通的护理方案;专业组40例病患,对本组病患施行专业的护理方案。比较经过不同护理方法后护理效果。结果专业组病患对护理的整体满意度为100%,普通组病患对护理的整体满意度为82.5%。同时,普通组病患总体生活质量、并发症发生例数分别为11.30±1.64、10例;专业组病患总体生活质量、并发症发生例数分别为12.52±2.43、4例。通过比较以上两组数据,发现组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需要对糖尿病性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血液透析病患进行专业的护理,能够提高病患对护理的整体满意度,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同时可以提升病患的总体生活质量,从而促进病患的康复,具有临床推广的价值。

    作者:于利利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丙种球蛋白治疗脑炎的可行性分析

    目的:研究并分析治疗脑炎患儿时使用丙种球蛋白的效果。方法:收集脑炎患儿共96例,根据患儿入院日期的单双号数分为47例对照组和49例观察组,对照组患儿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丙种球蛋白,将两组患儿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以及临床症状消退时间进行观察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明显,P>0.05;但观察组患儿临床症状的消退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在脑炎患儿的治疗过程中,使用丙种球蛋白能够迅速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缓解患儿痛苦,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田贵秋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小针刀配合骨肽液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采用小针刀配合骨肽液治疗的疗效。方法:选择医院2014年9月~2015年12月收治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104例,随机抽取52例,作为实验组,给予小针刀配合骨肽液治疗,另52例作为对照组,给予小针刀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经治疗后,实验组临床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临床治疗中,采用小针刀配合骨肽液治疗可提升治疗效果,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胡来先;刘捷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新生儿泪囊炎泪道探通术的疗效观察及护理

    目的:探讨新生儿泪道探通术临床疗效及护理措施。方法选择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期间在我院眼科门诊就诊的新生儿泪囊炎患儿73例,共83眼,给予泪道探通治疗及相应护理,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行泪道探通治疗83眼,治愈82眼,治愈率98.3%,结果泪道探通法是治疗新生儿泪囊炎的有效方法。

    作者:汪家凤;蒋萍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急性胰腺炎后胰腺假性囊肿的诊治分析

    目的:分析急性胰腺炎后胰腺假性囊肿的诊断、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4月-2015年4月收治急性胰腺炎后胰腺假性囊肿患者15例的临床资料,分析疾病诊断、治疗方法及其效果。结果:通过对15例急性胰腺炎后胰腺假性囊肿患者实施B超、CT检查发现,B超检查确诊率为86.7%(13/15),CT检查确诊率为93.3%(14/15),两组检查方法的确诊率统计无区别,P>0.05。10例患者实施保守疗法,4例患者囊肿消失,1例患者因感染性休克、肾功能衰竭导致死亡。预后随访半年病症未复发。结论:急性胰腺炎后胰腺假性囊肿病情危急,病死率高,借助B超、CT联合的方式检查,可提高疾病诊断率。同时,根据患者情况、病发时间、囊肿大小等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对于提高疾病效果,提高生活质量来说,意义重大。

    作者:陈云生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优质护理服务在门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目的:探析优质护理服务在门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分析。方法:选用我院于2015年4月至2015年5月间收治的门诊患者120例,列入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组,和之前未实施优质护理的120例患者进行参照,对比两组患者接受服务前后的治疗效果。结果:患者接受优质护理服务后,病情明显有所好转,不良反应明显少于接受优质护理前的患者,满意度大于99.6%,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患者接受护理过程中,通过采用优质护理服务的方法,能够有效帮助患者早日康复,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作者:丁鑫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疏肝解毒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疏肝解毒汤在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0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对照组(n=100)接受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n=100)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使用疏肝解毒汤进行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肝功能、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ALT为50.34±14.71U/L,对照组为70.46±23.27 U/L, 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AST为43.92±12.61U/L,对照组为68.74±15.75 U/L,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TBIL为26.21±5.94μmol/L,对照组为43.24±20.85 U/L,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为73.00%。结论疏肝解毒汤可有效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肝功能,对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具有积极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唐华明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冠心病介入治疗后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

    目的:探究冠心病介入治疗后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及其效果。方法:对我院2015年9月到2016年8月间接收的30例冠心病介入治疗后患者进行治疗药物使用进行统计分析,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肠溶胶囊,观察组采用氯吡格雷片,观察两组效果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13.4%明显低于对照组33.3%,两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冠心病介入治疗后抗血小板药物氯吡格雷片的使用,对于减少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且应用效果良好,因而值得我们在临床中借鉴。

    作者:田刚飞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儿童紫癜性肾炎中使用过渡性护理模式的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过渡性护理模式在儿童紫癜性肾炎中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5年9月我院收治儿童紫癜性肾炎患儿8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表将患儿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过渡性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儿家属对患儿疾病管理效果、护理满意度,并对两组患儿随访6月,统计并比较两组患儿住院次数、转院天数、住院费用。结果研究组患儿家属对患儿症状观察、规律用药、心理调节、生活规律、定期复查管理效果均显著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97.50%)显著高于对照组(80.00%),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月内,研究组患儿住院次数、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均低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过渡性护理模式在紫癜性肾炎患儿中应用可提高家属对患儿疾病管理效果和护理满意度,降低患儿疾病复发次数和住院时间,减轻经济负担。

    作者:梁素敏 刊期: 2016年第09期

今日健康杂志

今日健康杂志

主管:广东省中医药局

主办:广东炎黄保健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