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护理本科生自我护理能力的调查分析

冯紫微;刘亚琴;刘红岩;王磊;徐春玲;李晓秋

关键词:自我护理, 护理本科生, 自我护理能力测定量表
摘要:目的 调查护理本科生自我护理能力状况,为提高其自我护理能力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运用自我护理能力测定量表(ESCA)中文版,选取哈尔滨医科大学2009级护理本科生150名进行调查.分别以自护责任感、自我概念、自护技能、健康知识水平为因变量,个人资料各项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自我护理能力得分由低到高依次为:自护责任感(12.44±4.320)分、自我概念(23.25±4.350)分、自护技能(31.94±6.780)分、健康知识水平(42.76 ±7.900)分.个人资料对自护责任感、自我概念、自护技能、健康知识水平没有影响.结论 护理本科生自我护理能力有待提高.应提高护理本科生自我护理能力,为建立自我护理模式奠定基础.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相关文献
  • 以临床护理路径为指导的健康教育在宫颈癌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以临床护理路径为指导的健康教育模式在宫颈癌治疗与康复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收治的80例宫颈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在整个治疗过程中采取以临床护理路径为指导的健康教育,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教育,对两组患者的行为表现、焦虑情绪、生存质量及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出院时,研究组患者卡式功能状态量表(KPS)评分为(88.7±5.6)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3±6.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031,P =0.000),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28,P=0.029);健康教育后研究组患者宫颈癌围手术期相关知识总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t=7.317,P=0.000);研究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为87.5%,对照组为6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88,P=0.032);出院后6个月随访时研究组患者宫颈癌治疗功能评价量表(FACT-Cx)总评分为(128.4±20.7)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17.6±22.8)分,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t=2.218,P=0.030).结论 对宫颈癌患者采取以临床护理路径为指导的健康教育,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预见性,有利于提高健康教育的质量,对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倪锦红;黄求进 刊期: 2013年第31期

  • 手术间安排一览表的设计与应用

    医生要获取手术安排信息,常规是通过电脑、打印的手术信息表、直接到护士站询问等方式查询,因手术暂停、急诊手术或者手术分台时,无法及时将安排信息更新和通知医生,所以往往出现医生在限制区内来回走动寻找手术间的现象,为了提高手术工作效率和体现手术室的优质服务,自行设计了手术间安排一览表,分别悬挂于男女更衣室入口处,使手术医生进入更衣室即知晓具体的手术房间,实施一段时间,获得一致好评,现介绍如下.

    作者:阎莉;张春艳 刊期: 2013年第31期

  • 临床护士使用口罩不规范行为现状及原因分析

    目的 对临床护士使用口罩不规范行为进行调查.方法 采取隐蔽性、不打搅研究对象的观察方法,依据事先设计的结构式观察表,对临床护士使用口罩的行为现况进行调查.结果 观察临床护士142人次,发现不规范使用口罩行为662次,出现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接触口罩外面(28.55%)、使用后的口罩直接放入工作服口袋内(26.13%)、取下口罩后没有立即洗手或使用快速手消(20.69%)、取下口罩前没有洗手(14.80%)等;特殊单元护士出现不规范行为的频率少于普通病房护士,尤其在取下口罩前是否洗手及使用后的口罩是否直接放入工作服口袋内两个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同工作日及工作时段,临床护士使用口罩不规范行为在总体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在在接触口罩外面、取下口罩前没有洗手两个具体条目上,不规范行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护士使用口罩不规范行为现状较严重,亟待引起护理管理者的高度重视.

    作者:鲜于云艳;Marcia Petrini 刊期: 2013年第31期

  • 玻璃体切割术后俯卧位辅助用具的研制与应用

    目的 进一步改进现有辅助用具在玻璃体切割术后俯卧位护理中的实用性,解决患者玻璃体切割术后俯卧位时的不适症状、头位偏移问题,研制一种专门用于玻璃体切割术后俯卧位的多功能俯卧床.方法 自行研制多功能俯卧床,结构包括掏洞两摇床架、可升降万向自锁装置、特制床垫、特制床单枕套.结果 多功能俯卧床可分别调节体位、头位,大限度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更精确地固定了头位,提高了患者俯卧位依从性,对其术后恢复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结论 临床初步应用结果显示所研制的多功能俯卧床功能结构更合理,使用效果更佳,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作者:周媛婷;陆银春;苏纯音 刊期: 2013年第31期

  • 气腹压力对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患者全麻苏醒质量的影响

    目的 观察不同气腹压力对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患者全麻苏醒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ASA Ⅰ ~Ⅱ级择期全麻下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低压力组和高压力组两组.两组患者均在气管内插管静吸复合麻醉下手术,术毕使用静脉镇痛泵镇痛.低压力组采用10 mm Hg气腹压力,高压力组采用14 mm Hg气腹压力.比较两组气腹时间、手术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术中高PETCO2发生率、苏醒期躁动及心血管用药等情况.结果 低压力组气腹时间、手术时间分别为(160 ±24),(185±35) min,高压力组分别为(152±22),(174±32) min,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652,1.661;P >0.05).低压力组苏醒时间、拨管时间分别为(28 ±11),(35±15) min,高压力组分别为(41±18),(50±20) min,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395,2.672;P<0.05).低压力组术中高PETCO2发生率、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及心血管用药率分别为33.3%,16.7%,40.0%,高压力组分别为63.3%,46.7%,70.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5.41,6.24,5.45;P< 0.05).结论 气腹压力可影响腹腔镜直肠癌手术患者全麻的苏醒质量,低压力使患者苏醒更安全、舒适.

    作者:孟国芳;陈英;何飞燕;孙红华 刊期: 2013年第31期

  • 利用CVP压力传感器监测加压袋内压力

    心血管大手术后患者在ICU一般会有ART/CVP监测,为了有效防止ART/CVP监测的管道堵塞,临床通常用加压袋加压冲管液,其压力是通过加压袋内压力表测定的.但是临床应用中,由于各种原因,加压袋压力会逐渐降低,不易被医护人员发现,进而可能增加ART/CVP管路堵塞率.我们在临床中利用测量CVP管道,作为长期补液的静脉通路时,其压力传感器可以动态、数字化监测加压袋内压力,使用方便,操作简单,实用性强,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吴洪磊;陆凤英;许旸晖;陈小潍;刘艳梅;达文文;蔡淑昕;卞桂霞 刊期: 2013年第31期

  • 一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合并玻璃体出血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

    患者男,32岁,因5月前出现无明显诱因的左眼视力下降来院就诊,门诊诊断为“左眼玻璃体积血,2012年9月14日收入院.患者1年前因低热、乏力、肌肉酸痛,曾于外院确诊为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经药物治疗后,血象平稳、骨髓象正常.入院查体:体温36.4℃,脉搏72次/min,呼吸17次/min,血压120/65 mm Hg(1 mm Hg =0.133 kPa),体重50 kg,视力:右眼:1.0,左眼0.1;眼压右眼13 mm Hg,左眼16 mm Hg,轻度贫血貌,意识清楚,查体合作.实验室检查:血、尿、便常规正常,梅免四项均为阴性,凝血三项:凝血酶原时间9.3s(参考值11~15 s),心电图、胸片未见异常,眼B超诊断:双眼玻璃体混浊机化,左眼玻璃体出血.2012年9月14日于北京同仁医院行“左眼玻璃体切除+眼底增殖膜剥除术+ C3F8惰性气体注入术”,于2012年9月25日出院,门诊复查1次,建议行双眼眼底血管荧光血管造影,根据造影情况做进一步激光治疗.

    作者:王晶雪;陈丽云;肖瑶 刊期: 2013年第31期

  • 《护理礼仪与形体训练》实训课与肌内注射相结合教学的研究

    目的 探讨《护理礼仪与形体训练》实训课与肌内注射融合在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随机抽取2011级专科护理两个班作为研究班和对照班,对照班60人使用传统的授课方法,即实训课中没有加入基础护理技术的情境设计,只是训练单纯的护理礼仪;研究班58人实行教改后的教学方法,即礼仪训练与基础护理技术操作相结合.授课后采用自制调查问卷对研究班学生进行调查,调查研究班学生对该教学方法的主观反应,并对两班实践考核成绩进行比较.结果 研究班学生基础护理技术操作考核中护理礼仪评分≥90,80~89,70~ 79,60~69分人数分别为38,14,3,3人,对照班分别为24,22,7,7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 =2.8785,P<0.05).改革后研究班学生对教学效果评价良好.结论 改革后《护理礼仪与形体训练》实训教学效果优于传统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应用护理礼仪的能力.

    作者:马文华;尤雪剑;徐梅;段湘君 刊期: 2013年第31期

  • 巧用避孕套充分暴露宫颈

    在妇科临床工作中,经常会遇到过度肥胖、阴道前后壁膨出和阴道壁松弛患者的宫颈暴露不充分,因这类患者的阴道壁组织比较丰富、松弛,在使用窥阴器暴露宫颈时,阴道壁黏膜组织往往会向内突出于窥阴器内,不便于暴露宫颈和手术操作.对于这类患者,我科从2011年采用避孕套套在窥阴器上,再进行扩张阴道,暴露宫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田飒;白玮 刊期: 2013年第31期

  • 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延续性护理需求的质性研究

    目的 了解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出院后对延续性护理服务的需求情况,为在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开展延续性护理服务、促进颅脑损伤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提供依据.方法 运用质性研究中诠释现象学方法,对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神经外科出院后的15位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家属进行半结构式深度访谈,搜集资料,每例访谈均全程录音,将访谈录音逐字逐句记录下来,运用NVivo 8软件对资料进行分析,分类和提炼形成主题.结果 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延续性护理需求内容包括:专业照护需求、生活护理知识需求、康复锻炼方法需求等;期望提供护理服务的形式为上门解决照护问题、提供咨询途径、定时电话随访等;期望获得服务的来源是综合性医院的神经外科或是经过培训的具备专科知识及技能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结论 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出院后仍然存在迫切的护理服务需求,亟待建立延续性护理服务渠道,通过有效的形式提供患者急需而医院又能承担的服务项目,与此同时健全社区医院的功能、提高护理水平,进一步发挥社区医院的在延续性护理中的功能.

    作者:张媛媛;孙国珍;王正梅;王爱凤 刊期: 2013年第31期

  • 合作式教学法在《护理学基础》实训教学中的应用

    目的 研究合作式教学法在《护理学基础》实训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以2011级护理学生为研究对象,护理9班49入为对照组,护理10班50人为研究组.对照组采用传统实验教学方法,研究组在教学、考核等方面进行改革.通过对两组护生的问卷调查及考核成绩比较,进行教学效果评价.结果 研究组护生操作考核及理论考核成绩分别为(88.057±3.886),(81.224±7.315)分,分别高于对照组的(82.243±3.091),(77.673±7.787)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8.228,2.339;P <0.05).研究组护生普遍认同新的实训教学方法.结论 合作式教学法有助于护生综合能力以及教学质量的提高.

    作者:栾海丽;夏立平 刊期: 2013年第31期

  • 配置储物盒的医用治疗盘的设计与应用

    护理人员在为患者进行各项护理操作如静脉输液、静脉留置针置管、上胃管、肌内注射等时都需要使用治疗盘来放置各种物品,而临床上常用的各种治疗盘都是单层的,使用面积十分有限,各种物品摆放在治疗盘内常会显得十分拥挤、零乱.护理人员在进行各项临床操作的过程中,由于治疗目的不同,所需的物品也各不相同,有的操作所需物品较多,产生的医疗垃圾和生活垃圾也多,一个弯盘无法即刻将生活垃圾和医疗垃圾分开放置,而治疗车常常不够用.鉴于此,笔者设计了一种带储物盒的轻便治疗盘,现介绍如下.

    作者:项艳萍 刊期: 2013年第31期

  • 对临床护理人员输液性静脉炎危险因素认知状况的调查

    目的 调查临床一线护理人员对输液性静脉炎危险因素的认识,通过相关培训降低输液性静脉炎的发生率,为开展主动输液治疗打好基础.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某三级甲等医院140名符合入选标准的护理人员进行调查.结果 共发放调查问卷140份,回收139份,回收率为99.3%,有效率为99.3%.100%的护士认为外周血管发生静脉炎非常严重,在对患者因素的认知中,研究对象认为能增加静脉炎发生风险的因素前几位是静脉炎病史、糖尿病、静脉功能不全、高龄、恶病质等.研究对象对增加输液性静脉炎发生率危险因素的回答不容乐观.结论 临床一线护士对于静脉炎发生危险因素方面的知识掌握并不全面,认知水平并不理想.

    作者:刘薇;秦瑛 刊期: 2013年第31期

  • 颅脑损伤听力下降患者的心理问题与护理对策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听力下降患者的心理问题及护理对策.方法 对2008年5月至2013年3月112例颅脑损伤听力下降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归纳分析,探讨针对性的护理对策.结果 112例颅脑损伤听力下降患者存在5种不同的心理问题.42例(37.50%)患者担心听力不能恢复,影响生活质量,陷入情绪低落,甚至抑郁状态;31例(27.68%)患者担心医生未及时治疗,贻误佳治疗时机;26例(23.21%)患者担心得不到肇事方的赔偿;11例(9.82%)患者伪聋或夸大性聋;2例(1.79%)患者寻求过度医疗.结论 护理人员及时观察患者的听力情况,引导患者正确对待听力下降,公正对待患者,使患者得到准确的诊断,适当有效的治疗,及时检查并备份相关的听力检查资料,帮助患者尽早摆脱不良心态,正确面对可能发生的情况,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俞素卿;娄志玲;边学飞;周莉丽 刊期: 2013年第31期

  • 植入式静脉输液港使用维护观察表的设计与应用

    植入式静脉输液港(venous port access,VAP),又称植入式中央静脉导管系统(central venous port access system,CVPAS),是一种可植入皮下长期留置在体内的静脉输液装置,主要由供穿刺的注射座和静脉导管系统组成,可用于输注各种药物、补液、营养支持治疗、输血、血样采集等[1-2].其安全性、感染发生率及患者对输液装置的接受程度明显优于PICC等方法[3],已逐渐得到认可.输液港是近年来临床静脉输液系统的新技术,在国外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用于临床.我国于1988年引进VAP,随着VAP的不断发展及其具有的众多优点,该技术逐渐被国内许多医院接受并应用.

    作者:赵静;董莎 刊期: 2013年第31期

  • ICU死亡患者监护、死亡时间的回顾性分析及护理对策

    目的 分析ICU死亡患者的监护时间,探索监护时间的影响因素,并提出护理对策.分析患者的死亡时间分布,预见性地做好救护防范措施.方法 对2011年7月至2012年7月ICU病房52例死亡患者的病史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特护时间≤1d、特护时间2~7d以及特护时间>7d的3组患者院内感染发生率及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6.741,P<0.05).特护时间越长,院感发生率越高.白班与夜班病死人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死亡时间集中于各班交班后的2h内.结论 管理者应积极主动采取有效措施,预防院内感染的发生.规范ICU准入与准出标准,控制ICU患者停留时间,从而降低感染率与死亡率.本研究中患者死亡时间在交接班时间段呈集中趋势,应采取相应的治疗护理对策,加大护理力度,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减少患者死亡.

    作者:许春娟;王敏 刊期: 2013年第31期

  • “同辈指导”应对高职护生临床实习初期心理压力的效果分析

    目的 探讨临床“同辈指导”带教模式对缓解高职护生在临床实习初期(3个月)心理压力的成效.方法 将160名高职护生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0名,研究组采用一对一“同辈指导”带教模式,对照组采用传统带教模式.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SCL-90症状自评量表作为测量工具对护生心理状态进行测评,同时自制临床综合技能考核表对护生进行考核.结果 研究组SAS量表测评正常、轻度焦虑、中度焦虑、重度焦虑人数分别为51,20,8,1人,对照组分别为33,30,13,4人,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275,P<0.01).研究组SDS量表测评正常、轻度抑郁、中度抑郁、重度抑郁人数分别为51,20,8,1人,对照组分别为34,31,12,3人,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4.971,P<0.05).SCL-90量表测评两组人际关系敏感(x2=5.71,P<0.05)和敌对(x2=5.13,P<0.05)、偏执(x2=4.78,P<0.05)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临床实践中合作意识、关爱意识、心理疏导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健康教育能力、医患评价反馈方面研究组评价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9.49,10.25,11.62,6.32,8.07,7.17;P <0.05).结论“同辈指导”带教模式能有效缓解实习初期护生主要的心理症状和心理压力,有利于提高护生的实习质量.

    作者:沈思媚;叶建峰;赵晓华;雷洁;濮丽萍;单耀娟 刊期: 2013年第31期

  • 中晚期宫颈癌治疗中便携式化疗泵的应用及护理进展

    宫颈癌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中晚期宫颈癌首选放疗已被公认,但单纯放射治疗疗效差,近年来辅助化疗方案在临床上的应用已得到肯定[1-2].而化疗药物对敏感肿瘤细胞的杀伤效果主要取决于药物浓度和有效的接触时间[3],药物在肿瘤病灶局部尽可能地高浓度、长时间的存在,是提高局部治疗效果的关键[4].国外早已有将便携式化疗泵进行持续滴注广泛应用于肿瘤化疗的报道[5].其利用弹力收缩的作用,控制进药的速度,定时、定量将药物注入患者体内,恒定地维持药物在体内的血药浓度,大限度地杀伤肿瘤细胞、增强抗癌细胞活性[6],更能有效地预防并发症,提高患者化疗期间的生活质量.

    作者:张妍;谢明越;张群;费秀珍 刊期: 2013年第31期

  • 新型一次性声门下吸引器材的临床实用性研究

    目的 探讨新型一次性声门下吸引器材的临床实用性.方法 采用新型一次性声门下吸引器材和常规吸引方法对照,从吸引量、VAP比例、机械通气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护理依从性等方面进行实用性比较.结果 采用新型一次性声门下吸引器材组患者在吸引量、VAP比例、机械通气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住ICU时间、护理依从性方面均优于常规吸引方法组,如新型吸引器材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分别为(8.29±4.26),(22.10±12.90)d,常规吸引方法组分别为(10.95 ±4.75),(32.38±17.40)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970,2.174;P <0.05).结论 新型一次性声门下吸引器材提高了持续吸引效果,提高了护理的依从性,减少了VAP的发生,具有较好的临床实用性.

    作者:张红燕;王黎梅;张美琪;郁慧杰;步惠琴;贾利霞;邹翼霜;徐笑月;吕慧 刊期: 2013年第31期

  • 鼻肠管在重症颅脑损伤机械通气患者肠内营养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在重症颅脑损伤机械通气患者中留置鼻肠管行肠内营养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ICU收治的58例重症颅脑损伤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留置鼻肠管进行肠内营养,对照组采用传统鼻饲方法行肠内营养.对两组患者可以耐受肠内营养的起始时间、达到目标喂养量所需时间、并发症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情况、机械通气时间、治疗费用、住院时间等进行比较.结果 鼻肠管组患者耐受肠内营养的起始时间为(18.23±10.16)h、达到目标喂养量所需时间为(74.78±28.42)h,传统鼻饲组分别为(35.44±13.55),(171.67±32.13)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4723,12.2013;P <0.01).鼻肠管组机械通气时间为(6.05±3.17)d、住院时间为(32.22±10.13)d、人均住院费用为(8.17±3.23)万元,传统鼻饲组分别为(10.43±4.98)d,(45.44±12.17)d,(12.45±5.67)万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995 5,4.4960,3.532 1;P <0.05).鼻肠管组胃肠道并发症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低于传统鼻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20.01,P<0.01).结论 对重症颅脑损伤机械通气患者留置鼻肠管行肠内营养效果优于传统鼻饲方法.

    作者:于萍萍;张洪胜;李永芳 刊期: 2013年第31期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主管:黑龙江护理杂志;现代护理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