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钦河;凌家生;温承远;彭胜权;平换换;纪桂元;邓丰承
孙树椿教授是国内著名骨伤科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国家骨伤科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主任医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作者:唐东昕;张军;张淳;武震;于栋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观察运用调理月经周期法治疗月经过少的疗效.方法:对30例患者运用调理月经周期法随症加减治疗.结果:总有效率为80.0%.结论:肾虚是月经过少的主要发病机理之一,调理月经周期法是治疗月经过少的一种有效治法.
作者:国佳;金季玲 刊期: 2007年第06期
慢性疲劳综合征(CFS)是以慢性持久或反复发作的脑力和体力疲劳为主要特征的症候群.笔者通过学习结合临床观察认为,CFS一般病程长,症状表现复杂、多样,病机虚实错杂,且与患者性格、体质多因素密切相关,故治疗颇为棘手,如分步骤治疗,可取得较好疗效.
作者:王秋萍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外用湿润烧伤膏治疗疱疹性口炎的疗效.方法:将44例患者随机2组各22例.2组均以病毒唑、板蓝根冲剂常规抗病毒治疗,治疗组配合外涂湿润烧伤膏,对照组配合外涂龙胆紫.结果:治愈率治疗组为86.36%,对照组为54.55%,2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总有效率2组相当,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湿润烧伤膏治疗疱疹性口炎能提高治愈率.
作者:王锦蓉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中晚期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化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中药(处方:黄芪、瓜蒌、浙贝母、丹参、郁金、夏枯草、皂角刺、枳壳、穿山甲、苦杏仁、莪术、三棱、法半夏、甘草)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53.1%,对照组为34.4%,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的实体瘤控制率较对照组好.恶心呕吐、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发生率治疗组较对照组低,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说明治疗组化疗副反应较小.结论:中药配合西药化疗,能有效地缓解症状,减轻化疗的毒副反应.
作者:兰红勤;李淑君;张志芳 刊期: 2007年第06期
干咳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以干咳无痰,或咳而痰少、难咯出为主要表现.病程长,治疗较为棘手.笔者运用沙参麦冬汤合止嗽散加减治疗本症,疗效满意,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李世荣 刊期: 2007年第06期
家父刘海峻是江苏省名老中医,邳州市中医院名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从医50余载,擅长治疗肝病、肾病、脾胃病、妇科杂症及危重疑难病症.笔者随父习医多年,略悟其旨,现撷其运用承气汤辨治阳明腑实危重病验案4则,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作者:刘石茸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紫癜性肾炎是一种常见的继发性肾病,目前西医尚缺乏特异性治疗及有效的方法和药物.笔者在长期临床实践中,以中医理论指导辨治紫癜性肾炎,将其发病过程分为早、中、后三期,分期辨证论治,临床取得较好疗效.简述如下.
作者:谢谋华;王建军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生肌方预防剖宫产术后腹部伤口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 000例下横式剖宫产产妇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800例,术后连续3天静脉点滴注射用头孢唑啉钠;治疗组1 20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于术后第2天开始加服益气活血生肌方(组成:黄芪、三七、丹参),连服5天.观察2组剖宫产术后产妇体温、伤口疼痛、红肿、分泌物、白细胞计数等指标.结果:治疗组术后发热、腹部伤口疼痛、红肿、伤口渗液等症状发生率、伤口感染率均较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结论:益气活血生肌方能减轻腹部伤口疼痛、红肿,降低伤口感染率,具有促进术后腹部伤口修复和再生的作用.
作者:张铭;张晓静;赵华;谈海东;蒲应炎;黎凤彩;李征;李倩;吴叶欢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观察痰热清注射液联用川芎嗪注射液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4例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34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静脉滴注川芎嗪注射液及痰热清注射液.观察患者主要症状、体征和动脉血气分析的变化.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4.11%、对照组为88.24%,2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PaO2、PaCO2及部分临床症状等改善优于对照组.结论: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痰热清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治疗COPD急性加重期疗效肯定.
作者:贺明;宫静;杨建明;张伟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观察辨证分型治疗腹部外科术后汗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9例腹部术后汗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60例在西医常规补液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辨证分型中药治疗;而对照组59例只给予常规补液治疗,观察2组患者出汗及汗止的情况.结果:治疗组治愈32例,好转19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85.0%;对照组治愈8例,好转16例,无效35例,总有效率为40.7%.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辨证分型治疗腹部外科术后汗症可明显减轻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傅岳武;刘明;蔡炳勤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笔者于1998年5月~2006年10月,运用犀角地黄汤加味治疗过敏性紫癜,取得较好疗效,结果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观察病例均为门诊患者,共58例.男33例,女25例;年龄6~62岁;病程短1小时,长2年.发病季节:春季25例,夏季8例,秋季16例,冬季9例.
作者:谢丽珍;黄慧 刊期: 2007年第06期
金刚烷胺是饱和三环癸烷氨基衍生物,可特异性抑制流感病毒脱壳及核酸释放,但可产生精神紧张、头痛、眩晕、幻视、震颤、语言不清、共济失调等中枢神经系统副反应[1].
作者:许靖;聂峰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观察中药内服、外用综合疗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对78例(116膝)患者予牛膝丸加减(组成:萆薢、肉苁蓉、菟丝子、杜仲、牛膝、木瓜、牡蛎、全蝎、白芷、白蒺藜、桂枝、两面针)内服,配合痹通膏(组成:草乌、南星、肉桂、独活、细辛、川芎、当归、白芥子、马钱子、两面针、乳香、蜈蚣)外敷或熏洗,连续治疗15天为1疗程.结果:痊愈42膝,显效46膝,有效24膝,无效4膝,总有效率为96.55%.治疗后患者疼痛、肿胀、压痛、关节功能积分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牛膝丸与通痹膏内外合用治疗膝骨性关节炎,能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关节功能.
作者:莫卫海;刘志龙;徐宁达;曹建斌;贾晓军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观察通塞脉片对缺血性中风(血瘀证)的治疗作用.方法:①对急性血瘀模型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将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正常对照组、模型组、丹参酮组、通塞脉片Ⅰ组、通塞脉片Ⅱ组、通塞脉片ⅢⅠ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他各组造模,灌胃相应的药物.②对正常小鼠耳廓微循环的影响:小鼠5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除正常对照组外,丹参酮组、通塞脉片Ⅰ组、通塞脉片Ⅱ组、通塞脉片Ⅲ组,灌胃相应的药物.③对急性微循环障碍家兔球结膜微循环的影响:家兔30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5只,除正常对照组外,丹参酮组、通塞脉片Ⅰ组、通塞脉片Ⅱ组、通塞脉片Ⅲ组,灌胃相应的药物.结果:通塞脉片各剂量组均能使急性血瘀证大鼠耳廓血流速度加快,通塞脉片Ⅱ组、Ⅲ组具有明显改善大鼠耳廓微循环的作用,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通塞脉片各组对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作用,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通塞脉片各剂量组均可使小鼠耳廓血流速度加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通塞脉片Ⅱ组、通塞脉片Ⅲ组均可明显扩张小鼠耳廓细动脉的管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通塞脉片Ⅲ组可使家兔眼球结膜微循环血流明显加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通塞脉片Ⅱ组、Ⅲ组可明显降低V/A,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通塞脉片各剂量组对高分子右旋糖酐所致家兔急性微循环障碍具有明显的对抗作用,缩短线粒流时间,通塞脉片各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结论:通塞脉片具有改善微循环的作用.
作者:殷书梅;王丽英;牛金茹;李吉峰;王宓;林新艳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缺泪干眼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7例患者(114眼)分为2组.针剌组31例(62眼)采用针刺(穴位:睛明、攒竹、丝竹空、瞳子髎、太阳)治疗;泪然组26例(52只眼)外用泪然眼液治疗.结果:针刺组有效45眼,有效率为72.58%;泪然组有效31眼,有效率为59.62%,2组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针刺组能显著延长泪膜破裂时间、增加泪流量、改善角膜染色,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2组治疗前后泪膜破裂时间、泪液流量均差值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针刺组在增加泪流量、延长泪膜破裂时间方面,治疗效果明显优于泪然组.结论:针刺治疗缺泪性干眼症具有较好疗效.
作者:高卫萍;王健;张燕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观察不同黄芪剂量的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后遗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方法:将66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以不同黄芪剂量的补阳还五汤治疗.补阳还五汤1组(治疗1组)32例,黄芪用量60g;补阳还五汤2组(治疗2组)34例,黄芪用量120g.2组均以4周为1疗程,共治疗2疗程,观察2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血沉(ESR)、红细胞压积(PCV)、全血比黏度(ηb)的变化.结果:治疗后治疗2组各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改善,与治疗1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基本痊愈病例数治疗2组也明显多于治疗1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大剂量黄芪的补阳还五汤对中风后遗症的疗效更为显著,且能明显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
作者:谢裕华;陈超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观察从瘀论治特发性水肿的疗效.方法:对52例患者以化瘀行气补肾为治法,选用血府逐瘀汤随症加减治疗.结果:治愈33例,显效11例,有效7例,无效1例,治愈率为63.46%,总有效率为98.08%.结论:从瘀论治特发性水肿,活血不伤正气,补而不滞经脉,标本兼治,开郁消瘀,气化则水行,调补阴阳,疗效肯定.
作者:程桂真 刊期: 2007年第06期
阴斌是天津中医药大学教授,业医50载,精研于《内经》、《伤寒论》,临证擅用经方治疗疑难杂症,颇有效验.现将其治验3则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作者:张绍江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四子散热敷治疗轻、中度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7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62例采用四子散热敷;对照组45例采用蜡疗,观察治疗前后HSS膝关节功能评分变化.结果:2组HSS膝关节功能评分均有显著提高,但治疗组HSS膝关节功能评分及疗效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四子散热敷治疗轻、中度膝骨性关节炎有较好疗效.
作者:葛鸿庆;管华;陈文治;张梅刃;余宇峰;邓晋丰 刊期: 2007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