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40岁以下妇女子宫内膜癌

刘杏巧;徐丛剑

关键词:子宫内膜肿瘤, 年轻妇女
摘要:目的:探讨40岁以下妇女子宫内膜癌的高发因素、临床病理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对复旦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10年间收治的40岁以下妇女子宫内膜癌19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0岁以下妇女子宫内膜癌占同期子宫内膜癌的6.29%,多发年龄在31-40岁,占84.21%.主要表现为月经紊乱、不孕,多在主诉症状出现1年以上诊断,占78.95%.细胞分化程度高,肌层浸润少,与>40岁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40岁组5年生存率与>40岁组5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40岁以下妇女子宫内膜癌发病较少,以月经紊乱、不孕为主要表现,症状出现早期诊断率低,细胞分化好,浸润肌层少,5年生存率高.
中华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肝移植新四联免疫抑制用药方案初探

    目的:探讨新四联免疫抑制方案在肝移植中应用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0例原位肝移植病人,分A、B两组各5例,分别采用新三联与新四联免疫抑制用药方案,对比A、B两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环孢素A血药浓度与肾、肝功能相关性.结果:试验组(B组)较对照组(A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及排斥反应的病理分级均有显著性下降,同时CsA的肾肝毒性亦明显减轻.结论:新四联免疫抑制方案在预防急性排斥反应,减少免疫抑制剂的毒副作用两方面均显示出良好的临床意义.

    作者:李宁;朗韧;陈惠德;杨翔;邱繁荣 刊期: 2002年第21期

  • 36例颈源性头痛误诊原因分析

    现将我院自1989-2001年颈源性头痛误诊36例原因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男27例,女9例.年龄26-44岁3例,45岁以上33例,病史1-3年21例,4-10年12例,10年以上3例,均在本院和外院进行过诊治,误诊为高血压和血管源性头痛者24例,占66%,其它疾病12例占34%.其误诊疾病种类见表1,其确诊后的病因分类见表2.

    作者:孔德良;刘来女;周永瑛;胥光学;顾文孝;李永娟 刊期: 2002年第21期

  • 围绝经期低剂量激素替代疗法临床疗效观察

    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和发展,生活的改善,人类的平均寿命明显延长,妇女平均期望寿命比男子延长6岁,因此有大批妇女将要经历更年期进入老年期.绝经后还有人生的1/3时间,这些妇女大多已解脱了家庭负担,子女长大成人,工作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正处于老有所为阶段.

    作者:钞希峰;雷锦秀 刊期: 2002年第21期

  • 硬膜外阻滞麻醉下胆系手术牵拉反应防治的临床观察

    目前,胆系手术在术中因牵拉反应引起的胆心反射仍然是一个棘手的问题,为了减轻病人痛苦和减少麻醉意外,对100例胆系手术在连续硬膜外阻滞麻醉下,分别应用氟芬合剂+阿托品0.5mg,胆囊颈部用1%普鲁卡因封闭,防治术中的牵拉反应,避免胆心反射发生,进行了临床观察,现分析如下.

    作者:罗学宇 刊期: 2002年第21期

  • 对眼表疾病及眼表重建的认识

    眼表(ocular surface)是近十二年提出的新概念,从解剖学上说,它包括上下睑缘间的整个粘膜上皮衬里.从组织学上讲,这一上皮层覆盖了两个主要区域,即角膜和结膜,还有眼球表面必须覆盖一层稳定的泪膜,眼表是角膜上皮、结膜上皮和泪膜共同组成的屏障结构,其功能为保证睁眼状态下的角膜光学镜面作用,透明性,眼球和眼睑自由活动所必需的.

    作者:李军营 刊期: 2002年第21期

  • 拧剪术治疗粘膜下子宫肌瘤

    我院自1992年以来,共收治31例部分或全部脱出子宫颈外口子宫粘膜下肌瘤,应用拧剪术进行治疗,效果满意,现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哈丽华 刊期: 2002年第21期

  • 利凡诺羊膜腔内注射应用的推广

    我们于1992年起采用上举子宫配合负压吸引法,进行羊膜腔内穿刺注射利凡诺引产,终止12-14周妊娠2000多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孙秀芳;郭伟 刊期: 2002年第21期

  • 心脏刀刺伤并胸腹联合部多发损伤1例

    1 典型病例患者,男,35岁.左侧胸壁刀刺伤20min后入院.查体:血压9.3/7.5kPa(1kPa=7.5mmHg),面色苍白,脉搏细速,呼吸急促,左侧胸壁第8肋处有一约3cm伤口,出血不止.左肺呼吸音消失,心音低而遥远.探查伤道,第8肋骨折,胸壁穿透入胸腔.

    作者:唐小东;陈健 刊期: 2002年第21期

  • 前列腺切除术后应用硬膜外自控镇痛泵的体会

    我院自2000年对18例前列腺切除病人的术后采用硬膜外泵自动给药进行术后镇痛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忠信;王志林;刘寒茹 刊期: 2002年第21期

  • 妊高征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CD4+/CD8+T细胞比值变化的研究

    目的:研究T细胞亚群在妊高征中变化.方法:采用SAP法检测妊高征患者及正常孕妇外周围血CD3+、CD4+、CD8+T淋巴细胞,探讨T细胞亚群及CD4+/CD8+T细胞比值在妊高征中变化.结果:与正常妊娠组相比,妊高征患者CD3+总T淋巴细胞无显著变化,CD4+T淋巴细胞升高,差异非常显著,P<0.001;CD8+T淋巴细胞下降,差异非常显著,P<0.001;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升高,差异非常显著,P<0.001.妊高征组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升高,差异非常显著,P<0.001;妊高征组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与平均动脉压呈显著正相关,r为0.058,P<0.01.结论:妊高征患者T细胞亚群及CD4+/CD8+T细胞比值失衡,且与平均动脉压呈显著正相关.

    作者:魏军;王敏;尚涛 刊期: 2002年第21期

  • 浅谈影响测量血压值有关的问题

    血压是心搏出量、周围血管阻力、血容量、动脉弹性与其他血液动力学变化的综合反映.因此,血压异常涉及面广,需要对血压变化有关的许多方面做进一步的检查.血压测量准确性非常重要.因为错误的结果一方面会导致某些不必要的浪费检查,另一方面又可能把重要的问题忽略.

    作者:刘彩莲;高国英 刊期: 2002年第21期

  • 儿科医院感染与环境卫生学相关问题分析与对策

    医院是各种病原微生物聚集的场所,而病房又是医院交叉感染较为严重的地方,由于小儿防御机能低下,特别是在患病期间,更易造成交叉感染.由于我院是由民房改建的,结构不合理,周围环境恶劣,因此我们采取一系列消毒隔离措施,加强病区管理,使科内多年来未发生较大疾病传播.本文进行了回顾性调查分析,提出引起重视儿科医院感染与环境卫生相关问题分析与对策.

    作者:胡小云 刊期: 2002年第21期

  • 单侧三维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骨折体会

    自1996年6月-2001年6月以来,我们应用单侧三维外固定支架治疗开放和闭合性胫腓骨骨折91例,取得满意疗效,现将临床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张国梁;秦焕玉 刊期: 2002年第21期

  • 5%苯扎溴铵治疗男性尿道内尖锐湿疣16例报告

    男性尿道内尖锐湿疣由于区域狭窄、显露不清,去除疣体困难.笔者在治疗过程中,用火柴杆蘸取5%苯扎溴铵(新洁尔灭)点涂疣体治疗16例男性尿道内尖锐湿疣,取得很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邓吉成 刊期: 2002年第21期

  • 射频消融术对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心肌及心功能的影响

    射频消融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是一种具有根治性的创伤治疗方法,射频电流在达到治疗目的的同时,会造成局部心肌的病理性损伤;但是否会对心脏功能产生影响?本文通过术后监测心肌酶、超声心动图测定心功能,系统地观察了对心肌、心功能的影响.

    作者:史永堂 刊期: 2002年第21期

  • 地塞米松减少手术后骶管吗啡镇痛引起的恶心呕吐

    目的:观察静脉注射地塞米松(Dex)对减少手术后与骶管腔吗啡镇痛有关的恶心呕吐发生率的作用.方法:采用随机双盲法,选择100例在骶管腔麻醉下行肛周手术的女性病人进行观察.所有病人在手术后均接受骶管腔吗啡镇痛.地塞米松组病人(n-50)在手术后静脉注射地塞米松8mg(4m1),对照组病人(n 50)则手术后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结果:在手术后24h内,地塞米松组病人手术后总的恶心、呕吐的发生率16%,明显低于对照组病人的46%(P<0.01).地塞米松不影响手术后骶管腔吗啡的镇痛作用.也未见明显与肾上腺皮质激素相关的副作用.结论:术毕预防性静脉注射地塞米松8mg,是一种减少手术后骶管吗啡镇痛引起的恶心、呕吐并发症的有效方法.

    作者:张军辉;李扬 刊期: 2002年第21期

  • 绝经妇女骨质疏松的研究

    骨质疏松症是由多种因素所致的以骨量减少、骨质变脆为主要标志的代谢性骨病,而性激素与骨骼的生长、发育、衰老密切相关[1].女性在绝经后的1-20年内由于性激素缺乏,发生骨量丢失,而导致脊椎、髋部、前臂等处骨折.

    作者:杨丽平 刊期: 2002年第21期

  • 基因治疗及其在卵巢癌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肿瘤的发生、发展机理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分子生物学、病理学、免疫学等相关学科的迅速发展和交叉渗透,基因治疗已从实验研究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它将成为继手术、化疗、放疗之后又一肿瘤治疗的新方法.

    作者:刘晓霞;姜伟;徐丛剑 刊期: 2002年第21期

  • 缬沙坦与卡托普利的降压疗效和安全性比较观察

    目的:比较缬沙坦和卡托普利对高血压患者的降压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2例高血压患者随机选用缬沙坦80mg,每日1次口服,卡托普利25mg每日2次口服,共4周.记录治疗前后血压及药物不良反应,结合实验检查评估药物疗效及安全性.结果:98例完成治疗观察,两治疗组收缩压、舒张压降低无显著差异(P>0.05).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缬沙坦组显著低下卡托普利组(3.8%比13.0%).结论:缬沙坦和卡托普利治疗高血压降压疗效相似,但前者安全性和耐受性较好.

    作者:吴学明;华文进;李春庆 刊期: 2002年第21期

  • 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对煤工尘肺患者肺通气功能的影响

    对于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对支气管哮喘、COPD患者肺通气功能的改善作用,近年来国内外均有很多报道,但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对煤工尘肺患者肺通气功能影响的报道较少.为此,我们使用沙丁胺醇和溴化异丙托品作为吸入剂,观察β2受体激动剂、M受体拮抗剂对Ⅱ期煤工尘肺患者通气功能的影响.

    作者:余春晓;王国杨;黄微;高鸿;王凯庆;包树文;朱月香;王录恩 刊期: 2002年第21期

中华实用医学杂志

中华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北京市医学情报所

主办:中华临床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