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林玲;任小红;秦晓玲;王霞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介入术前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描述性相关性研究,分别用Mishel疾病不确定感量表(MUIS)和肖水源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调查60例冠脉介入术前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及社会支持状况,并分析二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冠状动脉介入术前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总分为(90.72±13.97)分,处于中等水平,不明确性维度平均得分高(40.27±6.87)分;社会支持总分为(44.35 ±7.65)分,处于中等以上水平,疾病不确定感与社会支持呈负相关(r=-0.31,P<0.05).结论 护理人员应重视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感受,调动患者的社会支持系统,通过提高社会支持水平降低其疾病不确定感.
作者:王菊;宋理;陈琪尔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运用信息化技术进行护士规范化管理.方法 融合信息技术和护理管理规范,开发护理管理系统,建设护理管理信息平台,实现护理管理的规范化.结果 护理信息系统改进了护理管理方式,实现了终末管理到过程管理,提高了护理质量;三基培训的个性化和考核的网络化,简化了培训流程,提高了护士培训的参与率.结论 信息化是实现护理管理规范化、提高管理效率的有效途径.
作者:王夕芳;韩留娣;谢金美;黄锡华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 了解医生吸烟情况,控烟知识、态度及行为,为创建无烟医院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医务人员控烟知识、态度、行为调查表.抽取399名医生进行吸烟状况,控烟知识、态度及行为调查.结果 本组调查的医生中,吸烟者58名,均是男性,吸烟率为14.5%.对被动吸烟、吸烟成瘾的危害及吸烟与肺部疾病、冠心病的关系掌握较好,同意医院内所有室内禁烟的医生占93.23%,59.15%医生在诊疗活动中建议患者戒烟,70.18%的医生听说过戒烟药物,1.07%听说过戒烟药物的医生使用过戒烟药物.结论 医生吸烟状况较严重,吸烟者对烟草及吸烟危害认识相对不足,但对院内禁烟的支持率高,根据实际情况,加大禁烟管理力度,普及烟草及吸烟危害知识,进行控烟干预及培训,诊疗活动中吸烟者应加强其自律教育及相关惩戒措施,设立戒烟门诊,必要时使用戒烟药物,全面改善医生对禁烟的态度及行为,创建无烟医院.
作者:植少娟;刘和菊;袁碧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中医五行音乐对恶性肿瘤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80例恶性肿瘤化疗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试验组在常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于化疗开始时给予中医五行音乐干预,每次60min,每天一次,每周期14 d,共3个周期,每周期与化疗周期同步;对照组在常规治疗护理的同时重点给予心理护理.治疗前后对两组分别采用美国Adorson癌症中心疼痛研究小组研制的BFI对患者进行CRF评估和欧洲癌症治疗与研究组织的生活质量问卷(EORTC-QLQ-C30)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结果 试验组采用中医五行音乐干预后,癌因性疲乏轻度疲乏、中度疲乏、重度疲乏分别为:37.5%、10%、2.5%,疲乏程度与治疗前比较明显减轻,治疗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U=6.0623,P<0.01);试验组治疗后中、重度疲乏率为12.5%,对照组治疗后中、重度疲乏率为40%,比较有统计学意义(U=3.2828,P<0.01);治疗后试验组的总体生活质量为(43.12±6.21)分,对照组总体生活质量(52.30±7.28)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4.683 0,P<0.01).结论 应用中医五行音乐对肿瘤化疗患者进行干预,可消除癌因性疲乏或缓解疲乏程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黄云娜;杨曦;杨秋敏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麦麸子制成的药方外敷快速治疗乳汁积淤的效果.方法 将产后乳胀的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48例与观察组5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治疗方法抽吸乳汁,观察组采用麦麸子制成药方外敷治疗.结果 观察组经治疗后总有效率达1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4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81;P<0.05).结论 麦麸子外敷治疗产妇产后排乳不畅所致乳汁淤积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于丽华;逄瑞莲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 对1例Menkes病患儿的护理过程以及对照顾者实施喂养技能教育回顾分析.方法 主要通过评估患儿吞咽功能,实行面部及口腔按摩和非营养性吸吮,选择适宜的奶嘴,体位管理以及进食后口腔清洁,同时对照顾者实施以上的喂养技能教育.结果 患儿减少了呼吸道感染次数以及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在家庭生活中能得到合理的喂养,提高生活质量.结论护理干预尤其是喂养技能教育及慢性悲伤干预对提高Menkes病患儿及其家长的生活质量尤为重要.
作者:甘敏;陈林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硝黄药袋外敷对综合治疗下肢静脉曲张并血栓性浅静脉炎患者效果的影响.方法 按入院顺序采取随机数字法将接受综合治疗的88例下肢静脉曲张并血栓性浅静脉炎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4例,干预组在硝黄药袋外敷时进行护理干预,对照组仅给予常规外敷.结果 对照组患者有10例无效,两组治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36,P<0.01)结论 硝黄药袋外敷时进行护理干预使临床治疗有效率提高,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张照芳;王静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康复护理的可行性和效果.方法 将77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40例根据病情除了一般常规护理外,进行运动康复护理,对照组37例采取常规护理,两组均进行健康教育和患者自我管理的培训,并将两组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试验前一般情况和心功能指标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试验后心功能指标均有进步,但是通过运动康复护理心衰患者的心衰症状和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康复护理后心脏射血分数为(50.5±7.2)%,而对照组护理后心脏射血分数为(35.5±5.2)%,康复护理后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2.45,P<0.05),康复护理组和对照组治疗后心率分别为(76.5±6.8)次/min和(88.6±7.3)次/min,心率都有下降,但是康复护理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14,P<0.05).康复护理组和对照组治疗后6min步行距离分别为(451.4±35.5)m和(350.8±31.5)m,较观察前有增加,而康复护理组较对照组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3.17,P<0.01).结论 慢性心功能衰竭患者适时进行运动康复护理可降低慢性心衰患者的心率,提高心脏射血分数,提高6 min步行距离,也就是表明能改善慢性心衰患者心功能和生活质量.
作者:刘力平;朱晓征;肖玉娟;张晓彤;范儒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 了解《PICC置管患者记录档案》的书写与留存情况,探讨和完善PICC置管档案的管理模式,为科研和教学提供系统资料.方法 通过调取查阅2009年9月至2011年6月我院各科室PICC置管的电子医嘱,统计各科室使用PICC导管的数量.采用病历统计调查法,对在此期间使用导管数超过120根的科室进行《PICC置管患者记录档案》收回,并对收回的档案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PICC治疗小组置管数量858根,收回档案858份,记录档案的留存率100%,血液病科、中医科、肿瘤放疗科、肿瘤内科档案留存率分别为66.93%、11.99% 、98.80%、62.7%.所有科室均有记录项目不全的档案,缺项档案占总档案数15.92%.结论 我院PICC置管档案的记录与管理不够完善,需进一步加强护士PICC相关知识、病历书写技能培训及法律意识的培养,制定更加完善的PICC管理制度,降低记录的缺陷率,保证记录档案的书写质量和完整留存.
作者:夏季清;苏迅;乔爱珍;任兴华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动脉压迫止血器在桡动脉置管护理中穿刺点渗血时止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选择接受桡动脉穿刺置管术后行动脉内压力监测伴有穿刺点渗血的患者32例,按照入室时间顺序采用数字随机法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16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方法,使用无菌纱布压迫,并用弹性绷带进行加压包扎;试验组采用止血器压迫止血,观察止血效果,并观察患者有无不适及并发症.结果 每天换药次数的比较,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6,P<0.05);意外拔管例数的比较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5.9,P<0.05);平均置管日的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t=2.0,P>0.05).结论 桡动脉置管术后行动脉内压力监测,穿刺点渗血时采用动脉压迫止血器止血的效果好,并发症少,患者舒适度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顾玉芳;李霞;杨秀梅;周蓉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 分析门诊手术患者家属等待期间的焦虑状态和相关因素,为改善护理服务质量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状态焦虑量表和自设问卷对50名门诊手术患者等待的家属进行焦虑状态及相关因素调查.结果 50名调查对象中处于焦虑状态的家属占92%,其焦虑程度与门诊手术室的陌生环境、手术的成败及进展情况、医生的技术水平、手术的手续流程及费用有相关关系(P<0.05).结论 门诊手术室护理人员应针对门诊手术患者等待期间家属的焦虑特点提供相应的护理支持,帮助家属减轻等待期间的焦虑程度.
作者:张晓英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艾滋病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120例HAART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和观察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措施,采用HIV/AIDS生存质量表(HIV/AIDSQOL-46)调查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比较两组患者乳酸酸中毒等药物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与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HAART期问不良反应发生率(16.6%)明显低于对照组(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368,P<0.05);观察组生存质量总评分(138.25±14.13)分优于对照组(67.38±10.69)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736,P<0.05).结论 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减少HAART患者乳酸酸中毒等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有利于抗病毒治疗的顺利进行,从而提高艾滋病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潘彩芳;许日波;秦英梅 刊期: 2012年第12期
静脉采血是临床上常用的诊疗方法之一,真空负压静脉采血是近年来常用的新方法,此方法简便,但对于躁动患者及血管脆弱的老年患者来说,此操作存在一定困难.由于在采血过程中容易使针头滑脱、移动而造成采血一次成功率下降,增加患者痛苦,甚至引起医疗纠纷.为了避免或减少上述情况的发生,急诊科在采血操作中应用输液胶带固定针柄,防止针头滑脱、移动,提高了护士采血成功率,现介绍如下.
作者:吴春香;王翠玉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预防老年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的有效护理管理方法.方法 对2009-2010年收治的65岁以上住院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与实施常规护理患者(2008年)进行对比,比较跌倒发生率情况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结果 老年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2009年与2008年同比下降了0.93‰,2010年与2008年同比下降了0.8‰;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2009年比2008年提高了3.9%,2010年比2008年提高了3.8%;实施预见性护理后老年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与实施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实施有效的预见性护理干预,在预防老年住院患者跌倒中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孙晓敏;许方蕾;张丽亚 刊期: 2012年第12期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以其抗菌谱广、杀菌力强、半衰期较长、生物利用度好、血浆蛋白结合率低、耐酸、耐酶及安全、低毒等特点,被广泛用于治疗敏感细菌所致的感染.特别是第3代头孢菌类抗生素的开发和应用,在耐药菌株合并感染的治疗中起到不可代替的作用[1].
作者:蔡雷;冯国琴;李丽芳;朱桂华;陈民;魏润新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临床护理路径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研究.方法 采用特尔菲法(Delphi)筛选临床护理路径管理评价指标,进行三轮专家咨询,构成临床护理路径管理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与综合评分法确定各级指标权重,后建立各级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结果 针对临床护理路径管理过程,遵循流程持续改进原则,构建出一套临床护理路径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结论 为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和改进提供了可行有效的评价工具,对促进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和发展有着一定的导向作用.
作者:邓香君;尤小娜;徐莲香;孙涛;彭少如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 探索静脉输液治疗专科护士培训模式,为提高培训静脉输液治疗专科护士质量提供参考建议.方法 采用规范化的培训模式对参加静脉输液治疗专科护士培训的学员进行培训,培训前、后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其进行调查,收集相关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经过静脉输液治疗专科培训护士的理论考核、留置针操作考核及PICC操作考核分别取得了(95.40±3.406)分,(96.20±2.891)分,(94.83±3.563)分的成绩,相对于培训前的(56.30±10.034)分,(85.52 ±7.342)分,(56.88±8.926)分,均有提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12.68,33.87,23.35;P <0.05)均获得了四川省卫生厅颁发的静疗专科护士合格证书.结论 静脉输液治疗专科护士规范化培训效果好,值得在全国推广.
作者:吴玉芬;张玉梅;曾丽;贾静;杨洁 刊期: 2012年第12期
间歇性氧疗在临床上非常多见,患者不吸氧时,氧气管的放置凌乱而不规范,不仅影响病房美观,而且氧气管容易被污染.自2010年1月起我科采用避光输液器包装袋存放氧气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1.材料:20 cm× 12 cm一次性避光输液器包装袋1个.2.用法:将备用状态的氧气管按顺时针方向卷好放入避光输液器包装袋后将其放置在设备带与氧气流量表之间,使透明塑料面朝外,见图1.
作者:吕娜;蒋琳菲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优质护理服务对产科基础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优质护理服务应用前后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患者各1 830例,比较优质护理服务开展前后产科基础护理合格率及患者满意度.结果 应用优质护理服务后基础护理合格率由85.03%上升到93.99%;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由88.42%上升到96.3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78.252,82.979;P <0.05).结论 优质护理服务有利于产科基础护理质量提高,促进护理事业的快速发展,值导在临床科室护理工作中推广应用.
作者:周洁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留置胸腔引流管是临床常用的一种治疗手段,它可以引流出胸腔内的渗血、渗液和进行胸腔内药物灌注治疗.胸腔引流管留置过程中,常用的引流方法是将肝素帽取下用一次性体外引流袋直接接胸腔引流管的末端,或者是用一次性头皮针接肝素帽.
作者:韦雪玲 刊期: 2012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