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六味地黄汤新用

梁巧瑾;吕建刚

关键词:六味地黄汤, 鼻炎, 萎缩性, 喉炎, 中耳炎
摘要:六味地黄汤出自<小儿药证直诀>,由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牡丹皮、茯苓组成,具有滋阴补肾之功.治疗肾阴虚所致的各科病症.
新中医杂志相关文献
  • 中西医结合治疗阑尾周围脓肿80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阑尾周围脓肿的临床疗效.方法:200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治疗.Ⅰ组80例采用西药抗生素、中药辨证分型、中药外敷综合治疗;Ⅱ组60例仅用西药抗生素治疗;Ⅲ组60例仅用中药治疗,比较3组临床疗效.结果:Ⅰ、Ⅱ、Ⅲ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8.75%、90.00%、88.30%,Ⅰ组与Ⅱ、Ⅲ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阑尾周围脓肿明显优于单一中药或单一西药治疗.

    作者:贾贤军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茵陈治疗ABO母儿血型不合206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大剂量茵陈治疗孕妇母儿血型不合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88例母儿血型不合孕妇随机分为2组,A组206例,给予单味茵陈治疗;B组182例,给予传统的复方茵陈汤治疗.每2~4周复查血清免疫性抗体效价,并比较2组有效率的差异.结果:有效率A组(83.5%)高于B组(78.0%),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大剂量茵陈治疗孕妇母儿血型不合的疗效与传统复方茵陈汤相仿,但具有简单、易行,无毒副作用的优点,对妊娠期用药安全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王志新;陈孝银;闻良珍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45例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临床疗效.方法:45例均应用中药益气养阴、化瘀通络之方,配合川芎嗪、酚妥拉明、654-2静脉滴注.结果:上述药物联合应用,可明显改善DPN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DPN,疗效肯定.

    作者:高永前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血府逐瘀汤治验3则

    血府逐瘀汤源于清代医家王清任<医林改错>,由当归、生地黄、桃仁、红花、牛膝、赤芍、枳壳、川芎、桔梗、柴胡、甘草组成.原方主治胸中瘀血兼气滞之证,笔者用此方加减治疗杂病,每获良效,兹举例如下.

    作者:徐培焜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赵玉庸教授治疗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经验介绍

    赵玉庸教授认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病机是湿热蕴结、肾络瘀阻、脾肾亏虚,结合临床分析各病机因素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与影响,拟定清热利湿、化瘀通络、补脾益肾的治疗大法.

    作者:董尚朴;赵红;李会敏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肝脾同治法治疗小儿厌食症84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肝脾同治法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例小儿厌食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Ⅰ组、对照Ⅱ组各28例.治疗组采用肝脾同治的方法,药用太子参、白芍、乌梅、麦冬、鸡内金、沙参、茯苓、牡蛎、白术、莱菔子、甘草;对照Ⅰ组采用单纯治脾的方法,药用党参、茯苓、神曲、麦芽、山药、白术、香附、陈皮、砂仁、甘草;对照Ⅱ组采用常规西药复合维生素、多酶片治疗.结果:治疗组在总体疗效、改善厌食及其他兼症、增加体重及发锌含量、改善贫血、起效时间等方面均优于对照Ⅰ组、对照Ⅱ组.结论:肝脾同治法治疗小儿厌食症,有调和阴阳、恢复脏腑功能协调的作用.

    作者:肖斌;肖达民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心主神明论的科学性

    自从西医学对脑的深入研究之后,引发西学中与中医对中医的基本理论--心主神明论产生怀疑,出了不少文章,有人认为中医学这个历经二千多年的错误理论,今天应该给予纠正了.

    作者:邓铁涛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验1则

    陈某, 女,41岁,1997年11月22日初诊.10年前产后因受寒引发前额痛,屡经中西药治疗,迁延不愈.

    作者:柳育泉;金素娟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尿石通治疗泌尿系统结石106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尿石通治疗泌尿系统结石的疗效.方法:将1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06例,对照组74例,治疗组予以尿石通治疗,对照组予以消石素治疗.2组均以30天为1疗程.结果:治疗组治愈78例,有效21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93.4%:对照组治愈40例,有效9例,无效25例,总有效率为66.2%,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尿石通治疗泌尿系统结石疗效确切可靠.

    作者:李有田;李洋;李冰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五苓散新用

    五苓散出自<伤寒论>,由猪苓、茯苓、泽泻、白术、桂枝组成,为太阳病蓄水证而设.笔者临证用于治疗水疝、脓疱疮等症,效果满意,介绍如下.

    作者:周放良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莪术油肝动脉灌注栓塞治疗继发性肝癌28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用中药莪术油加超液化碘油行肝动脉灌注栓塞对继发性肝癌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8例大肠癌术后肝转移患者采用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插管,选择进入肝动脉,行血管造影以明确肿瘤供血动脉,超选择进入肿瘤供血动脉后,予100%莪术油1ml、超液化碘油10ml行灌注栓塞治疗,每4周重复1次,每2次为1疗程;配合口服中药甘露消毒丹加减.结果:6例达到部分缓解,13例稳定,9例进展,缓解率为21.5%.无1例患者发生肝肾功能损害、骨髓抑制等并发症.结论:莪术油肝动脉灌注栓塞治疗继发性肝癌是一种有效、低毒的治疗方法.

    作者:陈春永;徐凯;朱迪盈;吴万垠;邓宏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扶正化痰方对哮喘豚鼠肺组织NO、NOS浓度的影响

    目的:观察扶正化痰方对哮喘豚鼠肺组织中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浓度的影响,探讨扶正化痰法防治哮喘的机理.方法:40只健康豚鼠随机分为正常组、造模组、中药组、西药组,以卵蛋白致敏豚鼠并诱喘成功后,予中药扶正化痰方、西药酮替芬等治疗后,测定各组豚鼠肺组织中NO、NOS水平.结果:造模组豚鼠血清NO、NOS水平较正常组豚鼠显著升高(P<0.01),中药组豚鼠肺组织NO、NOS较造模组显著降低(P<0.01).结论:扶正化痰方可降低哮喘豚鼠肺组织NO、NOS水平,对哮喘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作者:何丽;郭盛;熊先敏;陈陶后;刘昌玉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理脊通脉手法配合脉络宁治疗颈源性眩晕42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理脊通脉手法配合脉络宁静脉滴注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2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42例应用理脊通脉手法配合脉络宁静脉滴注治疗;对照组40例应用颈椎牵引、颈托固定法配合西比灵口服治疗,观察2组的治疗效果;另外,治疗组选取30例应用彩色多谱勒(TCD)观测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的供血情况.结果:治疗组痊愈、显效36例,愈显率85.71%;对照组痊愈、显效26例,愈显率65.00%.2组愈显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前后椎动脉(VA)和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Vm值)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血管搏动指数(PI)比较,差异亦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后明显低于治疗前.结论:理脊通脉手法配合脉络宁静脉滴注治疗颈源性眩晕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并且安全可靠,治疗后椎-基底动脉系统的血管顺应性加强,血管阻力减小,舒缩功能改善,血液灌流增加.

    作者:眭承志;程火生;江合亮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苍耳虫外用治疗皮肤疮疡

    苍耳虫是寄居苍耳草茎中的一种昆虫的幼虫,夏秋捕捉.

    作者:赵良辰;仇志军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应用经方治疗慢性肾衰的探讨

    慢性肾功能衰竭病机复杂,病变涉及全身各脏腑,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可根据不同的临床症状,予以不同的治疗.而经方对于治疗慢性肾衰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从汗、下、消、和、温、补法等方面进行初步探讨.

    作者:徐大基;张琪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中药湿敷法治愈重症新生儿硬肿症1例报告

    吕某,男,新生儿,1998年11月初诊.足月分娩,新法接生,产程顺利.

    作者:闫玉杰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慢性胃炎脾胃虚、实证候与相关指标的关系初探

    目的:探讨慢性胃炎脾胃虚、实证候与相关指标的关系,以研究本病的证治规律.方法:观察69例慢性胃炎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同时检测其胃动力学相关指标变化,对中医证候与功能检测指标进行多因素相关性分析.结果:本病早期以实证居多,而虚证患者年龄较大,病程较长,提示中后期以虚证分布较多;实证组餐前正常慢波百分比(Th)与主频率(DF)、餐前主功率(DP)与餐后DF有较强的正相关;而餐前胃动过缓节律百分比(B)与餐前Th、餐前DF与餐前B、餐后B与餐后Th呈负相关;虚证组胃排空率与正常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提示虚证患者存在胃排空率下降,随着消化期餐前胃动过速波节律百分比(T)的增加而下降;餐后DP与餐前DP呈正相关.结论:研究表明中医证候有其独特的客观依据,和慢性胃炎的疾病变化规律相比有其独立性.

    作者:尚文璠;罗云坚;黄穗平;余绍源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中药延缓衰老研究概况

    参考10多年来中医药抗衰老的有关文献,认为传统中医理论体系中根据不同的衰老学说,通过补益脾肾、活血化瘀、调理脏腑等方法应用中药抗衰老;现代中医药实验表明,中药可以通过基因修复、提高免疫、改善代谢、调整神经内分泌、增强内脏功能、抗感染、补充微量元素等作用以延长机体寿命及细胞传代能力,从而达到抗衰老的目的.

    作者:邓红;唐方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五苓散新用

    五苓散出自<伤寒论>,由茯苓、猪苓、泽泻、白术、桂枝等药物组成.本方具有温阳化气、利水消肿功能.

    作者:钟利群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循证医学与中医学关系及设想初探

    循证医学主要研究内容是提供证据和应用证据,其与中医相同之处是重视证据,重视整体观.中医辨证是通过四诊收集证据,将诊查结果作为辨证、立法、用药的依据.循证医学的核心思想是寻求证据,应用证据.前者用于诊断,后者注重对诊断和治疗结果的分析评价.中医重视整体观,重视从局部与整体有机的联系上分析疾病的病机变化.治疗上重视人体整体功能状态的调整和改善.而循证医学也具有整体观,突破以往以疾病为中心的模式,倡导临床措施和医疗决策以病人为中心.为促进循证中医药学的发展,建议制作中医药的系统评价;进行循证中医药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研究;组织评价方法研究小组;建立中医临床评价研究资料库.

    作者:杨嘉珍 刊期: 2003年第03期

新中医杂志

新中医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广州中医药大学 中华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