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痔清冲剂治疗痔疮150例疗效观察

王兰英;张鹤鸣;曾志为;蔡越秀;周孟秋

关键词:痔, 痔清冲剂
摘要:目的:观察协定处方痔清冲剂治疗痔疮的临床疗效.方法:用痔清冲剂内服,并与槐角丸对照.结果:对各种不同痔的临床疗效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均P<0.01);对出血、肿胀、疼痛、瘙痒、坠胀、脱出等症状的改善,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痔清冲剂具有活血止血、化瘀散结、消肿止痛、凉血解毒等功效,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中药新制剂.
新中医杂志相关文献
  • 刺五加注射液致过敏性休克1例报告

    王某,女,45岁,2000年9月13日初诊.因心前区闷痛2月余,加重伴心悸3天入院.入院时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动过速,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ST段及T波改变.查体:T 37℃,R 20次/分,口唇微绀,心率106次/分,律不齐.血流变检查示:血浆粘稠度增高;甘油三酯增高.诊断为冠心病.予刺五加注射液加10%GS 200ml静滴,速度50滴/分钟.于输液10分钟突然出现心慌气短,呼吸困难,烦躁,面色苍白,口唇紫绀,汗出肢冷,BP 10/6 kPa.考虑为输刺五加注射液引起的过敏性休克.立即停止输液,并给予肾上腺素1mg肌注,静推地塞米松10mg,面色转红,血压回升至17/12kPa,仍喘促,呼吸困难.静推氨茶碱0.25g,并吸氧.10分钟后诸症缓解,但精神不振,静推生脉针20ml,后症状稳定.

    作者:王兆荣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黄芪误用案例2则

    黄芪为补气升阳之品,甘而不腻,温而不燥.顺之以法,则攻可扶正;用之失度,则补能益疾.今择黄芪误用致病案例2则,以戒世人.1 黄芪致吐案某男,11岁,1995年4月15日初诊.患者患肾炎已有2年,尿蛋白持续在(++-+++)之间.诊见:神疲乏力,口淡乏味,腰膝软,舌淡、苔薄,脉沉细,证属脾肾两虚.以四君子汤加鹿衔草、炒杜仲、怀牛膝、益母草、白花蛇舌草治之.服4剂后患者精神改善,饮食增进.于方中加黄芪20g,以助四君之力.不料1剂人腹,患儿反觉腹胀纳减,2剂后脘腹胀甚,纳呆,继则呕吐频作.急去黄芪,于方中加木香5g,诸症渐平.

    作者:曾伟刚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葛根素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62例

    应用葛根素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VBIV)62例,并与复方丹参注射液对照组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10%,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尤其在治疗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合并高血压患者和颈部肌肉劳损患者,疗效较满意.提示葛根素注射液具有改善颈部血液循环、增加脑血流量及降压的作用,有利于预防和减少脑梗塞的发生.

    作者:唐芸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三黄草汤治疗盆腔炎52例

    笔者用自拟三黄草汤内服、坐浴,治疗急、慢性盆腔炎52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52例均系门诊病人,均经B超探查排除盆腔恶性肿瘤、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疾患.年龄大51岁,小24岁,30岁以上38例,30岁以下14例.已婚49例,未婚3例.急性发作18例,慢性发作34例;病程短15天,长2年;用药少10剂,多25剂,平均用药20剂.

    作者:韩久霞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237例恶性肿瘤的急诊症状特点及中西医治疗对策

    观察237例恶性肿瘤患者急诊多以呼吸困难、发热、癌痛、颅内高压症、出血、食欲不振-恶病质综合征等就诊.经及时恰当的治疗可以缓解病情,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降低死亡率.通过对急诊科恶性忡瘤的就诊特点及相关治疗措施分析,探讨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对策.

    作者:周红;罗翌;刘涛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加味还少丹治疗老年性痴呆30例

    笔者运用加味还少丹治疗老年性痴呆,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共选人病例50例,均为轻、中度痴呆患者,严重痴呆者不入选.全部病例按分层分组方法以3:2比例分成还少丹颗粒剂治疗组30例,喜得镇对照组20例.治疗组中男26例,女4例;年龄61-78岁,平均(68.6±11.2)岁;脑血管痴呆28例,阿茨海默病2例;中度痴呆19例,轻度痴呆11例.对照组中男17例,女3例;年龄60-79岁,平均(69.2±12.4)岁;脑血管痴呆19例,阿茨海默病1例;中度痴呆12例,轻度呆痴8例.2组性别、年龄、病种及痴呆程度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作者:李爱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定喘汤加减治疗小儿流喘型肺炎86例

    自1999年11月-2000年2月,本县儿童中流行流行性喘息型支气管肺炎,笔者采用定喘汤加减治疗86例,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86例中,男62例,女24例;8月-1.8岁68例,2-4岁18例.平均年龄1.6岁;病程短2天,长7天,平均4.5天.1.2 诊断标准 86例皆遵1987年4月在成都拟定的流喘型肺炎诊断标准,相当于临床分型的普通型.

    作者:徐集民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老年病虚实夹杂病机及证治特点探讨

    对老年疾病病机和治疗原则进行探讨,认为老年人生理机能衰退,代谢产物蓄积化生痰浊、痰瘀等内生实邪,实邪又导致疾病发生.治疗应补泻兼施,以扶正为主,祛邪为辅.

    作者:黄芝蓉;黄继荣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脊髓损伤的中西医治疗与研究概况

    脊髓损伤(SCI)的治疗,非手术方法宜早期应用甲基强的松龙(MP)与神经节苷酯(GML),对SCI继发性损伤的预防和功能的恢复有重要作用;自血光量子疗法、电刺激和中药等对SCI的治疗效果亦较明显;手术方法注重早期减压与内固定.研究治疗SCI的新方法很多,有代表性的胚胎脊髓组织移植和基因治疗,开辟了修复SCI的新途径.美国科学家Bittner发明的即时神经纤维修复法,可使动物横断的神经纤维在2-30分钟内重新恢复其功能.

    作者:江蓉星;汪亚强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桂甘龙牡汤新用

    桂甘龙牡汤出自<伤寒论>,由桂枝、龙骨、牡蛎、炙甘草组成.具有补益心阳,潜镇安神功效,主治心阳虚所致烦躁不安等症.笔者临证以此方治疗多种病症,疗效显著,现举例如下.1 内伤发热李某,女,40岁,1997年9月4日初诊.腰部剧痛2天,高热,恶寒,躯干、四肢泛发皮疹1天收入院.4天前,左手中指甲沟感染化脓.查血:WBC 26.2×109/L,N 0.76,L 0.12,M 0.12.诊断:脓毒血症.予大剂量抗生素抗炎及对症治疗2周,复查血常规恢复正常,各症消失,惟仍不规则发热近1周,体温高达40℃,予以清虚热中药及激素、抗生素治疗无效而来诊.诊见:面色晦暗,发热微恶寒,肢冷,自汗,烦躁,舌淡红、苔白滑,脉细数无力.证属心阳不振,营虚卫弱.治宜温壮心阳,调和营卫.方拟桂甘龙牡汤加减.处方:桂枝、当归、柴胡各10g,龙骨、牡蛎(均先煎)各30g,大枣、炙甘草各6g.每天1剂,水煎服,连服2剂,第3天热退,为巩固疗效,服2剂巩固.

    作者:梁文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消粘散袋泡剂改善高血压病甲襞微循环障碍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中药复方消粘散袋泡剂对高血压病甲襞微循环障碍的治疗作用.方法:在基础降压药治疗的同时,治疗组加服消粘散袋泡剂,对照组服用阿斯匹林片,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甲襞微循环变化.结果:治疗组患者甲襞微循环检测指标明显改善,总有效率为92.4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20%.结论:消粘散袋泡剂有改善高血压病甲襞微循环障碍的作用,进而提高对本病的治疗效果.

    作者:李忠业;安辉;杜兰庆;彭继辉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62例

    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62例,早期中医辨证治以釜底抽薪,急下存阴法,结果非手术治愈50例,占80.6%;中转手术治愈6例,占9.7%,共治愈56例,占90.3%;死亡6例,占9.7%.

    作者:余涛;黄宗文;于迎春;杨定芳;张颖;蒋俊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退热汤治疗小儿外感高热

    笔者自拟退热汤治疗小儿外感高热,疗效满意,介绍如下.方药与用法基本方:荆芥穗6-10g,青天葵4-10g,黄芩6-12g,金银花、蒲公英、葛根各6-15g,芦根10-20g,板蓝根8-18g,甘草3-5g.加减:咽红加薄荷、浙贝母;咳嗽加苦杏仁;痰多加川贝母;面红、口唇干燥者加石膏、知母;大便秘结加大黄、玄参;热难退、舌苔厚去芦根、葛根,加茵陈、滑石;抽搐加水牛角、钩藤.适应症临床表现为高热,T 39℃以上,面红,或伴有外感症状,舌红,食指络脉紫或暗红.

    作者:谭维义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配伍虫类药治皮肤病验案4则

    虫类药性善走窜,药力峻猛,有祛风止痒解毒,通络散结止痛之功效.笔者临证配伍虫类药治疗多种皮肤病,收效显著,现举验案4则如下.1 银屑病黎某,男,44岁,1998年3月15日初诊.患银屑病已6年,初病冬重夏轻,近2年皮损常年而发,皮疹紫暗,伴剧痒,夜寐不安,曾使用多种中西药治疗,效果不佳.诊查:全头顶覆盖银白色鳞屑,腰背及下肢可见大片地图状肥厚浸润性斑块,色暗红,鳞屑不多,可见散在抓痕血痂,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缓.诊为银屑病.证属湿毒入络,久滞化瘀.治宜除湿解毒,化瘀通络.处方:全蝎、蝉蜕、蜂房各10g,土茯苓、紫草根、板蓝根各30g,桃仁、红花、赤芍、丹参各15g.水煎2次分服,每天1剂.服上方14剂,瘙痒明显减轻.继守上方加乌梢蛇10g,连服14剂,皮损明显变淡变薄,瘙痒已除.后继守上方加减治疗1月,皮疹全消,随访1年未见复发.

    作者:熊晓刚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精制颗粒与传统饮片治疗痹病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中药精制颗粒与传统饮片的疗效差异.方法:选取120例寒湿阻络型痹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用中药精制颗粒和传统饮片组成的祛痹汤治疗.结果:2组的总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精制颗粒组临床治愈率稍高于饮片组.结论:中药精制颗粒疗效满意,使用方便.

    作者:戚操其;黄瓦炎;梁奕荣;向爱民;黄运通;黄英俊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郑绍周教授治疗头痛验案3则

    郑绍周教授善于采用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方法辨别头痛病因,按照头痛部位推断所属经脉,然后遣方用药.文章介绍郑教授辨治气虚、风痰、肝经风热头痛的验案,从中可窥其辨证用药心得.

    作者:金杰;赵铎;陈海燕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针刺配合推拿治疗肩周炎30例临床观察

    运用巨刺法(取对侧条口透承山穴)及辨经针刺配合推拿手法治疗肩周炎30例,结果痊愈21例,显效7例,有效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7%.本法取效迅速,疗效稳定,患者易于接受.

    作者:温萍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综合疗法治疗脑梗塞134例疗效观察

    采用随机对照研究药氧针综合疗法治疗脑梗塞,220例随机分成药氧针综合疗法治疗组(简称治疗组)134例,低分子右旋糖酐组(以下简称对照组)86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8%,对照组为61.6%,2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01).

    作者:贾伟华;杨涛;张正友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以虫类药为主治疗顽固性咳嗽79例

    1996年以来,笔者应用以虫类药为主的自拟处方治疗顽固性咳嗽,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79例中,男49例,女30例;年龄6-64岁.临床表现:患者初起都有发热、咳嗽等临床表现,经西医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或肺炎,除外肺结核、支气管扩张、呼吸道肿瘤等疾病.经治疗后急性炎症得到控制,其他症状消退,仅留下久咳不愈症状.病人咳嗽在2周以上,长为3月.无痰或少痰,舌红、苔薄白或滑,脉弦或滑.全部病例心脏听诊无异常,肺部听诊正常或呼吸音粗.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正常或轻度升高,双肺X线摄片正常或肺纹理粗.

    作者:吕喜龙;刘俐;吴翥镗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单味大黄治疗顽固性高热

    笔者自1998年7月-2000年7月用单味大黄煎水治疗顽固性高热,疗效颇好,介绍如下.方药组成与用法生大黄10g,水煎至沸后即取汁当茶频饮,得稀大便每天2-3次即止.病案举例何某,女,61岁.高热,T 40℃,咳嗽咯黄痰,痰少,伴微恶风寒,身体痛不适,纳差,睡眠不好,小便畅,大便2天未解.入院检查:T 39℃,面色潮红,咽红,扁桃体无肿大,双肺呼吸音增粗,未闻及干湿啰音,肌肤扪之灼手,舌质红、苔薄黄,脉数.余未见异常.诊断:咳嗽(风热犯肺型).入院后予先锋霉素V、氟哌酸静脉滴注抗感染,中药以银翘白虎汤加减.治疗2天,咳嗽咯痰较前好转,但高热不退,T 39.5℃-40℃,大便仍未解.经肌注退热针、物理降温,体温仍不降.舌红、苔黄糙,脉数.即拟生大黄10g,水煎至沸,取汁300ml,少量频饮.服1剂,当天下午3时许解大便,共3次,量多质稀,即嘱停服.患者自觉热退神清气爽,T 37.5℃,当晚10时T 36.5℃,2天无复热,痊愈出院.

    作者:李玉梅;陈晓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新中医杂志

新中医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广州中医药大学 中华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