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伟华;杨涛;张正友
目的:观察研究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患者的胃排空功能.方法:采用不透X线标记物-钡条法观察治疗前后的胃排空情况.结果:脾胃湿热证患者餐后3小时的胃排空率低于正常人,但高于脾虚证患者.治疗后,脾胃湿热证患者的胃排空率明显提高,但仍低于正常人.有上腹饱胀、或便秘、或嗳气、恶心者的胃排空率明显低于无这些症状的患者.脾胃湿热证患者中HP阳性者与HP阴性者的胃排空率无差异.结论:脾胃湿热证患者存在胃肠动力障碍,与某些典型症状有关,但与HP感染无关.
作者:张向菊;劳绍贤;王建华;黄志新;周伟生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笔者2年来用除湿胃苓汤有针对性地选择治疗了部分荨麻疹患者,取得较满意疗效,兹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30例患者,男11例,女19例;年龄6-58岁;病程1天-2月.笔者在临诊中选择了脾经湿热证的患者,除皮肤症状外,尚伴有渴不欲饮、不思饮食、脘腹胀满、便溏或泄泻,小便短少等全身症状,舌苔白腻或黄腻厚,脉缓.
作者:张振金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论述了张锡纯善用黄芪、牛膝、赭石、龙骨、牡蛎治疗类中风的经验;同时张氏认为,中风用药应镇舒并进、柔润肝木;虽有外感,忌用发散.
作者:韩伟锋;徐立然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补中益气汤出自<脾胃论>,方由黄芪、甘草、人参、白术、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组成.原治脾胃气虚,久泻久痢脱肛、子宫脱垂等症.笔者临床用治耳鼻喉科疑难杂症,每获良效.1 外耳道炎性肉芽肿岳某,男,39岁,1999年4月21日初诊.左耳疼痛、流血2月.查;左外耳道外上壁有1绿豆大小、表面光滑的椭圆形组织,易出血,西医诊断为炎性肉芽肿.曾服抗生素及龙胆泻肝汤无效,平素嗜食肥甘厚腻之品.诊见:面色白无华,气短乏力,汗出,口苦,心烦,小便黄,舌淡红、苔薄腻,脉沉细无力.证属脾胃虚弱,脾不化湿,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处方:黄芪30g,茯苓、党参各20g,陈皮、白术、升麻、柴胡、浙贝母、泽泻、炒黄芩、夏枯草、皂角刺各10g,每天1剂,水煎服.
作者:尹文艳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对直肠前突有效的治疗措施.方法:对32例直肠前突病人施行消痔灵注射术.结果:术后总有效率为100%,症状消失19例(59.4%),明显改善10例(31. 2%),有所改善3例(9.4%).排粪造影显示直肠前突深度较前明显变浅(P<0.01).结论:消痔灵注射术是治疗直肠前突的有效方法.
作者:向德志;江伦;张晟春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运用巨刺法(取对侧条口透承山穴)及辨经针刺配合推拿手法治疗肩周炎30例,结果痊愈21例,显效7例,有效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7%.本法取效迅速,疗效稳定,患者易于接受.
作者:温萍 刊期: 2001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Ⅱ、Ⅲ期原发性肝癌的有效方法.方法:使用肝活喜片剂(或合剂)配合肝动脉化疗栓塞(TAE)治疗Ⅱ、Ⅲ期原发性肝癌住院患者23例,观察其近期疗效和治疗后半年、1年生存率、中医症状积分变化情况以及毒副反应.结果: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11例,稳定6例,进展4例,总有效率为56.5%(13/23):治疗后半年生存率为69.6%(16/23),治疗后1年生存率为60.9%(14/23).中医症状积分从平均32.3下降到16.5,仅有少数患者有一过性轻度恶心呕吐或一过性谷丙转氨酶升高.结论:肝活喜配合TAE确能延长Ⅱ、Ⅲ期原发性肝癌患者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并能明显减轻栓塞后综合征的症状和持续时间.
作者:宋杰;徐毅;龙建安;高建华;汤启勋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观察237例恶性肿瘤患者急诊多以呼吸困难、发热、癌痛、颅内高压症、出血、食欲不振-恶病质综合征等就诊.经及时恰当的治疗可以缓解病情,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降低死亡率.通过对急诊科恶性忡瘤的就诊特点及相关治疗措施分析,探讨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对策.
作者:周红;罗翌;刘涛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对老年疾病病机和治疗原则进行探讨,认为老年人生理机能衰退,代谢产物蓄积化生痰浊、痰瘀等内生实邪,实邪又导致疾病发生.治疗应补泻兼施,以扶正为主,祛邪为辅.
作者:黄芝蓉;黄继荣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冯兴华教授认为纤维肌痛综合征属痹证之周痹、气痹,多因情志失调,肝气郁结,气血不畅,脉络瘀滞而发病.治以舒肝解郁通痹,用丹栀逍遥散加香附治疗,疗效显著.
作者:杨同广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笔者自1992年以来,用自拟化瘀止痛散治疗偏头痛36例,收到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36例,其中男2例,女34例.年龄为36-64岁.病程为6月-12年.诊断标准:按头痛分类累计:普通偏头痛26例,典型偏头痛6例,眼肌麻痹型偏头痛1例,儿童期良性发作性眩晕1例,偏头痛持续状态2例.有长期反复发作的头痛史,间歇期一切正常,其中2例有阳性家族史,并排除其他疾病,符合偏头痛之诊断.
作者:邓耘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王某,女,45岁,2000年9月13日初诊.因心前区闷痛2月余,加重伴心悸3天入院.入院时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动过速,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ST段及T波改变.查体:T 37℃,R 20次/分,口唇微绀,心率106次/分,律不齐.血流变检查示:血浆粘稠度增高;甘油三酯增高.诊断为冠心病.予刺五加注射液加10%GS 200ml静滴,速度50滴/分钟.于输液10分钟突然出现心慌气短,呼吸困难,烦躁,面色苍白,口唇紫绀,汗出肢冷,BP 10/6 kPa.考虑为输刺五加注射液引起的过敏性休克.立即停止输液,并给予肾上腺素1mg肌注,静推地塞米松10mg,面色转红,血压回升至17/12kPa,仍喘促,呼吸困难.静推氨茶碱0.25g,并吸氧.10分钟后诸症缓解,但精神不振,静推生脉针20ml,后症状稳定.
作者:王兆荣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笔者近年来运用自拟紫草饮合复方蛇脂软膏治疗婴儿湿疹28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患儿28例,全部是门诊病例.男18例,女10例,年龄小1月,大1岁9月,病程1月-1年,病例皮损均累及头面部,皮肤有红斑、水肿、丘疹、水疱、糜烂面,潮湿、渗出,结成大小不等痂皮.10例严重患儿整个头面部泛发皮疹,潮湿、渗出;轻者12例,仅见于面部有散在红斑,上肢、颈部有少量丘疹出现.
作者:史新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我们自1995-1999年自拟活血散瘀通经汤治疗附件包块28例,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28例均为本科就诊或由妇科转来患者.年龄大46岁,小22岁,平均26.17岁;病程长3年2月,短2月半.均为已婚女性.28例均在本院或他院作腹部B超检查确诊为附件包块.其中一侧有包块19例,双侧有包块9例;囊性包块10例,囊实性包块18例.
作者:陈友香;张华玉;张莹雯 刊期: 2001年第03期
黄芪为补气升阳之品,甘而不腻,温而不燥.顺之以法,则攻可扶正;用之失度,则补能益疾.今择黄芪误用致病案例2则,以戒世人.1 黄芪致吐案某男,11岁,1995年4月15日初诊.患者患肾炎已有2年,尿蛋白持续在(++-+++)之间.诊见:神疲乏力,口淡乏味,腰膝软,舌淡、苔薄,脉沉细,证属脾肾两虚.以四君子汤加鹿衔草、炒杜仲、怀牛膝、益母草、白花蛇舌草治之.服4剂后患者精神改善,饮食增进.于方中加黄芪20g,以助四君之力.不料1剂人腹,患儿反觉腹胀纳减,2剂后脘腹胀甚,纳呆,继则呕吐频作.急去黄芪,于方中加木香5g,诸症渐平.
作者:曾伟刚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笔者近年来临床运用自拟排石通淋汤治疗泌尿系结石102例,疗效满意,并设服用排石冲剂5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治疗组102例中男66例,女36例;年龄小20岁,大65岁;病程短1天,长8年;肾结石17例,输尿管结石38例,膀胱结石15例,肾、输尿管混合结石32例;结石直径在1.0cm以上者50例,1.0cm以下者52例.对照组50例中男31例,女19例;年龄小19岁,大66岁;病程短1天,长为9年;肾结石10例,输尿管结石19例,膀胱结石10例,肾、输尿管混合结石11例;结石直径在1.0cm以上者24例,1.0cm以下者26例.2组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作者:丁峰平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观察纯中药制剂三白草洗剂治疗妇科湿热带下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00例湿热带下病患者采用局部用药方法,用药第3、7天及停药3天后进行随诊,并与78例使用肤阴洁洗剂治疗作对照.结果:2组疗效比较,治疗后积分、痊愈率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结论:三白草洗剂是治疗湿热带下病较理想的纯中药制剂.
作者:王叶茗;覃秋萍;周丽嫦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笔者自1998年7月-2000年7月用单味大黄煎水治疗顽固性高热,疗效颇好,介绍如下.方药组成与用法生大黄10g,水煎至沸后即取汁当茶频饮,得稀大便每天2-3次即止.病案举例何某,女,61岁.高热,T 40℃,咳嗽咯黄痰,痰少,伴微恶风寒,身体痛不适,纳差,睡眠不好,小便畅,大便2天未解.入院检查:T 39℃,面色潮红,咽红,扁桃体无肿大,双肺呼吸音增粗,未闻及干湿啰音,肌肤扪之灼手,舌质红、苔薄黄,脉数.余未见异常.诊断:咳嗽(风热犯肺型).入院后予先锋霉素V、氟哌酸静脉滴注抗感染,中药以银翘白虎汤加减.治疗2天,咳嗽咯痰较前好转,但高热不退,T 39.5℃-40℃,大便仍未解.经肌注退热针、物理降温,体温仍不降.舌红、苔黄糙,脉数.即拟生大黄10g,水煎至沸,取汁300ml,少量频饮.服1剂,当天下午3时许解大便,共3次,量多质稀,即嘱停服.患者自觉热退神清气爽,T 37.5℃,当晚10时T 36.5℃,2天无复热,痊愈出院.
作者:李玉梅;陈晓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中药精制颗粒与传统饮片的疗效差异.方法:选取120例寒湿阻络型痹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用中药精制颗粒和传统饮片组成的祛痹汤治疗.结果:2组的总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精制颗粒组临床治愈率稍高于饮片组.结论:中药精制颗粒疗效满意,使用方便.
作者:戚操其;黄瓦炎;梁奕荣;向爱民;黄运通;黄英俊 刊期: 2001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