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62例

余涛;黄宗文;于迎春;杨定芳;张颖;蒋俊明

关键词:胰腺炎, 中西医结合疗法, 下法, 急性病
摘要: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62例,早期中医辨证治以釜底抽薪,急下存阴法,结果非手术治愈50例,占80.6%;中转手术治愈6例,占9.7%,共治愈56例,占90.3%;死亡6例,占9.7%.
新中医杂志相关文献
  • 中药浸膏颗粒剂治疗流行性角、结膜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中药浸膏颗粒剂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应用中药浸膏颗粒剂配合外用药治疗流行性角、结膜炎,并与单纯外用药治疗相比较.结果:2组均全部治愈,但2组在治愈时间长短上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中药浸膏颗粒剂对治疗本病可以减轻症状,缩短疗程,并具有服用方便、节省药物的特点.

    作者:许伟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补中益气汤加大黄治疗小儿肠道二重感染21例

    笔者运用补中益气汤加大黄治疗小儿肠道二重感染21例,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病例共21例,其中男12例,女9例;年龄<1岁3例,1-3岁10例,4-5岁8例;病程短20天,长71天.诊断标准:①原发腹泻史迁延不愈;②长期或不规则运用广谱抗生素;③粪检发现真菌生长.

    作者:康敏宣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老年病虚实夹杂病机及证治特点探讨

    对老年疾病病机和治疗原则进行探讨,认为老年人生理机能衰退,代谢产物蓄积化生痰浊、痰瘀等内生实邪,实邪又导致疾病发生.治疗应补泻兼施,以扶正为主,祛邪为辅.

    作者:黄芝蓉;黄继荣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针刺配合推拿治疗肩周炎30例临床观察

    运用巨刺法(取对侧条口透承山穴)及辨经针刺配合推拿手法治疗肩周炎30例,结果痊愈21例,显效7例,有效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7%.本法取效迅速,疗效稳定,患者易于接受.

    作者:温萍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消粘散袋泡剂改善高血压病甲襞微循环障碍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中药复方消粘散袋泡剂对高血压病甲襞微循环障碍的治疗作用.方法:在基础降压药治疗的同时,治疗组加服消粘散袋泡剂,对照组服用阿斯匹林片,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甲襞微循环变化.结果:治疗组患者甲襞微循环检测指标明显改善,总有效率为92.4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20%.结论:消粘散袋泡剂有改善高血压病甲襞微循环障碍的作用,进而提高对本病的治疗效果.

    作者:李忠业;安辉;杜兰庆;彭继辉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紫草饮合复方蛇脂软膏治疗婴儿湿疹28例

    笔者近年来运用自拟紫草饮合复方蛇脂软膏治疗婴儿湿疹28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患儿28例,全部是门诊病例.男18例,女10例,年龄小1月,大1岁9月,病程1月-1年,病例皮损均累及头面部,皮肤有红斑、水肿、丘疹、水疱、糜烂面,潮湿、渗出,结成大小不等痂皮.10例严重患儿整个头面部泛发皮疹,潮湿、渗出;轻者12例,仅见于面部有散在红斑,上肢、颈部有少量丘疹出现.

    作者:史新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痔清冲剂治疗痔疮150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协定处方痔清冲剂治疗痔疮的临床疗效.方法:用痔清冲剂内服,并与槐角丸对照.结果:对各种不同痔的临床疗效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均P<0.01);对出血、肿胀、疼痛、瘙痒、坠胀、脱出等症状的改善,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痔清冲剂具有活血止血、化瘀散结、消肿止痛、凉血解毒等功效,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中药新制剂.

    作者:王兰英;张鹤鸣;曾志为;蔡越秀;周孟秋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黄芪误用案例2则

    黄芪为补气升阳之品,甘而不腻,温而不燥.顺之以法,则攻可扶正;用之失度,则补能益疾.今择黄芪误用致病案例2则,以戒世人.1 黄芪致吐案某男,11岁,1995年4月15日初诊.患者患肾炎已有2年,尿蛋白持续在(++-+++)之间.诊见:神疲乏力,口淡乏味,腰膝软,舌淡、苔薄,脉沉细,证属脾肾两虚.以四君子汤加鹿衔草、炒杜仲、怀牛膝、益母草、白花蛇舌草治之.服4剂后患者精神改善,饮食增进.于方中加黄芪20g,以助四君之力.不料1剂人腹,患儿反觉腹胀纳减,2剂后脘腹胀甚,纳呆,继则呕吐频作.急去黄芪,于方中加木香5g,诸症渐平.

    作者:曾伟刚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精制颗粒与传统饮片治疗痹病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中药精制颗粒与传统饮片的疗效差异.方法:选取120例寒湿阻络型痹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用中药精制颗粒和传统饮片组成的祛痹汤治疗.结果:2组的总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精制颗粒组临床治愈率稍高于饮片组.结论:中药精制颗粒疗效满意,使用方便.

    作者:戚操其;黄瓦炎;梁奕荣;向爱民;黄运通;黄英俊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脂肪肝44例临床观察

    应用中药合多酶片治疗脂肪肝患者44例,与对照组(多酶片组)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作者:赵喜连;周荣峰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单味大黄治疗顽固性高热

    笔者自1998年7月-2000年7月用单味大黄煎水治疗顽固性高热,疗效颇好,介绍如下.方药组成与用法生大黄10g,水煎至沸后即取汁当茶频饮,得稀大便每天2-3次即止.病案举例何某,女,61岁.高热,T 40℃,咳嗽咯黄痰,痰少,伴微恶风寒,身体痛不适,纳差,睡眠不好,小便畅,大便2天未解.入院检查:T 39℃,面色潮红,咽红,扁桃体无肿大,双肺呼吸音增粗,未闻及干湿啰音,肌肤扪之灼手,舌质红、苔薄黄,脉数.余未见异常.诊断:咳嗽(风热犯肺型).入院后予先锋霉素V、氟哌酸静脉滴注抗感染,中药以银翘白虎汤加减.治疗2天,咳嗽咯痰较前好转,但高热不退,T 39.5℃-40℃,大便仍未解.经肌注退热针、物理降温,体温仍不降.舌红、苔黄糙,脉数.即拟生大黄10g,水煎至沸,取汁300ml,少量频饮.服1剂,当天下午3时许解大便,共3次,量多质稀,即嘱停服.患者自觉热退神清气爽,T 37.5℃,当晚10时T 36.5℃,2天无复热,痊愈出院.

    作者:李玉梅;陈晓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三黄草汤治疗盆腔炎52例

    笔者用自拟三黄草汤内服、坐浴,治疗急、慢性盆腔炎52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52例均系门诊病人,均经B超探查排除盆腔恶性肿瘤、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疾患.年龄大51岁,小24岁,30岁以上38例,30岁以下14例.已婚49例,未婚3例.急性发作18例,慢性发作34例;病程短15天,长2年;用药少10剂,多25剂,平均用药20剂.

    作者:韩久霞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排石通淋汤治疗泌尿系结石102例

    笔者近年来临床运用自拟排石通淋汤治疗泌尿系结石102例,疗效满意,并设服用排石冲剂5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治疗组102例中男66例,女36例;年龄小20岁,大65岁;病程短1天,长8年;肾结石17例,输尿管结石38例,膀胱结石15例,肾、输尿管混合结石32例;结石直径在1.0cm以上者50例,1.0cm以下者52例.对照组50例中男31例,女19例;年龄小19岁,大66岁;病程短1天,长为9年;肾结石10例,输尿管结石19例,膀胱结石10例,肾、输尿管混合结石11例;结石直径在1.0cm以上者24例,1.0cm以下者26例.2组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作者:丁峰平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葛根素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62例

    应用葛根素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VBIV)62例,并与复方丹参注射液对照组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10%,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尤其在治疗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合并高血压患者和颈部肌肉劳损患者,疗效较满意.提示葛根素注射液具有改善颈部血液循环、增加脑血流量及降压的作用,有利于预防和减少脑梗塞的发生.

    作者:唐芸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张锡纯论治中风病用药特色探讨

    论述了张锡纯善用黄芪、牛膝、赭石、龙骨、牡蛎治疗类中风的经验;同时张氏认为,中风用药应镇舒并进、柔润肝木;虽有外感,忌用发散.

    作者:韩伟锋;徐立然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加味还少丹治疗老年性痴呆30例

    笔者运用加味还少丹治疗老年性痴呆,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共选人病例50例,均为轻、中度痴呆患者,严重痴呆者不入选.全部病例按分层分组方法以3:2比例分成还少丹颗粒剂治疗组30例,喜得镇对照组20例.治疗组中男26例,女4例;年龄61-78岁,平均(68.6±11.2)岁;脑血管痴呆28例,阿茨海默病2例;中度痴呆19例,轻度痴呆11例.对照组中男17例,女3例;年龄60-79岁,平均(69.2±12.4)岁;脑血管痴呆19例,阿茨海默病1例;中度痴呆12例,轻度呆痴8例.2组性别、年龄、病种及痴呆程度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作者:李爱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桂甘龙牡汤新用

    桂甘龙牡汤出自<伤寒论>,由桂枝、龙骨、牡蛎、炙甘草组成.具有补益心阳,潜镇安神功效,主治心阳虚所致烦躁不安等症.笔者临证以此方治疗多种病症,疗效显著,现举例如下.1 内伤发热李某,女,40岁,1997年9月4日初诊.腰部剧痛2天,高热,恶寒,躯干、四肢泛发皮疹1天收入院.4天前,左手中指甲沟感染化脓.查血:WBC 26.2×109/L,N 0.76,L 0.12,M 0.12.诊断:脓毒血症.予大剂量抗生素抗炎及对症治疗2周,复查血常规恢复正常,各症消失,惟仍不规则发热近1周,体温高达40℃,予以清虚热中药及激素、抗生素治疗无效而来诊.诊见:面色晦暗,发热微恶寒,肢冷,自汗,烦躁,舌淡红、苔白滑,脉细数无力.证属心阳不振,营虚卫弱.治宜温壮心阳,调和营卫.方拟桂甘龙牡汤加减.处方:桂枝、当归、柴胡各10g,龙骨、牡蛎(均先煎)各30g,大枣、炙甘草各6g.每天1剂,水煎服,连服2剂,第3天热退,为巩固疗效,服2剂巩固.

    作者:梁文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醒脑冲剂治疗老年期痴呆的临床研究

    对90例老年期痴呆患者采用分组治疗方法,醒脑冲剂治疗组60例(AD病32例,VD病28例),脑复康对照组30例(AD病17例,VD病13例).治疗结果显示醒脑冲剂治疗组治疗AD病总有效率84.4%,治疗VD病总有效率92.9%,与脑复康对照组相比,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醒脑冲剂对老年期痴呆的智力下降和精神行为障碍等相关症状改善率,以及CCSE、FAQ积分评分,也均优于脑复康对照组(P<0.05或P<0.01).

    作者:颜乾麟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验案2则

    1 反流性食管炎曹某,女,42岁,1997年8月14日初诊.患者喉中经常有异物感,噎气,胸骨后不适,胸闷,烧灼感,经某医院胃镜检查:贲门口糜烂、食道中下段充血水肿、血管网不清晰、食道中下段糜烂覆苔.诊断:反流性食道炎.曾服中西药罔效.诊见:形体瘦弱,面色无华,精神抑郁,心神不宁,胸骨后烧灼性疼痛,有时放射到背部及咽喉,口苦而干,眩晕头胀,烦躁易怒,胸胁胀痛,舌苔薄白而黄,脉弦滑数.诊为郁证.证属肝郁脾虚,肝脾失和,脾虚湿盛,脾胃升降失调.治宜疏肝理气,健脾渗湿,和胃降逆.拟柴胡疏肝散合平胃散化裁.处方:柴胡、厚朴、苍术、白芍、枳实、川芎、法半夏、桔梗、苦杏仁各10g,陈皮、黄连、白豆蔻各6g,薏苡仁15g.5剂,每天1剂,水煎服.复诊:自觉症状明显好转,噫气、喉中梗阻、胸骨后烧灼性疼痛症减.续进5剂,症状消失.患者素体脾虚,为巩固疗效,拟归脾汤调理.处方:黄芪20g,党参、龙眼肉、白术、当归、茯神、酸枣仁各10g,甘草、木香各5g,生姜3片,大枣5枚.每天1剂,水煎服,连服30剂.胃镜复查:贲门口粘膜光滑,食道粘膜光滑,血管网清晰.随访2年未见复发.

    作者:曹泰安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糖尿病合并背痈的中医辨治体会

    糖尿病合并背痈是糖尿病并发症,因其虚实转变过程常较短暂,在辨证论治中当仔细辨别虚实,一般分为实证和虚证两大类,具体分为热毒炽盛、热盛津伤、阴虚热盛、气血不足热毒壅滞、气阴两虚5型.

    作者:廖蔚茜;林春阳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新中医杂志

新中医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广州中医药大学 中华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