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蔚茜;林春阳
黄芪为补气升阳之品,甘而不腻,温而不燥.顺之以法,则攻可扶正;用之失度,则补能益疾.今择黄芪误用致病案例2则,以戒世人.1 黄芪致吐案某男,11岁,1995年4月15日初诊.患者患肾炎已有2年,尿蛋白持续在(++-+++)之间.诊见:神疲乏力,口淡乏味,腰膝软,舌淡、苔薄,脉沉细,证属脾肾两虚.以四君子汤加鹿衔草、炒杜仲、怀牛膝、益母草、白花蛇舌草治之.服4剂后患者精神改善,饮食增进.于方中加黄芪20g,以助四君之力.不料1剂人腹,患儿反觉腹胀纳减,2剂后脘腹胀甚,纳呆,继则呕吐频作.急去黄芪,于方中加木香5g,诸症渐平.
作者:曾伟刚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对90例老年期痴呆患者采用分组治疗方法,醒脑冲剂治疗组60例(AD病32例,VD病28例),脑复康对照组30例(AD病17例,VD病13例).治疗结果显示醒脑冲剂治疗组治疗AD病总有效率84.4%,治疗VD病总有效率92.9%,与脑复康对照组相比,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醒脑冲剂对老年期痴呆的智力下降和精神行为障碍等相关症状改善率,以及CCSE、FAQ积分评分,也均优于脑复康对照组(P<0.05或P<0.01).
作者:颜乾麟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中药精制颗粒与传统饮片的疗效差异.方法:选取120例寒湿阻络型痹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用中药精制颗粒和传统饮片组成的祛痹汤治疗.结果:2组的总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精制颗粒组临床治愈率稍高于饮片组.结论:中药精制颗粒疗效满意,使用方便.
作者:戚操其;黄瓦炎;梁奕荣;向爱民;黄运通;黄英俊 刊期: 2001年第03期
采用随机对照研究药氧针综合疗法治疗脑梗塞,220例随机分成药氧针综合疗法治疗组(简称治疗组)134例,低分子右旋糖酐组(以下简称对照组)86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8%,对照组为61.6%,2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01).
作者:贾伟华;杨涛;张正友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笔者运用补中益气汤加大黄治疗小儿肠道二重感染21例,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病例共21例,其中男12例,女9例;年龄<1岁3例,1-3岁10例,4-5岁8例;病程短20天,长71天.诊断标准:①原发腹泻史迁延不愈;②长期或不规则运用广谱抗生素;③粪检发现真菌生长.
作者:康敏宣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Ⅱ、Ⅲ期原发性肝癌的有效方法.方法:使用肝活喜片剂(或合剂)配合肝动脉化疗栓塞(TAE)治疗Ⅱ、Ⅲ期原发性肝癌住院患者23例,观察其近期疗效和治疗后半年、1年生存率、中医症状积分变化情况以及毒副反应.结果: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11例,稳定6例,进展4例,总有效率为56.5%(13/23):治疗后半年生存率为69.6%(16/23),治疗后1年生存率为60.9%(14/23).中医症状积分从平均32.3下降到16.5,仅有少数患者有一过性轻度恶心呕吐或一过性谷丙转氨酶升高.结论:肝活喜配合TAE确能延长Ⅱ、Ⅲ期原发性肝癌患者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并能明显减轻栓塞后综合征的症状和持续时间.
作者:宋杰;徐毅;龙建安;高建华;汤启勋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观察中药浸膏颗粒剂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应用中药浸膏颗粒剂配合外用药治疗流行性角、结膜炎,并与单纯外用药治疗相比较.结果:2组均全部治愈,但2组在治愈时间长短上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中药浸膏颗粒剂对治疗本病可以减轻症状,缩短疗程,并具有服用方便、节省药物的特点.
作者:许伟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补中益气汤出自<脾胃论>,方由黄芪、甘草、人参、白术、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组成.原治脾胃气虚,久泻久痢脱肛、子宫脱垂等症.笔者临床用治耳鼻喉科疑难杂症,每获良效.1 外耳道炎性肉芽肿岳某,男,39岁,1999年4月21日初诊.左耳疼痛、流血2月.查;左外耳道外上壁有1绿豆大小、表面光滑的椭圆形组织,易出血,西医诊断为炎性肉芽肿.曾服抗生素及龙胆泻肝汤无效,平素嗜食肥甘厚腻之品.诊见:面色白无华,气短乏力,汗出,口苦,心烦,小便黄,舌淡红、苔薄腻,脉沉细无力.证属脾胃虚弱,脾不化湿,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处方:黄芪30g,茯苓、党参各20g,陈皮、白术、升麻、柴胡、浙贝母、泽泻、炒黄芩、夏枯草、皂角刺各10g,每天1剂,水煎服.
作者:尹文艳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冯兴华教授认为纤维肌痛综合征属痹证之周痹、气痹,多因情志失调,肝气郁结,气血不畅,脉络瘀滞而发病.治以舒肝解郁通痹,用丹栀逍遥散加香附治疗,疗效显著.
作者:杨同广 刊期: 2001年第03期
郑绍周教授善于采用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方法辨别头痛病因,按照头痛部位推断所属经脉,然后遣方用药.文章介绍郑教授辨治气虚、风痰、肝经风热头痛的验案,从中可窥其辨证用药心得.
作者:金杰;赵铎;陈海燕 刊期: 2001年第03期
陈某,女,46岁,教师,1998年5月22日初诊.颈项疼痛1月,伴头痛、精神不振.患者曾到某市医院就诊,该院X线摄片示:颈椎生理弯曲变直,C3-6椎体前后缘明显骨刺形成.诊断为颈椎病.服中药(不详)和芬必得、消炎痛及康宁克通肌注等,疗效不佳,遂来我院诊治.诊见:患者颈部疼痛,伴头痛,精神不振,舌淡、苔薄,脉弦.检查颈部:颈肌较紧张,C2-6棘突(+),颈韧带硬化,有弹响声,椎间孔压缩试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拟诊为颈椎病.予蠲痹汤加味.处方:羌活、姜黄、赤芍、防风各15g,当归、黄芪、葛根、延胡索各10g,川芎、炙甘草各6g.
作者:李健生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笔者自1992年以来,用自拟化瘀止痛散治疗偏头痛36例,收到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36例,其中男2例,女34例.年龄为36-64岁.病程为6月-12年.诊断标准:按头痛分类累计:普通偏头痛26例,典型偏头痛6例,眼肌麻痹型偏头痛1例,儿童期良性发作性眩晕1例,偏头痛持续状态2例.有长期反复发作的头痛史,间歇期一切正常,其中2例有阳性家族史,并排除其他疾病,符合偏头痛之诊断.
作者:邓耘 刊期: 2001年第03期
以利水化瘀方配合西药内服、胸腔穿刺抽液,治疗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64例,并设西药对照组45例比较.结果:治疗组显效55例,有效8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44%,明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本方具有预防胸膜粘连,促进胸水吸收的作用.
作者:欧炯昆;罗凯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观察237例恶性肿瘤患者急诊多以呼吸困难、发热、癌痛、颅内高压症、出血、食欲不振-恶病质综合征等就诊.经及时恰当的治疗可以缓解病情,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降低死亡率.通过对急诊科恶性忡瘤的就诊特点及相关治疗措施分析,探讨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对策.
作者:周红;罗翌;刘涛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应用透穴法治疗肩周炎30例,取穴天宗透肩贞、外关透内关、条口透承山.结果总有效率为96.7%,疗效优于对照组传统毫针疗法(80.0%),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透穴法既发挥疏通经络、活血止痛的功效,又避免了因刺激局部而导致的疗程延长,是治疗肩周炎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伍志浩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前列腺炎是中青年男性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临床上有急性与慢性、细菌性与非细菌性、特发性与非特发性的区别,其中以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多见,其临床特点是发病缓慢,病情顽固,缠绵难愈,反复发作.由于本病病因目前尚未清楚,常规治疗往往不甚理想.笔者采用熏洗疗法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取得了较好疗效.现介绍如下.
作者:黄智峰;赖海标;钟亮;高正昌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对老年疾病病机和治疗原则进行探讨,认为老年人生理机能衰退,代谢产物蓄积化生痰浊、痰瘀等内生实邪,实邪又导致疾病发生.治疗应补泻兼施,以扶正为主,祛邪为辅.
作者:黄芝蓉;黄继荣 刊期: 2001年第03期
为观察中药治疗乳腺增生疗效,采用分组对照治疗.治疗组64例以自拟海丝枳芍贝母汤为基础方,随辨证分型加减用药;对照组24例以乳癖消、天冬素、维生素E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59例,好转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40%;对照组治愈7例,好转12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79.17%.2组总有效率和治愈率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均P<0.01).认为本病的发病与情志有关.其主要病机是肝气郁结,气血不畅,肝络失和,痰气互结.治宜理气活血,化痰软坚.海丝枳芍贝母汤对治疗本病有较好疗效.
作者:尹小青;钟华绣;杨艳 刊期: 2001年第03期
1 反流性食管炎曹某,女,42岁,1997年8月14日初诊.患者喉中经常有异物感,噎气,胸骨后不适,胸闷,烧灼感,经某医院胃镜检查:贲门口糜烂、食道中下段充血水肿、血管网不清晰、食道中下段糜烂覆苔.诊断:反流性食道炎.曾服中西药罔效.诊见:形体瘦弱,面色无华,精神抑郁,心神不宁,胸骨后烧灼性疼痛,有时放射到背部及咽喉,口苦而干,眩晕头胀,烦躁易怒,胸胁胀痛,舌苔薄白而黄,脉弦滑数.诊为郁证.证属肝郁脾虚,肝脾失和,脾虚湿盛,脾胃升降失调.治宜疏肝理气,健脾渗湿,和胃降逆.拟柴胡疏肝散合平胃散化裁.处方:柴胡、厚朴、苍术、白芍、枳实、川芎、法半夏、桔梗、苦杏仁各10g,陈皮、黄连、白豆蔻各6g,薏苡仁15g.5剂,每天1剂,水煎服.复诊:自觉症状明显好转,噫气、喉中梗阻、胸骨后烧灼性疼痛症减.续进5剂,症状消失.患者素体脾虚,为巩固疗效,拟归脾汤调理.处方:黄芪20g,党参、龙眼肉、白术、当归、茯神、酸枣仁各10g,甘草、木香各5g,生姜3片,大枣5枚.每天1剂,水煎服,连服30剂.胃镜复查:贲门口粘膜光滑,食道粘膜光滑,血管网清晰.随访2年未见复发.
作者:曹泰安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观察纯中药制剂三白草洗剂治疗妇科湿热带下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00例湿热带下病患者采用局部用药方法,用药第3、7天及停药3天后进行随诊,并与78例使用肤阴洁洗剂治疗作对照.结果:2组疗效比较,治疗后积分、痊愈率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结论:三白草洗剂是治疗湿热带下病较理想的纯中药制剂.
作者:王叶茗;覃秋萍;周丽嫦 刊期: 2001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