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淑瑜;肖雪;罗朵生;朴胜华;郭姣
目的:对枸杞子的煎煮方法进行考察,找出佳煎煮工艺.方法:选用L9(34)正交试验优选了加水量、煎煮次数和煎煮时间;选用甜菜碱、多糖含量及收膏率、正丁醇浸出物为评价指标进行加权评价.结果:煎煮工艺条件优选为:枸杞子药材100 g,分别加水10、7、7倍,煎煮3次,煎煮时间分别为60、50、50 min;按以上优化工艺进行3次验证试验,结果甜菜碱的提取转移率为89.3%;多糖的提取转移率为96.2%,表明该工艺稳定可行.结论:通过对枸杞子的煎煮工艺研究,提供了对枸杞子煎煮的优方法.
作者:张亚洲;杨秀明;代作坤;陈敏;黄璐琦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研究广金钱草化学诱变植株产量和质量的差异,筛选优良变异株.方法:采用迭氮钠(NaN3)、甲基磺酸乙酯(EMS)和秋水仙素进行广金钱草种子的化学诱变处理,紫外分光光度法和HPLC法测定总黄酮、多糖和夏佛塔苷含量.结果:V-2、V-3、V-5、V-7、V-8、V-9、V-13诱变株的单株产量和三种化学成分含量均明显高于CK,单株产量是CK的1.42~1.80倍,总黄酮含量是CK的1.02~2.28倍,多糖含量是CK的1.20~1.89倍,夏佛塔苷含量是CK的1.12~1.61倍.结论:V-2、V-3、V-5、V-7、V-8、V-9、V-13诱变株具有优质高产的潜能.
作者:唐晓敏;程轩轩;张春荣;梅凌峰;杨全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对黄伞脂溶性成分进行萃取并利用GC-MS联用技术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正交试验方法,以萃取温度、萃取压力、萃取时间及夹带剂浓度为考察因素,以黄伞脂溶性成分得率为指标,确定黄伞的超临界CO2萃取佳提取工艺.利用GC-MS技术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采用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其百分含量.结果:超临界CO2萃取黄伞脂溶性成分的佳工艺条件为:萃取温度40℃,萃取压力30 MPa,夹带剂乙醇浓度95%,萃取时间2h.此试验条件下,黄伞脂溶性成分的得率为1.43%.利用GC-MS技术,从黄伞萃取物中共鉴定出35种化合物,其中组分含量较高的依次为:1-异丙烯基-3-丙烯基环戊烷(35.96%)、反式-1,2-双(1-甲基乙烯基)-环丁烷(17.99%)、石竹烯(11.31%),这几个成分占黄伞脂溶性成分总量的65.26%.结论:用超临界CO2提取可较好的获得黄伞脂溶性成分.
作者:高艳霞;吴从平;孙继政;洒荣波;唐瑜菁;张俊丽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优选出健脾通腑颗粒的佳提取工艺.方法:采用药效筛选的方法,以小鼠小肠炭末推进率为指标,初步筛选制备工艺;采用单因素考察,以挥发油提取量为指标,以加水倍量、浸泡时间、提取次数为因素筛选提油工艺;采用单因素考察和正交试验法,以芍药苷提取率和固形物得率为指标,以提取次数、提取时间、加水倍量为考察因素优化提取工艺并进行验证试验.结果:佳提取工艺为:枳壳、陈皮、柴胡和白术加10倍量水蒸馏提取挥发油6h,药液备用;药渣与其余药材一起,提取3次,第一次加8倍量水,第二、三次分别加6倍量水,每次提取2h,滤过,合并滤液,加入提油后的药液.结论:该提取工艺相对较优,可作为健脾通腑颗粒的提取方法.
作者:钟如帆;唐洪梅;刘媛;祝赫;石玉莹;吴映秀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制备金合欢素聚乳酸纳米粒,研究其在SD大鼠体内的药动学情况.方法:以聚乳酸为载体,采用改良的自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金合欢素聚乳酸纳米粒,并对其粒径、Zeta电位和体外释放进行表征.以金合欢素混悬液为对照组,进行SD大鼠口服金合欢素聚乳酸纳米粒的体内药动学研究.结果:金合欢素聚乳酸纳米粒包封率为(81.43±1.27)%,载药量为(6.08±0.32)%;平均粒径为(213.62±3.89)nm;Zeta电位为(-33.16±0.17)mV;并且体外溶出试验表明其具有明显的缓释特征.体内药动学研究结果表明,金合欢素聚乳酸纳米粒的相对生物利用度提高了2.28倍.结论:聚乳酸纳米粒可显著改善金合欢素的药动学行为,提高了口服吸收生物利用度.
作者:胡瑞瑞;王利;张红芹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研究缬草中的木脂素类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各种色谱方法分离纯化,通过理化常数测定和光谱分析鉴定木脂素类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缬草20%和40%乙醇洗脱部位中分离并鉴定了10个木脂素类化合物,分别为:(+)-环橄榄树脂素-6-O-β-D-吡喃葡萄糖苷(1)、(+)-环橄榄树脂素-9-O-β-D-吡喃葡萄糖苷(2)、(+)-环橄榄树脂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3)、(+)-异落叶松脂素-9-O-β-D-吡喃葡萄糖苷(4)、(+)-异落叶松脂素-9-O-α-L-吡喃鼠李糖苷(5)、lanicepside A(6)、(-)-左旋马尾松树脂醇-3α-O-β-D-吡喃葡萄糖苷(7)、(+)-右旋马尾松树脂醇-3a-O-β-D-吡喃葡萄糖苷(8)、negundin B-6-O-β-D-glucopyranoside(9)、6-dehydroxyl-4'-methoxy-negundin B-3α-O-β-D-glucopyranoside (10).结论:其中,化合物2~5、7~ 10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作者:左月明;王亚芳;张忠立;严欢;徐元利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为充分利用紫茎泽兰,缓解其外来物种入侵问题,本实验对紫茎泽兰进行抗肝癌活性评价,并对活性部位的毒性与抗肝癌机制进行研究.方法:运用M TT法、流式细胞术与免疫印迹法等分析紫茎泽兰各提取部位抗肝癌活性及活性部位抗肝癌机制.结果:紫茎泽兰乙酸乙酯部位具有良好的抗肝癌活性,能引起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与PARP的活化,从而诱导肝癌细胞凋亡,但对正常肝细胞影响较小.结论:紫茎泽兰乙酸乙酯部位能通过激活线粒体凋亡通路发挥抗肝癌活性,具有极大的开发应用潜力.
作者:陈豪;杨洁;杨新洲;李余钊;周蓓;袁经权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为了揭示沙氏鹿茸草种子萌发适宜条件,为沙氏鹿茸草人工栽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当年沙氏鹿茸草种子为材料,研究不同赤霉素浓度(0、100、200、400、600、800、1 000和1 500 mg/L)和发芽温度(20℃恒温、25℃恒温和30℃/20℃变温)对其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等萌发特性的影响.结果:沙氏鹿茸草采收一个月内在无赤霉素条件下发芽率亦可达到86%.赤霉素浓度和温度对沙氏鹿茸草种子萌发存在显著作用,除发芽率外,温度对其他萌发参数的影响大于赤霉素浓度.800 mg/L赤霉素+25℃处理的种子萌发时滞和平均萌发历期短,且发芽率、发芽势、萌发指数、发芽值和峰值高.结论:沙氏鹿茸草种子在一个月内不存在休眠现象;种子在800 mg/L赤霉素浸泡24h后25℃条件下发芽快、发芽率高、出苗整齐,可为优化播种育苗技术提供依据.
作者:陈艺芳;郭巧生;朱再标;陈兰兰;唐思琪;黄志刚;文振璀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通过对人工培养北虫草与野生冬虫夏草的生药学对比研究,确定二者性状、显微、薄层鉴别要点.方法:对人工培养北虫草与野生冬虫夏草的外观性状、组织特征、粉末特征、薄层鉴别进行研究,并总结二者外观性状、显微、薄层鉴别要点.结果:人工培养北虫草与野生冬虫夏草在性状、组织显微、粉末显微、核苷类薄层特征方面各具鉴别要点,可作为二者的生药学鉴别特征.结论:该文为鉴别人工培养北虫草与野生冬虫夏草提供了生药学资料.
作者:宋健;王平;张会敏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研究连翘表面斑点特征与药材质量相关性,为连翘药材质量的评价提供一种快速、简便、有效的方法.方法:建立连翘药材HPLC指纹图谱.记录20粒连翘药材的果实长、宽、厚度、果皮厚度、斑点个数.斑点个数0~100个记为1级,100~ 200个记为2级,200个以上记为3级.统计分析连翘表面斑点分布情况、表面斑点个数与连翘苷、连翘酯苷A含量的相关性.结果:斑点密集组的连翘苷、连翘酯苷A含量明显高于斑点散布组(P<0.05).以连翘苷、连翘酯苷A含量为研究对象,利用Fisher判别法,分析了其与连翘药材斑点密集情况的相关性,判别正确率>90%.发现斑点数目2、3级连翘酯苷A的含量有高于1级的趋势,而连翘苷含量有低于1级的趋势.结论:连翘表面斑点特征与药材质量有一定的相关性,但量化关系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作者:冯帅;耿燕楠;李峰;刘杨;刘辰;王晓燕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枸杞多糖对人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抗逆境能力的影响.方法:将干细胞分为对照组、枸杞多糖对照组、脂多糖/双氧水或CC14处理组及枸杞多糖保护组,通过细胞活性检测、凋亡检测和Caspase活性检测等考察细胞损伤的变化.结果:枸杞多糖能有效缓解脂多糖/双氧水或CCl4诱导的细胞损伤,包括恢复细胞活力,减少细胞凋亡比例及降低Caspase-3/7/8的活性(P<0.05~P<0.001).结论:枸杞多糖可通过恢复细胞活力和减少凋亡有效保护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抗逆境压力.
作者:李静静;杨丽丽;张金宏;郝向峰;肖佳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采用中药特征图谱技术对新疆地区11个不同产地两色金鸡菊进行分析并建立同时测定绿原酸、黄诺马苷、栎草亭-7-O-β-D-吡喃葡萄糖苷、马里苷、黄酮奥卡宁5种化学成分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Inertsil WondaSil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A)-0.5%甲酸溶液(B),梯度洗脱;柱温:30℃;检测波长:280 nm;流速:1.0 mL/min;进样量:20 μL.结果:建立了两色金鸡菊乙醇提取物HPLC特征图谱,方法学考察结果符合相关要求,标定了13个共有峰;11批样品中有2批样品相似度<0.90,分别来自喀什乌恰县和昌吉州玛纳斯县,其余9批样品均>0.92;经对比确定5个化学成分(绿原酸、黄诺马苷、栎草亭-7-O-β-D-吡喃葡萄糖苷、马里苷、黄酮奥卡宁),并确定其含量.结论:建立的两色金鸡菊特征图谱及其中5种化学成分含量测定方法稳定、可靠,精密度高,重复性好,可为其质量控制研究提供依据.
作者:刘谢英;张玉珊;姚新成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采用HPLC法同时测定川产建曲中5种成分的含量,并初步建立其HPLC指纹图谱.方法:采用YMC-Pack ODS-A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05%磷酸溶液,梯度洗脱;检测波长:300 nm;柱温:30℃;流速:1.0 mL/min;进样量:10 μL.结果:通过12批川产建曲样品指纹图谱的比较,确定17个共有峰,,指认5个主要成分,样品S3中没食子酸、异绿原酸B、异绿原酸C的含量高,样品S12中隐绿原酸、异绿原酸A的含量高.结论:所建方法为川产建曲质量标准的制订提供了参考.
作者:郑艳萍;朱红军;秦昆明;聂小林;蔡宝昌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采用HPLC串联LTQ-Orbitrap高分辨质谱法分析萸黄连的主要化学成分.方法:采用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以0.1%甲酸水溶液(A)-乙腈(B)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采用LTQ-Orbitrap线性离子阱高分辨质谱,正离子检测模式进行扫描,根据高分辨质谱提供的分子离子峰和多级碎片的准确质量信息并结合文献对样品进行定性分析.结果:在正离子模式下,检测出萸黄连中的26种成分,鉴定出其中23种化学成分;萸黄连较黄连片增加了吴茱萸中的成分.结论:本实验可为萸黄连的质量控制及炮制机理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张潇;苗祥贞;袁炎炎;高简;张亚丽;谭鹏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利用5个DNA条形码(ITS、matK、rbcL、psb A-trnH和trnL-trnF)对3个沉香属物种白木香、马来沉香和Aquilaria crassna Pierre进行分子鉴定,为沉香属药材的种类鉴定和种间分类地位提供分子生物学依据.方法:使用改良CTAB法提取沉香属植物的总DNA,分别对5个条形码序列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与测序.序列经DNAStar软件拼接,MEGA 7.0软件比对分析及计算相关数据,基于K2P模型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各条形码序列均被成功扩增与测序,其中trnL-trnF由于含有寡核苷酸重复序列而导致测序序列质量低.ITS及matK均能提供较多遗传信息,但在系统发育树中无法准确区分白木香、马来沉香和Aquilaria crassna Pierre这3个物种,而ITS+matK的组合能准确分辨上述物种.结论:ITS+matK组合序列可以用来鉴别沉香属物种,为沉香属药材的种类鉴定和种间分类地位提供分子生物学依据.
作者:朱爽;陈闪冲;李奇威;黄晓莹;章卫民;吴光明;高晓霞 刊期: 2018年第05期
枳壳为芸香科植物酸橙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未成熟果实,常作为行气药,用于抗抑郁治疗,为著名方剂柴胡疏肝散的中药组成之一.枳壳的特征性活性成分为黄酮类成分,主要包括黄酮苷及多甲氧基黄酮.枳壳提取物主要通过调节HPA轴、促胃动力、神经保护、参与调节单胺类递质系统等途径,多层次、多靶点发挥抗抑郁作用.该文综述了近年来有关枳壳的黄酮类成分及抗抑郁作用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枳壳临床用药及抗抑郁新药研发提供理论基础和研究思路.
作者:周露;邱新建;刘莉;王东生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研究生态间作模式对丹参生物量积累及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方法:选取薄荷、紫苏及苜蓿作为间作物,采用大田小区试验,研究不同生态模式对丹参根部鲜重、干重及活性成分(隐丹参酮、丹参酮I、丹参酮ⅡA及丹酚酸B)含量的影响.结果:生态间作模式可以显著提高丹参根部生物量积累,丹参-薄荷、丹参-紫苏、丹参-苜蓿间作处理丹参根部鲜重较单作处理分别提高128.0%、92.3%和338.2%,根部干重较单作处理分别提高126.4%、99.8%和340.8%,其中丹参-苜蓿间作处理增重幅度大.间作处理后丹参中的脂溶性成分隐丹参酮、丹参酮Ⅰ和丹参酮ⅡA含量显著提高,其中丹参-薄荷间作处理丹参根中丹参酮类含量高为1.08%,较单作处理提高163.41%.结论:高效间作模式对丹参根部鲜重、干重生物量的积累及脂溶性成分含量均有明显促进作用,为丹参绿色生态种植提供一定的数据基础.
作者:刘伟;周冰谦;王晓;卢恒;郭兰萍;李奉胜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探索青藤碱对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及机制.方法:选择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2015年4月~2016年4月收治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美洛昔康加甲氨蝶呤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青藤碱干预,两组均干预2个月,对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血沉(ESR)及血清白介素-1(IL-1)、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抗CCP)水平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治疗后血清IL-1、IL-6、TNF-α及关节疼痛数、关节肿胀数、晨僵时间、VAS评分、抗CCP、RF、CRP、ESR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血清IL-10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青藤碱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可降低体内炎症因子,同时可以起到免疫抑制和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的作用.
作者:钱鑫;赵智明;张蓓蓓;张静;蔡辉;郭云柯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冰芥散穴位敷贴对肿瘤体表淋巴结转移的疗效.方法:将180例肿瘤体表淋巴结转移患者分为轻、中、重度组,每组60例,各程度组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按肿瘤科予相应放化疗治疗+冰芥散敷贴于体表淋巴结转移瘤处,对照组按肿瘤科予相应放化疗治疗.冰芥散贴片固定于阿是穴(淋巴结肿大处)和相应俞穴.每次6~8贴,24 h更换1次,6周为1个疗程,连用2个疗程.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淋巴结大小、生活质量评分等.结果:淋巴结大小方面,治疗6周,重度组中,观察组淋巴结肿大显著小于对照组(Pp<0.05);治疗12周,中度组和重度组中,观察组和对照组淋巴结肿大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KPS评分方面,重度组中,在治疗12周时观察组KPS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重度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冰芥散穴位敷贴对体表淋巴结转移瘤的重度患者疗效显著.
作者:卜俊敏;余榕键;付婷婷;黄旭晖;魏国健;王昌俊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研究毛翠雀提取物对博莱霉素(BLM)所致实验性大鼠肺纤维化的干预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6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醋酸泼尼松(3.5 mg/kg)阳性对照组及毛翠雀水提物高(4 g/kg)、中(2 g/kg)、低(1g/kg)剂量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大鼠采用气管内一次性注射盐酸博莱霉素复制肺纤维化模型,正常对照组滴注等体积生理盐水.造模后第2天开始灌胃给药,1次/d,连续14 d.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给药14d后处死大鼠,分别检测大鼠肺系数及血清羟脯氨酸(HYP)、总抗氧化能力(T-AOC)、还原性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肿瘤坏死因子(TNF-α)、生长转化因子(TGF-β1)、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4(IL-4)、白介素10(IL-10)等指标.同时取固定部位肺组织分别行HE、Masson染色,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毛翠雀提取物能显著降低肺纤维化大鼠的肺系数及血清HYP、MDA、IL-1β、TNF-α水平,升高血清GSH、T-AOC、SOD、IL-4、IL-10、TGF-β1水平(P<0.05或P<0.01),明显改善肺泡炎症和肺纤维化程度.结论:毛翠雀对博莱霉素所致实验性肺纤维化大鼠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抗氧化损伤和抑制炎症细胞的浸润活化有关.
作者:林朝展;祝晨蔯;刘方乐;顿珠;贝日·泽仁达瓦 刊期: 2018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