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本草纲目》“木绵”与岭南“木棉”的考证

彭锐;梁嘉琦

关键词:本草纲目, 木绵, 岭南药材, 木棉
摘要:该文考证了中国古代医籍对中药“木绵”的种种描述,指出古籍中的中药材“木绵”应有3种,分别为树棉、草棉和木棉.李时珍《本草纲目》所载“木绵”应包含了树棉、草棉和木棉3个品种,而当今岭南药材之“木棉”则单指木棉科木棉,不包含树棉和草棉;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所载的“似木之木绵”(即木棉科木棉)“人秋开花”应为舛误.
中药材杂志相关文献
  • 藏药裂叶独活内生真菌Cosmospora stegonsporii发酵液中的二酮哌嗪类成分研究

    目的:研究藏药裂叶独活Heracleum millefolium Diels内生真菌Cosmospora stegonsporii发酵液中的二酮哌嗪类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柱、高效液相色谱法等多种手段分离纯化,通过UV、ESI-MS、1H-NMR、13C-NMR等波谱学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内生真菌Cosmospora stegonsporii发酵液中分离得到12个二酮哌嗪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环(脯氨酸-甘氨酸)(1)、环(D-脯氨酸-L-丙氨酸)(2)、3-丙基-7-甲基-六氢吡咯[1,2-α]并吡嗪-1,4-二酮(3)、环(L-脯氨酸-L-缬氨酸)(4)、环(L-亮氨酸-L-脯氨酸)(5)、环(4-OH-脯氨酸-亮氨酸)(6)、环(苯丙氨酸-甘氨酸)(7)、环(脯氨酸-苯丙氨酸)(8)、环(L-脯氨酸-L-酪氨酸)(9)、环(4-OH-脯氨酸-苯丙氨酸)(10)、fumitremorgin C(11)、cyclotryprostatin A(12).结论:所有化合物均首次从该真菌中分离得到.

    作者:赵欢;杨晨悦;赵梓钧;王玉婷;袁绿益;王晓玲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白头翁抗肿瘤机制研究进展

    白头翁是一味传统的中药材,在临床中应用广泛.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表明白头翁具有显著的抗肿瘤作用,其作用途径较广,与抑制肿瘤细胞生长、阻滞肿瘤细胞周期、抑制信号通路、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血管生成、调控细胞能量代谢、逆转耐药性、诱导肿瘤细胞自噬以及调节免疫等均相关.该文根据白头翁抗肿瘤作用的各个机制进行系统综述,以期为白头翁的抗肿瘤作用应用于临床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胡伟琼;魏韶锋;张红阳;朱继孝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河北安国中药材田间杂草群落特征研究

    目的:明确河北安国中药材田间杂草群落组成和结构.方法:采用倒置“W”形9点取样法对安国17种中药材田间杂草进行调查.结果:安国中药材田间杂草有21科42种,其中阔叶杂草32种,以菊科为主;禾本科杂草8种;莎草科和木贼科各1种.优势杂草4种,分别为藜、打碗花、狗尾草和马齿苋;常见杂草7种;一般性杂草31种.伞形科类中药材田间杂草物种丰富度大,有23种;豆科类中药材田间杂草香农指数和均匀度指数高,分别为3.5304和0.8311;菊科类中药材田间杂草辛普森指数高,为1.0735.经聚类分析将安国中药材田杂草群落划分为3组,第1组:菊科、豆科、天南星科和唇形科4种中药材田,以狗尾草、马唐、牛筋草、藜、打碗花、铁苋菜、反枝苋、马齿苋和头状穗莎草为主;第2组:伞形科、百合科和桔梗科3种中药材田,以狗尾草、山苦荬、藜、打碗花为主;第3组:鸢尾科中药材田,以地丁草和山苦荬等二年生或多年生杂草为主.结论:河北省安国市中药材田杂草发生特点为阔叶杂草多于禾本科杂草,并且中药材种类不同,田间杂草群落也有一定差异,应针对不同种类中药材研究不同的除草技术.

    作者:耿亚玲;袁立兵;张鹏;张承军;浑之英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基于磷脂脂肪酸(PLFA)技术的不同产地太子参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分析

    目的:分析不同产地太子参根际土壤微生物组成差异及不同种质太子参对微生物组成的影响.方法:利用磷脂脂肪酸(PLFA)生物标记法定性、定量分析太子参根际土壤中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结果:供试土壤中共检测出92种PLFA,其中i15∶0、i16∶0、16∶0、16∶0 10-Me及18∶1 ω9c含量较高,磷脂脂肪酸总量在江苏句容、福建柘荣两产地土壤中含量较高,4个产地间磷脂脂肪酸种类和比例存在较大差异.结论:太子参根际土壤微生物以细菌为主,还包含放线菌及真菌,不同产地和种质太子参的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含量及群落结构均存在较大差异.

    作者:邹立思;马阳;侯娅;刘训红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枸杞多糖增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抗逆境能力

    目的:探讨枸杞多糖对人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抗逆境能力的影响.方法:将干细胞分为对照组、枸杞多糖对照组、脂多糖/双氧水或CC14处理组及枸杞多糖保护组,通过细胞活性检测、凋亡检测和Caspase活性检测等考察细胞损伤的变化.结果:枸杞多糖能有效缓解脂多糖/双氧水或CCl4诱导的细胞损伤,包括恢复细胞活力,减少细胞凋亡比例及降低Caspase-3/7/8的活性(P<0.05~P<0.001).结论:枸杞多糖可通过恢复细胞活力和减少凋亡有效保护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抗逆境压力.

    作者:李静静;杨丽丽;张金宏;郝向峰;肖佳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儿茶素磷脂复合物的制备及其经皮渗透性

    目的:制备儿茶素磷脂复合物,并考察其经皮渗透性.方法:通过单因素试验筛选出物料比、反应时间、物料浓度作为响应曲面法设计考察因素,以复合率为指标优选优工艺并验证;对儿茶素磷脂复合物进行初步表征,对比考察儿茶素及其复合物油水分配系数及体外经皮渗透性.结果:儿茶素磷脂复合物优工艺为:物料比0.34,反应时间2.99 h,物料浓度1.03 mg/mL,验证试验得到复合率为96.31%±1.66%;DSC分析证实了儿茶素与磷脂之间新物相的生成;儿茶素制备成磷脂复合物后,油水分配系数绝对值增大,脂溶性增强;经皮渗透性结果发现,儿茶素磷脂复合物24 h内累积渗透药量(Q)及经皮速率常数[69.41 μg/(cm2·h)]大于儿茶素原料药[48.56μg/(cm2·h)],皮肤内滞留量小于儿茶素.结论:该实验将儿茶素制备成磷脂复合物,改变了儿茶素的脂溶性,有利于其透皮吸收.

    作者:王春柳;穆珺;刘洋;张红;丁腾;李晔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日华子本草》中所载“栝楼子”的本草考证

    《日华子本草》中的栝楼子不是栝楼的种子,而是栝楼的果实,即2015版中国药典中的瓜蒌.其原文中“并炒用”的“炒”字,可能是由传抄或刻板错误造成的“妙”字的误用,同时《本草纲目》对《日华子本草》栝楼子项下原文的改动,也是后世将《日华子本草》记载的栝楼子误作今天药用“瓜蒌子”的重要原因.

    作者:刘秀峰;谢明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UPLC-MS/MS法同时测定生地黄饮片中7种核苷类成分的含量

    目的:建立UPLC-MS/MS法同时测定生地黄饮片中7种核苷类成分(2'-脱氧腺苷、次黄嘌呤、腺嘌呤、腺苷、肌苷、尿嘧啶、尿苷)的含量.方法:采用Waters BEH C18(50 mm×2.1 mm,1.7μm)色谱柱,以0.1%甲酸溶液-甲醇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正离子多反应监测(MRM)模式来检测生地黄饮片中7种核苷类成分的含量.结果:7种核苷类成分在相应的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不低于0.9913,加样回收率为98.54%~ 102.07%,RSD值均小于3.19%.结论:该方法可快速、准确地对生地黄饮片中7种核苷类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作者:郑晓珂;杨雁芸;张艳丽;白志尧;曹彦刚;冯卫生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圣草酚-7-O-β-D-葡萄糖苷改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作用机制研究

    目的:探讨河南道地药材怀菊花中圣草酚-7-O-β-D-葡萄糖苷对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干预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血管内皮细胞饥饿处理12 h后,以2.5μg/mL LPS诱导24 h,建立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模型.采用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TNF-α、IL-6、IL-1β、VCAM-1、ET-1水平,TBA法检测MDA水平,羟胺法检测SOD水平,一步法检测NO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内MAPK信号通路p-MEK1/2、MEK1/2、p-ERK1/2、ERK1/2、p-JNK、JNK、p-P38、P38蛋白表达.结果:怀菊花中圣草酚-7-O-β-D-葡萄糖苷对该模型有明显的干预作用,可显著升高SOD、NO水平,降低TNF-oα、IL-6、IL-1β、VCAM-1、ET-1、MDA水平,并显著下调p-MEK1/2、p-ERK1/2的表达.结论:圣草酚-7-O-β-D-葡萄糖苷可能通过调节ERK/MAPK信号通路,降低炎症因子、细胞因子及氧化应激水平,从而抵抗LPS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作者:冯卫生;樊慧;徐瑞豪;袁培培;李苗;郑晓珂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超临界CO2萃取黄伞脂溶性成分及其GC-MS分析

    目的: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对黄伞脂溶性成分进行萃取并利用GC-MS联用技术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正交试验方法,以萃取温度、萃取压力、萃取时间及夹带剂浓度为考察因素,以黄伞脂溶性成分得率为指标,确定黄伞的超临界CO2萃取佳提取工艺.利用GC-MS技术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采用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其百分含量.结果:超临界CO2萃取黄伞脂溶性成分的佳工艺条件为:萃取温度40℃,萃取压力30 MPa,夹带剂乙醇浓度95%,萃取时间2h.此试验条件下,黄伞脂溶性成分的得率为1.43%.利用GC-MS技术,从黄伞萃取物中共鉴定出35种化合物,其中组分含量较高的依次为:1-异丙烯基-3-丙烯基环戊烷(35.96%)、反式-1,2-双(1-甲基乙烯基)-环丁烷(17.99%)、石竹烯(11.31%),这几个成分占黄伞脂溶性成分总量的65.26%.结论:用超临界CO2提取可较好的获得黄伞脂溶性成分.

    作者:高艳霞;吴从平;孙继政;洒荣波;唐瑜菁;张俊丽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基于CNN的冬虫夏草智能化分拣系统研究

    目的:冬虫夏草收购中常常混有相似物种的伪品或不同等级的冬虫夏草,针对市场上由人工分拣带来的效率低、错误率高等问题,结合图像处理技术和深度学习方法,本研究设计了一套冬虫夏草智能化分拣系统,并对冬虫夏草的识别分拣算法进行了深入研究.方法:通过工业摄像头获取分拣时冬虫夏草及其相似物种的多角度图像,搭建了卷积神经网络CNN的识别模型,以拣选出掺入的非冬虫夏草物种,通过人工蜂群算法ABC(Artificial Bee Colony)优化学习速率,并将识别为冬虫夏草的品种通过Canny边缘检测算法和Hu矩得到冬虫夏草大小以及虫体所占比例,结合冬虫夏草质量来进行等级划分.结果:通过实验验证,该分拣系统可以实现对冬虫夏草及伪品的准确识别和快速分拣,识别正确率可达94%,分拣正确率达94.9%.结论:设计的基于CNN的冬虫夏草智能化分拣系统能够更加准确和高效的完成对冬虫夏草的有效识别分拣.

    作者:张开生;薛杨;石瑞华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紫茎泽兰抗肝癌活性研究

    目的:为充分利用紫茎泽兰,缓解其外来物种入侵问题,本实验对紫茎泽兰进行抗肝癌活性评价,并对活性部位的毒性与抗肝癌机制进行研究.方法:运用M TT法、流式细胞术与免疫印迹法等分析紫茎泽兰各提取部位抗肝癌活性及活性部位抗肝癌机制.结果:紫茎泽兰乙酸乙酯部位具有良好的抗肝癌活性,能引起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与PARP的活化,从而诱导肝癌细胞凋亡,但对正常肝细胞影响较小.结论:紫茎泽兰乙酸乙酯部位能通过激活线粒体凋亡通路发挥抗肝癌活性,具有极大的开发应用潜力.

    作者:陈豪;杨洁;杨新洲;李余钊;周蓓;袁经权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宽体金线蛭苗对萝卜螺和方形环棱螺仔螺摄食及生长特征研究

    目的:弄清宽体金线蛭(Whitmania pigra)苗期适饵料.方法:以宽体金线蛭苗(体质量0.1140±0.0424 g)作为研究对象,实验时间为20d,分别投喂耳萝卜螺(Radix auricularia)(体质量0.1981±0.1113 g)和方形环棱螺(Bellamya quadrata)仔螺(体质量0.0356±0.0181 g),记录蛭苗对两种饵料的摄食数量,体重变化,水质变化等特征.结果:宽体金线蛭苗会积极采食萝卜螺和方形环棱螺仔螺,方形环棱螺仔螺组几乎无残饵,但萝卜螺组残饵较多;萝卜螺组体质量是方形环棱螺仔螺组的1.7倍;萝卜螺组饲养6d内氨氮、亚硝酸盐、硫化物指标在第6天分别达到7.81±2.33 mg/L、2.11±0.81 mg/L、0.13±0.03 mg/L,显著高于方形环棱螺仔螺组.结论:萝卜螺和方形环棱螺仔螺两种饵料均是宽体金线蛭苗适口饵料,萝卜螺作为饵料生长速度更快,但残饵较多,水质容易败坏.

    作者:王建国;熊良伟;陶桂庆;王权;侯君;杨茂林;黄梁军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赤霉素浓度和温度对沙氏鹿茸草种子萌发影响研究

    目的:为了揭示沙氏鹿茸草种子萌发适宜条件,为沙氏鹿茸草人工栽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当年沙氏鹿茸草种子为材料,研究不同赤霉素浓度(0、100、200、400、600、800、1 000和1 500 mg/L)和发芽温度(20℃恒温、25℃恒温和30℃/20℃变温)对其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等萌发特性的影响.结果:沙氏鹿茸草采收一个月内在无赤霉素条件下发芽率亦可达到86%.赤霉素浓度和温度对沙氏鹿茸草种子萌发存在显著作用,除发芽率外,温度对其他萌发参数的影响大于赤霉素浓度.800 mg/L赤霉素+25℃处理的种子萌发时滞和平均萌发历期短,且发芽率、发芽势、萌发指数、发芽值和峰值高.结论:沙氏鹿茸草种子在一个月内不存在休眠现象;种子在800 mg/L赤霉素浸泡24h后25℃条件下发芽快、发芽率高、出苗整齐,可为优化播种育苗技术提供依据.

    作者:陈艺芳;郭巧生;朱再标;陈兰兰;唐思琪;黄志刚;文振璀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复方贞术调脂方对老龄小鼠肠道组织内源性代谢物的干预作用研究

    目的:运用代谢组学方法探讨复方贞术调脂方对自然衰老C57BL/6小鼠肠道组织中内源性代谢物的影响.方法:C57BL/6雌性小鼠分为3组,包括青年组(2月龄)、老龄组(24月龄)和复方贞术调脂方给药组.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联用技术对3组小鼠肠道内源性代谢物进行检测.结果:3组小鼠的肠道组织中共鉴定出16个与衰老相关的差异代谢物.给药后,13个差异代谢物发现有显著性向青年组调节的趋势,经过对差异代谢物的分析,发现属于肠道组织化学成分的脂质和属于肠道分泌物的胆汁酸的代谢产物发生了变化.结论:老龄小鼠肠道组织的脂质和胆汁酸代谢明显异常,复方贞术调脂方可能通过调节脂质和胆汁酸代谢,从而发挥延缓肠道衰老的作用.

    作者:谭淑瑜;肖雪;罗朵生;朴胜华;郭姣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基于DNA条形码的三种沉香属物种鉴定研究

    目的:利用5个DNA条形码(ITS、matK、rbcL、psb A-trnH和trnL-trnF)对3个沉香属物种白木香、马来沉香和Aquilaria crassna Pierre进行分子鉴定,为沉香属药材的种类鉴定和种间分类地位提供分子生物学依据.方法:使用改良CTAB法提取沉香属植物的总DNA,分别对5个条形码序列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与测序.序列经DNAStar软件拼接,MEGA 7.0软件比对分析及计算相关数据,基于K2P模型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各条形码序列均被成功扩增与测序,其中trnL-trnF由于含有寡核苷酸重复序列而导致测序序列质量低.ITS及matK均能提供较多遗传信息,但在系统发育树中无法准确区分白木香、马来沉香和Aquilaria crassna Pierre这3个物种,而ITS+matK的组合能准确分辨上述物种.结论:ITS+matK组合序列可以用来鉴别沉香属物种,为沉香属药材的种类鉴定和种间分类地位提供分子生物学依据.

    作者:朱爽;陈闪冲;李奇威;黄晓莹;章卫民;吴光明;高晓霞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贵州及其周边毗邻地区虎杖资源调查研究

    目的:调查了解区域内野生虎杖分布的基本情况,收集不同地理环境下的虎杖种质材料,为人工栽培虎杖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文献调查了解野生虎杖分布规律,以及贵州及其周边地区地理气候情况,确定调查线路;运用路线调查、走访调查等方法,考察不同地理气候环境下的野生虎杖,收集种质材料.结果:虎杖在土层深厚、肥沃,植被茂盛的地区生长良好;虎杖喜阴湿,但在高燥之地也能生长;在不同环境下生长的虎杖,其植株形态差异明显.结论;了解了野生虎杖生长的环境及生物学特征,为人工栽培虎杖提供了参考资料.

    作者:刘开桃;陈建祥;尚斌;王忠平;左群;吴柳绚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HPLC同时检测参芪五味子片中5种木脂素类成分含量

    目的:研究HPLC法同时测定参芪五味子片中五味子醇甲素、五味子醇乙素、五味子酯甲、五味子甲素、五味子丙素(以下简称五味子醇甲、乙素,五味子酯甲,五味子甲、丙素)5种木脂素类成分的方法.方法:采用Zorb-ax SB-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乙腈(A)-水(B),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柱温:30℃;波长:217 nm;进样量:20 μL.测定4批参芪五味子片中五味子醇甲、乙素,五味子酯甲,五味子甲、丙素的含量.结果:方法的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和加样回收率较好.4批参芪五味子片中五味子醇甲、乙素,五味子酯甲,五味子甲、丙素的含量分别为8.31~8.63、2.65~3.24、0.49~0.54、0.78~0.92和0.56~0.67 mg/片.结论:该方法可为参芪五味子片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作者:占永良;徐盛仙;程志娟;吴小芬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白木香悬浮细胞培养的研究

    目的:建立稳定、活力高的白木香悬浮细胞培养体系.方法:以1/2MS培养基为基本培养基,比较了植物生长激素浓度及其组合、光照时间、转速等对白木香悬浮细胞鲜重、细胞沉降体积、细胞密度、细胞活力等的影响.结果:适合白木香悬浮细胞生长的佳条件为1/2MS+6-BA 1.5 mg/L+2,4-D 2.0 mg/L+蔗糖30 g/L,光照/黑暗12 h/12 h,转速130 r/min,温度(25±1)℃.结论:通过对白木香细胞培养过程中的鲜重变化的检测发现白木香悬浮细胞体系的适应期是0~4d,对数生长期是4~8d,8~12d为稳定期,12d以后为细胞衰亡期.

    作者:吴燕燕;李明;马婷玉;段修冉;潘丽萍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广金钱草化学诱变植株产量和质量的研究

    目的:研究广金钱草化学诱变植株产量和质量的差异,筛选优良变异株.方法:采用迭氮钠(NaN3)、甲基磺酸乙酯(EMS)和秋水仙素进行广金钱草种子的化学诱变处理,紫外分光光度法和HPLC法测定总黄酮、多糖和夏佛塔苷含量.结果:V-2、V-3、V-5、V-7、V-8、V-9、V-13诱变株的单株产量和三种化学成分含量均明显高于CK,单株产量是CK的1.42~1.80倍,总黄酮含量是CK的1.02~2.28倍,多糖含量是CK的1.20~1.89倍,夏佛塔苷含量是CK的1.12~1.61倍.结论:V-2、V-3、V-5、V-7、V-8、V-9、V-13诱变株具有优质高产的潜能.

    作者:唐晓敏;程轩轩;张春荣;梅凌峰;杨全 刊期: 2018年第05期

中药材杂志

中药材杂志

主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主办: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材信息中心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