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锦松;洪道鑫;文检;范芳芳;张静;张艺
目的:探索有机无机复混肥不同施肥量及有机无机复混肥配合硫酸锌叶面喷施对老鸦瓣生长、产量、繁殖及光慈姑品质的影响,为高产优质光慈姑生产及其品质评价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大田随机区组试验,设置有机无机复混肥120 kg/hm2、240 kg/hm2、480 kg/hm2及有机无机复混肥120 kg/hrn2配合0.2%硫酸锌叶面喷施等4个处理.在老鸦瓣生长初期与生长旺期分别测量各植株总叶面积、鳞茎直径、鳞茎鲜重及干重;于老鸦瓣采收期统计母鳞茎数、子鳞茎数及鳞茎总数,称取鳞茎鲜重,将鳞茎按大小等级分级,进行老鸦瓣繁殖与产量分析;并以水分、灰分、水溶性浸出物、醇溶性浸出物、多糖含量及秋水仙碱含量等指标初步评价各处理光慈姑品质.结果:在100株/m2的密度条件下,120~480 kg/hm2有机无机复混肥对于老鸦瓣的生长和产量影响未体现显著性差异.120kg/hm2配施0.2%硫酸锌处理母鳞茎鲜重、鳞茎总鲜重及总干重、水溶性浸出物及多糖含量均高于单独施肥120kg/hm2处理,其中多糖含量比单独施肥120 kg/hm2提高了72.36%,差异显著(P<0.05).但各处理光慈姑未检测到秋水仙碱.结论:综合产量与品质各指标及经济效益,建议在老鸦瓣100株/m2的密度条件下以有机无机复混肥120 kg/hm2作基肥,并于生长旺期叶面喷施0.2%硫酸锌.
作者:孙媛;郭巧生;朱再标;林建洛;缪媛媛;杨小花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研究多花黄精种子育苗的佳播种期、播种方式、播种深度、播种量和苗床覆盖物.方法:进行不同播种期,播种方式,播种深度、播种量和苗床覆盖物k(34)正交的育苗试验;比较不同处理的出苗数、苗高、叶长宽乘积、相对叶绿素含量和根冠比,评价育苗质量.结果:不同播种期的苗高、相对叶绿素含量和出苗数有显著性差异;次年4月底育苗质量差,次年2月底育苗质量较好.不同播种方式的出苗数、苗高、叶长宽乘积和相对叶绿素含量没有显著性差异;总体上撒播育苗质量较好.L9(34)正交处理的出苗数、苗高、叶长宽乘积、相对叶绿素含量和根冠比有极显著性差异;苗床覆盖物对育苗质量影响大.结论:多花黄精种子佳播种期和方式是次年2月底和撒播,佳播种深度、播种量、苗床覆盖物分别是1.5 cm、29.4 g/m2和遮阳网.
作者:陈松树;赵致;刘红昌;王华磊;何军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建立党参、蜜炙党参及米炒党参指纹图谱,为党参不同炮制品质量控制及炮制原理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HPLC色谱法,Inertsil ODS C18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水,梯度洗脱,柱温30℃,检测波长268 nm,对党参及其2种炮制品进行指纹图谱研究,采用指纹图谱相似度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建立了党参及其2种炮制品指纹图谱,分别指认了党参炔苷和5-羟甲基糠醛2个色谱峰.蜜炙党参和米炒党参均增加了一个新成分5-羟甲基糠醛,党参经炮制后所含成分的量亦有不同程度的变化.结论:该法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良好,符合指纹图谱技术要求,可作为党参炮制品的质量控制方法.
作者:窦霞;杨锡仓;甄小龙;靳子明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观察黄芪配方颗粒对自然衰老大鼠记忆认知作用的影响.方法:20月龄衰老大鼠随机分为自然衰老组、盐酸多奈哌齐(0.5 mg/kg)阳性对照组及黄芪配方颗粒高(0.450 g/kg)、中(0.275 g/kg)、低(0.138 g/kg)剂量组,连续给药干预12 w.给药10 w,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空间记忆能力;给药12w后处死大鼠,检测血清和脑组织SOD、MDA、CAT水平;HE染色观察海马区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法观察脑组织Nrf2阳性表达;Westernblot法检测脑组织Nrf2、HO-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黄芪配方颗粒高剂量组自主活动次数显著增加,逃避潜伏期、到达目的象限总路程及到达目的象限时间显著减少,血清及脑组织中SOD、CAT活性显著升高,MDA含量显著降低,脑组织HO-1、Nrf2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或P<0.01),海马神经元变性明显改善,脑组织Nrf2阳性细胞表达显著增多.结论:黄芪配方颗粒可改善自然衰老大鼠模型的学习记忆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脑组织海马结构及Nrf2/ARE抗氧化信号通路密切相关.
作者:傅晓燕;雷珊珊;李雄英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研究番荔枝种子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渗漉、萃取、硅胶柱层析、中压MCI柱、制备高效液相色谱以及Sephadex LH-20等多种提取、分离、纯化方法,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番荔枝种子中分离得到7个番荔枝内酯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cis-panatellin(1)、cis-solamin(2)、solamin(3)、annote-moyin-1(4)、solamin-A(5)、cis-laurifolin (6)、murisolin-C (7).结论:其中,化合物5~7为新化合物,化合物1、2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作者:王绪楠;李祥;陈勇;苗筠杰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研究木豆叶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色谱及RP-18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并运用波谱数据对所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木豆叶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经波谱解析分别鉴定为:水杨酸(1)、儿茶酚(2)、尿嘧啶(3)、印度黄檀苷(4)、染料木苷(5)、牡荆苷(6)、木犀草素(7)、芒柄花苷(8)、染料木素(9)β-谷甾醇(10)、豆甾醇(11).结论:其中,化合物2~4、8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作者:张嫩玲;蔡佳仲;胡英杰;陶玲;田璧榕;邱声祥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研究有效组分配伍形式的四逆汤对甲减大鼠免疫系统的影响,阐明其治疗甲减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化学诱导法(灌胃0.1% PTU)复制甲减大鼠模型,以组分配伍形式的四逆汤灌胃治疗4 w,治疗结束后测定血清TPO、TPO-Ab、Tg、Tg-Ab、TR-Ab、TM-Ab、IL-1及TGF-β1水平以考察其治疗甲减的免疫机制.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TPO、TPO-Ab、TM-Ab、TGF-β1水平及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显著降低(P<0.01),Tg、Tg-Ab、TR-Ab、IL-1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四逆汤有效组分配伍组TPO、TPO-Ab、TM-Ab、TGF-β1水平及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显著升高,Tg、Tg-Ab、TR-Ab、IL-1水平显著降低(P<0.05或P<0.01).结论:组分配伍四逆汤对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具有一定治疗作用,其机制与纠正甲减状态的免疫系统紊乱有关.
作者:王艳;裴妙荣 刊期: 2017年第05期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中药材绿色供应链运行作为一种新型战略管理模式,备受各界重视.基于“互联网+”思维,以亳州中药材供应链为例,分析现实形势下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关键驱动力,构建绿色供应链系统动力模型,并通过中药材绿色供应链运行机制分析,探索未来中药材供应链管理发展方向,以提高中药材流通现代化水平、质量安全保障能力和中药产业国际市场竞争力.
作者:江许胜;刘峥;耿道理;方成武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柴桂温胆定志汤对癫痫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脑电图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确诊并进行治疗的74例癫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7例,两组患者均常规给予抗癫痫药物进行治疗,观察组同时给予柴桂温胆定志汤治疗,治疗3个月后进行疗效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控显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意识状态、意识障碍持续时间、强直持续时间、抽搐持续时间及症状总积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IL-2、TNF-α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柴桂温胆定志汤对癫痫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癫痫发作症状.
作者:张亚雯;孙璐;时红;王玲;徐辰;陈文敏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考察心衰Ⅰ号联合贝那普利对慢性心力衰竭(CHF)大鼠心功能和糖调节蛋白78(GRP78)、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同源蛋白(CHOP)及X盒结合蛋白(XBP1)的影响.方法:将CHF模型大鼠分5组:模型组、心衰Ⅰ号组、贝那普利组、心衰Ⅰ号+贝那普利组(联合组),并设假手术组,各组连续给药28 d.记录大鼠体征、死亡、心功能情况,测定心肌组织CHOP、GRP78、XBP1表达,血清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结果:无死亡大鼠.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SBP、DBP、CO、LVSP、±dp/dtm.及血清SOD显著降低(P<0.05),心肺指数、LVEDP、血清MDA水平及心脏CHOP、GRP78、XBP1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各给药组上述指标不同程度改善,以联合用药组效果佳(P<0.05).结论:心衰Ⅰ号联合贝那普利可改善CHF大鼠的心功能,降低心肌CHOP、GRP78及XBP1蛋白表达,降低血清MDA含量并升高SOD活性,提示心衰Ⅰ号通过抑制ERS介导的信号通路达到抑制心肌细胞凋亡的目的.
作者:王晓燕;李七一;严士海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研究山核桃叶总黄酮对小鼠胚胎间充质干细胞C3H10T1/2成脂分化的影响.方法:建立C3H10T1/2细胞成脂分化模型,油红O染色法分析山核桃叶总黄酮对C3H10T1/2细胞成脂分化的影响;GAP-PAP酶法测定C3H10T1/2细胞成脂分化过程中甘油三酯含量变化;采用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 (PPARγ)、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α(C/EBPα)以及脂肪型脂肪酸结合蛋白4(FABP4)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山核桃叶总黄酮能抑制C3H10T1/2细胞成脂分化,20 μg/mL山核桃叶总黄酮能显著减少甘油三酯的堆积,降低PPARγ、C/EBPα、FABP4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论:山核桃叶总黄酮对C3H10T1/2细胞成脂分化具有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PPARγ、C/EBPα、FABP4的表达有关.
作者:刘全芳;谭佳宁;金丽霞;蒋福升;金波;丁志山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研究滇白芷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反复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半制备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依据化合物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滇白芷根的甲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白芷属脑(1)、氧化前胡素水合物(2)、白当归素(3)、8-甲氧基-5-羟基补骨脂素(4)、新白当归醇(5)、异栓翅芹醇(6)、东莨菪素(7)、紫花前胡素(8)、二氢欧山芹醇(9)、氧化前胡素(10)、脱水比克白芷素(11)、新白芷醚(12)、珊瑚菜内酯(13)、8-甲氧基异欧前胡内酯(14)、欧前胡素(15)、异虎耳草素(16).结论:其中,化合物2~7、9~15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作者:魏成成;关伟键;胡丹丹;周静;李鲜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建立HPLC同时测定蒲地蓝消炎片中绿原酸、咖啡酸、黄芩苷和黄芩素的含量.方法:采用E-clipse XDB C18(250mm× 4.6mm,5μm)色谱柱,以乙腈-甲醇-0.4%磷酸溶液为流动相,流速0.80 rmL/min进行梯度洗脱,柱温为30℃,检测波长为323 nm.结果:绿原酸、咖啡酸、黄芩苷和黄芩素与其相邻质峰能完全分离,线性范围分别为:1.37 ~ 137 μg/mL(r =0.9990)、0.618 ~61.8 μg/mL(r =0.9998)、4.72 ~ 472 μg/mL(r=0.9999)、1.61~ 161 μg/mL(r =0.9999).结论:该测定方法简便、可靠,可作为蒲地蓝消炎片质量标准中的含量测定项.
作者:申伟培;刘方;曾铮;黄燕萍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采用PCR-DGGE的方法对安徽、江苏、四川、广西等10个产地蝉花的真菌多样性进行分析,以期获得蝉花优势寄生真菌.方法:通过提取样品总DNA,采用真菌通用引物NS1、Fung扩增18S rDNA,将PCR产物DGGE电泳后,对16个差异性条带进行了切胶回收、克隆测序以及BLAST数据库比对验证;对不同产地蝉花的电泳图谱进行了相似度以及多样性指数分析.结果:广西玉林产地蝉花的条带数多为16条,H=2.679;四川北川、四川绵阳、广东河源3个产地的蝉花真菌多样性相似度较高.结论:克隆测序结果表明共有条带3和9代表的真菌为不同产地蝉花的优势寄生真菌蛹虫草Cordyceps militaris;除了3种未获得纯培养的节担菌纲和真核细胞外,其余的为Eurotium athecium、Magicicada cassini、Myrothecium roridum、Aspergillus penicillioides等菌.
作者:刘腾飞;史晓飒;张洪梅;张艳聪;刘自尧;刘元元;史新元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研究从磨芋中提取磨芋脂溶性成分的超临界CO2优工艺及成分分析.方法:以磨芋脂溶性成分收率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设计试验法优化超临界CO2萃取磨芋脂溶性提取物的工艺参数,并采用GC-MS对提取物进行成分分析.结果:超临界CO2萃取磨芋脂溶性成分的佳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28 MPa、萃取温度60℃,分离釜Ⅰ压力15 MPa、分离釜Ⅰ温度50 ℃,分离釜Ⅱ压力6 MPa、分离釜Ⅱ温度45℃,萃取时间1.5h.磨芋脂溶性成分平均收率为1.086%.对磨芋脂溶性成分进行GC-MS分析,共鉴定了38种化合物,主要为脂肪酸成分.结论:与乙醇浸渍法相比,超临界CO2萃取具有萃取收率高、萃取时间短、脂肪油比较澄明等优点,二者之间成分的种类存在较大差异.
作者:李海池;马晋芳;陈天玲;肖雪;葛发欢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初步探讨蓝花参对硫酸钠致小鼠腹泻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硫酸钠造成小鼠渗透性腹泻模型.观察小鼠生理状况及第1次排黑便时间;用碳粉推进实验及腹泻指数观察低、中、高剂量(2、6、18 g/kg)蓝花参在小鼠体内胃肠道的作用;HE染色法观察小肠病理变化;PCR观察结肠AQP4、NHE3 mRNA表达变化;采用离体动物实验法观察蓝花参对小鼠离体肠道平滑肌的作用.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蓝花参高、中、低剂量均能改善腹泻小鼠成群蜷缩、嗜睡、毛发竖立情况,显著延缓第1次排黑便时间,降低小鼠腹泻指数及小肠推进率,改善小肠病理形态,上调腹泻小鼠结肠AQP4、NHE3 mRNA表达;并能增强小鼠离体平滑肌的振幅与张力.结论:蓝花参对硫酸钠致小鼠渗透性腹泻有抑制作用,该抑制作用与乙酰胆碱受体无关,其发挥抑制作用的机理可能为增加胃肠道对水、电解质的吸收.
作者:杨彬;谢鸿蒙;贾运涛;刘星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补中益气汤对脾虚泄泻大鼠小肠黏膜修复及葡萄糖相关转运体表达的影响.方法:以“大黄+利血平+控制饮食”多因素法建立脾虚泄泻大鼠模型,随机分为补中益气汤低、中、高剂量组和脾虚泄泻模型组,采用HE染色观察大鼠小肠黏膜组织病理学改变,并检测大鼠体质量、尿D-木糖排泄率及小肠葡萄糖吸收量,采用荧光定量RT-PCR检测钠依赖性葡萄糖转运体(SGLT1)、葡萄糖转运体2(GLUT2)、钠氢交换体3(NHE3) mRNA的表达.结果:脾虚泄泻大鼠小肠绒毛部分损伤,表面上皮缺失,补中益气汤可促进小肠黏膜的修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造模后大鼠尿D-木糖排泄率和葡萄糖吸收量显著降低(P<0.05或P<0.01);经补中益气汤治疗后尿D-木糖排泄率及葡萄糖吸收量升高.模型组大鼠小肠黏膜中SGLT1、GLUT2、NHE3 mRNA表达量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给予补中益气汤后SGLT1、GLUT2、NHE3 mRNA表达量均不同程度提高,其中以高剂量组作用佳(P <0.05或P<0.01).结论:补中益气汤可促进脾虚泄泻大鼠小肠黏膜损伤的修复,上调SGLT1、GLUT2、NHE3mRNA表达,从而促进葡萄糖及水、钠的吸收.
作者:刘海涛;施家希;黄娟;罗丹;张嘉骏;施旭光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建立中药人中黄HPLC指纹图谱测定方法,为其质量评价提供参考.指认其中主要成分,并对生制品进行化学成分比较,探析人中黄的炮制机制,为创立新的科学制备方法奠定基础.方法:HPLC法建立中药人中黄指纹图谱,对照品确定有效成分,“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A版)”分析不同样品图谱的相似度,镜像图谱对比分析人中黄共有模式图与甘草指纹图谱的区别.结果:对12批市售人中黄药材进行相似度评价,标定了18个共有峰;市售人中黄与共有模式图谱的相似度为0.8~0.9.自制样品与共有模式图谱的相似度均小于0.9.标定出6种成分,5个共有色谱峰分别是甘草酸、甘草素、异甘草素、甘草查尔酮A和甘草次酸,1个非共有峰甘草苷.方法学考察结果符合指纹图谱要求,稳定良好.人中黄指纹图谱与甘草指纹图谱镜像对比结果证明人中黄化学成分发生较大变化,差异性明显.结论:建立了人中黄的HPLC指纹图谱,相似度高,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均表现良好,揭示人中黄与甘草相比化学成分在炮制过程中的变化趋势,为人中黄药材质量控制标准提供参考.
作者:王胜超;张振凌;于文娜;刘艳;李柯柯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建立了HPLC同时测定云南6个产地滇丹参中4种脂溶性成分含量,同时也测定了药材植株地上部分中的脂溶性成分,为滇丹参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Agilent 1200系列高效液相色谱仪,Agi-lent SB-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甲醇-水=75:25,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255 nm,柱温:25℃.结果:4种脂溶性成分均呈现较好的回归方程和相关系数,相关系数均达到0.9999.其中二氢丹参酮进样范围为3.33~41.60×10-3 μg,丹参酮Ⅰ进样范围为4.99 ~62.40x 10-3 μg,隐丹参酮进样范围为3.54 ~44.20×10-3 μg,丹参酮ⅡA进样范围为18.04~225.50×10-3 μg.二氢丹参酮平均回收率为99.023%,丹参酮Ⅰ平均回收率为99.135%,隐丹参酮平均回收率为98.928%,丹参酮ⅡA平均回收率为98.265%.云南6个产地滇丹参药材的脂溶性成分含量有很大的差异,洱源产的药材脂溶性成分含量高,6个产地中有3个产地药材植株地上部分中含有这4种脂溶性成分,另3个产地基本不含.结论:该检测方法简单准确、稳定性好,可为滇丹参的质量控制及地方药材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孙海林;刘小莉;王皎;查志文;朱培芳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摸清濒危药用植物大花红景天野生分布资源和人工栽培资源现状,分析野生大花红景天适宜生境.方法:采用文献调查、走访调查、样方调查及市场调查等方法,对四川、西藏、青海、云南、甘肃5省区的珍稀濒危药用植物大花红景天进行相关资源调查.结果:大花红景天主要分布在西藏的那曲、林芝、山南,四川的红原、康定、马尔康、小金,青海的玉树、久治,云南的德钦、迪庆等地,甘肃暂无分布.分布地区与历史文献记载分布地差异不大,然而种群密度发生较大变化,大部分地区野生资源蕴藏量严重下降,部分地区濒临灭绝.结论:应加强对大花红景天的合理限量采挖管理,宣讲传播资源保护知识,发挥地方村民保护资源能动性,同时应开展大花红景天资源利用价值的评价,并加快发展大花红景天的栽培生产技术研究,保障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作者:苏锦松;洪道鑫;文检;范芳芳;张静;张艺 刊期: 2017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