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莹莹;罗睿;杜禹珊;朱燕燕
目的:研究帘子藤藤茎的化学成分.方法:通过硅胶柱层析、ODS、Sephadex LH-20等多种色谱方法分离化合物,并通过理化常数和波谱方法确定其结构.结果:从帘子藤藤茎中分离并鉴定了12个化合物,分别为:β-谷甾醇(1)、水杨酸(2)、间苯二酚(3)、4-羟基苯甲酸(4)、原儿茶酸(5)、香草酸(6)、丁香酸(7)、东莨菪素(8)、臭矢菜素D(9)、(+)-lyoniresinol(10)、(-)-loliolide(11)、胡萝卜苷(12).结论:其中,化合物1~11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作者:王绍军;吴闯;赵赶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对葛洪《肘后备急方》中鼻药疗法治疗急症的经验进行总结.方法:统计分析《肘后备急方》中使用鼻药疗法的方剂.结果:《肘后备急方》中有关鼻药疗法的方剂共27首,其中用于治卒中恶死的方9首,治卒死尸厥方3首,治卒得鬼击方1首,治卒魇寐不寤方6首,治伤寒时气温病方2首,治瘴气疫疠温毒诸方1首,治中风诸急方4首,治卒有猘犬凡所咬毒方1首.结论:《肘后备急方》是我国第一部急救方书,其中所载的鼻药疗法对现代急救医学有较深远的影响,值得深入研究.
作者:梅全喜;胡莹;曾聪彦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研究黑龙骨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柱色谱及RP-18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并运用波谱学方法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黑龙骨根茎中分得了7个化合物,经波谱解析分别鉴定为:汉黄芩素(1)、黄芩素-7-甲醚(2)、香草醛(3)、异香草醛(4)、杠柳苷L(5) 、β-谷甾醇(6)、β-胡萝卜苷(7).结论:其中,化合物1、2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作者:张嫩玲;刘香;沈祥春;蔡佳仲;胡英杰;邱声祥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观察抵当汤及其拆方对糖尿病大鼠心肌AngⅡ含量和TGF-β/Smads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SD雄性大鼠复制糖尿病模型,成模大鼠分为模型组、抵当汤组、水蛭虻虫组、桃仁大黄组、缬沙坦组,另设正常对照组,灌胃生理盐水.给药8周末,放射免疫法测定心肌AngⅡ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心肌TGF~1m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心肌TGF-β1、Smad2、Smad3蛋白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抵当汤能显著降低心肌AngⅡ含量,下调心肌组织TGF-β1mRNA及TGF-β1、Smad2、Smad3蛋白表达,水蛭虻虫、桃仁大黄的作用均不如全方显著.结论:抵当汤可缓解实验性糖尿病大鼠心肌纤维化病变,其机制可能与降低心肌组织AngⅡ的含量,抑制TGF-β/Smads信号通路有关.
作者:储全根;张凯;刘新萍;毕华剑;董妍妍;刘德胜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系统对比四物汤的两种煎煮方法.方法:将10份四物汤分别用传统的砂锅和全自动煎药机各煎煮5份,对其浸出物质量,1 w后霉菌数量及阿魏酸、芍药苷和川芎嗪的提取率进行比较,并比较二者对血虚小鼠脾脏指数、外周血象及骨髓细胞增殖指数的影响.结果:与砂锅煎煮法比较,全自动煎药机法得到的浸出物质量较高(P<0.05),1 w后霉菌数量较少(P<0.05);全自动煎药机法提取的阿魏酸和川芎嗪的提取率较高(P<0.05),芍药苷提取率也较高,但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与血虚组比较,砂锅煎煮组和煎药机煎煮组小鼠的脾脏指数、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和血红蛋白(HGB)均显著升高(P<0.05);与砂锅煎煮组比较,煎药机煎煮组小鼠脾脏指数、WBC、RBC和骨髓细胞增殖指数显著升高(P<0.05),HGB也有增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砂锅煎煮相比,全自动煎药机煎煮得到的四物汤可获得更久的保存,更多的有效成分及较好的补虚效应,煎煮四物汤可推荐全自动煎药机.
作者:吴潍;陈伟光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制定紫花松果菊种苗分级标准,为紫花松果菊规范化生产奠定基础.方法:以紫花松果菊种植地的种苗为研究材料,测定紫花松果菊种苗株高、根长、根数、单株鲜重和叶片数等指标,通过对各指标数据的相关性统计分析,并结合生产实际,确定紫花松果菊种苗质量分级的主要指标,再采用系统聚类确定紫花松果菊种苗的分级标准.结果:紫花松果菊的单株鲜重、根长和株高是种苗分级的主要指标.结论:紫花松果菊种苗分为3个等级,其中,Ⅰ级种苗:单株鲜重不小于1.39g,根长不小于7.7 cm,株高不小于9.5 cm;Ⅱ级种苗:单株鲜重在0.79~1.38 g之间,根长在6.7 ~7.6 cm之间,株高在8.1~9.4 cm之间;Ⅲ级种苗:单株鲜重在0.66~0.78 g之间,根长在6.2 ~6.6 cm之间,株高在6.7 ~8.0 cm之间;其余种苗为不合格种苗.
作者:刘雪艳;张会敏;苏闪闪;潘桂芳;侯晓娟;袁艺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博落回果荚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层析以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波谱学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博落回果荚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纯化得到8个生物碱,分别鉴定为:6-氰基二氢血根碱(1)、6-丙酮基二氢血根碱(2)、6-丙酮基二氢白屈菜红碱(3)、白屈菜红碱(4)、二氢白屈菜红碱(5)、13,14-去氢-N-甲基黄连碱(6)、N-甲基氢化小檗碱(7)、小檗碱(8).结论:其中,化合物1、6为新的天然产物,化合物7为首次在博落回属植物中报道.
作者:卿志星;徐玉琴;杨鹏;余坤;彭懿;左姿;曾建国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生草药性备要》为岭南地区广泛流传的重要本草著作,记录了大量的岭南药用植物的应用经验.但一直以来罕有学者对其进行系统的考证研究.该文对《生草药性备要》中收录的309味草药进行了文献考证和野外民族植物学调查研究,得出其中296味草药的植物来源,13味植物药由于书中提供的信息不足,有待进一步的考证研究.此外,该文还对考证得出的296味草药的资源组成特点、治疗疾病类型和应用方法等进行了分析,以完善岭南地区的民族植物学研究.
作者:周劲松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从大红袍Citrus reticulata‘ Dahongpao’种子的总RNA中克隆角鲨烯合成酶基因(ss),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及表达分析.方法:采用RT-PCR技术克隆基因并对其在橘核不同生长时期的表达进行分析,利用在线分析工具对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克隆所得ss总长度为1 205 bp,编码397个氨基酸,与芸香科柑橘属Citrus L甜橙Citrus sinensis、克莱檬蒂娜橘Citrus clementina角鲨烯合成酶(SS)蛋白质序列具有99%的相似性.将橘核生长发育过程分为形态建成末期、成熟期和脱水期3个阶段,其中,种子成熟期的ss表达量高.结论:首次从大红袍中成功克隆ss,可为橘核中柠檬苦素类化合物生物合成及调控机制的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吴沂芸;罗静;王黎;王倩;裴瑾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观察乙肝抗纤汤辅助治疗乙肝后肝纤维化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5年4月在青海省第四人民医院治疗的乙肝后肝纤维化患者13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73)和对照组(n=63),对照组给予常规保肝、抗病毒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乙肝抗纤汤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透明质酸(HA)、Ⅳ型胶原(Ⅳ-C)、层粘蛋白(LN)水平及肝功能变化和肝脏组织病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血清AST、ALT、HA、LN、Ⅳ-C水平及纤维化和炎症计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乙肝抗纤汤辅助治疗乙肝后肝纤维化具有良好疗效,能有效促进肝功能恢复和抗肝纤维化.
作者:黄群;辛小恩;于国英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天然来源的咖啡酰基奎宁酸类化合物体外抗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的活性及其构效关系.方法:采用细胞病变(cytopathic effect,CPE)法对咖啡酰基奎宁酸类化合物抗RSV体外活性进行筛选,MTT法检测化合物对HEp-2细胞的细胞毒性,通过3D-QSAR(three-dimensional quantitative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模型分析其构效关系.结果:CPE结果显示咖啡酰基奎宁酸类化合物均表现出较好的抗RSV作用,其中活性好的4,5-双咖啡酰基奎宁酸甲酯(CQA-4)的IC50=2.5 μmol/L,选择性指数SI> 153.8,远远优于阳性对照药物利巴韦林(IC50=8.3 μmol/L,SI> 20);3D-QSAR分析结果显示,咖啡酰基为咖啡酰基奎宁酸衍生物抗RSV的活性基团.结论:天然来源的咖啡酰基奎宁酸类衍生物均具有抗RSV活性,其中双咖啡酰基奎宁酸类化合物活性好.构效关系研究表明,该类化合物抗RSV活性受其构型和取代基的影响很大.
作者:夏超;李满妹;李药兰;吴霞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蒙花散对糖尿病大鼠周围神经功能的作用及对TGF-β/Smad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采用链脲佐菌素(STZ)诱导建立SD大鼠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二甲双胍阳性对照组及蒙花散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0只,另选10只健康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蒙花散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灌胃蒙花散0.5、1、2g/kg,二甲双胍组大鼠灌胃给予二甲双胍0.15 g/kg,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大鼠给予等体积纯净水,各组大鼠均连续给药4 w.用肌电图仪测定右侧坐骨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分离坐骨神经,分别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法测定TGF-β1、TGF-βR Ⅰ、TGF-βRⅡ及Smad3 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蒙花散中、高剂量组大鼠坐骨神经MNCV和SNCV均较模型组大鼠显著升高,TGF-1、TGF-βR Ⅰ、TGF-βRⅡ、Smad3mRNA及蛋白均较模型组大鼠显著降低(P<0.01),且其作用具有剂量依赖性.结论:蒙花散可改善糖尿病大鼠周围神经功能,其机制可能与干预TGF-β/Smad信号通路有关.
作者:柯向梅;张彦廷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建立白头翁提取物中白头翁皂苷D、白头翁皂苷A、齐墩果酸3-O-β-D-吡喃葡萄糖基-(1→4)-[α-L-吡喃鼠李糖基-(1→2)]-α-£-吡L阿拉伯糖苷和齐墩果酸3-O-β-D-吡喃葡萄糖基-(1→4)-β-D-吡喃葡萄糖基-(1→3)-α-L-吡喃鼠李糖基-(1→2)-α-L-吡喃阿拉伯糖苷4种主要皂苷类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HypersilODS2 C18(250mm×4.6mm,5μm)色谱柱;流动相为甲醇-乙腈-水(14:36:50);流速为1.0 mL/min;柱温为35℃.结果:4种成分的进样量分别在2.40~14.40 μg、0.50 ~3.00 μg、1.98~11.88μg、1.04~6.24 μg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在98.96%~ 100.40%,RSD值均小于1.5%.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精密度、重复性良好,可为白头翁提取物中皂苷类成分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作者:陈振华;刘苏珍;邹园园;陈淑平;管咏梅;刘红宁;周斌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研究五苓方汤剂和散剂低极性成分的差异,为五苓方临床用药的剂型选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HPLC法,Venusil MP-C18色谱柱(150 mm ×4.6 mm,5 μm);流动相为乙腈(A)-水(B),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03 nm;柱温25℃;流速1.0 mL/min;进样量5μL.结果:分别建立了五苓方散剂、汤剂、药渣和5种活性成分的HPLC图谱,共标记了17个色谱峰,其中,2、4、5、8、9、10、12、14、16、17号峰为汤剂完全缺失成分峰,并结合对照品对其中2个峰进行归属,分别为桂皮醛和白术内酯Ⅰ;另外,1、3、6、7、11、13、15号峰为汤剂的部分缺失成分,并结合对照品对其中3个峰进行归属,分别为白术内酯Ⅲ、白术内酯Ⅱ、23-乙酰泽泻醇B.结论:五苓方汤剂和散剂中的低极性化学成分差异显著,汤剂中低极性成分缺失严重.
作者:孙彩霞;王建农;韩林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研究蓝翠雀花的化学成分.方法:运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柱等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分析等手段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蓝翠雀花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纯化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1)、山柰酚(2)、槲皮素(3)、异香兰酸(4)、芹菜素(5)、木犀草素(6)、8-甲氧基-5,7,3',4'-四羟基黄酮(7) 、β-胡萝卜苷(8)、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9)、3,5-dihydroxy-4'-methoxyflavone-7-ylO-β-D-glucopyranosyl-(1 →4)-α-L-rhamnopyranoside (10)、芦丁(11)、蔗糖(12).结论:化合物1~12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作者:刘世军;廖志新;唐志书;崔春利;刘红波;梁艳妮;张娱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评价蔓生和攀援灌木牛大力两个品种的品质.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蔓生和攀援灌木牛大力中多糖、高丽槐素、芒柄花素等主要成分的含量,测定块根的淀粉和纤维百分比,以比较二者的品质.结果:蔓生牛大力的多糖含量、高丽槐素和芒柄花素含量均比攀援灌木牛大力高,且纤维含量低.多糖含量随着生长时间的增加而升高,而高丽槐素和芒柄花素含量则随着生长时间的增加而降低.结论:蔓生牛大力品质比攀援灌木牛大力好,同时,蔓生牛大力更适合食用.
作者:翟勇进;黄浩;白隆华;姚绍嫦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采用HPLC法测定不同产地苦玄参中阿克苷、苦玄参苷ⅠB和苦玄参苷ⅠA的含量.方法:Waters 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乙腈-0.8%醋酸溶液(40: 60);流速:0.8 mL/min;检测波长:264 nm;柱温:30℃;进样量:20μL.结果:不同产地5批苦玄参中的阿克苷、苦玄参苷ⅠB和苦玄参苷ⅠA含量分别为2.0~3.5 mg/g、1.9~3.1 mg/g和1.3 ~1.9 mg/g.结论:该实验方法为苦玄参的质量控制提供了参考.广西产苦玄参质量相对较好.
作者:李玲;金李峰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研究熟地黄醇提物毛蕊花糖苷在正常大鼠和血虚模型大鼠体内药动学差异.方法:皮下注射乙酰苯肼联合环磷酰胺复制大鼠血虚模型,熟地黄醇提物灌胃给药,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同时间点大鼠血浆中蕊花糖苷的血药浓度,采用3p87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毛蕊花糖苷在该测定方法下线性范围为0.2~80μg/mL,低检测限和低定量限分别为0.03、0.12 μg/mL;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相应剂量组A4UC0-t和A UC0-∞显著增加,平均驻留时间和消除半衰期显著延长.结论:该方法专属性强、灵敏度高,操作简便,可用于检测血虚模型下毛蕊花糖苷的药动学过程.
作者:邓志军;刘若轩;齐耀群;王佳佳;刘夏雯;郭洁文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研究黄海棠乙酸乙酯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层析等色谱方法对黄海棠进行分离纯化,通过分析其波谱数据和理化性质,从而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黄海棠乙酸乙酯部位中分离鉴定了13个化合物,分别为:金丝桃苷(1)、大萼金丝桃素B(2)、大萼金丝桃素C(3)、1,7-二羟基咕吨酮(4)、2,3-二甲氧基咕吨酮(5)、1-hydroxy-7-methoxyxanthone(6)、芦丁(7)、山奈酚(8)、toxyloxanthone B (9)、槲皮素(10)、槲皮苷(11)、β-胡萝卜苷(12)、β-谷甾醇(13).结论:其中,化合物2、3、6、9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作者:徐芳辉;丁宇翔;王强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评价野菊花中绿原酸、木犀草苷、木犀草素、蒙花苷和芹菜素5种成分的抗氧化能力,同时建立其UPLC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ABTS+法评价5种成分的抗氧化能力;采用UPLC法进行5种成分的含量测定,以ACQUITY UPLC BEH C18(100 mm ×2.1 mm,1.7 μm)为色谱柱,以乙腈-0.02%磷酸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0.4 mL/min,检测波长360 nm,柱温30℃.结果:5种成分均具有一定清除ABTS+自由基能力,以绿原酸、木犀草苷、木犀草素的清除能力强.绿原酸、木犀草苷、木犀草素、蒙花苷和芹菜素的进样量分别在0.0012 ~0.0960 μg、0.00226 ~0.1808 μg、0.00113 ~0.0904 μg、0.00393 ~0.3144 μg和0.00132 ~0.1056μg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9.37%、99.25%、99.46%、100.18%和99.70%,RSD均小于2.0%.结论:该方法可以同时测定野菊花中5种抗氧化活性成分的含量,结果准确、快速、重现性好,可以作为野菊花药材的质量控制方法之一.
作者:夏伯候;周亚敏;谢家驰;李亚梅;许招懂;林丽美;廖端芳 刊期: 2016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