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吴茱萸与伪品臭辣树果实的生药学鉴定

张红梅;李国;宋龙;赵志礼

关键词:吴茱萸, 臭辣树, 生药学鉴定
摘要:目的:对吴茱萸及其伪品臭辣树的果实进行生药学鉴定研究.方法:对吴茱萸和臭辣树的原植物形态特征、果实性状特征、横切面与粉末显微特征、薄层色谱特征进行研究,以图文形式详细记录并进行比较鉴别.结果:吴茱萸与臭辣树在原植物形态、果实性状、显微和理化特征方面均不同,可用所描述的各方面特征进行鉴别.结论:该文为鉴别吴茱萸及其伪品臭辣树提供了生药学资料.
中药材杂志相关文献
  • 不同居群老鸦瓣核型分析

    目的:明确不同居群老鸦瓣核型差异,为老鸦瓣遗传资源保护和人工选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常规压片法对9个居群老鸦瓣进行核型分析.结果:初步判断9个居群老鸦瓣均为二倍体,其中7个居群染色体基数x=12,染色体数目为2n=2x=24;另有2个居群染色体基数x=24,染色体数目为2n=2x =48.老鸦瓣染色体类型有m、sm、st.染色体比值范围在1.88 ~ 2.34之间;不对称系数介于62.99% ~ 71.97%之间;核型有3种类型,包括2A、3A和3B,其中以3B型多,占67%,且2A型为首次发现.结论:不同居群老鸦瓣在核型上存在较大变异.

    作者:邓爱辉;李柯;程银;刘昌羽;郭巧生;朱再标;缪媛媛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疣孢漆斑菌发酵液正丁醇部位化学成分研究

    目的:对疣孢漆斑菌发酵液正丁醇部位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采用各种提取分离纯化技术进行化学成分分离,运用波谱技术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疣孢漆斑菌发酵液正丁醇部位分离鉴定了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分别为cyclo-(Pro-Phe)(1)、cyclo-(4-OH-Pro-Phe)(2)、cyclo-(4-OH-Pro-Leu)(3)、cyclo-(Ala-Pro)(4)、cyclo-(4-methyl-Pro-9-propyl-Gly)(5)、cyclo-(Pro-Gly)(6)、cyclo-(Phe-Gly)(7)、cyclo-(Leu-Leu)(8)、N-乙酰色胺(9)、N-(2-苯乙基)乙酰胺(10)、N-(2-羟基苯乙基)乙酰胺(11)、N-(4-羟基苯乙基)乙酰胺(12)、尿嘧啶(13)、胸腺嘧啶(14).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真菌中分离得到.

    作者:康敏;王泽宇;郭大乐;胡佳;周燕;丁立生;邓赟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中药煮散与饮片煎煮效率的对比研究Ⅰ.部分根和根茎类、花类、叶类和全草类药材

    目的:对比研究根和根茎类药材及花、叶、全草类药材煮散与饮片的煎煮效果,为煮散的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选取19味根和根茎类药材、4味花类药材、2味叶类药材及2味全草类药材为研究对象,将其制成煮散,对比分析煮散与饮片煎煮水煎液中有效成分的含量及得膏率.结果:煮散加10倍量水,煎煮1次,煎煮时间仅10 min的情况下,水煎液的干膏率及有效成分煎出量均不低于饮片的煎煮(10倍量水,煎煮50 min),两者的差异主要由饮片的质地疏密、体积大小决定.结论:饮片制成煮散,不仅省时省力、方便患者使用,而且从药学角度来看,煮散可以节约大量药材,有利于药材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孙玉雯;仝小林;王菲;刘起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黄芩汤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

    目的:研究黄芩汤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选取健康雄性SD大鼠90只,编号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柳氮磺胺吡啶(20 mg/kg)阳性对照组及黄芩汤低(5 g/kg)、中(10g/kg)、高(20 g/kg)剂量组,每组15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采用三硝基苯磺酸+乙醇制备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于造模成功后给予相应药物进行治疗,治疗1w后观察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黄芩汤各剂量组大鼠DAI及血清TNF-α、IL-6、PGE2、NO、IL-1β含量及结肠组织MDA含量均显著降低,体质量、血清IL-4含量及结肠组织SOD活性显著升高(P<0.05),结肠组织病理学明显改善.结论:黄芩汤主要通过调节炎性因子水平发挥抗炎作用,进而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起到治疗作用.

    作者:陈丽;颜春鲁;朱俊燚;雒志义;李高扬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固态发酵炮制中药材研究进展

    固态发酵炮制是利用微生物及其产生的酶类对中药材成分进行的生化转化过程,具有条件温和、利于下游操作等优点,在中国拥有悠久的应用历史.该文首先介绍固态发酵炮制中药的起源与历史,随后重点阐述固态发酵炮制在中药脱毒、增效、形成复方,活性成分提取及药用真菌等方面的研究,总结固态发酵炮制技术,后对固态发酵炮制中药材的现代化进行展望.

    作者:秦晓瑜;李冠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天南星多糖联合顺铂对乳腺癌MDA-MB-231细胞增殖、凋亡及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

    目的:探讨天南星多糖联合顺铂对乳腺癌MDA-MB-231细胞增殖、凋亡及上皮间质转化(EMT)的影响.方法:将MDA-MB-231细胞分为对照组、天南星多糖(50 μg/mL)组、顺铂(5μg/mL)组及联合给药组(天南星多糖+顺铂);MTT法检测细胞增殖,Annexin V/PI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Real time PCR法检测EMT相关标记分子(Vimentin、N-cadherin及E-cadherin)mRNA表达,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纤连蛋白(FN)表达,Western blotring检测Akt及其磷酸化形式(p-Akt)蛋白的表达.结果:天南星多糖组、顺铂组和天南星多糖+顺铂组均可抑制MDA-MB-231细胞的增殖,其作用呈时效关系;各给药组细胞早、晚期凋亡率及E-cadherin mRNA水平值高于对照组,而Vimentin、N-cadherin mRNA、FN水平及p-Akt/Akt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与天南星多糖组和顺铂组比较,天南星多糖+顺铂组的早、晚期凋亡率及E-cadherin mRNA水平显著升高,Vimentin、N-cadherin mRNA、FN表达水平及p-Akt/Akt显著降低(P<0.05).结论:天南星多糖和顺铂对乳腺癌MDA-MB-231细胞的增殖、凋亡及上皮问质转化均有一定的作用,可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的激活,且二者联合作用时效果更好.

    作者:邱丽敏;姜爽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荔枝核皂苷对乳腺增生大鼠雌激素受体ERα、ERβ及ERK、VEGF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荔枝核皂苷对乳腺增生大鼠雌激素受体ERα、ERβ及ERK通路的影响.方法:取未孕雌性SD大鼠,除留正常对照组8只外,其他动物均进行造模,成模动物随机分为模型组、荔枝核皂苷低剂量组(0.1g/kg)、荔枝核皂苷高剂量组(0.2 g/kg)和他莫昔芬阳性对照组(4 mg/kg),每组8只.以上各组分别灌胃给药30 d后,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乳腺组织ERα、ERβ、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荔枝核皂苷高剂量组大鼠乳腺组织ERα、ERK、VEGF的表达显著降低(P<0.05);低剂量组大鼠乳腺组织ERα、ERK的表达显著降低(P<0.05).结论:荔枝核皂苷可降低乳腺增生大鼠乳腺组织中ERα、ERK、VEGF的表达.

    作者:林妮;邱玉文;官娜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HPLC法同时分析酸橙果实类药材中黄酮和香豆素类成分

    目的:建立HPLC法同时定量分析酸橙果实类药材中8个黄酮类成分(芸香柚皮苷、柚皮苷、橙皮苷、新橙皮苷、柚皮素、橙皮素、川陈皮素和桔皮素)和3个香豆素类成分(水合橙皮内酯、马尔敏及6',7'-二羟基香柠檬亭).方法:色谱柱为Phenomenex C18(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水,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320 nm;柱温30℃.结果:8个黄酮类成分与3个香豆素类成分分别在6.185~247.4 μg/mL、53.4~2136.9 μg/mL、2.525 ~ 101.0 μg/mL、26.153 ~1046.1 μg/mL、0.9765~38.7μg/mL、0.9825~39.3 μg/mL、1.56~ 62.4 μg/mL、1.485 ~ 59.4 μg/mL、3.17 ~ 126.8 μg/mL、1.035 ~41.4 μg/mL、0.815~32.6μg/mL范围内与峰面积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6);平均加样回收率(n=6)分别为104.74%、103.92%、97.46%、98.76%、103.94%、97.68%、99.74%、104.35%、104.23%、101.60%、103.26%,RSD均小于2.5%(n=6).结论:该含量测定方法可为酸橙及其近缘植物果实类药材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作者:邓可众;杨堃;邓敏芝;熊英;詹志斌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一株雷公藤内生真菌的化学成分及单胺氧化酶抑制活性研究

    目的:研究一株从雷公藤中分离的踝节菌属真菌Talaromyces wortmannii的化学成分及抗单胺氧化酶活性.方法:采用各种色谱方法分离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采用酶标法测定化合物的抗单胺氧化酶活性.结果:从Talaromyces wortmannii中分离纯化了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wortmannilactone A(1)、(+) brefeldin A(2)、(2E,4R*)-4-hydroxy-4-{(1R*,2S*) 4-oxo-2-[(1E)-6-oxohept-1-en-1-yl] cyclopentyl} but-2-enoic acid(3)、phaseic acid(4)、deacetylisowortmin(5)、talaperoxide C(6)、brevianamide F(7)、cyclo(D-N-methyl-Leu-L-Tip) (8)、大黄素甲醚(9)、大黄酚(10).化合物7显示了中等强度的单胺氧化酶抑制活性,其IC50为55 μmol/L.结论:其中,化合物2~4、7~10为首次从该属真菌中分离得到,化合物7(brevianamide F)的单胺氧化酶抑制活性为首次报道.

    作者:彭程;杨中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九节龙的生药组织学研究

    目的:对紫金牛科植物九节龙进行生药组织学研究.方法:对九节龙原植物进行形态学描述,显微构造(徒手切片、表皮撕片、粉末特征)进行鉴别.结果:全株各器官均可见细长的非腺毛和腺头为圆形的腺毛;九节龙的根、根茎及茎横切面均可见明显的内皮层,且内皮层凯氏点明显;根茎及茎具髓部.结论:九节龙的根、根茎、茎、叶中脉的横切面显微构造及粉末特征可作为九节龙的鉴别特征.

    作者:吴淑英;蔡沓栗;杨成梓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不同生长年限、种苗分级及结种部位的素花党参种子质量研究

    目的:研究不同生长年限、种苗分级及结种部位的素花党参种子质量,得到佳种子质量的生长年限、种苗分级及结种部位,为素花党参种子的规范化生产提供依据.方法:进行不同生长年限和种苗分级的素花党参的栽培实验,测定其全株和不同结种部位的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千粒重、生活力,根据4个种子质量指标差异评价种子质量.结果:一年生种子质量指标均优于二、三年生,但空秕率高、产量低;不同生长年限的种子除生活力外均有极显著差异.一级种苗种子千粒重显著高于二、三级种苗;三级种苗种子质量较差,且种植后党参产量低;不同种苗分级的种子仅千粒重有显著差异.总体上一、三年生中部和二年生上部的种子质量较好,一、二、三年生下部的种子质量较差,不同结种部位的种子质量差异不大.结论:一年生和三级种苗的素花党参不建议留种;二、三年生和一、二级种苗的素花党参及其不同结种部位的种子均能达到素花党参种子质量标准,可以留种.

    作者:陈松树;赵致;王华磊;刘红昌;罗权章;石开磊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基于植物代谢组学技术的京大戟炮制前后化学成分变化研究

    目的:基于植物代谢组学技术,建立分析京大戟炮制前后化学成分的UPLC-MS法.方法:采用AgilentXDB Cs(150mm×4.6 mm,5μm)色谱柱,以0.1%甲酸乙腈-0.1%甲酸溶液进行梯度洗脱,流速为0.8 mL/min,分流比为1∶3;ESI源负离子模式,m/z100 ~ 900范围内全扫描,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PCA).结果:筛选出可以作为区分京大戟生品和炮制品95%乙醇提取物的7个化学标记物,鉴定了其中6个,分别为3,3'-二甲氧基鞣花酸-4'-O-β-D-吡喃木糖苷、3,3'-二甲氧基鞣花酸、(-)-(1S)-15-羟基-18-羧基西柏烯、鞣花酸、短叶苏木酚酸和没食子酸.结论:从植物代谢组学整体角度分析,京大戟生品和炮制品化学成分差异明显,推测此为京大戟炮制减毒作用的物质基础.

    作者:曾颜;侯朋艺;陈晓辉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白及须根化学成分及其体外抗菌活性研究

    目的:研究白及须根化学成分及其体外抗菌活性.方法:采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柱以及制备型HPLC等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并且利用96孔板对倍稀释法测定体外抗菌活性.结果:本研究从白及须根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对羟基苯甲醛(1)、2,7-二羟基-4-甲氧基-9,10-二氢菲(2)、4,5-二羟基-2-甲氧基-9,10-二氢菲(3)、2-羟基-4,7-二甲氧基菲(4)、militarine(5)、dactylorhin A(6)、天麻素(7).其中,化合物2~4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及枯草芽孢杆菌等革兰氏阳性菌具有中等强度的抗菌作用(MIC8 ~ 128 μg/mL).结论:白及须根富含与白及块茎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化合物,包括2-异丁基苹果酸葡萄糖氧基苄酯以及对革兰氏阳性菌具有抗菌作用的菲类化合物.其中,单菲化合物3和4为首次从白及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作者:俞杭苏;代斌玲;钱朝东;丁志山;蒋福升;金波;李美芽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不同品系忍冬外观性状与内在品质比较分析

    目的:为忍冬种质资源评价及优良品系选育提供基础资料.方法:采用形态分类学方法对不同品系忍冬进行观察、描述和初步分类;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不同品系忍冬花蕾和叶片中新绿原酸、绿原酸、隐绿原酸、木犀草苷、3,5-二咖啡酰奎宁酸、4,5-二咖啡酰奎宁酸的含量;利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不同品系忍冬在叶色、叶形及花蕾大小和颜色四个方面表现出显著差异;品系YTQL-01、ITA-01花蕾中新绿原酸、绿原酸和3,5-二咖啡酰奎宁酸等的含量较高;不同品系忍冬外观性状与有效成分含量之间未表现出显著相关性.结论:不同品系忍冬在外观性状和内在品质上均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作者:边丽华;周洁;于德强;刘伟;耿岩玲;王晓;李圣波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不同产地黄精主要化学成分比较及主成分分析

    目的:对不同产地黄精原植物(黄精、多花黄精、滇黄精)的主要化学成分进行测定和主成分分析,为鉴定、筛选和保护优良黄精种质资源提供理论基础.方法:用分光光度计法测定黄精多糖、总酚和总黄酮含量,HPLC测定薯蓣皂苷元含量.结果:广东韶关市多花黄精中黄精多糖含量高为14.094%,湖北咸宁市多花黄精中薯蓣皂苷元含量高为8.920 mg/g,河南卢氏县的黄精中总酚含量高为0.045 mg/g,贵州贵阳市的多花黄精中总黄酮含量高为0.040 mg/g;黄精的主成分为黄精多糖和薯蓣皂苷元.不同产地不同种间黄精的主要化学成分含量差异显著,同一种内不同产地黄精的主要化学成分含量亦差异显著.结论:黄精优良种质的筛选应以黄精多糖含量和薯蓣皂苷元含量共同作为评价指标.

    作者:焦劼;陈黎明;孙瑞泽;刘峰;马存德;梁宗锁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水蛭素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目的:评价水蛭素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的临床疗效.方法:100例浙江省人民医院就诊的PTS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地奥司明片,0.9g/次,2次/d;观察组给予脉血康胶囊,0.75 g/次,3次/d;1月为1疗程,持续治疗4个月.分别于治疗1、2、4月后测量患肢小腿的周径差(CPD),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Villalta评分并空腹采血,进行血液流变学(HSR、MSR、LSR、PV)和凝血功能(APTF、TT、D-Di)检测.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1、2、4个月后CPD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患者Villalta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HSR、MSR、LSR、PV和凝血指标APTT、TT、D-Di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水蛭素能有效缓解PTS患者水肿程度,降低Villalta评分,降低全血和血浆黏度,延长凝血时间并减少血栓形成,具有较好疗效.

    作者:杨光唯;来集富;卢惟钦;蒋劲松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益气除痰方调控未折叠蛋白反应抑制A549肺癌生长的研究

    目的:探讨益气除痰方对BALB/c裸小鼠肺癌A549移植瘤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人肺腺癌细胞A549接种BALB/c裸鼠4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生理盐水)、顺铂注射液(0.002 g/kg)组、益气除痰方低剂量(3.0g/kg)组、益气除痰方高剂量(6.0 g/kg)组、联合用药(益气除痰方6.0 g/kg+顺铂注射液组0.002 g/kg)组.造模第8天,中药灌胃,1次/d,每次0.2 mL,连续14 d.第17天,顺铂注射液腹腔注射,1次/d,每次0.2 mL,连续5d.第22天,麻醉处死裸鼠,检测瘤体积和瘤质量,计算抑瘤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Western blot法及RTQ-PCR法检测肿瘤组织中钙联蛋白(calnexin,CNX)及调控转录因子X盒结合蛋白1(X-box binding protein 1,XBP1)的表达.结果:顺铂注射液组、益气除痰方高剂量组及联合用药组瘤质量及瘤体积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 <0.05或P<0.01),且联合用药组显著优于顺铂注射液组(P<0.01).免疫组织化学法、Western blot法及RTQ-PCR法结果均显示顺铂注射液组、益气除痰方高剂量及联合用药组CNX及XBP1的表达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1),且联合用药组优于顺铂注射液组(P<O.05或P<0.01).结论:益气除痰方能抑制A549肺癌生长,与顺铂联用能起到增效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下调相关分子伴侣蛋白CNX及XBP1的表达而抑制未折叠蛋白反应(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UPR),从而导致肿瘤细胞凋亡有关.

    作者:刘启欧;王淑美;李舒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陇西不同气候区域黄芪育苗模式筛选试验研究

    目的:总结出黄芪适宜育苗环境区域,筛选出不同气候区域适宜育苗模式.结果:黄芪在不同气候区域育苗,其产量和质量表现排序为湿润区>半湿润区>灌溉区>冷凉干旱区>温和半干旱区>温和干旱区;不同育苗模式处理间,地膜育苗优于露地育苗.结论:在陇西自然条件下,黄芪育苗适宜区域为半湿润、湿润区和灌溉区,其次为土壤水分蒸发量较小的冷凉干旱区;地膜育苗,冷凉干旱区5.0cm口径打孔育苗模式佳,半湿润、湿润区和灌溉区7.5cm口径打孔育苗模式佳.

    作者:管青霞;李城德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肘后备急方》中“菖蒲”的来源考证及应用探讨

    通过查阅古今药学典籍及地方史志,对《肘后备急方》中的“菖蒲”的原植物来源进行考证,并探讨该书处方中“菖蒲”的应用机理.根据文献资料初步认定《肘后备急方》中的“菖蒲”基原为天南星科菖蒲属植物石菖蒲Acorus tatarinowii Schott.,但不能排除菖蒲Acorus calamus L的可能性.在《肘后备急方》中多取“菖蒲”开窍醒神、除湿健胃、辟秽、益智之功,用于治疗惊痫、昏厥、耳科疾病、急性传染病等.明确《肘后备急方》中的药材原植物来源及组方原理,才能更好地开发利用其中的良方,促进中医药的发展.

    作者:彭伟文;王珠强;梅全喜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基于药效学与毒理学结合的湿生扁蕾与苦豆子配伍比例的优选

    目的:探讨湿生扁蕾与苦豆子的优配伍比例,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热板致小鼠疼痛、琼脂致小鼠肉芽肿、三硝基苯磺酸致大鼠腹泻的动物模型,观察湿生扁蕾与苦豆子不同配伍提取物的镇痛、抗炎、止泻作用;并观察湿生扁蕾与苦豆子不同配伍提取物对小鼠的急性毒性.结果:随着湿生扁蕾配伍比例的增加,其配伍提取物的镇痛、抗炎、止泻效果明显增强;随着苦豆子配伍比例的增加,其配伍提取物的镇痛、抗炎效果也明显增强,但止泻作用增强不明显;灌胃给药未测得半数致死量(LD50),灌胃给药的大耐受量(MTD)为32.0 g/kg,是成人临床拟日用剂量的106倍.结论:该实验采用药效学与毒理学结合的方法,综合评价优选的湿生扁蕾与苦豆子配伍比例为20∶1,与临床拟日用剂量完全吻合.

    作者:赵慧巧;景明;卢年华;陈正君;张艳霞 刊期: 2016年第03期

中药材杂志

中药材杂志

主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主办: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材信息中心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