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基于人脑纹状体与海马结构的断层影像学研究

白桂芹;刘尚清;张华;邓世山;谢兴国;蔡昌平;黄小华;张小明

关键词:纹状体, 海马结构, 断层影像解剖, MRI
摘要:目的:探讨纹状体与海马结构的相关性,为临床影像诊断提供形态学依据和相关测值。方法采集100例经诊断无病变的成人头部磁共振图像,按照年龄16~25、26~35、36~45、46~55、56~65岁进行分组,每组男、女各10例。观测纹状体与海马结构的面积、横径、矢径等线性指标,标准化前、后数据均进行相应统计学处理。结果数据经标准化处理后,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纹状体面积无性差,尾状核头矢径、海马面积、海马横径、矢径存在性差(女性>男性),颞角宽度存在性差(女性<男性);尾状核头横径存在侧差(左>右),壳面积、壳矢径存在侧差(左<右)。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纹状体面积与年龄、颞叶钩回间距呈负相关,与颞角宽度呈正相关;海马面积与尾状核头面积、颞角宽度呈正相关。结论成年人纹状体面积随着年龄增长而缩小;海马结构与纹状体在形态结构上具有相关性;壳面积右侧大于左侧;女性海马面积大于男性;颞角宽度可以作为研究纹状体与海马结构形态变化的共同参考指标。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相关文献
  • 腰椎间盘退变对软骨终板生物力学特性影响的有限元分析

    目的:研究腰椎终板不同位点的压应力分布规律,分析腰椎间盘退变对软骨终板压应力的影响。方法选取一青壮年男性新鲜尸体的腰椎运动节段标本,螺旋CT机对腰椎运动节段进行连续CT扫描,利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建立L4/5运动节段有限元分析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椎间盘退变模型。模拟椎间盘正常状态和椎间盘退变状态,在L4、L5椎体终板上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结点,分别代表椎体终板正中部、左右侧边缘、后中部和前中部,对上下软骨终板压应力分布进行有限元分析。结果椎间盘退变组较正常组的终板压应力均显著增大,上下终板在轴向加载、前屈、后伸、左旋和右旋加载时椎间盘退变组较正常状态时应力分布均显著增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椎间盘退变因素对终板的应力分布有明显影响,随着椎间盘退变,椎间盘软骨终板应力显著增大。

    作者:赵亮;闫广华;瞿东滨;赵卫东;史占军;张美超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骶骨Ⅱ区骨折螺钉固定的影像解剖学研究

    目的:通过对骶髂关节三维重建模型进行解剖参数测量和虚拟骶髂螺钉固定,明确骶髂螺钉的佳进钉点和安全置钉范围。方法用Mimics软件对50例骨盆CT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切割出骨盆三维模型,测量S1椎体解剖参数,在同一骶髂关节多次虚拟置钉,确定螺钉佳进钉点,计算其安全角度。三维重建骨盆表面软组织,确定髂前上棘顶点N、髂嵴上点M、进钉点P的体表投影点N1、M1、P1,分段测量各投影点之间的长度。结果骶骨Ⅱ区中心螺钉骨面进钉点P到髂前上棘顶点N的距离PN男性为(95.17±5.59)mm,女性为(98.49±7.71)mm;经点P作PN的垂线与髂嵴交于点M,PM长度男性为(58.71±4.33)mm,女性为(54.59±6.01)mm;从髂前上棘顶点N沿髂嵴到点M的长度男性为(129.78±6.25) mm,女性为(130.64±7.79)mm,其中男女间PM长度有显著差异。中心螺钉前、后倾安全范围男性为(10.70±2.00)°,女性为(7.20±1.64)°;头、尾倾安全范围男性为(12.36±2.68)°,女性为(11.27±3.29)°,男性前、后倾安全范围明显大于女性。男女间体表投影点之间的长度仅P1M1有显著差异。结论通过触摸髂前上棘顶点N和髂嵴上的点M,可确定骶骨Ⅱ区骨折固定螺钉的体表进钉点。以S1椎体上表面为横截面,后表面为冠状面,男性螺钉前后倾安全范围约10°,头尾倾安全范围约12°,女性前后倾安全范围约7°,头尾倾安全范围约11°。

    作者:史黎晗;高仕长;周程鹏;刘杰;周华;蒋电明;孙善全;李咏梅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股神经阻滞的应用解剖学定位研究

    目的:为股神经阻滞的定位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①新鲜成人尸体5具,行羧甲基纤维素/氧化铅水凝胶行一次性全身动脉造影,CT扫描与三维重建。②乳胶灌注标本5具,层次解剖股前内侧区,重点观测股三角内股动脉及其主要分支与股神经的位置关系。结果与股神经阻滞相关的结构位于腹股沟韧带与经股骨大转子的平行线之间,两直线间的距离为(5.8±1.6)cm。股深动脉恰于平行线水平与股神经相交(85%)。结论①股神经阻滞的安全区域位于腹股沟韧带与其平行线之间;②直接体绘制方法可用于对血管及其它器官定位的基础研究。

    作者:谢宇平;郑俊;习珊珊;周小兵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辛伐他汀对BMSCs成骨分化过程中TGF-β1/smad信号通路的影响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simvastatin,SIM)是否可以通过调节TGF-β1/Smad通路从而促进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 BMSCs)分化为成骨样细胞。方法复苏、培养大鼠BMSCs并诱导其向成骨样细胞分化。实验组加入不同浓度的SIM(10-8 mol/L、10-7 mol/L、10-6 mol/L),对照组不给予药物干预。加入成骨诱导液,7d后运用碱性磷酸酶染色法观察细胞成骨能力,21d后用茜素红染色检测细胞钙化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TGF-β1、Smad2、Smad3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应用10-8 mol/L~10-6 mol/L SIM处理细胞7d均可使细胞ALP活性显著增加,其中浓度为10-7 mol/L时效果显著;应用10-8 mol/L~10-6mol/L SIM处理细胞21d后可使细胞钙化结节明显增多;应用10-8 mol/L~10-6 mol/L SIM处理细胞7d后细胞内TGF-β1、Smad2、Smad3蛋白水平明显增高。结论辛伐他汀可促进大鼠BMSCs分化为成骨细胞,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TGF-β1/Smad信号通路中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有关。

    作者:桑遥彩;包翠芬;武蕾;张苗苗;王艳;秦书俭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上矢状窦及其静脉属支的解剖学研究进展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 CVST)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种特殊类型,其发病率约占所有脑卒中患者的0.5%[1];各个硬脑膜窦都可形成血栓,而其中上矢状窦的发病率高居首位,约占62%[2]。了解上矢状窦解剖特点有助于CVST的诊断,尽量避免因变异、先天性发良不良等造成的误诊,同时对探讨血管内治疗方式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作者:康晓雨(综述);黄理金(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老年骨质疏松性转子间骨折PFNA内固定术后股骨近端几何结构的变化

    目的:研究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股骨近端几何结构参数值的变化。方法选取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36例,分别在术后即刻与术后1.5~2年的骨盆平片上测量股骨近端几何参数(包括顶高距、偏心距、近端长度、颈干角),比较其术后即刻与骨折愈合后股骨近端形态学变化。结果患者术后即刻与骨折愈合后几何参数比较,术后1.5~2年所测量顶高距、偏心距、近端长度及颈干角均较术后即刻有不同程度的变小,其中顶高距变化值为(1.25±0.94) mm,偏心距的变化大小为(0.36±1.13)mm,近端长度变化大小为(3.25±3.06)mm,颈干角变化大小为(0.22±0.76)°,术后即刻与术后1.5-2年的资料比较,除顶高距、近端长度外(P<0.05),其余项目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应用PFNA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在骨折愈合过程中,经股骨颈传导的应力作用导致近端受力解剖结构参数不同程度变小,可接受的几何结构变化值有助于维持内固定系统的整体稳定性,有利于骨折的愈合。

    作者:林周胜;江成;夏雄智;黎飞猛;孙鸿涛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宫颈癌患者盆腔静脉CT成像的优化及应用研究

    目的:探索宫颈癌患者盆腔脏器亚毫米CT静脉成像的佳时间,为CT诊断及三维重建提供实践基础。方法将45名不同期别宫颈癌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15人,自注射造影剂起分别延时70s(A组)、90s(B组)、120s(C组)进行扫描。所得图像由两位放射科医师分别在诊断工作站进行观察,并对图像质量进行评级和评分。对评级评分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各组宫颈癌患者静脉期扫描图像评价中B组总体评分高,增强扫描后经统计学分析,三组延迟增强扫描效果均有统计学差异,B组图像整体增强效果佳。结论自注射造影剂起延时90s行静脉期扫描,可获得图像质量好的扫描数据,从而有利于宫颈癌的诊断及为三维重建提供实践基础。

    作者:朱洪磊;王显龙;何援利;彭冬先;王燕钰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SETD4蛋白在Bac-to-Bac杆状病毒系统的表达

    目的:通过昆虫杆状病毒表达系统表达SETD4(SET domain-containing 4)蛋白,并纯化SETD4蛋白,为深入探讨SETD4的功能奠定基础。方法提取小鼠正常肝组织的RNA,通过RT-PCR扩增SETD4基因,并克隆至pFastBac-HTB构建重组载体,再转座获得重组杆粒;通过脂质体介导将重组杆粒转染SF9细胞产生重组病毒,扩增病毒感染细胞并获得重组蛋白;利用Ni2+亲和柱来纯化蛋白,并通过Western Blot及考马斯亮蓝染色鉴定SETD4蛋白。结果经双酶切鉴定及测序证实SETD4基因插入了供体质粒;经PCR鉴定证实SETD4基因插入了穿梭载体;经考马斯亮蓝染色证实纯化得到重组蛋白,用His-Tag抗体和SETD4特异性抗体在50 kD处可检测到目的条带。结论成功利用昆虫杆状病毒表达系统够表达了SETD4,并纯化了SETD4。

    作者:雷烨铭;崔航;钟玙沄;王义乾;黄穗;赵舒祺;蔡军伟;姜勇;刘靖华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基于人脑纹状体与海马结构的断层影像学研究

    目的:探讨纹状体与海马结构的相关性,为临床影像诊断提供形态学依据和相关测值。方法采集100例经诊断无病变的成人头部磁共振图像,按照年龄16~25、26~35、36~45、46~55、56~65岁进行分组,每组男、女各10例。观测纹状体与海马结构的面积、横径、矢径等线性指标,标准化前、后数据均进行相应统计学处理。结果数据经标准化处理后,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纹状体面积无性差,尾状核头矢径、海马面积、海马横径、矢径存在性差(女性>男性),颞角宽度存在性差(女性<男性);尾状核头横径存在侧差(左>右),壳面积、壳矢径存在侧差(左<右)。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纹状体面积与年龄、颞叶钩回间距呈负相关,与颞角宽度呈正相关;海马面积与尾状核头面积、颞角宽度呈正相关。结论成年人纹状体面积随着年龄增长而缩小;海马结构与纹状体在形态结构上具有相关性;壳面积右侧大于左侧;女性海马面积大于男性;颞角宽度可以作为研究纹状体与海马结构形态变化的共同参考指标。

    作者:白桂芹;刘尚清;张华;邓世山;谢兴国;蔡昌平;黄小华;张小明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展神经脑桥池段的血管神经关系及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展神经脑桥池段与邻近血管的关系,为有关疾病诊治提供相关解剖学基础。方法采用23例(46侧)红色乳胶灌注的头颅标本,解剖与观测展神经脑桥池段走行、与周围血管关系、滋养血管来源等,测量数据统计处理。结果展神经脑桥池段邻近的血管包括小脑下前动脉、小脑下后动脉、迷路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脑桥动脉。小脑下前动脉与展神经关系为密切(47.8%接触,13.8%压迫),椎基底动脉压迫展神经严重。展神经脑桥池段的滋养动脉主要来自脑桥动脉(41.3%),其次为小脑下前动脉(26.1%);16侧(34.8%)展神经为复式。结论展神经脑桥池段与邻近血管的关系复杂,血管易于接触并压迫展神经,临床上不明原因的展神经麻痹应考虑存在此类血管压迫的可能。

    作者:王维;刘磊;常骁;吴爱群;黄会龙;郭晓丹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孕中晚期胎儿小脑形态发育的MRI研究

    目的:应用胎儿标本MR图像观察14~40周胎儿小脑结构发育情况。方法87例无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胎儿,孕龄为14~40周,行3.0T磁共振扫描,根据所得横矢冠图像分析小脑各结构发育情况。结果 T2WI图像观察可见各结构出现时间不同:16周时可见齿状核,17周时被盖-小脑蚓角闭合,20周时原裂出现,22周时锥体前裂,第四脑室显示清晰,24周时次裂,后外侧裂出现。孕晚期,小脑体积增长迅速,前后叶比例由大变小。结论3.0T磁共振图像可以较清晰地显示孕中后期胎儿小脑各结构的发育情况,以此为依据可为临床宫内胎儿小脑发育状况的诊断与评估提供解剖和影像学依据。

    作者:刘菲;刘树伟;李振平;张忠和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LPS直接及间接作用致小鼠急性肺损伤模型的建立

    目的:呼吸系统的急性炎症所致的急性肺损伤(ALI)是临床常见的急症、重症,也是目前实验研究的热点。在对其发病机制和治疗手段的探讨过程中,动物模型的有效建立极其重要。方法本实验比较了气道内直接滴入和腹腔注射给入两种LPS给入方式,通过组织学病理评价、炎症细胞的细胞学反应,炎症反应细胞分泌物蛋白水平的变化等炎症反应指标,评价了LPS两种不同的给入方式对小鼠急性肺损伤(ALI)模型建立的有效性。结果组织学水平显示,气道内直接滴入LPS肺组织炎性细胞浸润的病理改变较腹腔注射LPS组更明显,肺损伤的组织学病理改变也更明显;细胞学水平,气道内直接给入LPS组肺泡灌洗液可见较多中性粒细胞渗出,而腹腔注射LPS组肺泡灌洗液中性粒细胞渗出少,与腹腔注射生理盐水组无差别;细胞因子水平,气道内直接滴入LPS肺组织组肺泡灌洗液蛋白水平明显升高,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和腹腔注射LPS组。结论气道内直接滴入LPS是一种有效的小鼠急性肺损伤模型制备方法,可通过LPS的直接气道内分散和刺激至直接肺损伤。

    作者:陈英华;吕嘉文;翟启良;谢哲凡;胡国栋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人参皂苷Rbl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白质重塑的影响

    目的:探讨人参皂苷Rbl(Ginsenoside Rb1,GSRb1)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白质重塑的影响。方法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溶媒处理组和人参皂苷Rbl处理组,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reperfusion, MCAO/R)损伤模型,用LFB染色观察大鼠胼胝体和内囊的髓鞘变化,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缺血侧胼胝体GFAP和APP的表达以评估星形胶质细胞和轴突的改变。结果缺血2 h再灌72 h后,溶媒处理组胼胝体和内囊有明显的髓鞘紊乱、脱失,胼胝体GFAP和APP表达显著增加。与溶媒处理组相比,GSRb1处理组髓鞘脱失有明显改善(P<0.01, P<0.05)且胼胝体GFAP和APP表达显著减少(P<0.05)。结论 GSRb1可能促进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脑白质重塑。

    作者:胡光强;张慧;萧洪文;高小青;杨朝鲜;余录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外踝及其周围结构的解剖学测量及临床意义

    目的:对外踝及其周围结构进行解剖学观测,为外踝骨折内固定及设计外踝定位导向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①80例(男20对,女20对)干燥腓骨下端形态进行观察分析;②40例(男20,女20)X线片观察外踝的大体形态;③40具(男20,女20)尸体解剖观测外踝前动脉、腓浅神经,腓肠神经毗邻关系。结果(1)外踝从上往下骨质逐渐均匀的变薄变窄,近似一个倒立的三角形;(2)骨性标本外踝左右两侧高度、宽度、厚度测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存在性别差异(P<0.05)。(3)男女X线片上外踝角测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外踝前动脉在距离外踝尖端平面男性(4.30±0.22) cm,女性(4.11±0.6)cm处由胫前动脉发出,先斜向外下方至腓骨下端;然后紧贴腓骨下端及外踝前缘进入足背。(5)腓浅神经主干距离外踝前缘男性(1.59±0.20)cm,女性(1.31±0.64)cm;腓肠神经经过外踝后外下方,距离外踝后缘男性(1.80±0.13)cm,女性(1.62±0.34)cm;结论外踝及其周围结构的解剖学测量结果为外踝骨折内固定以及设计外踝定位导向器提供解剖学基础。

    作者:聂政;吴志伟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正常成人松果体MRI研究

    目的:建立正常成人松果体MRI测量标准,并分析其性别差异及年龄变化规律。方法MRI扫描327例正常成人头颅,测量并分析松果体相关数据。结果松果体矢径女性(7.12±1.11)mm,男性(6.52±1.01)mm(女性>男性,P<0.05);松果体横径女性(5.72±0.98)mm,男性(5.38±1.07)mm;松果体高女性(4.38±0.43)mm,男性(4.03±0.62)mm;松果体体积女性(88.92±27.90)mm3,男性(74.35±23.62)mm3(女性>男性,P<0.05)。结论松果体矢径和体积女性大于男性,松果体体积性别差异出现在31~60岁。

    作者:邓玲;钱学华;周庭永;刘敏;白桂芹;吕发金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胃癌合并小肠禁锢症1例

    患者,男,66岁。因“上腹部饱胀不适,伴阵发性疼痛1个月”于2013-5-13入院。查体:患者发育正常,营养中等,体型正常;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腹部平坦,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腹部无压痛、反跳痛,腹部未触及包块,肠鸣音正常。患者有“高血压、冠心病”病史,无手术史。实验室检查基本正常,肿瘤标记物(CEA、CA72-4、CA19-9)在正常范围内。胃镜诊断:胃窦小弯侧见不规则肿物,凹凸不平,累及胃角。病理结果:(胃活检)低分化腺癌。上腹部CT检查:胃窦部胃壁不规则增厚,浆膜面毛糙,增强扫描可见不均匀强化;大网膜密度略增高。

    作者:邹磊;侯庆生;姜明静;管杰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人肝脏分段分色血管铸型透明标本制作

    随着现代肝脏外科的发展,肝移植、半肝切除及肝段切除等手术已经成为临床治疗肝脏疾病的重要手段,随之而来的是传统Couinaud肝段划分方法不足的逐渐凸显。虽然有各种影像学定位手段辅助进行肝段定位,但有学者认为实际手术过程中,仅靠肝脏表面的解剖学标志并没有为肝切除带来实质的进展[1],联合应用术中超声以及Pringle法等血管阻断技术,虽然可以实现解剖性肝段切除,但该技术对肝脏解剖及术中超声技术要求极高,在合并肝硬化或部分肝萎缩时还存在解剖标志难以辨识的缺点。因此将传统的肝段、肝裂定位方法简单应用于目前的精准肝切除、个体化肝段划分仍显不足。本研究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2,3],将分段分色血管铸型技术及铸型透明技术相结合,在保留肝脏外形与周围韧带、裂隙等解剖结构同时将各肝段以不同颜色进行显示,制作人肝分段分色血管铸型透明标本,为临床肝段、肝裂基础研究提供新方法。

    作者:张健飞;郑楠;宫瑾;张国伟;于胜波;迟彦艳;徐强;王晓梅;王滨;隋鸿锦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颈椎和腰椎并发椎管狭窄症Ⅰ期手术减压的临床疗效

    目的:观察Ⅰ期手术减压治疗颈腰椎并发的椎管狭窄症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回顾22例Ⅰ期手术减压治疗颈、腰椎并发的椎管狭窄症的临床资料及围手术期并发症,平均年龄(68.7±9.3)岁(55~83岁),随访24~58个月,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前、术后1月和随访末期JOA评分(颈椎17分法、腰椎29分法)及其改善率;患者满意度;并分析围手术期并发症。结果平均手术时间、失血量、住院时间分别是(189±49)min、(490±70)ml、15.9 d;随访末期JOA改善率分别达到67.9%(C-JOA)、63.5%(L-JOA),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病人满意度73.9%;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18.1%,包括急性失血、脑脊液漏、深部感染、短暂性神经损害各1例。结论Ⅰ期手术减压治疗颈腰椎并发的椎管狭窄症疗效满意;围手术期并发症并未因此增加,但应严格手术指征。

    作者:申连成;龙厚清;徐晶辉;黄阳亮;李佛保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Sulindac对人肝癌细胞HepG2增殖及β-catenin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Sulindac对人肝癌细胞HepG2增殖、凋亡及β-catenin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Sulindac抗肝癌的可能机制。方法不同浓度的Sulindac作用HepG2细胞后,采用MTT实验检测细胞增殖抑制作用;采用Hoechst33258染色法检测Sulindac对HepG2细胞凋亡的影响;利用RT-PCR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HepG2细胞在Sulindac作用后Wint通路中β-catenin的表达变化。结果 Sulindac对人肝癌细胞HepG2有增殖抑制作用,且呈剂量时间依赖关系;Hoechst33258结果显示,Sulindac作用24 h后HepG2细胞凋亡数目明显增多;随着Sulindac浓度的增加,β-catenin mRNA及蛋白表达量逐渐下降。结论 Sulindac能够抑制人肝癌细胞HepG2增殖,通过阻断Wnt信号传导通路,降低β-catenin表达,诱导人肝癌细胞HepG2的凋亡。

    作者:邓晓慧;张应花;方方;宋海岩;付升旗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可视喉镜在解剖结构异常的困难气道脑动脉瘤栓塞术患者的应用

    目的:评价UE可视喉镜在解剖结构异常的困难气道脑动脉瘤栓塞术患者气管插管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例脑动脉瘤栓塞术的患者,ASAII~III级,Mallampati气道分级Ⅲ~IV级,随机分为UE可视喉镜组(A组)和Macintosh直视喉镜组(B组),每组10例。记录两组患者插管时间,插管成功率,气管插管前(T0)、置入气管导管时min(T1)、置入气管导管后1min(T2)、3min(T3)和5min(T4)的Sp02、HR、SBP及DBP,以及气管插管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T1、T2和T3时B组的HR、SBP及DBP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4时B组患者HR、SBP及DBP高于A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插管时间显著低于B组患者,总的不良反应发生率A组显著低于B组。结论 UE可视喉镜可减轻解剖结构异常的困难气道脑动脉瘤栓塞术患者气管插管时的应激反应,能有效保障患者围麻醉期的安全。

    作者:刘喜成;杜冬;吴文燕;张耀贤 刊期: 2015年第04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解剖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