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新生儿耳廓形态学分型的初步研究

吴胜林;齐向东;赵卉;秦建增;钟世镇

关键词:耳廓, 测量, 耳廓畸形
摘要:目的 初步了解东莞地区新生儿耳廓畸形的形态学分型及其发生率,获得新生儿耳廓测量数据.方法 用人体测量仪对东莞厚街医院出生一周以内的321例新生儿两耳耳廓的长、宽等指标进行测量,并拍摄照片.根据耳廓畸形诊断标准,判断形态学分型,得到各类型的发生率,两耳和性别间差异及耳廓测量数据.结果 321例新生儿中存在8种耳廓畸形的形态学分型,分别是招风耳、杯状耳、垂耳、Stahl's耳、环缩耳、Conchal Crus、耳轮畸形和复合畸形,其中招风耳发生率为3.74%,杯状耳2.18%,垂耳5.61%,Stahl's耳2.49%,环缩耳13.40%,Conchal Crus6.07%,耳轮畸形5.92%,复合畸形4.05%.右耳Conchal Crus发生率较高,女婴耳轮畸形发生率较高.结论 新生儿耳廓畸形发生率较高,国内外耳廓畸形分型诊断存在差异,需要开展多中心合作研究来确定中国新生儿耳廓畸形定量化诊断.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相关文献
  • CT仿真内镜与内镜下经蝶窦入路相关解剖结构显示情况的比较

    目的 探讨CT仿真内镜(CT virtual endoscopy,CTVE)对经蝶入路相关解剖结构的显示情况,为CTVE在经蝶手术中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15具血管灌注成人尸颅进行蝶窦的CTVE重建和内镜解剖,比较两者对解剖结构的显示情况.结果 CTVE与内镜均能显示浅表的颈内动脉隆起、视神经管隆起、视神经管-颈内动脉隐窝、蝶窦开口、斜坡凹陷的三维解剖图像,两者间的显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传输函数设计技术(Transfer functions)、动态调高观察阈值,CTVE能显示鞍底深部的颈内动脉及视神经管、模拟部分手术过程,与内镜解剖所见类似.结论 CTVE能显示鞍底浅表及深部重要结构的三维解剖图像,可用于指导经蝶手术的术前计划的形成及术中定位.

    作者:蔡梅钦;陈海燕;何海勇;胡冰;秦峰;凌聪;郭英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基于激光扫描与CT建立带牙根的三维数字化牙颌模型

    目的 基于激光三维扫描牙颌模型,结合临床头部CT资料,建立包含牙根的数字化牙颌模型,记录牙冠和牙根解剖形态结构以及空间位置变化.方法 1例牙列正常成年女性,头部CT数据利用Mimics11.0软件建立口腔内单独牙齿和整个上下牙列三维数字化模型;三维激光扫描仪分别扫描上下颌石膏模型及其咬合关系,在GeoMagic 10.0软件中,结合CT重建的单独牙齿的三维数字化模型,重构带有牙根的牙列三维模型,同时实现上下颌三维模型符合口腔实际咬合关系的位置恢复. 结果 重建了带有牙根的三维数字化上下颌牙列模型,不仅清晰显示牙冠的解剖特征、牙列的排列、牙根的形态和位置关系,并且准确恢复了上下颌牙列的咬合关系.结论 在正畸治疗过程中,利用激光三维扫描及CT数据建立带有牙根的三维数字化牙颌模型,不仅可以显示牙冠牙根的解剖形态结构,还能够监测牙冠和牙根的移动情况,便于指导治疗进程,评价治疗效果.

    作者:焦培峰;刘阳;毕振宇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基底动脉的显微解剖与血管造影对照观测及临床应用

    目的 为选择血管支架的类型和放置部位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1)选取头部标本20例,经斜坡入路解剖观测基底动脉及其分支、穿支血管.(2)选取无病变的全脑血管造影像100例,观测基底动脉的走行、分支及其穿支的开口部位.(3)选取基底动脉狭窄患者20例,经股动脉穿刺施行支架成形术,观测基底动脉狭窄部位的血管直径和血管狭窄的变化.结果 基底动脉的长度和外径分别为(28.52±3.45) mm、(4.52±0.24) mm,血管造影长度和直径分别为(25.47±3.65) mm、(3.46±0.46) mm,显微解剖与血管造影有显著性差异(P<0.05).基底动脉的穿支细小、密集,从基底动脉后外侧壁发出后直行进入脑实质.基底动脉血管造影的横径与前后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基底动脉内腔呈椭圆形.男、女性基底动脉血管造影的长度和直径有显著性差异(P<0.05),男性较女性的基底动脉长,直径粗.基底动脉支架成形术的手术成功率为l00%,狭窄血管的直径有明显改善.结论 基底动脉的显微解剖与血管造影对照观测对选择血管支架的类型和放置部位,防止术后穿支供应区域缺血等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李培;毛光兰;付升旗;范锡印;王华;王庆志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新型多孔面螺钉研究及在腰椎峡部裂内固定的远期效果

    目的 探讨新型多孔面螺钉在单个腰椎峡部裂内固定的临床远期效果.方法 在新型多孔面螺钉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20年来新型多孔面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峡部断裂患者237例,117例患者得到随访,平均随访(8.2±7.8)年.所有病例均为椎体的双侧峡部裂,其中L317例,L431例,L569例,无滑脱100例,伴Ⅰ°滑脱20例,Ⅱ°滑脱7例.所有病例采用神经根管减压,峡部硬化骨、疤痕组织切除术+神经粘连松解+峡部植骨+多孔面螺钉内固定术.结果 本组117例随访时,112例症状完全消失,恢复术前工作,腰部活动不受限.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由术前28.37±3.99减少至随访时5.33±2.70,术前与随访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JOA评分由术前19.00±2.78增加至随访时28.08±1.04,术前与随访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17患者的治疗改善率90.34%.峡部愈合率达99%,腰椎滑脱纠正率达80%.随访病例未出现螺钉松动及断裂现象,未发生邻近节段退变等并发症.结论 多孔面螺钉通过直接固定峡部断裂,重建脊柱单个运动单元的完整性,有效避免了松动、断钉以及邻近节段病的发生,可长期置留体内.

    作者:张发惠;宋一平;张传开;陈惠萍;郑和平;李平;朱云;孙阳;韩冰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大鼠脊髓及脑干内膀胱支配中枢的跨突触示踪研究

    目的 跨突触示踪正常大鼠脊髓和脑干内膀胱支配相关中枢,为进一步阐明膀胱功能重建术后中枢重塑奠定研究基础. 方法 成年雌性SD大鼠l5只,膀胱壁内分三个点共注射GFP-PRV 4.5μl(1×108 PFU/ml).注射后不同时间(72、84、96、108、120h)分别取大脑、脊髓及背根神经节,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标记结果. 结果 病毒注射后72~120 h,阳性神经元主要分布于L6~S1、L1~L2脊神经背根神经节;L6~S1、L1~L2脊髓节段骶副交感核、中间外侧核及后连合核;脑干的巴氏核、中缝巨细胞核、巨细胞网状核、锥旁网状结构、去甲肾上腺素能细胞群A5及A7、蓝斑、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和红核腹侧区域. 结论 本实验中标记的相关核团与膀胱存在解剖上的神经联系,可能直接或间接参与膀胱的支配.

    作者:盛珺;肖燎原;张月雷;林浩东;侯春林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维生素C对MPP+致帕金森病细胞模型中PC12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 探讨维生素C(Vit C)对MPP+致帕金森病细胞模型中PC12细胞凋亡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培养神经细胞株PC12细胞,将其分为单纯帕金森病组(MPP+组)和Vit C治疗组(Vit C组),Vit C组加入250 μmol/L Vit C孵育6h,之后向两组均加入100 μmol/L MPP+,在体外模拟帕金森病的神经损伤,孵育12h后,利用乳酸脱氢酶(LDH)试剂盒检测LDH变化;TUNEL法检测鼠脑神经元凋亡情况,并利用Western-blot检测神经元中c-Caspase3和Caspase表达情况.结果 与Mpp+组比较,VitC能明显减轻帕金森病PC12细胞凋亡,显著改善细胞生存环境;TUNEL检测结果显示,VitC能明显减少PC12细胞凋亡.同时,Western-blot结果提示Vit C下调c-Caspase3蛋白的表达,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it C可以直接抑制c-Caspase3表达,减少细胞凋亡,可能对帕金森病造成的细胞凋亡具有一定的拮抗作用.

    作者:曹健;王瑞;王倩;王爽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坐骨神经伴梨状肌变异及第2骶神经异常分支1例

    在制作1男性标本时,见其右侧坐骨神经伴梨状肌变异及臀上动脉、臀下神经穿梨状肌位置异常及第2骶神经异常分支,此种变异较为少见,为积累国人解剖学数值,现报道如下.此标本梨状肌为三肌腹两肌腱型:肌束Ⅰ起自骶结节韧带的盆面,长8.38 cm,肌束Ⅱ起自骶骨前面,长 9.96 cm,肌束Ⅲ起自髂骨臀面,长8.60 cm,梨状肌宽处为5.28 cm;肌束Ⅰ的肌腱为一扁腱,肌束Ⅱ、Ⅲ在末端汇合成一圆形肌腱,两肌腱共同止于股骨大转子上缘后部.坐骨神经在盆腔内即分为胫神经(直径8.84mm)和腓总神经(直径6.80 mm),胫神经从梨状肌下孔穿出,腓总神经从梨状肌上孔穿出,二者向下走行未见汇合.据潘铭紫[1]的分型法,此种变异率为2.20%.

    作者:朱武安;马建军;廖付兵;赵晓楠;谷九莲;袁嘉阳;崔祯杰;郭磊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咽淋巴环影像解剖及口咽部非霍奇金淋巴瘤PET/CT和MRI表现

    目的 探讨咽淋巴环影像解剖特点,进一步分析口咽部非霍奇金淋巴瘤PET/CT和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临床病理资料完整的口咽部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影像资料,所有患者治疗前均行PET/CT及MR检查,两种检查时间间距不超过14d.结合咽淋巴环解剖影像解剖特点,分析病灶的分布、形态、MRI信号特点、强化特征、SUVmax值以及淋巴结转移方式.结果 30例中B细胞来源占76.7% (23例),外周T细胞占16.7%(5例)和NK/T细胞占6.7%(2例).63.3%(19例)腭扁桃体受累.病变表现肿块型10例,弥漫型8例,混合型12例.CT平扫表现为等或稍高密度,增强后轻度均匀强化.MRI检查病灶T1WI呈等或略低信号,T2WI为等或略高信号.PET/CT原发灶SUVmax值达11以上25例(83.3%).所有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咽旁间隙受压变窄,但MRI上高信号的脂肪仍存在,口咽部粘膜完整.25例合并颈部淋巴结转移,其中22例转移淋巴结无坏死,3例转移淋巴结出现中心坏死.结论 口咽部NHL在发病部位、形态、肿瘤的信号、SUVmax值、周围组织结构的侵犯和颈部淋巴结转移都有一定的解剖学及影像学特征,PET/CT和MRI对于口咽部非霍奇金淋巴瘤的鉴别诊断和病变范围的判断有重要价值.

    作者:张水兴;陈文波;刘恩涛;梁长虹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枕下区结构与硬脊膜联系的解剖学研究

    枕下区的肌肉主要参与控制寰枕和寰枢关节,从而保持头部直立和运动.近30年来的研究发现,枕下区的肌肉可能穿过椎后间隙而直接与硬脊膜相连,从而形成肌硬膜桥.1995年,Hack[1]首次提出了肌硬膜桥的概念.此结构广义上是指头后小直肌和硬脊膜的连接组织,狭义上即是头后小直肌发出的肌腱连续到硬脊膜而形成的一个致密结构.本实验选取11例头部标本,采用P45断层塑化技术制备头部矢状切片,并旁正中切片25张进行观察.另选取10例福尔马林固定的头部标本进行解剖,对颈后区结构及其与硬脊膜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作者:隋鸿锦;于胜波;苑晓鹰;高海斌;徐强;李云飞;迟彦艳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改良股前外侧入路治疗股骨远端C型骨折的应用解剖

    目的 为改良股前外侧入路治疗股骨远端C型骨折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福尔马林防腐成人下肢标本12例,解剖观察大腿下段前外侧的主要肌肉、韧带的分布;采用改良前外侧手术入路,测量该入路相关的神经、血管走行特点.结果 改良股前外侧入路可充分显露股骨远端,不损伤重要神经血管,不损伤髂胫束并减少了对股四头肌的损伤,有效地保护了伸膝装置.结论 改良股前外侧入路治疗股骨远端C型骨折具有安全,损伤较小,暴露充分等优点,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作者:骆松;戴闽;张斌;戴江华;聂涛;邱平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基于定位技术的脑组织超薄电镜切片制作方法

    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需要对不同脑区的功能及超微结构分别研究[1,2],大脑纹状体分为两个区域,尾壳核区和伏隔核区,海马区分为CA1,1CA2,CA3,DG区等,而这些区域在解剖结构上非常接近,传统的取材方法是无法做到准确的定位某一区域.超薄切片的质量是电镜技术的基础,理想的超薄切片应该是厚度适中,厚薄均匀,结构清晰,没有颤痕、皱褶、重叠、刀痕、空洞及污染.优质超薄切片的获得,与样品的取材、脱水、浸透、包埋和切片等环节息息相关.脑组织电镜标本的制作一直是一大难题,制作过程中往往很难很好地保存脑组织的超微结构,经常会出现组织自溶现象.本实验旨在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在能够很好的保存大脑的超微结构的基础上,可以精确地定位脑组织某一区域进行取材,然后进行后续的操作.

    作者:张磊;顾晶晶;谢敏娟;张璐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听神经瘤安全切除及术中面神经保护解剖学基础

    目的 探讨听神经瘤的安全切除、术中面神经保护技术及解剖学基础.方法 121例听神经瘤全部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在显微外科基础上采用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配合超声吸引(CUSA)和激光刀切除肿瘤,术后采用House-Brackmann (HB)分级方法对面神经功能进行评价. 结果 肿瘤全切除100%(121例).面神经解剖保留93.4%(113例),蜗神经解剖保留90.1%(109例),无死亡病例.术后3个月回访121例,按House-Brackmann分级对面神经功能评估,Ⅰ-Ⅱ级71.9% (87例),Ⅲ-Ⅳ级25.6% (31例),Ⅴ-Ⅵ级3.3%(4例). 结论 掌握听神经瘤与蛛网膜关系的解剖学基础是听神经瘤安全切除及面神经功能保护的关键.

    作者:黄广龙;漆松涛;张喜安;石瑾;潘军;邱晓瑜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BMP-2转染BMSCs修复兔股骨头坏死模型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索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联合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BMP-2)基因转染在治疗兔早期激素性ANFH中的作用,以期为临床上ANFH的基因治疗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把36只新西兰大白兔ANFH模型被随机分为3组,每组12只.A组为模型对照组,B组为模型对照组处理的基础上减压后植入空质粒BMSCs;C组为模型对照组处理的基础上减压后植入重组BMP-2真核表达载体转染的BMSCs.所有动物均将单侧股骨头制作ANFH模型,观察股骨头坏死(Avascular 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ANFH)模型兔的一般情况,并分别于术后4、8周每组处死6只,收集到的模型股骨头标本分别做X线检查、HE染色.通过X线检查、组织学检查的方法检测ANFH修复重建的效果. 结果 ANFH模型股骨头X线检查结果和股骨头组织切片观察,A、B、C三组的效果依次提高,C>B>A.结论 BMP-2与BMSCs在新骨生成过程中具有协同作用.

    作者:张雁儒;马辉;张辉;王义生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结肠癌侵犯横结肠系膜MSCT表现及其解剖学基础

    目的 探讨结肠癌侵犯横结肠系膜的MSCT表现及其解剖学基础.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曲结肠、横结肠和脾区结肠癌的CT资料,对横结肠系膜受侵和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分析,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28例中,横结肠系膜软组织肿块形成、与癌肿相续的楔形或结节状软组织影、与癌肿相续的索条影和癌肿对应区系膜密度增高判定癌肿侵犯横结肠系膜的敏感性分别为16.7%,61.1%,5.6%,33.3%;特异性分别为100%,80%,30%,50%,准确度分别为46.4%,67.9%,14.3%,39.3%.5例横结肠系膜见增大淋巴结.结论 结肠癌侵犯横结肠系膜有一定的CT表现特征,MSCT在术前评价横结肠系膜受侵和淋巴结转移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王文娟;丁娜;杨春波;陈华成;高琪敏;董鹏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胫后动脉发出异常支行于外踝后方1例

    制作1成年男性右下肢血管神经标本时,发现胫后动脉发出异常支行于外踝后方(图1),此变异罕见[1,2],为积累国人解剖学资料及为临床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该男尸右下肢的胫后动脉在小腿后区走行正常,其在胫骨内踝所在水平面以上0.48 cm处发出异常支,其起始处外径1.82 mm.异常支与胫后动脉呈44.5°在跟腱深面向外下方走行1.93 cm后分为2支:1支水平走行1.88 cm止于胫腓后韧带,其起始处外径1.94 mm;另1支向跟骨外侧走行1.64 cm发出第1分支,止于跟腱深面,再走行0.41 cm发出第2分支,止于跟骨,继续向跟骨外侧走行1.90 cm发出第3分支和第4分支,分别止于足背外侧缘和跟骨外侧,其起始处外径分别为0.80、1.81、1.54、1.90 mm.

    作者:欧洋;马建军;翟雪佳;魏静静;孔孟丹;袁嘉阳;卓一然;刘心见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未育女性盆底断层超声与MRI影像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利用三维超声及MRI观测未育女性静息状态及屏气大用力时盆底断层解剖结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方法 30例未育健康妇女进行盆腔三维超声及MRI扫描,观测盆腔器官的位置、运动和盆底肌形态并对其进行测量.结果 不同断层影像上可获得盆底各结构清晰显像,肛提肌厚度为(8.2±1.8)mm,肛提肌裂孔面积为(11.82±2.25)cm2,静息时及屏气用力时盆底形态变化不明显,盆腔用力时膀胱颈、子宫颈及肛直肠连接较静息状态下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膀胱颈(6.1±2.0) mm,子宫颈(8.9±4.2)mm,肛直肠连接(14.9±6.1) mm.结论 断层显像可清晰显示盆底静息及动态解剖结构,为诊断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提供重要依据.

    作者:夏珣;郭飞燕;段钢;李顶夫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新生儿耳廓形态学分型的初步研究

    目的 初步了解东莞地区新生儿耳廓畸形的形态学分型及其发生率,获得新生儿耳廓测量数据.方法 用人体测量仪对东莞厚街医院出生一周以内的321例新生儿两耳耳廓的长、宽等指标进行测量,并拍摄照片.根据耳廓畸形诊断标准,判断形态学分型,得到各类型的发生率,两耳和性别间差异及耳廓测量数据.结果 321例新生儿中存在8种耳廓畸形的形态学分型,分别是招风耳、杯状耳、垂耳、Stahl's耳、环缩耳、Conchal Crus、耳轮畸形和复合畸形,其中招风耳发生率为3.74%,杯状耳2.18%,垂耳5.61%,Stahl's耳2.49%,环缩耳13.40%,Conchal Crus6.07%,耳轮畸形5.92%,复合畸形4.05%.右耳Conchal Crus发生率较高,女婴耳轮畸形发生率较高.结论 新生儿耳廓畸形发生率较高,国内外耳廓畸形分型诊断存在差异,需要开展多中心合作研究来确定中国新生儿耳廓畸形定量化诊断.

    作者:吴胜林;齐向东;赵卉;秦建增;钟世镇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人工肱骨头置换相关临床解剖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人工肱骨头置换术中假体安装中相关解剖因素及臂丛、旋肱后动脉的解剖特点和意义.方法 对15例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施行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术中保护好腋神经、旋肱后动脉并选用适当的假体后倾角、高度、肱骨头的直径正确安装假体.患者平均年龄63.5岁.术后随访并进行Constant评分.结果 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6.2个月,Constant评分平均为80.5分(61~89分).结论 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是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有效方法,术中掌握相关临床解剖结构特点,有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是临床获得满意疗效的关键.

    作者:李菊根;史群伟;谢楚海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手部不同远端蒂皮瓣静脉回流障碍的原因分析

    目的 分析手部不同远端蒂皮瓣修复手部皮肤缺损静脉回流障碍的原因及改善静脉回流的方法.方法 对56例手部皮肤缺损的患者应用远端蒂拇指指背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逆行掌背动脉皮瓣、远端蒂尺神经手背支营养血管皮瓣等不同方法分别进行修复. 结果 本组53例皮瓣全部成活,早期有3例远端蒂拇指指背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转移后出现边缘坏死,经换药后愈合. 结论 远端蒂皮瓣蒂部的处理是皮瓣成活的关键,在皮瓣蒂部结扎浅静脉干能够有效地降低皮瓣转位术后静脉危象的发生率,改善静脉回流.

    作者:毛莉颖;黄东;江奕恒;张惠茹;吴伟炽;林浩;牟勇;黄国英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肥大型骨不连断端组织成骨潜能的实验研究

    目的 观察肥大型骨不连断端及其周围区域组织的结构特点,评估其成骨潜能. 方法 收集2009年至2012年因肥大型骨不连在我院行手术治疗患者的骨不连断端标本共25例,通过光学显微镜及透射电镜观察不同区域的组织结构特点和微观特征.采用免疫组化检测BMP-2的表达,在高倍镜(400倍)下对阳性细胞进行观察并计数,并作统计分析.结果 肥大型骨不连断端区域呈现出不同的组织类型,中心区主要是纤维化组织,其内可见大量的成纤维样细胞;边缘区可见大量的软骨细胞,可见少量的新生血管形成;骨痂区见有一定量的成骨细胞及丰富的新生血管.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肥大型骨不连断端中心区、周围区及骨痂区组织BMP-2的表达明显不同(P<0.05).结论 肥大型骨不连断端区域的组织及细胞类型呈现出不同的特点,BMP-2含量减少使得不同区域的成骨潜能不同.

    作者:陆联松;徐佳;康庆林;薛峰;张长青;柴益民 刊期: 2013年第04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解剖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