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林;夏虹;赵卫东;刘雅普;杨庆磊;尹庆水
作者在解剖一具中年男性保留肩胛骨的右侧上肢标本时见其动脉及肌皮神经变异,现报道如下:在喙突以下5 cm,腋动脉分两支主干动脉,其中一条为其直接延续,沿肱二头肌内侧沟伴随正中神经下行为传统意义肱动脉,直径4.68 mm.此支在肱骨内上髁上方5 cm发有尺侧下副动脉,在上臂除发出肌支营养喙肱肌、肱二头肌外无其他分支.
作者:孙超;丁自海 刊期: 2012年第03期
充分了解肝内血管解剖对于解剖性肝脏切除术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l].自从Cantlie于1898年第一次描述了肝脏的功能解剖,随后Healey和Schroy,Goldsmith和Woodburne,Couinaud以及Bismuth等人的工作极大地推动了对于肝脏功能解剖的认识[2].目前人们对于肝脏功能解剖的理解大多数是源于Couinaud 对肝脏分段的描述,即以肝内门静脉分支和肝静脉分支的分布为基础[3,4],分肝为左右半肝、5叶和8段,见图1 (Couinaud肝段[4]).
作者:许鑫森;王瑞涛;刘昌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成像对右肺上叶肺段和亚肺段动脉管径的评价.方法 240例行胸部CT增强扫描的正常成人,运用不同方法进行三维重建并测量右肺上叶肺段和亚肺段动脉管径,再按性别分2组、按年龄分3组(20~40岁、41~60岁、61~87岁)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①性别之间、不同年龄组之间的右肺上叶肺段和亚肺段动脉管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不同重建方法各有其优越性,MPR重建图像能较好显示肺段和亚肺段动脉,应用此法测量动脉管径较为准确.结论 多层螺旋CT成像能较好评价右肺上叶肺段和亚肺段动脉管径,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数据.
作者:陈光平;陈吴兴;董海娜;叶再挺;林黎明;叶叔文 刊期: 2012年第03期
在制作一具儿童男性标本时,见其肾动脉及睾丸动脉有变异(图1),报道如下.1.左右肾动脉均有两支.右肾,从腹主动脉右侧壁和前壁分别发出右肾动脉上支、右肾动脉下支.上支距肠系膜上动脉2mm处发出,外径为3.8 mm,下支距上支29.5 mm处发出,起始处直径3.2 mm,由肾门的下端进入肾脏.左肾,从腹主动脉左侧壁发出左肾动脉上支、左肾动脉下支.上支距肠系膜上动脉2.2 mm处发出,下支距上支6.8 mm处发出,起始处直径3.1,斜向外方进入肾门.
作者:刘娟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苯丙胺对小鼠行为学的变化和纹状体纤维的损伤.方法 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生理盐水组和苯丙胺组.苯丙胺组又分为1、7、14和28d四个组,腹腔注射苯丙胺2 mg·kg-1·d-1.建模期间对小鼠进行自主行为活动测试.用Nauta法观察纹状体纤维的变化.结果 自主行为学检测发现:用药后,苯丙胺7、14、28 d组的运动总路程、平均速度、大运动速度、快速运动时间/总时间比正常对照组和生理盐水组增加(P<0.05),而慢速运动时间/总时间在各组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Nauta法染色显示苯丙胺14d和28d组纹状体内可见变性神经纤维呈黑色,正常组和生理盐水组均未发现变性的神经纤维.结论 苯丙胺可引起小鼠多项活动性指标的增高,及纹状体神经纤维的变性.
作者:任亚丽;宿宝贵;马丽华;潘三强;曹长姝;周立兵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心肌桥-壁冠状动脉(MB-MCA)的双源CT(DSCT)形态学特征,以提高对MB-MCA临床诊断价值的认识.方法 分析3709例冠状动脉CTA病人,根据美国心脏病协会的冠状动脉16段分段法对检出的MB-MCA进行准确定位,对其长度、深度、收缩期管腔压缩程度及其伴随的粥样硬化情况进行评估.结果 3709例病人中发现MB-MCA 638例,检出率约17.20%,共检出654支MB-MCA,其中426支位于7段(S7)、72支位于8段(S8)、56支位于6段(S6),其余分别分布于2段(S2)、3段(S3)、4段(S4)、9段(S9)、11段(S11)、12段(S12)、13段(S13)及16段(S16);MB-MCA平均长度为( 20.52±9.84 )mm,平均深度为(1.27±0.93 )mm;收缩期时MCA管腔呈现不同程度的狭窄,但重度狭窄罕见;92例MB-MCA患者在MCA前存在粥样硬化斑块. 结论 DSCT不仅可直接显示MB-MCA的解剖形态,还可动态评价其在整个心动周期的变化,为MB-MCA临床意义的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
作者:虞康惠;成官迅;刘国顺;阎静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阐明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laparoscopic right hemicolectomy,LRH)相关血管的活体解剖学特点.方法 对36例接受LRH的肿瘤病人进行术中观察和术后录像复习.结果 肠系膜上静脉(superior mesenteric vein,SMV)为起于右髂窝上缘,位于小肠系膜和升结肠系膜交界部的蓝色条纹.肠系膜上动脉在系膜内难以目视辨认,走行于SMV左侧.回结肠血管出现率100%,为升结肠系膜内、十二指肠水平部下缘附近、搏动的条索.胃结肠干出现率77.8%( 28/36),包含上右结肠静脉/右结肠静脉者占比为89.3%( 25/28);后者亦可直接注入SMV.胃结肠干于胰切迹右缘的横结肠后间隙汇入SMV右壁.右结肠动脉在胰颈下缘起始,常与胃结肠干伴行或交叉.结论 正确的间隙(肠系膜内间隙)、标志和线索(肠系膜上静脉),是LRH中血管定位的解剖学基础.
作者:张策;薛琪;李国新;丁自海;钟世镇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对比经口寰枢椎复位钢板固定系统(TARP)与后路椎弓根钉棒固定系统的三维生物力学稳定性,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6具新鲜上颈椎尸体标本(C0-3),随机分为正常组、TARP组、后路钉棒组.每组标本均利用美国魔神运动分析技术公司步态分析系统(Motion Analysis,co.6Eagle系统)测量屈伸、侧屈、旋转各个方向的运动范围(ROM),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前路TARP 钢板组与后路椎弓根钉棒组在屈伸、侧屈、旋转各个方向上与完整标本差异显著.前路TARP钢板组与后路椎弓根钉棒组在屈伸、侧屈、旋转各个方向均无显著差异.结论 前路TARP固定系统具有与后路椎弓根钉棒固定系统相当的三维稳定性,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性能,前路TARP系统可作为寰枢椎可靠内固定的选择方法之一.
作者:石林;夏虹;赵卫东;刘雅普;杨庆磊;尹庆水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并建立颌骨前突畸形三维解剖测量方法与诊断标准. 方法 通过计算机编程建立颌骨前突畸形的三维解剖测量方法;对14例志愿者二维X线头影测量与计算机辅助三维解剖测量的结果对比分析.结果 ①建立了正中矢状面上鼻根点与上齿槽座点连线(NA)、鼻根点与下齿槽座点连线(NB)与眼耳平面(FH)的α角、3角来反映上颌骨、下颌骨对于颅部位置关系;并建立正常诊断范围:α:88°~93°;β:87°~90°.②统计结果提示二维测量与三维测量对正常颌骨无显著性差异,对于异常颌骨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计算机辅助颌骨前突畸形的三维解剖测量方法是可行的,体现三维解剖的空间立体关系.提高诊断的准确度,为颌骨畸形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客观依据.
作者:褚晶晶;齐向东;秦建增;黄世清;叶庆伟;张宗富;钟世镇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骨骼肌损伤后CD8+T细胞的渗出及其功能特性.方法 机械挤压法制备小鼠胫骨前肌(TA)损伤模型.免疫组化、免疫荧光检测损伤肌组织内CD8+T细胞的渗出及其可能的CTL功能.结果 HE染色证实机械挤压引发显著的TA肌纤维坏死、退变和再生.损伤肌组织内出现广泛的炎性渗出,损伤后7d(再生初期)可见较多的CD8+T细胞,少量CD8+T细胞共表达Perforin以及IFN-γ.结论 与慢性肌炎的免疫反应相似,急性损伤同样会引发CD8a+T细胞的渗出、活化并具备CTL功能.但这种活化的CD8+ CTL细胞仅短暂出现于肌组织的再生初期.
作者:冯利强;曾慧君;刘幸卉;陈荣;黄维一;廖华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建立T6~8椎体病灶清除植骨+后路经肋椎单元固定系统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系统所受应力对其进行改进.方法 获得1例男性(身高172 cm,体质量71 kg,39岁)T7椎体结核病患进行螺旋CT扫描,将所得数据导入计算机,通过Mimics 13.0软件和Ansys11.0有限元软件建立T6~8后路病灶清除植骨+经肋椎单元固定系统三维有限元模型,并在在椎体上表面施加500 N压力和10Nm的力矩模拟腰椎前屈、后伸、侧屈3种生理载荷,观察不同载荷下固定器械的应力分布,并对其进行比较.结果 在前屈和后伸运动状态下,螺钉尾部是应力为集中的部位,上位螺钉大于下位螺钉,对于纵连棒,上端总是大于下端,且下端应力为零;侧弯位,螺钉尾部应力均较前屈和后伸位减小;纵连棒上下端应力相当.同一部位三种运动状态下比较,螺钉尾部总是后伸位大于前屈位,侧弯位小;纵连棒E,F点,总是前屈大于后伸,侧弯小;侧弯位纵连棒末端小.结论T6~8运动节段后路椎间植骨经肋椎单元内固定的病人在做前屈和后伸运动时上位螺钉尾部及纵连棒的上端容易发生疲劳性断裂.
作者:赵岩;江建明;李筱贺;霍洪军;左媛;肖宇龙;杨学军 刊期: 2012年第03期
根据心轴(心底与心尖连线)的走向,可将右位心分三种情况:反位心脏、右旋心和右移心;右移心是指因肺部疾患(如右肺叶发育不全、萎缩)等其它因素引起心脏移位于胸腔右侧,心脏本身无畸形,房室解剖位置正常[1~3].笔者解剖一成年男尸(35~40岁),身长168 cm,头面部、躯干及四肢的外部体征均未见异常.
作者:姚康;黄璐璐;佟颜杉;吴洪海 刊期: 2012年第03期
解剖1具老年男尸时,发现其腹腔干较正常位置偏下并伴多分支变异.查阅文献未见相关报道,为积累国人解剖学资料,现报道如下:该男尸长159 cm,腹腔干在胰后方平第2腰椎上缘水平由腹主动脉前壁发出.该干依次发出膈下动脉干、胃左动脉、脾动脉、肝总动脉及中结肠动脉干5条分支(图1).腹腔干起始部外径7.22 mm,走行0.65 cm后发出膈下动脉干,该干在腹主动脉前方上行0.52 cm后分为左、右2支.左支沿左肾上腺内侧缘上行1.0 cm后发出分支至胃底部,本干继续上行入膈.右支贴腹后壁向右上走行入膈.胃左动脉由腹腔干走行1.60 cm后发出,外径为1.76 mm,该动脉在网膜囊后行向左上方达胃小弯并下行.腹腔干在距其起点2.23 cm处依次发出脾动脉、肝总动脉、中结肠动脉干,其外径分别为4.22、2.90、3.24 mm.脾动脉沿胰腺上缘向左行于网膜囊的后方入脾;肝总动脉在网膜囊的后方沿胰头上缘向右上方走行;中结肠动脉干在距其起始点0.8 cm处,发出胰背动脉,外径为1.68 mm,该动脉行经胰腺后方于胰腺下缘入胰,中结肠动脉干下行于胃结肠韧带内,走行1.18 cm后在结肠左曲处分为左、右2支,与左、右结肠动脉相吻合.
作者:朱夏媛;马建军;段嘉;王逸鹤;周晓丹;曹学辉;王小芳;何巍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明确缝匠肌肌皮动脉穿支和肌间隙穿支的分布区域特征,为缝匠肌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逐层解剖12侧经红色乳胶灌注的成人下肢新鲜标本,观察缝匠肌动脉血供特征、穿支数目及优势血管分布.结果 由各动脉发出进入缝匠肌及其表面皮肤的穿支血管有7~12支,其中以缝匠肌中、上段穿支分布较为集中,主要为股动脉发出.肌皮穿支有3~4支,平均管径(1.30±0.15)mm,蒂长(1.10±0.10)cm;肌间隙穿支2~3条,管径(1.20±0.20)mm,蒂长(1.15±0.15)cm.此外,旋股外侧动脉发出一较长肌间隙穿支,管径(1.35±0.05)mm,蒂长(7.20±1.40)cm,可达缝匠肌中段. 结论 缝匠肌中、上段穿支较多而位置相对恒定,设计缝匠肌皮瓣游离移植修复组织缺损是切实可行的.
作者:孙锋;黄东;吴伟炽;牟勇;马晓芬;周绍龙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自发性脊髓硬膜外血肿( SSEH)发病中的解剖学因素.方法 分析1995~2010年10例接受手术的SSEH患者临床表现、诊治经过及病理结果.结果 10例患者均行随访,时间6-18个月,手术治疗的患者中2例患者受累肢体神经功能完全恢复;8例患者除大小便功能不同程度改善外,肢体的运动感觉功能无明显恢复.术中所见并结合病理检查,血肿组织者10例,血管畸形者.结论 SSEH病因不明确,多发病急,发展迅速,预后差.自发性的出血可能与硬脊膜外隐匿性血管瘤或静脉血管扩张等有关,解剖学因素在发病中起到重要作用.
作者:刘成龙;靳安民;朱立新;闵少雄;吕海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为颈椎前路减压手术中减少出血量,改善显露和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15具成人尸体标本上,解剖观测C3~7椎体前后部血供的起源、走行、分支及吻合.结果 椎体前部血供来自颈升动脉脊支、甲状腺下动脉和颈深动脉脊支,C4~7椎前动脉在椎体上的分支相互吻合,在颈长肌的内侧缘处常吻合成一纵行动脉链;椎体后部血供来自椎间动脉发出的椎后动脉,其分支在颈椎体后部吻合形成节段性弧形动脉吻合链.结论 阻断术椎的椎前动脉及其与相邻椎前动脉的纵行动脉吻合,并在颈椎后部减压时注意对硬膜囊外侧缘及椎体中部处的椎后动脉及其分支的处理,可减少颈椎前路减压手术的术野出血,改善手术显露.
作者:林永绥;王万明;郑和平;张发惠;王春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为颅底外科提供Dorello管区的解剖学资料. 方法 50例头颅标本进行血管灌注红、蓝乳胶或硅橡胶,对Dorello管区的构成、毗邻关系、内容物等进行观察和测量.对岩斜段展神经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研究该段展神经硬脑膜鞘的构成.结果 Dorello管由Gruber韧带、颞骨岩部尖端、上斜坡外缘构成,管内走行脑膜背侧动脉、展神经及其硬脑膜鞘.展神经硬脑膜鞘由硬脑膜和蛛网膜构成.Gruber韧带可以分为6型:Y-型,蝴蝶型,三角型,镰型,爪型和复干(条索状)型.展神经存在多种变异,复干型展神经出现率为16%,双侧都为复干型展神经的出现率为5%.展神经在Dorello管区出现转折,按转折的程度分为:重型(<120°)占60%(60侧),中型(120°~150°)占36%(36侧),轻型(150°~180°)占4%(4侧).结论 Dorello管区结构复杂,展神经变异多,对Dorello管区的研究有助于在手术中减少神经、血管的损伤,同时阐明展神经损伤的机理.
作者:张毅;虞昊;金国华;陈霞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为桡动脉肌间隙远、近段皮支链皮瓣带蒂转位修复腕部及肘部小范围组织缺损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选用新鲜男尸正常上肢标本12侧:10侧乳胶灌注显微解剖,2侧制作铸型标本研究桡动脉从肱桡肌与桡侧腕屈肌肌间隙发出皮支的解剖形态学特点.以桡骨茎突至外上髁连线中点为分界划分前臂远、近两段.结果 (1)桡动脉发出肌间隙皮支9.1支,其中前臂远段发出皮支6.8支,直径(0.45±0.14)mm,蒂长(1.2±0.48 )cm;前臂近段发出皮支2.3支,直径(0.68±0.12)mm,蒂长(1.9±0.53 )cm.桡动脉在前臂远、近两段发出的肌间隙皮支的参数差异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桡骨茎突近端(3.0±0.67)cm和肱骨外上髁远端(9.01 ±1.74)cm,分别有直径(0.59±0.08)mm,蒂长(1.41±0.26)cm和直径(0.67±).09)mm,蒂长(1.87±0.62 )cm恒定粗大皮支从肌间隙穿出;(3)相邻皮支穿深筋膜后,其终末支间形成与肌间隙长轴平行的血管链.结论 以桡动脉肌间隙远、近段皮支设计带蒂转位皮支链皮瓣可用于修复腕部及肘部小范围软组织损伤,避免了其主干动脉的破坏.
作者:孙超;徐聪;张伟;李宏亮;谭为;丁自海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通过计算机模拟全髋关节置换术,研究假体位置对关节活动度及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以CT数据为基础,利用计算机三维重建及虚拟手术技术建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三维模型,在不同假体位置模拟关节运动并测量关节发生撞击前的大活动范围.结果 (1)髋臼外展角增大可导致屈、伸、屈曲90°内旋活动范围增大,对外旋影响小;髋臼及股骨前倾角增大均可导致屈及屈90°内旋活动范围增大,而伸及外旋均减小.(2)为满足日常活动需要,取较大髋臼外展角时,髋臼前倾角宜适当减小;取较小髋臼前倾角时,股骨前倾角宜适当增大,反之亦然;而髋臼外展角与股骨前倾角的相对位置取决于髋臼前倾角.结论 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把握好假体的相对位置可改善关节活动范围,增加关节稳定性.此外,本结果对髋关节假体翻修术中假体安放及术后脱位患者日常活动范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斯海波;陈世荣;刘淼;徐西东;庄万强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Evans手术矫正平足畸形对跟骰关节压力的影响以及该术式的足外侧柱佳撑开宽度,为临床提供借鉴与参考.方法 6例正常成人新鲜足标本,根据不同工况分为正常对照组、平足模型组、Evans手术外侧柱延长的LCL*4 mm、LCL*6 mm、LCL*8mm、LCL*10mm及LCL*12mm组.实验标本逐级加载至350 N,利用K-ScanTM骨关节接触面测量系统的K-Scan6900#压敏片分别测量7组跟骰关节压力变化.结果 在350 N垂直载荷下跟骰关节的峰值压强分别为(kg/cm2):对照组(9.21±1.60)、平足组(24.90±2.45)、LCL*4 mm组(21.68±2.21)、LCL*6 mm组(15.95±2.59)、LCL*8 mm组(11.04±1.15)、LCL* 10 mm组(15.20±2.35)、LCL*12 mm组(21.55±2.03).平足组跟骰关节峰值压强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Evans术后的所有组跟骰关节峰值压强较平足组有明显降低(P<0.05);LCL*8 mm组与正常对照组跟骰关节峰值压强接近(P=0.143);LCL*8mm组跟骰关节峰值压强较其他外侧柱延长组小(P<0.05).结论 Evans手术治疗获得性平足,其术后对跟骰关节压力在一定范围内较平足术前有所减小,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而撑开长度在8mm时跟骰关节压力小,且接近正常状态.
作者:张鹏;夏江;俞光荣;赵宏谋;杨云峰 刊期: 2012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