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明标;宗刚军;白元;陈翔;秦永文
目的:为经穹窿间中间帆锁孔入路提供显微外科解剖基础.方法:导航辅助下在16尸头标本上模拟左、右经穹窿间中间帆锁孔入路手术,显微镜下观察第三脑室、松果体区的手术显露范围,并比较左、右锁骨孔入路对手术显露的影响.结果:导航辅助下经穹窿间中间帆锁孔入路手术能在尸头上顺利完成,可清晰显露乳头体之后的第三脑室后大部.松果体区,显露的深处为小脑中央小叶与小舌,上界达胼胝体压部下表面.对侧锁孔入路对第三脑室侧壁、松果体区外侧部的手术显露好于同侧锁孔入路.结论:经穹窿间中间帆锁孔入路技术上可行,适用于侵犯第三脑室后部的松果体区中间部肿瘤的手术治疗.
作者:朱玉辐;兰青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研究改良肩后入路的解剖与在不稳定肩胛骨骨折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1)对5具中年男性尸体进行肩胛骨区解剖研究;(2)对11例不同类型的不稳定肩胛骨骨折患者经改良肩后方入路分别使用重建钢板、拉力螺钉行骨折复位内固定.结果:经典的肩关节后方入路太偏向内侧,手术显露创伤大;经改良肩后方入路手术的11例患者全部得到随访,随访时间3~15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根据Hardegger功能评定标准,疗效:优9例,良1例,可1例.结论:改良肩后入路剥离软组织少、显露简便、复位固定方便,术后病人恢复快,治疗不稳定肩胛骨骨折效果良好.
作者:胡孔和;吴强;席新华;靳安民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家犬主动脉窦造影特点,研制可经导管植入主动脉瓣支架瓣膜的可行性.方法:选用健康杂种犬10只,行左心室造影,对主动脉窦部造影影像分析.将新鲜的猪心包经脱细胞处理后给予0.6%戊二醛浸泡36 h,缝合在瓣膜环上,制成主动脉瓣支架瓣膜.并将瓣膜支架经动脉植入家犬心脏主动脉瓣位置.经胸超声评价瓣膜功能.结果:左室造影可清晰显示主动脉窦部宽度和高度;升主动脉直径(1.73±0.15)mm,主动脉窦部直径(2.15+0.24)mm,冠脉开口至窦部的距离(1.12+0.14)mm.经胸超声检查示人工瓣膜瓣叶功能正常,无返流.结论:主动脉瓣支架瓣膜设计合理,功能正常,可用于经导管主动脉瓣膜置换的实验研究.
作者:顾明标;宗刚军;白元;陈翔;秦永文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棘突间稳定装置CoflexTM单节段固定后对固定及邻近节段活动度的影响.方法:选取6具新鲜成人尸体脊柱标本(L1~S1段),进行前屈/后伸、左右侧弯/旋转6个运动方向的稳定性测试.计算L2/3,L3/4和L4/5的=三维运动范围(ROM)和中性区(NZ),分别比较完整标本(a);CoflexTM固定L3/4(b);L3/4双侧部分失稳(c);c+b(d)4种状态下3个节段的活动度.结果:ROM值:L3/4前屈时状态b<a,d<c(P<0.01),后伸时状态b、d<a、c(P<0.01),旋转时状态b<a、d<c(P<0.05);L2/3和L4/5后伸时状态b、d>a、C(P<0.05),前屈及旋转时无差别(P>0.05);侧弯时3个节段4种状态下均无差别(P>0.05).结论:CoflexTM可以限制同定节段的前屈、后伸和旋转运动,使上下各一个邻近节段后伸活动度增加,前屈和旋转活动度无变化;对侧弯活动度均无影响.
作者:毛仲轩;江建明;闫慧博;赵卫东;李勇;吴伟平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密度梯度离心结合贴壁筛选法分离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条件,为组织工程选择合适的种子细胞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将人MSCs自少量骨髓中分离并培养,观察其增殖和生长特性,绘制生长曲线,测定贴壁率,免疫组化与流式细胞仪细胞表型鉴定.结果:人MSCs生物性状稳定.不同代次生长曲线相似,第5~6d细胞数日多;传代后10 h贴壁率高达90%.MSCs表达CD44、CD90,但不表达CD34、CD45.结论:密度梯度离心法是分离人MSCs的理想方法.MSCs能为组织工程提供足量种子细胞.
作者:彭亮权;王大平;何春耒;朱伟民;周可;谢礼涵;黄俊峰;徐小平;刘健全;欧阳侃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评价用椎弓根钉系统固定并同时经椎弓根人工骨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生物力学效果,为临床术式选择提供生物力学依据.方法:采用12具国人新鲜脊柱标本(T11~L3),预损伤后压缩法模拟失去前柱支持,完全不稳的L1椎体爆裂性骨折.实验分完整状态组、椎弓根钉同定组和椎弓根钉同定并椎体成形术组.测试标本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及左、右轴向旋转状态下同定节段(T11~L3)的运动范围(ROM)以及极限载荷,并计算刚度,进行统计学处理,比较各组间差异.结果:椎弓根钉同定并椎体成形术与单纯椎弓根钉固定两种手术方式进行比较.在屈伸、左右侧弯时,二者运动范围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轴向旋转时,前者[左旋:(72.42±16.33)%,右旋:(70.30±1 1.58)%]运动范围小于后者[左旋:(106.92±12.0)%,右旋:(105.02±14.31)%](p<0.05).极限载荷和刚度之间比较,前者均大于后者(P<0.05).结论:采用椎弓根钉固定并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段爆裂型骨折,能够提高生物力学稳定性.稳定效果要优于单纯的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同定,同时也可以增加固定节段承受的极限载荷和刚度.
作者:叶劲;陈艺;莫茅;白波;陈伟明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为导向器引导经皮逆行拉力螺钉固定髋臼后柱骨折的可行性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收集29例正常成人骨盆的螺旋CT扫描数据,重建骨盆三维模型.找出髂前上棘和髂后上棘的骨性突出点,分别为(A)和(B),经AB的中点(M)做一垂直于AB的平面(α).在髋臼后柱的α截面上置入虚拟三维圆柱体.测量其大直径(d),以及置入点(C)到坐骨结节远端(D)的距离CD.比较d、CD在男女之间及左右两侧间的差异.结果:共获得58个半骨盆,男26个,女32个.虚拟三维圆柱体置入成功率为87.9%,其中男性为96.2%,女性为81.3%.虚拟三维圆柱体的平均大直径为(11.44±3.20)mm,且男女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5,P<0.001).CD为(19.10±5.10)mm.结论:沿髂前上棘和髂后上棘突点连线的中垂线置入拉力螺钉固定髋臼后柱是可行的,该方法更适用于男性,可作为研发导向器的应用解剖学依据.
作者:张大保;王钢;孟祥翔;王飞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中国北方地区成人C3~L5椎弓根形态的连续性变化及其地区差和性别差.方法:选用中国北方出土的干燥椎骨(C3~L5)124套(其中男112侧,女136侧),采用人体测量方法,测量了椎弓根的横、矢状径和长度.结果:1.颈椎的椎弓根横径、椎弓根矢状径和椎弓根长(x±s,mm)男性分别为6.12±0.60、7.27±0.85和7.27±0.89,女性分别为5.33±0.79、6.73±0.85和7.29±0.96.胸椎的椎弓根横径、椎弓根矢状径和椎弓根长(x±s,mm)男性分别为6.69±0.65、13.52±0.85和11.46±0.94.女性分别为5.97±0.86、12.38±0.99和11.42±1.03.腰椎的椎弓根横径、椎弓根矢状径和椎弓根长(x±s,mm)男性分别为13.81±0.78、15.71±0.81和12.62±0.95,女性分别为11.71±0.89、14.64±1.09和12.14±1.05.2.椎弓根横径、矢状径和长度均具有明显的性别差.3.中国北方地区与十堰地区的椎弓根的横径、矢状径和长度有较明显的差别.结论:椎弓根的横、矢状径和长度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和地区差.
作者:马岩;李岩;马威;徐飞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研制一种应用于手舟骨骨折髓内同定的可吸收螺钉,通过实验了解该螺钉在标本内的抗弯曲、抗拉伸强度及嗣定骨折的实际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设计制作出可吸收手舟骨螺钉.疲劳试验:成人新鲜手腕标本20例,制作成舟骨腰部骨折模型,分为可吸收螺钉固定组、克氏针同定组各10例,复位、固定.用MTS模拟手腕屈伸活动2000次,运动范围为掌屈5°~背伸25°.MTS实验前后标本行CT扫描,用数字化三维医学影像交互式处理系统(MIMICS)和游标卡尺两种方法测量舟骨骨折间隙位移量.生物力学测试:将标本舟骨取出,可吸收螺钉组、克氏针组各10例行抗拉伸试验.再取10%福尔马林溶液浸泡的舟骨标本10例,建立骨折模型后用ASS同定,行抗弯曲试验.结果:试验模型建立:游标卡尺测量法,ASS组与克氏针组测量舟骨骨折间隙位移量均为0 mm;MIMICS测量法,ASS组与克氏针组测量位移量(0.16±0.02)mm、(0.22±0.02)mm;ASS组与克氏针组两种测量方法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疲劳试验:游标卡尺测量法,屈伸500、1000、2000次两组测量的位移量为0 mm、(0.23±0.03)mm,0 mm、(0.49±0.1)mm,0 mm、(1.38±0.1)mm;MIMICS测量法,ASS组与克氏针组测量位移量(0.21±0.03)mm、(1.52±0.07)mm;ASS组与克氏针组两种测量方法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拉伸试验:ASS组与克氏针组抗拉伸强度为(0.95±0.02)Mpa、(0.63±0.02)Mpa;ASS组与克氏针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ASS组抗弯曲试验,弯曲强度(2.71±0.20)Mpa.结论:手舟骨可吸收螺钉对手舟骨腰部骨折的固定效果较克氏针理想,是一种可行的手舟骨骨折固定材料.
作者:王毅;徐永清;陈东源;汤逊;梅良斌;陈卫军;张帷 刊期: 2009年第03期
颈横动脉是甲状颈干的重要分支,我们在解剖一正常青年男尸时,发现其起点位于前斜角肌外侧缘,穿臂丛上、中干深方进入枕三角.此类变异较为罕见[1,2],现报道如下:
作者:廖晨;曾方政;胡松;陈卫军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基于CTA断层图像重建直肠肿瘤数字模型及三维可视化方法.方法:基于空气灌肠检查及CTA血管造影技术,64层螺旋CT对胸9至股骨中段沿横断面在动脉期及静脉期连续跟踪扫描.Mimics软件基于856层Dicom 3.0标准CT连续断层二维图像,分别对直肠肿瘤及周围结构等各种组织进行三维重建.结果:建立了直肠肿瘤及周围结构三维数字模型,包括骨骼系统,动脉系统及肿瘤供血动脉,泌尿系及皮肤,直肠,直肠肿瘤,结肠及部分小肠和肛管.通过数字模型的不同平面的切面观察各组件的内部结构,具有较佳的视觉效果.结论:空气灌肠造影及CTA血管造影技术有利于显示肠管及肿瘤血管结构,我们利用这些技术完成直肠肿瘤及周围结构解剖学交互式图谱.
作者:俞金龙;黄宗海;方驰华;李强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大肠癌组织中信号转导子与转录活化子3(STAT3)的表达,并研究STAT3的表达对肿瘤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大肠癌中STAT3、CD34的表达情况.结果:大肠癌中STAT3蛋白表达阳性率为63.6%(21/33).显著高于正常大肠组织的阳性率(P<0.01);大肠癌组织中MVD为47.55±12.15,而正常大肠组织中MVD为11.67±1.08,两者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1);大肠癌组织中STAT3的表达和MVD与肿瘤的恶性程度、Doke's分期有关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相关分析表明STAT3表达和MVD呈显著正相关(r=0.788).结论:大肠癌组织中存在STAT3的高表达,STAT3的表达在大肠癌的病程发展及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大肠癌的发生过程中STAT3可能调控肿瘤血管的生成,STAT3可能会成为大肠癌的抗血管生成新的治疗靶点.
作者:钱伟峰;管文贤;高源;乔志明;夏春林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为足内侧岛状皮瓣逆行转位修复足前部皮肤缺损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48侧成尸足标本,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5侧新鲜足标本血管造影.观测(足)横动脉、第1跖底动脉、足底内侧动脉深支的外径、分布及其之间的吻合,并对(足)趾底内侧动脉浅支进行分型.结果:(足)横动脉与跗趾胫侧趾底固有动脉、(足)趾腓侧趾底固有动脉、第1跖底动脉远侧段吻合形成动脉环.(足)横动脉外径(1.3±0.2)mm,伴行静脉外径(1.1±0.3)mm,多为1条,占91.6%,偶见两条,占8.4%.(足)趾胫侧趾底同有动脉外径为(1.1±0.2)mm,伴行静脉外径(1.1±0.2)mm,多为1条,占95.8%,偶见2条,占4.2%.(足)趾腓侧趾底同有动脉外径为(1.5±0_3)mm,伴行静脉外径(1.3±0.3)mm,多为1条,占93.7%,偶见2条,占6.3%.结论:足内侧逆行岛状皮瓣可设计两种术式修复足前部皮肤缺损,以(足)横动脉为血管蒂或以(足)趾底内侧动脉浅支和足底内侧动脉深支内侧支的双血管蒂,使该岛状皮瓣旋转点前移,血管蒂延长,临床应用简便.
作者:毛海蛟;尹维刚;史增元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为经口前路进行寰枢椎钢板内同定手术提供解剖基础.方法:新鲜冰冻尸头标本6个,头颈部标本30个模拟经口入路手术过程,逐层解剖至上颈髓,观察并测量手术入路上的径向、轴向及水平方向的重要结构及解剖数据.寰枢椎干骨标本30个,对与内固定相关的骨性参数进行测量.结果:经口入路至颈髓的操作深度大(103.8±6.2)mm,可显露范围长(52.1±3.5)mm,宽(39.4±2.2)mm,手术安全范围由双侧椎动脉构成,呈一不规则的倒置梯形,其边界在C2/3横突间距离中线仅(11.4±1.4)mm,故在此区域操作时应十分小心.寰椎理想进钉点距离中线(15.0±2.0)mm,理想钉道角度(12.5±2.5)°,理想钉道深度(20.8±1.5)mm.结论:经口前路钢板内固定手术是安全可行的,主要手术操作区域中双侧椎动脉内缘位于显露范围之外,钢板宽度应介于20~42 mm,寰椎螺钉长度不宜超过18 mm.
作者:王智运;尹庆水;艾福志;章凯;吴文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面神经耳支治疗面神经瘫痪的可能性.方法:对7具(14侧)尸头标本,进行局部解剖.临床运用含面神经耳支的枕肌复合筋膜瓣矫治面瘫患者1例.结果:面神经耳支以单支形式,在茎乳窝起自面神经干,向上行于耳后乳突沟,穿耳后肌后,向后上行于枕肌下缘,其分支分布于枕肌、耳后肌.临床效果满意.结论:面神经耳支的出现与行程均恒定,可以考虑用于面瘫治疗.
作者:黄循镭;李森恺;李养群;李强;唐勇;周传德;陈文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研究掌浅弓、掌深弓的组成类型、分支及吻合,为临床手外科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78例手的铸型标本上观察掌浅弓、掌深弓的组成、分支及吻合.结果:(1)掌浅弓分5型:Ⅰ.尺动脉型由尺动脉的终支构成,其分支直接到示指、拇指,不与其它动脉的分支吻合,占19.2%(15例).Ⅱ.桡尺动脉型由桡动脉分支与尺动脉构成,占51.3%(40例).Ⅲ.尺动脉掌深弓型由尺动脉的终支和掌深弓构成,占15.4%(12例).Ⅳ.桡正中尺动脉型由桡动脉、正中动脉和尺动脉构成,占10.3%(8例).Ⅴ.无弓型没有掌浅弓,桡动脉掌浅支分支营养拇指、示指及中指桡侧半,尺动脉分支营养中指尺侧半、无名指、小指,占3.8%(3例).(2)掌深弓分2型:Ⅰ.完伞型掌深弓由桡动脉的终支与尺动脉或其它分支构成,占93.6%(73例).Ⅱ.非完全型掌深弓是桡动脉的终支不与其它分支吻合.占6.4%(5例).掌浅弓、掌深弓互相吻合且发出许多分支.结论:掌浅弓、掌深弓分支众多,吻合丰富,变异大,临床手术时应熟练掌握相关知识.
作者:张业辉;李少华;徐达传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后处理技术容积重建(volume rendering,VR)中阈值、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中窗宽及窗位、视野(Field of view,FOV)对血管管径测量的影响及相关关系.方法:建立9个不同密度的血管模型,使用不同的FOV、阈值(VR)、窗宽(MIP)测鼍不同密度血管模型管径,分析标准阈值、窗宽与血管模型管径的关系,并与CT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统计临床脑血管CTA MIP重建病例30例的窗宽及窗位,与实验结果进行比较.结果:VR重建,阈值和血管模型管径呈明显负相关(r=-0.847,P=0.000);MIP重建,窗宽和血管模型管径呈明显正相关(r=0.983.P=0.000):FOV和血管模型管径无相关性(r=-0.042,P=0.381).临床脑血管CTA MIP重建窗宽明显增宽,夸大了血管真实管径.结论:CTA血管管径测量的准确性受VR重建阈值、MIP重建窗宽窗位的影响,根据血管内对比剂密度对这些参数进行调整,保证测量血管管径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作者:房文皓;吕发金;展群岭;张丽娟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观察研究肾周腹膜后间隙的筋膜分层及筋膜间隙.方法:综合采用微创解剖、断层解剖、影像解剖和临床腹腔镜手术研究.包括断层标本1例;新鲜冰冻尸体手术解剖3例(左侧模拟腹腔镜左肾游离手术,右侧模拟开放肾游离手术);CT/MRI肾、肾上腺平扫十三维重建25例;腹腔镜手术55例.结果:肾前筋膜分3层,包括结肠融合筋膜、肾前融合筋膜和肾筋膜前叶.肾后筋膜分两层,包括侧锥筋膜和肾筋膜后叶.肾前、后筋膜光滑延续,形成肾筋膜间隙,其内容纳肾周脂肪、肾和肾盂输尿管鞘.肾盂输尿管鞘内容纳肾盂输尿管和肾盂输尿管周围脂肪.侧锥筋膜与腹横筋膜形成肾旁间隙,其内填充肾旁脂肪.肾前融合筋膜、腰肌筋膜和侧锥筋膜包绕形成肾周间隙,该间隙包括肾筋膜间隙及其上、下方的肾上腺间隙和生殖血管间隙.结肠系膜的脏腹膜和结肠融合筋膜形成结肠间隙.胰十二指肠前、后融合筋膜形成胰十二指肠间隙.肾周间隙和肾旁间隙为原生腹膜后间隙,胰十二指肠间隙和结肠间隙为次生腹膜后间隙.结论:肾前、后筋膜均为多层膜结构.腹膜后间隙借各层筋膜形成层叠状的空间.
作者:邱剑光;陈锡慧;袁晓旭;司徒杰;高新;吴涛;丁自海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比较关节镜下过顶位与解剖位自体胴绳肌腱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的效果.方法:关节镜证实为前交叉韧带断裂的24例患者,按重建方法分成A组:过顶位;B组:解剖位,各12例,均行6-8股自体腘绳肌腱单束重建.术后摄X片与三维CT,膝关节功能采用关节伸屈功能、Lachman与轴移试验、IKDC、Lycholm评分判断.结果:随访时间平均10个月,Lysholm评分、IKDC评分、关节伸屈功能变化均明显改善,两组无显著性差异.X片:A、B组胫骨骨道中心分别位于胫骨髁间前后距的37.7%、34.2%,股骨骨道中心平均位于Blumensaat's线后21.4%、19.8%;Lachman试验:A组Ⅰ度2例;B组均阴性;轴移试验试验:A组Ⅰ度3例;B组Ⅰ度1例;A组4例更换工作.结论:过顶位与解剖位腘绳肌腱单柬重建前交叉韧带均可达到临床满意的效果,但解剖位重建有更好的旋转功能体查结果.
作者:陆伟;王大平;韩云;欧阳侃;周可;柳海峰;朱伟民;冯文哲;李皓;肖德明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第1跖趾关节既参与前足横弓的构成,又是足内侧纵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持足弓牛物力学稳定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稳定性的破坏会引起前足生物力学的改变从而严苇影响足部负重和行走功能的有效行使,临床上(足)外翻、前跖痛等许多足部疾病的发生发展均与第1跖趾火节稳定性的破坏有关,本文主要就第1跖趾关节相关牛物力学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陈大伟;李兵;俞光荣 刊期: 2009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