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仲轩;江建明;闫慧博;赵卫东;李勇;吴伟平
目的:探讨丹参对豚鼠耳蜗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 I/RI)后细胞凋亡及Fas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豚鼠72只,雌雄不拘.随机分成正常组、假手术组、丹参干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干预组(术前腹腔注射丹参注射液,每天一次共7d),后两组各在缺血30min、再灌注6h及24h取材.用组织化学方法观察缺血及再灌注不同时间段耳蜗各部位的组织学改变;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内耳Fas的表达;用原位凋亡法(TUNEL法)检测内耳细胞凋亡情况.结果:正常组、假手术组、丹参干预假手术组内耳罕见调亡细胞,Fas为弱阳性表达;模型组Corti器、血管纹、螺旋神经节在缺血及再灌注每个时间点均有细胞凋亡,Fas为阳性表达,与正常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Corti器、血管纹、螺旋神经节在缺血及再灌注每个时间点均有细胞凋亡,Fas为阳性表达,程度较模型组减弱.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as参与了耳蜗I/RI后细胞凋亡的发生,丹参可能通过抑制Fas蛋白的表达使凋亡细胞减少而对I/RI后的耳蜗起保护作用.
作者:郑鸣;许险艳;王丰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研究掌浅弓、掌深弓的组成类型、分支及吻合,为临床手外科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78例手的铸型标本上观察掌浅弓、掌深弓的组成、分支及吻合.结果:(1)掌浅弓分5型:Ⅰ.尺动脉型由尺动脉的终支构成,其分支直接到示指、拇指,不与其它动脉的分支吻合,占19.2%(15例).Ⅱ.桡尺动脉型由桡动脉分支与尺动脉构成,占51.3%(40例).Ⅲ.尺动脉掌深弓型由尺动脉的终支和掌深弓构成,占15.4%(12例).Ⅳ.桡正中尺动脉型由桡动脉、正中动脉和尺动脉构成,占10.3%(8例).Ⅴ.无弓型没有掌浅弓,桡动脉掌浅支分支营养拇指、示指及中指桡侧半,尺动脉分支营养中指尺侧半、无名指、小指,占3.8%(3例).(2)掌深弓分2型:Ⅰ.完伞型掌深弓由桡动脉的终支与尺动脉或其它分支构成,占93.6%(73例).Ⅱ.非完全型掌深弓是桡动脉的终支不与其它分支吻合.占6.4%(5例).掌浅弓、掌深弓互相吻合且发出许多分支.结论:掌浅弓、掌深弓分支众多,吻合丰富,变异大,临床手术时应熟练掌握相关知识.
作者:张业辉;李少华;徐达传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观察上矢状窦腔内纤维索的形态分类、分布,了解纤维索的功能和意义.方法:10具尸头标本,沿上矢状窦上壁长轴中线纵行剖开,体视学显微镜下观察腔内各种纤维索的形态分类、分布特点,记录各类纤维索的数目.结果:纤维索多分布于上矢状窦中段和后段,主要有3种类型:瓣膜状、小梁状和板层状.10具标本纤维索总数210个,瓣膜状纤维索100个,小梁状纤维索64个,板层状纤维索46个,分别占总数的47.62%、30.47%和21.91%.瓣膜状纤维索覆盖大脑上静脉注入上矢状窦的人口处,开口方向和静脉注入上矢状窦方向相同;小梁状纤维索以单个、多个或不同角度交叉方式出现,位于窦中央或一侧;板层状纤维索宽大,跨度长,将上矢状窦管腔分隔成两个分流腔,几乎都位于上矢状窦后段,结论:(1)上矢状窦内纤维索有瓣膜状、小梁状和板层状3种类型;(2)瓣膜状纤维索,具有防止窦内血流逆流入大脑上静脉的作用;(3)小梁状纤维索有增加窦壁弹性、增强窦壁抗压性、为瓣膜状纤维索提供摆动的着力点等作用;(4)板层状纤维索町以防止血流变慢和血液湍流、保证窦内血液迅速向窦汇回流.
作者:刘英伟;王晓慧;董国军;刘海岩;高振平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比较关节镜下过顶位与解剖位自体胴绳肌腱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的效果.方法:关节镜证实为前交叉韧带断裂的24例患者,按重建方法分成A组:过顶位;B组:解剖位,各12例,均行6-8股自体腘绳肌腱单束重建.术后摄X片与三维CT,膝关节功能采用关节伸屈功能、Lachman与轴移试验、IKDC、Lycholm评分判断.结果:随访时间平均10个月,Lysholm评分、IKDC评分、关节伸屈功能变化均明显改善,两组无显著性差异.X片:A、B组胫骨骨道中心分别位于胫骨髁间前后距的37.7%、34.2%,股骨骨道中心平均位于Blumensaat's线后21.4%、19.8%;Lachman试验:A组Ⅰ度2例;B组均阴性;轴移试验试验:A组Ⅰ度3例;B组Ⅰ度1例;A组4例更换工作.结论:过顶位与解剖位腘绳肌腱单柬重建前交叉韧带均可达到临床满意的效果,但解剖位重建有更好的旋转功能体查结果.
作者:陆伟;王大平;韩云;欧阳侃;周可;柳海峰;朱伟民;冯文哲;李皓;肖德明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为活体肝移植(LDLT)提供有关肝右静脉(RHV)的形态学资料.方法:利用50例无病变成人尸体肝脏进行剥离解剖,对RHV和副肝静脉进行观察,测量RHV主干及相关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RHV 80.0%(40/50)开口于下腔静脉(IVC)肝后段上份10:00处,其肝外段长(5.8±3.5)mm,外科干长(7.0±5.5)mm,主干长(68.3±30.2)mm,汇入IVC处内径为(10.7±2.4)mm;主干在距IVC 1 cm、2 cm、3 cm、4cm及主干汇合起始处上壁距肝膈面的距离分别为(10.8±5.3)mm、(22.7±7.0)mm、(32.8±8.2)mm、(40.1±7.3)mm、(33.5±9.8)mm;RHV与IVC的夹角为(40.5±9.4)°;根据RHV的引流范围及有无直径≥5.0 mm的副肝右静脉将RHV分为两型,各型再分为两个亚型.直径≥3.0mm和≥5.0mm的副肝右静脉出现率分别为60.0%(30/50)、32.0%(16/50).结论:RHV解剖变异较大,其引流范围受副肝右静脉和肝中静脉的影响,LDLT术前应掌握其结构特点,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
作者:刘本菊;周庭永;钱学华;张琳;王剑华;李彦彦;吕发金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棘突间稳定装置CoflexTM单节段固定后对固定及邻近节段活动度的影响.方法:选取6具新鲜成人尸体脊柱标本(L1~S1段),进行前屈/后伸、左右侧弯/旋转6个运动方向的稳定性测试.计算L2/3,L3/4和L4/5的=三维运动范围(ROM)和中性区(NZ),分别比较完整标本(a);CoflexTM固定L3/4(b);L3/4双侧部分失稳(c);c+b(d)4种状态下3个节段的活动度.结果:ROM值:L3/4前屈时状态b<a,d<c(P<0.01),后伸时状态b、d<a、c(P<0.01),旋转时状态b<a、d<c(P<0.05);L2/3和L4/5后伸时状态b、d>a、C(P<0.05),前屈及旋转时无差别(P>0.05);侧弯时3个节段4种状态下均无差别(P>0.05).结论:CoflexTM可以限制同定节段的前屈、后伸和旋转运动,使上下各一个邻近节段后伸活动度增加,前屈和旋转活动度无变化;对侧弯活动度均无影响.
作者:毛仲轩;江建明;闫慧博;赵卫东;李勇;吴伟平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Resveratrol,Res)对体外培养的人肝癌细胞(HepG2)细胞周期分布的影响,为Res抗癌作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人肝癌细胞系HevG2细胞经不同浓度Res(0、25、50、100μmol/L)培养24、48、72 h.在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变化.将作用于Res的细胞经PBS洗涤,70%冷乙醇同定,PI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FCM)细胞周期时相分布以及细胞周期素蛋白依赖性激酶CDK2,周期素Cyclin E水平的变化.结果:白藜芦醇可抑制肝癌HepG2细胞增殖,其作用具有一定的时间和浓度依赖性,伴随细胞周期分布变化,G0/G1期比例下降,s期、G2/M期比例上调,且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CDK2及Cyclin E表达增加.结论:白藜芦醇可能通过影响CDK2及Cyclin E的活性使HepG2细胞阻滞在S期,从而抑制肝癌HepG2细胞的增殖.
作者:李科;田雪梅;王美芝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通过生物力学测试和临床应用对伤椎置钉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进行评价.方法:6具新鲜冰冻家猪胸腰椎标本T14~L3节段制备成胸腰椎前中柱损伤模型.比较传统短节段4钉法固定和伤椎置钉6钉法同定的三维6个方向的运动范围.临床应用伤椎置钉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41例,观察该方法的即时复位效果.结果:伤椎置钉法固定后的脊柱标本在前屈、后伸、侧屈状态下的运动范嗣均小于对照组和四钉法固定组(P<0.01).两种固定方法的旋转运动范围均高于对照组(P<0.01),但六钉法明显小于四钉法固定组(P<0.01).41例患者术前Cobb角14~37°,平均23.4°,术后-3~5°,平均-2.3°.术前椎体前缘高度为正常的33.7%~67.2%,平均60.8%.术后高度87.9%~98.7%,平均94.3%.结论:伤椎置钉技术可以提供明显高于传统4钉法固定的即时稳定性,并对某些类型的新鲜胸腰椎骨折的具有良好的即时复位效果.
作者:昌耘冰;范志丹;夏虹;郑秋坚;肖立军;廖穗祥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对LaPrade和Bicos两种膝关节后外侧角重建方法进行生物力学研究,评价这两种方法恢复膝关节后外侧稳定性的作用,方法:应用上述两种方法对8例新鲜尸体膝关节进行膝关节后外侧角的重建.分别于膝关节屈曲0°、30°、60°、90°时对胫骨施加外旋及内翻扭距,测量膝关节外旋及内翻变化.结果:切断膝关节后外侧角后膝关节外旋及内翻角度均明显增加,屈膝30°增加到大,分别为(20.58±2.11)°和(8.68±1.22)°,在任何角度卜均与完整膝关节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种重建术均能有效的恢复膝关节内翻及外旋稳定性,与完整膝关节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两种膝关节后外侧角的重建术均能有效的恢复膝关节静力稳定性,但LaPrade的操作技术较Bicos的技术更为复杂.
作者:张焱;杨柳;谭洪波;杨滨;陈光兴;郭林;段小军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电针对MCAO大鼠大脑皮质缺血神经元的保护机制.方法:通过线栓法梗塞大脑中动脉建立大鼠局灶性缺血模型,在缺血1h后给予电针0.5 h(取穴为足三里、曲池),以后1次/d.在电针1d、3 d和7d分别处死,用Nissl染色观察神经元损伤,用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测定缺血半暗带脑红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电针组与非电针组和正常组比较在1d和3d两个时间段缺血半暗带脑红蛋白表达均有增高(P<0.01),7d时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非电针组与正常组比较缺血半暗带脑红蛋白表达,1d、3d两个时间有显著性增高(P<0.01),7d时差异也无显著性(P>0.05).结论:缺血能增加急性期缺血半暗带脑红蛋白的表达,而电针对该蛋白表达的提高更有显著性,可能对缺血缺氧的神经元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作者:湛湘丽;潘三强;宿宝贵;吕来清;马尚峰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经皮骶髂螺钉结合有限切开内同定治疗Tile C型骨盆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CT引导下经皮骶髂螺钉内同定结合有限切开内同定治疗Tile C型骨盆骨折15例,按照Tile分型均为C型骨折,C1型9例,C2型4例,C3型2例.结果:14例复位满意;1例未完全复位,纵向移位约0.8cm.骨折愈合时间8周~5月,平均3.4月,1例耻骨联合伤口发生浅表感染,经换药治愈.15例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5月~60个月,平均40个月,根据Majeed评估标准,优9例,良4例,可2例,优良率86.7%,4例术前骶丛神经损伤患者全部于3月后恢复,1例诉腰骶部疼痛,1例诉耻骨联合处疼痛.结论:经皮骶髂螺钉结合有限切开内固定治疗Tile C型骨盆骨折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方法.
作者:彭扬国;王京亮;翁阳华;李忠辉;陈继宗;李培;欧耀芬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基于CTA断层图像重建直肠肿瘤数字模型及三维可视化方法.方法:基于空气灌肠检查及CTA血管造影技术,64层螺旋CT对胸9至股骨中段沿横断面在动脉期及静脉期连续跟踪扫描.Mimics软件基于856层Dicom 3.0标准CT连续断层二维图像,分别对直肠肿瘤及周围结构等各种组织进行三维重建.结果:建立了直肠肿瘤及周围结构三维数字模型,包括骨骼系统,动脉系统及肿瘤供血动脉,泌尿系及皮肤,直肠,直肠肿瘤,结肠及部分小肠和肛管.通过数字模型的不同平面的切面观察各组件的内部结构,具有较佳的视觉效果.结论:空气灌肠造影及CTA血管造影技术有利于显示肠管及肿瘤血管结构,我们利用这些技术完成直肠肿瘤及周围结构解剖学交互式图谱.
作者:俞金龙;黄宗海;方驰华;李强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第1跖趾关节既参与前足横弓的构成,又是足内侧纵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持足弓牛物力学稳定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稳定性的破坏会引起前足生物力学的改变从而严苇影响足部负重和行走功能的有效行使,临床上(足)外翻、前跖痛等许多足部疾病的发生发展均与第1跖趾火节稳定性的破坏有关,本文主要就第1跖趾关节相关牛物力学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陈大伟;李兵;俞光荣 刊期: 2009年第03期
颈肋为先天性畸型,发生率约0.056%~0.17%[1],亦有报道为0.5%~1%[2].女性多见,60%以上为双侧出现,其中仅10%左右产生临床症状[3].以往的报道多缘于影像学检查,作者在对游离骨性标本进行观察时发现2例颈肋,报道如下:
作者:陈胜华;刘良燚;李保龙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为血管化自体下颌下腺部分游离移植治疗重症干眼病微创手术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在30侧经红色乳胶灌注的成人标本上,对下颌下腺腺体的体积、下颌下腺导管的长度及腺体周围动静脉腺支血管的走行、分布、毗邻关系等显微解剖特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观测.结果:下颌下腺分为浅部和深部.浅部体积约为(1.77±0.53)cm3;深部体积约为(1.08±0.84)cm3.下颌下腺导管由下颌下腺浅部的深面发出,长约5 cm.营养下颌下腺的丰要血供来源为面动脉和颏下动脉.下颌下腺的主要同流静脉是面静脉.结论:根据下颌下腺导管、下颌下腺及周围动静脉腺支的解剖点,提示在采用血管化自体下颌下腺游离移植治疗重症干眼病的手术时,可以将带血管的下颌下腺浅部及导管移植至颞部.术式经标本模拟具有可行性.
作者:王伯钧;秦小云;周思;韦青松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笔者在解剖一具成年男性尸体时,发现其右肾动脉、右睾丸动脉及右肾上腺下动脉变异.经查文献资料,此种变异的报道很少,现报道如下:
作者:孙丰刚;安淑红;刘帅;赵振美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观察研究肾周腹膜后间隙的筋膜分层及筋膜间隙.方法:综合采用微创解剖、断层解剖、影像解剖和临床腹腔镜手术研究.包括断层标本1例;新鲜冰冻尸体手术解剖3例(左侧模拟腹腔镜左肾游离手术,右侧模拟开放肾游离手术);CT/MRI肾、肾上腺平扫十三维重建25例;腹腔镜手术55例.结果:肾前筋膜分3层,包括结肠融合筋膜、肾前融合筋膜和肾筋膜前叶.肾后筋膜分两层,包括侧锥筋膜和肾筋膜后叶.肾前、后筋膜光滑延续,形成肾筋膜间隙,其内容纳肾周脂肪、肾和肾盂输尿管鞘.肾盂输尿管鞘内容纳肾盂输尿管和肾盂输尿管周围脂肪.侧锥筋膜与腹横筋膜形成肾旁间隙,其内填充肾旁脂肪.肾前融合筋膜、腰肌筋膜和侧锥筋膜包绕形成肾周间隙,该间隙包括肾筋膜间隙及其上、下方的肾上腺间隙和生殖血管间隙.结肠系膜的脏腹膜和结肠融合筋膜形成结肠间隙.胰十二指肠前、后融合筋膜形成胰十二指肠间隙.肾周间隙和肾旁间隙为原生腹膜后间隙,胰十二指肠间隙和结肠间隙为次生腹膜后间隙.结论:肾前、后筋膜均为多层膜结构.腹膜后间隙借各层筋膜形成层叠状的空间.
作者:邱剑光;陈锡慧;袁晓旭;司徒杰;高新;吴涛;丁自海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为临床脑桥小脑角区病变的影像学诊断和术前评估提供断层解剖学基础.方法:选取1例无明显器质性病变的成人头部标本,用1.5TMRI以AC-PC线为基线扫描获取薄层磁共振图像,然后在冰冻包埋条件下采用铣削精度为0.001mm的SKC500型数控机床以AC-PC线为基线铣削层厚为0.1mm的横断面薄层标本,从中选取典型断面,与相应的MRI图像相对照,观察脑桥小脑角区的重要解剖结构.结果:共获得与脑桥小脑角区相关的薄层断面图像240幅,在薄层断层标本上进行连续追踪,并与相应的MR图像对照.(1)连续薄层横断面能很好显示脑桥小脑角区的微细结构变化,在颈动脉管层而小脑下前动脉从基底动脉发出先向后延伸,越过而神经走行于面神经与前庭蜗神经之间并发出分支环绕前庭神经形成袢,后上行至小脑;(2)在脑桥小脑角层面,能够显示面神经桥段的长度;(3)在内耳门层面上,内耳门后唇隆起,左右两侧后唇的高度均小于同侧面神经桥池段长度的三分之一.结论:铣削的薄层横断面与MRI对照能精确显示脑桥小脑角区的解剖结构及其位置关系,为该区病变的断层影像学诊断和术前评估提供断层解剖学依据.
作者:孟庆成;丁娟;刘树伟;樊令仲;张忠和;孙博;尹训涛;林祥涛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研究改良肩后入路的解剖与在不稳定肩胛骨骨折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1)对5具中年男性尸体进行肩胛骨区解剖研究;(2)对11例不同类型的不稳定肩胛骨骨折患者经改良肩后方入路分别使用重建钢板、拉力螺钉行骨折复位内固定.结果:经典的肩关节后方入路太偏向内侧,手术显露创伤大;经改良肩后方入路手术的11例患者全部得到随访,随访时间3~15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根据Hardegger功能评定标准,疗效:优9例,良1例,可1例.结论:改良肩后入路剥离软组织少、显露简便、复位固定方便,术后病人恢复快,治疗不稳定肩胛骨骨折效果良好.
作者:胡孔和;吴强;席新华;靳安民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中国北方地区成人C3~L5椎弓根形态的连续性变化及其地区差和性别差.方法:选用中国北方出土的干燥椎骨(C3~L5)124套(其中男112侧,女136侧),采用人体测量方法,测量了椎弓根的横、矢状径和长度.结果:1.颈椎的椎弓根横径、椎弓根矢状径和椎弓根长(x±s,mm)男性分别为6.12±0.60、7.27±0.85和7.27±0.89,女性分别为5.33±0.79、6.73±0.85和7.29±0.96.胸椎的椎弓根横径、椎弓根矢状径和椎弓根长(x±s,mm)男性分别为6.69±0.65、13.52±0.85和11.46±0.94.女性分别为5.97±0.86、12.38±0.99和11.42±1.03.腰椎的椎弓根横径、椎弓根矢状径和椎弓根长(x±s,mm)男性分别为13.81±0.78、15.71±0.81和12.62±0.95,女性分别为11.71±0.89、14.64±1.09和12.14±1.05.2.椎弓根横径、矢状径和长度均具有明显的性别差.3.中国北方地区与十堰地区的椎弓根的横径、矢状径和长度有较明显的差别.结论:椎弓根的横、矢状径和长度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和地区差.
作者:马岩;李岩;马威;徐飞 刊期: 2009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