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双侧高位尺浅动脉变异1例

赵焱钢;王卉;朱星红

关键词:动脉变异, origin, High, 肱动脉, 尺动脉, 桡动脉, 尺侧下副动脉, 尺侧上副动脉, 现报道如下, 锁骨下动脉, 平面, 分支, 变异形式, 总动脉, 腋动脉, 桡骨颈, 交通支, 背阔肌, 老年, 解剖
摘要:在正常情况下,腋动脉自第1肋外缘由锁骨下动脉延续而来,至背阔肌下缘续为肱动脉;肱动脉在下行途中发出肱深动脉、尺侧上副动脉、尺侧下副动脉等分支,互肘窝桡骨颈平面分为桡动脉、尺动脉两支.作者在解剖一老年男尸时发现其左、右两侧尺动脉高位分支,右侧高位尺动脉在肘平面处通过一交通支与肱动脉相连,同时肱动脉发出桡动脉、骨间总动脉,其变异形式较罕见.现报道如下: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相关文献
  • 颈肋2例

    颈肋为先天性畸型,发生率约0.056%~0.17%[1],亦有报道为0.5%~1%[2].女性多见,60%以上为双侧出现,其中仅10%左右产生临床症状[3].以往的报道多缘于影像学检查,作者在对游离骨性标本进行观察时发现2例颈肋,报道如下:

    作者:陈胜华;刘良燚;李保龙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应用伤椎置钉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与临床应用

    目的:通过生物力学测试和临床应用对伤椎置钉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进行评价.方法:6具新鲜冰冻家猪胸腰椎标本T14~L3节段制备成胸腰椎前中柱损伤模型.比较传统短节段4钉法固定和伤椎置钉6钉法同定的三维6个方向的运动范围.临床应用伤椎置钉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41例,观察该方法的即时复位效果.结果:伤椎置钉法固定后的脊柱标本在前屈、后伸、侧屈状态下的运动范嗣均小于对照组和四钉法固定组(P<0.01).两种固定方法的旋转运动范围均高于对照组(P<0.01),但六钉法明显小于四钉法固定组(P<0.01).41例患者术前Cobb角14~37°,平均23.4°,术后-3~5°,平均-2.3°.术前椎体前缘高度为正常的33.7%~67.2%,平均60.8%.术后高度87.9%~98.7%,平均94.3%.结论:伤椎置钉技术可以提供明显高于传统4钉法固定的即时稳定性,并对某些类型的新鲜胸腰椎骨折的具有良好的即时复位效果.

    作者:昌耘冰;范志丹;夏虹;郑秋坚;肖立军;廖穗祥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腰椎单节段棘突问CoflexTM固定对脊柱三维运动的影响

    目的:探讨棘突间稳定装置CoflexTM单节段固定后对固定及邻近节段活动度的影响.方法:选取6具新鲜成人尸体脊柱标本(L1~S1段),进行前屈/后伸、左右侧弯/旋转6个运动方向的稳定性测试.计算L2/3,L3/4和L4/5的=三维运动范围(ROM)和中性区(NZ),分别比较完整标本(a);CoflexTM固定L3/4(b);L3/4双侧部分失稳(c);c+b(d)4种状态下3个节段的活动度.结果:ROM值:L3/4前屈时状态b<a,d<c(P<0.01),后伸时状态b、d<a、c(P<0.01),旋转时状态b<a、d<c(P<0.05);L2/3和L4/5后伸时状态b、d>a、C(P<0.05),前屈及旋转时无差别(P>0.05);侧弯时3个节段4种状态下均无差别(P>0.05).结论:CoflexTM可以限制同定节段的前屈、后伸和旋转运动,使上下各一个邻近节段后伸活动度增加,前屈和旋转活动度无变化;对侧弯活动度均无影响.

    作者:毛仲轩;江建明;闫慧博;赵卫东;李勇;吴伟平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可吸收手舟骨螺钉的研制和生物力学研究

    目的:研制一种应用于手舟骨骨折髓内同定的可吸收螺钉,通过实验了解该螺钉在标本内的抗弯曲、抗拉伸强度及嗣定骨折的实际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设计制作出可吸收手舟骨螺钉.疲劳试验:成人新鲜手腕标本20例,制作成舟骨腰部骨折模型,分为可吸收螺钉固定组、克氏针同定组各10例,复位、固定.用MTS模拟手腕屈伸活动2000次,运动范围为掌屈5°~背伸25°.MTS实验前后标本行CT扫描,用数字化三维医学影像交互式处理系统(MIMICS)和游标卡尺两种方法测量舟骨骨折间隙位移量.生物力学测试:将标本舟骨取出,可吸收螺钉组、克氏针组各10例行抗拉伸试验.再取10%福尔马林溶液浸泡的舟骨标本10例,建立骨折模型后用ASS同定,行抗弯曲试验.结果:试验模型建立:游标卡尺测量法,ASS组与克氏针组测量舟骨骨折间隙位移量均为0 mm;MIMICS测量法,ASS组与克氏针组测量位移量(0.16±0.02)mm、(0.22±0.02)mm;ASS组与克氏针组两种测量方法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疲劳试验:游标卡尺测量法,屈伸500、1000、2000次两组测量的位移量为0 mm、(0.23±0.03)mm,0 mm、(0.49±0.1)mm,0 mm、(1.38±0.1)mm;MIMICS测量法,ASS组与克氏针组测量位移量(0.21±0.03)mm、(1.52±0.07)mm;ASS组与克氏针组两种测量方法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拉伸试验:ASS组与克氏针组抗拉伸强度为(0.95±0.02)Mpa、(0.63±0.02)Mpa;ASS组与克氏针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ASS组抗弯曲试验,弯曲强度(2.71±0.20)Mpa.结论:手舟骨可吸收螺钉对手舟骨腰部骨折的固定效果较克氏针理想,是一种可行的手舟骨骨折固定材料.

    作者:王毅;徐永清;陈东源;汤逊;梅良斌;陈卫军;张帷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髋臼后柱经皮逆行拉力螺钉固定可行性的数字模型研究

    目的:为导向器引导经皮逆行拉力螺钉固定髋臼后柱骨折的可行性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收集29例正常成人骨盆的螺旋CT扫描数据,重建骨盆三维模型.找出髂前上棘和髂后上棘的骨性突出点,分别为(A)和(B),经AB的中点(M)做一垂直于AB的平面(α).在髋臼后柱的α截面上置入虚拟三维圆柱体.测量其大直径(d),以及置入点(C)到坐骨结节远端(D)的距离CD.比较d、CD在男女之间及左右两侧间的差异.结果:共获得58个半骨盆,男26个,女32个.虚拟三维圆柱体置入成功率为87.9%,其中男性为96.2%,女性为81.3%.虚拟三维圆柱体的平均大直径为(11.44±3.20)mm,且男女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5,P<0.001).CD为(19.10±5.10)mm.结论:沿髂前上棘和髂后上棘突点连线的中垂线置入拉力螺钉固定髋臼后柱是可行的,该方法更适用于男性,可作为研发导向器的应用解剖学依据.

    作者:张大保;王钢;孟祥翔;王飞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经皮椎体成形术的生物力学研究进展

    经皮椎体成形术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已被广泛应用于椎体肿瘤和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治疗,椎体成形术能够迅速缓解病椎引发的疼痛,显示了良好的止痛效果.但其止痛的机制日前尚不明了,骨水泥对病变椎体的机械稳定作用可能是个重要原因.为此,科研人员在椎体成形术的生物力学方而做了大研究,以期对这一手术过程得到更深入的了解,进而为临床实践提供可靠的支持.本文将就骨水泥的注射量、注射的方式和骨密度对椎体成形术的生物力学影响,以及术后椎体再骨折的发生和预防性强化椎体等方面文献进行综述.

    作者:吴金涛;刘维钢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CTA图像后处理技术对血管管径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后处理技术容积重建(volume rendering,VR)中阈值、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中窗宽及窗位、视野(Field of view,FOV)对血管管径测量的影响及相关关系.方法:建立9个不同密度的血管模型,使用不同的FOV、阈值(VR)、窗宽(MIP)测鼍不同密度血管模型管径,分析标准阈值、窗宽与血管模型管径的关系,并与CT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统计临床脑血管CTA MIP重建病例30例的窗宽及窗位,与实验结果进行比较.结果:VR重建,阈值和血管模型管径呈明显负相关(r=-0.847,P=0.000);MIP重建,窗宽和血管模型管径呈明显正相关(r=0.983.P=0.000):FOV和血管模型管径无相关性(r=-0.042,P=0.381).临床脑血管CTA MIP重建窗宽明显增宽,夸大了血管真实管径.结论:CTA血管管径测量的准确性受VR重建阈值、MIP重建窗宽窗位的影响,根据血管内对比剂密度对这些参数进行调整,保证测量血管管径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作者:房文皓;吕发金;展群岭;张丽娟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两种膝关节后外侧角重建术的生物力学对比性研究

    目的:对LaPrade和Bicos两种膝关节后外侧角重建方法进行生物力学研究,评价这两种方法恢复膝关节后外侧稳定性的作用,方法:应用上述两种方法对8例新鲜尸体膝关节进行膝关节后外侧角的重建.分别于膝关节屈曲0°、30°、60°、90°时对胫骨施加外旋及内翻扭距,测量膝关节外旋及内翻变化.结果:切断膝关节后外侧角后膝关节外旋及内翻角度均明显增加,屈膝30°增加到大,分别为(20.58±2.11)°和(8.68±1.22)°,在任何角度卜均与完整膝关节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种重建术均能有效的恢复膝关节内翻及外旋稳定性,与完整膝关节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两种膝关节后外侧角的重建术均能有效的恢复膝关节静力稳定性,但LaPrade的操作技术较Bicos的技术更为复杂.

    作者:张焱;杨柳;谭洪波;杨滨;陈光兴;郭林;段小军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面中部表情肌的临床解剖学研究

    目的:探讨面中部表情肌的构筑学特点及其附着点空间坐标,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8例尸体的颧大肌、提口角肌、颧小肌、提上唇肌、提上唇鼻翼肌进行大体解剖、肌构筑学测量、扫描肌肉附着起止点.结果:颧大肌、提口角肌、颧小肌、提上唇肌、提上唇鼻翼肌的肌重分别为1.52、0.69、1.00、1.06、0.72 g;肌长分别为56.24、34.35、47.28、28.48、48.35 mm;生理横切面积分别为30.97、21.37、23.83、42.53、16.52mm2;5条表情肌起点的空问坐标(mm)分别为(49.55,-63.86,-6.35),(67.80,-30.59,-21.02).(63.27,-55.94,-10.44),(74.98,-31.57,-7.10),(83.22,-8.04,15.47),颧大肌、提口角肌止点坐标是(70.83,-36.65,-49.85),颧小肌、提上唇肌、提上唇鼻翼肌止点坐标是(80.23,-26.84,-30.98).结论:面中部表情肌收缩力量小,各有其不同的肌力矢量,合成后的生理横切面积是121.86 mmm2,方向是与X轴夹角105.36°与Y轴夹角104.38°、与Z轴夹角21.29°.

    作者:王量;胡志奇;赵卫东;翟圣涵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指掌侧固有动脉蒂骨膜瓣转移修复指骨骨不连的应用解剖

    目的:为设计指掌侧固有动脉蒂近节指骨骨膜瓣转移修复指骨骨不连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7例手部标本逐层解剖观察指骨骨膜动脉的来源与分布,并测量相关数据.结果:指掌侧固有动脉在近、中节指骨每侧均发出两条较为恒定的骨膜支,骨膜血管向对侧走行与对侧骨膜支相互吻合成网状,并与肌腱筋膜血管形成交通支,血运丰富.近节指骨近端骨膜支(除拇指外)外径为:(0.54±0.07)mm,如旋转点定在中节指骨基底部,近端骨膜支到旋转点距离(31.83±4.24)mm,旋转点到指端距离(36.00±3.88)mm.结论:指掌侧同有动脉蒂近节指骨骨膜瓣逆行转移是修复手指中、远节指骨骨不连的理想方法.

    作者:杜冬;侯致典;焦阳;庄永清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JeRP治疗不稳定型Jefferson骨折的应用解剖及生物力学评价

    目的:评价Jefferson骨折复位钢板(Jefferson-fracture reduction plate,JeRP)内固定系统治疗不稳定型Jefferson骨折的应用解剖及其生物力学性能.方法:(1)60例寰椎标本根据JeRP内固定需要洲量寰椎侧块后缘顶点到前缘的矢状面距离(LMAPsup)、侧块的短矢状面长度(LMAPmin)、侧块进钉点与前结节距离(AO)、两侧块进钉点距离(AA')及前弓小直径(MD);(2)6例新鲜上颈椎标本,模拟不稳定型Jefferson骨折分犁中的前弓双骨折,以JeRP模拟行内同定,并对正常、骨折、内固定3种状态标本的活动度进行榆测并前后比较.结果:(1)LMAPsup,LMAPmin、AO,AA'及MD分别为(20.60±1.84)、(19.57±1.55)、(18.68±1.89)、(35.46±2.86)及(4.66±0.65)mm;(2)JeRP同定后上颈椎6向运动范围与正常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JeRP治疗不稳定型Jefferson骨折具有解剖学可行性和较好的生物力学性能.

    作者:焦云龙;尹庆水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目的:探讨密度梯度离心结合贴壁筛选法分离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条件,为组织工程选择合适的种子细胞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将人MSCs自少量骨髓中分离并培养,观察其增殖和生长特性,绘制生长曲线,测定贴壁率,免疫组化与流式细胞仪细胞表型鉴定.结果:人MSCs生物性状稳定.不同代次生长曲线相似,第5~6d细胞数日多;传代后10 h贴壁率高达90%.MSCs表达CD44、CD90,但不表达CD34、CD45.结论:密度梯度离心法是分离人MSCs的理想方法.MSCs能为组织工程提供足量种子细胞.

    作者:彭亮权;王大平;何春耒;朱伟民;周可;谢礼涵;黄俊峰;徐小平;刘健全;欧阳侃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腹膜后间隙筋膜分层及筋膜间隙的临床解剖学研究

    目的:观察研究肾周腹膜后间隙的筋膜分层及筋膜间隙.方法:综合采用微创解剖、断层解剖、影像解剖和临床腹腔镜手术研究.包括断层标本1例;新鲜冰冻尸体手术解剖3例(左侧模拟腹腔镜左肾游离手术,右侧模拟开放肾游离手术);CT/MRI肾、肾上腺平扫十三维重建25例;腹腔镜手术55例.结果:肾前筋膜分3层,包括结肠融合筋膜、肾前融合筋膜和肾筋膜前叶.肾后筋膜分两层,包括侧锥筋膜和肾筋膜后叶.肾前、后筋膜光滑延续,形成肾筋膜间隙,其内容纳肾周脂肪、肾和肾盂输尿管鞘.肾盂输尿管鞘内容纳肾盂输尿管和肾盂输尿管周围脂肪.侧锥筋膜与腹横筋膜形成肾旁间隙,其内填充肾旁脂肪.肾前融合筋膜、腰肌筋膜和侧锥筋膜包绕形成肾周间隙,该间隙包括肾筋膜间隙及其上、下方的肾上腺间隙和生殖血管间隙.结肠系膜的脏腹膜和结肠融合筋膜形成结肠间隙.胰十二指肠前、后融合筋膜形成胰十二指肠间隙.肾周间隙和肾旁间隙为原生腹膜后间隙,胰十二指肠间隙和结肠间隙为次生腹膜后间隙.结论:肾前、后筋膜均为多层膜结构.腹膜后间隙借各层筋膜形成层叠状的空间.

    作者:邱剑光;陈锡慧;袁晓旭;司徒杰;高新;吴涛;丁自海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双侧高位尺浅动脉变异1例

    在正常情况下,腋动脉自第1肋外缘由锁骨下动脉延续而来,至背阔肌下缘续为肱动脉;肱动脉在下行途中发出肱深动脉、尺侧上副动脉、尺侧下副动脉等分支,互肘窝桡骨颈平面分为桡动脉、尺动脉两支.作者在解剖一老年男尸时发现其左、右两侧尺动脉高位分支,右侧高位尺动脉在肘平面处通过一交通支与肱动脉相连,同时肱动脉发出桡动脉、骨间总动脉,其变异形式较罕见.现报道如下:

    作者:赵焱钢;王卉;朱星红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活体肝移植肝右静脉的临床解剖研究

    目的:为活体肝移植(LDLT)提供有关肝右静脉(RHV)的形态学资料.方法:利用50例无病变成人尸体肝脏进行剥离解剖,对RHV和副肝静脉进行观察,测量RHV主干及相关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RHV 80.0%(40/50)开口于下腔静脉(IVC)肝后段上份10:00处,其肝外段长(5.8±3.5)mm,外科干长(7.0±5.5)mm,主干长(68.3±30.2)mm,汇入IVC处内径为(10.7±2.4)mm;主干在距IVC 1 cm、2 cm、3 cm、4cm及主干汇合起始处上壁距肝膈面的距离分别为(10.8±5.3)mm、(22.7±7.0)mm、(32.8±8.2)mm、(40.1±7.3)mm、(33.5±9.8)mm;RHV与IVC的夹角为(40.5±9.4)°;根据RHV的引流范围及有无直径≥5.0 mm的副肝右静脉将RHV分为两型,各型再分为两个亚型.直径≥3.0mm和≥5.0mm的副肝右静脉出现率分别为60.0%(30/50)、32.0%(16/50).结论:RHV解剖变异较大,其引流范围受副肝右静脉和肝中静脉的影响,LDLT术前应掌握其结构特点,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

    作者:刘本菊;周庭永;钱学华;张琳;王剑华;李彦彦;吕发金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低频电磁场对胶原海绵支架培养的表皮干细胞增殖的影响

    目的:探讨低频电磁场(LFEMF)对Ⅰ型胶原海绵支架培养的人表皮干细胞(hEsCs)增殖的影响及其在皮肤组织工程中的作用.方法:将体外分离纯化的hESCs种植于胶原海绵生物支架材料.经LFEMF治疗仪(场强5 mT,频率分别为1、10和50 Hz)刺激hESCs(30 min/d),通过肉眼、镜下观察,HE染色,DAPI荧光核染色及扫描电镜观察hESCs生长情况,并收集培养2、7、10和14 d hESCs的DAPI核荧光染色数据,用显微图像软件分析细胞增殖数目,比较各时间点细胞增殖的统计学差异.结果:hESCs在胶原海绵支架生长良好;各频率组LFEMF刺激均能促进hESCs增殖,频率不同.促增殖的效应不一(P<0.05).结论:胶原海绵可作为体外培养hESCs的良好支架,在LFEMF干预下可实现hESCs较快速扩增,LFEMF在皮肤组织工程中具有较大应用潜力.

    作者:白文芳;张鸣生;吴博;邱家琦;李新平;白利明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改良肩后入路的解剖及不稳定肩胛骨骨折中的应用

    目的:研究改良肩后入路的解剖与在不稳定肩胛骨骨折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1)对5具中年男性尸体进行肩胛骨区解剖研究;(2)对11例不同类型的不稳定肩胛骨骨折患者经改良肩后方入路分别使用重建钢板、拉力螺钉行骨折复位内固定.结果:经典的肩关节后方入路太偏向内侧,手术显露创伤大;经改良肩后方入路手术的11例患者全部得到随访,随访时间3~15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根据Hardegger功能评定标准,疗效:优9例,良1例,可1例.结论:改良肩后入路剥离软组织少、显露简便、复位固定方便,术后病人恢复快,治疗不稳定肩胛骨骨折效果良好.

    作者:胡孔和;吴强;席新华;靳安民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大肠癌组织中STAT3的表达及其对肿瘤血管生成的影响

    目的:探讨大肠癌组织中信号转导子与转录活化子3(STAT3)的表达,并研究STAT3的表达对肿瘤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大肠癌中STAT3、CD34的表达情况.结果:大肠癌中STAT3蛋白表达阳性率为63.6%(21/33).显著高于正常大肠组织的阳性率(P<0.01);大肠癌组织中MVD为47.55±12.15,而正常大肠组织中MVD为11.67±1.08,两者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1);大肠癌组织中STAT3的表达和MVD与肿瘤的恶性程度、Doke's分期有关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相关分析表明STAT3表达和MVD呈显著正相关(r=0.788).结论:大肠癌组织中存在STAT3的高表达,STAT3的表达在大肠癌的病程发展及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大肠癌的发生过程中STAT3可能调控肿瘤血管的生成,STAT3可能会成为大肠癌的抗血管生成新的治疗靶点.

    作者:钱伟峰;管文贤;高源;乔志明;夏春林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经皮螺钉结合有限切开内固定治疗Tile C型骨盆骨折

    目的:探讨经皮骶髂螺钉结合有限切开内同定治疗Tile C型骨盆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CT引导下经皮骶髂螺钉内同定结合有限切开内同定治疗Tile C型骨盆骨折15例,按照Tile分型均为C型骨折,C1型9例,C2型4例,C3型2例.结果:14例复位满意;1例未完全复位,纵向移位约0.8cm.骨折愈合时间8周~5月,平均3.4月,1例耻骨联合伤口发生浅表感染,经换药治愈.15例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5月~60个月,平均40个月,根据Majeed评估标准,优9例,良4例,可2例,优良率86.7%,4例术前骶丛神经损伤患者全部于3月后恢复,1例诉腰骶部疼痛,1例诉耻骨联合处疼痛.结论:经皮骶髂螺钉结合有限切开内固定治疗Tile C型骨盆骨折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方法.

    作者:彭扬国;王京亮;翁阳华;李忠辉;陈继宗;李培;欧耀芬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关节镜下过顶位与解剖位(月国)绳肌腱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比较

    目的:比较关节镜下过顶位与解剖位自体胴绳肌腱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的效果.方法:关节镜证实为前交叉韧带断裂的24例患者,按重建方法分成A组:过顶位;B组:解剖位,各12例,均行6-8股自体腘绳肌腱单束重建.术后摄X片与三维CT,膝关节功能采用关节伸屈功能、Lachman与轴移试验、IKDC、Lycholm评分判断.结果:随访时间平均10个月,Lysholm评分、IKDC评分、关节伸屈功能变化均明显改善,两组无显著性差异.X片:A、B组胫骨骨道中心分别位于胫骨髁间前后距的37.7%、34.2%,股骨骨道中心平均位于Blumensaat's线后21.4%、19.8%;Lachman试验:A组Ⅰ度2例;B组均阴性;轴移试验试验:A组Ⅰ度3例;B组Ⅰ度1例;A组4例更换工作.结论:过顶位与解剖位腘绳肌腱单柬重建前交叉韧带均可达到临床满意的效果,但解剖位重建有更好的旋转功能体查结果.

    作者:陆伟;王大平;韩云;欧阳侃;周可;柳海峰;朱伟民;冯文哲;李皓;肖德明 刊期: 2009年第03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解剖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