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双侧小隐静脉变异1例

陶伟;高瑶;高净净;胡明明;常红军;王青;肖富丽;孟镔

关键词:
摘要:笔者在解剖一老年男性尸体时发现其双侧下肢小隐静脉走行及注入部位变异,此种变异少见,现报道如下: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上矢状窦引流桥静脉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

    目的:通过对上矢状窦引流桥静脉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为脑静脉血流动力学研究提供新的参考数据.方法:选择20例神经外科开颅术后1年的患者,经术后骨窗彩超观测上矢状窦引流桥静脉.结果:桥静脉呈节段性集中分布,分为前段组和后段组两组.前段组桥静脉数目为(3.1±1.4)支,直径为(2.7±0.7)mm,注入角度为(96±33)°,平均血流速度为(10.0±2.8)cm/s.后段组桥静脉数目为(5.8±1.0)支,直径为(3.2±1.2)mm,注入角度为(41±24)°,平均血流速度为(11.4±2.8)cm/s.与前段组相比较,后段组桥静脉的数目较多,直径较大,注入角度较小,血流速度较快.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通过术后骨窗能够观测到上矢状窦引流桥静脉的形态和血流速度,为脑静脉血流动力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参考数据,并为神经外科术后监测提供了新的方法.

    作者:陈永超;邓雪飞;韩卉;罗福成;连娟;陈训;章仁品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腓骨下段的骨性结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为加深对腓骨下段的认识及其合理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73根干燥完整成人标本上(左42,右31)对腓骨全长及其下段进行观测.结果:腓骨全长为(34.1±2.5)cm,其前缘分叉点和下段内侧面三角粗隆顶端至外踝尖的距离分别为(8.5±1.2)cm和(5.9±0.8)cm.外踝的外倾角为(153.1±5.7)°.结论:(1)从腓骨下1/4段的结构特点上考虑似可将之视为广义上的外踝,该段骨质缺损极难以获得满意的修复;(2)作为供区,腓骨瓣下界不应超越其下1/4段.(3)腓骨瓣切取后期常引发外踝上移,尤其对儿童有较大影响;(4)经腓骨下段入路行踝关节融合术具有方法简便,效果可靠等优点.

    作者:陈振光;郑晓晖;陶圣祥;杨玉华;林海涛;孔劲松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纵裂入路处理大脑前动脉远段动脉瘤的外科策略-解剖研究

    目的:通过对大脑前动脉远段的显微解剖,尤其是A3段下半胼周与胼缘动脉间关系,旨在提出处理大脑前动脉远段动脉瘤的外科策略.方法:在10具血管经彩色乳胶灌注的尸头上检查大脑前动脉远段区域的显微解剖,了解胼周动脉胼下段与胼缘动脉及胼周动脉A2段与额极动脉的关系,同时测量鼻根部与胼缘动脉起点处近端胼周动脉长轴延长线与额部交点(PC点)间的距离,并模拟外科入路至大脑前动脉远段动脉瘤.结果:胼周胼缘动脉结合部位于A3段的胼上段和胼下段分别占55%和45%,对于胼下型者,获得载瘤动脉的近端控制较为困难.在尸头标本和T2RMRI正中矢状位上,从鼻根部到PC点的平均距离分别是3 1.52 mm和34.64 mm.通过前纵裂入路接近PC点下方大脑前动脉远段的胼下动脉瘤并建立有效的控制仪有一有限的操作空间.结论:当在PC点上方入路时,在解剖和夹闭动脉瘤前要想建立有效的近端控制,切开胼胝体前端是必要的.PC点是计划胼下型大脑前动脉远段动脉瘤外科策略的重要外科标志.

    作者:王玉海;王春莉;蔡学见;朱军;杨理坤;冯毅;金东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腹壁下动脉起自股深动脉1例

    在解剖一老年女性尸体时,发现其左侧腹壁下动脉起自股深动脉,同时股深动脉起自髂外动脉,而旋股外侧动脉也起自髂外动脉.此种变异少见,现报道如下:

    作者:冯善权;赵森林;陆昌龙;卫梦婷;杨柳;陶伟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胎儿胰胆管解剖研究

    目的:探讨胎儿胰胆管合流的类型及十二指肠乳头的形状和位置.方法:选取经水囊引产死后6h内的新鲜胎儿36例,胎龄4月~9月.切取包括胆囊、胆总管、十二指肠、胰腺的标本,观察十二指肠乳头的位置、形状.再置于福尔马林中24h,脱水、透明、浸腊、包埋.组织块以乳头为中心,横行连续切片,厚6μm,每隔5张选1张,作HE染色.显微镜下观察胰胆管合流的类型.结果:(1)十二指肠大乳头半球形58.1%(21例),圆柱形25%(9例),扁平形16.9%(6例)3种形态.乳头位于十二指肠降部上1/3部8.3%(3例),中1/3部69.4%(25例),下1/3部19.4%(7例),远部2.9%(1例).(2)存在U、V、Y和异常合流4种胰胆管合流方式,其巾以Y型66.7%(24例),V型19.4%(7例),U形11.1%(4例),APBDU2.8%(1例).结论:乳头形态位置及胰胆管合流的类型变化较多,了解这一解剖在临床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陈风;吕毅;汪健;黄顺根;王兴东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改良跖趾关节游离移植重建掌指关节的显微解剖及临床应用

    目的:为带血供改良跖趾关节全关节及半关节移植修复掌指关节的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总结该改良关节置换不同术式的临床应用经验.方法:解剖观测30侧经动脉内灌注红乳胶成尸下肢标本,对第2跖趾关节的解剖结构及血供关系进行显微解剖学测量.在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临床应用吻合血管的改良全关节及半关节重建修复掌指关节14例,其中全关节8例,半关节6例.术后均进行早期系统的康复训练.结果:第2跖趾关节的血供丰富,血管、神经位置恒定.临床应用14例,其中12例于术后5个月~3年2个月得到随访,第2掌指关节均获得较良好的功能恢复,带关节囊半关节移植效果佳,全关节移植次之.结论:改良的第2跖趾关节游离移植重建第2掌指关节的不同术式,能有效地恢复第2掌指关节的功能.熟悉关节的解剖特点、改良的手术方案、神经关节支的修复及全面的关节结构功能重建是手术的关键.

    作者:张祥翊;万圣祥;肖颖锋;李进淼;江长青;彭艳斌;周喆刚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右位心伴全内脏反位1例

    患者女性,26岁,海南人.因婚前医学检查前来体检.体格检查:身高154 cm、体重55 kg、Bp 110/80mmHg,营养发育、智力正常、自动体位,平素体健,生活工作正常.心脏听诊于常规心脏听诊区不能闻及,改变位置到对侧相应位置听诊可闻及正常心音,心率75次/min,心律齐,心脏各瓣膜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左季肋缘可触及肝脏下缘,右季肋缘未触及脾脏.胸部透视示:右位心.心电图示:右位心.腹部彩超示:肝脏大部分位于腹部左侧,胆囊位于左侧,脾位于右侧,胰头位于左侧,胰尾位于右侧脾门处.诊断为右位心伴全内脏反位.

    作者:薛巧俊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腰椎管成形术的生物力学研究

    目的:研究单个椎板腰椎椎管成形术对腰椎三维运动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用6具成人新鲜尸体腰椎(L1~5)标本(南方医科大学解剖教研室提供),采用不同的椎管成形椎板回植技术分为6组:即A正常对照组,B椎板回植后微型钛板固定组,C椎板回植后交叉克氏针固定组,D椎板回植后双股丝线固定组,E不保留后部韧带的椎板回植微型钛板固定组,F不保留后部韧带的椎管减压组,形成6种状态,通过脊柱三维运动试验机施加10 Nm的载荷,使脊柱产生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和左/右轴向旋转运动,测量L3/4节段脊柱的相对运动范围.结果:六种状态下脊柱的屈伸活动分别为(7.03±2.24)°,(7.16±2.95)°,(7.4±2.47)°,(8.55±3.31)°,(11.1±2.81)°,(10.82±2.82)°,左右侧屈活动范围分别为(8.8±2.68)°,(8.81±2.42)°,(8.76±1.81)°,(9.55±3.15)°,(9.12±1.97)°,(9.49±2.78)°,左右旋转活动范围(3.96±2.03)°,(5.04±2.82)°,(4.99±2.60)°,(5.56±2.47)°,(6.03±2.62)°,(6.03±2.73)°保留后部韧带结构椎管成形不保留后部韧带及椎管减压组组相比能够显著增加脊柱稳定性,尤其在屈伸活动状态下(P<0.05).其中丝线固定同其他两种固定方式相比对脊柱三维稳定性影响大(P<0.05),微形钛板成形及克氏针固定组对脊柱稳定性影响小.结论:椎管成形后固定效果较为可靠的是微型钛板及克氏针固定,单纯骨性椎管成形不保留后部韧带和椎板切除椎管减压均显著降底脊柱初期稳定性,椎管成形术需可靠修复后部韧带复合体.

    作者:陈良;陈其昕;庞清江;张前法;张美超;赵卫东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马蹄肾1例

    我们在局部解剖学的实习课中,解剖一成年男尸标本过程中,发现其为马蹄肾并血管变异,报道如下:

    作者:李佳丹;王霞;王双辉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单纯腰椎平片漏诊完全型骶椎腰化2例报道

    一般认为,单纯腰椎平片难以鉴别腰椎骶化(sacralization,SZ)与骶椎腰化(lumbarization,LZ),但不会漏诊腰骶移行椎(lumbosacral transitional vertebrae,LSTV).1984年Castellvi依据腰椎平片将LSTV分为Ⅳ类,现临床仍广泛采用~([1]).

    作者:侯黎升;白雪东;阮狄克;史丽静;崔洪鹏;林井付;何勃;张燕群;季伟;李威;惠战强;徐成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下颈椎椎动脉孔及其毗邻的解剖学和影像学观测

    目的:为下颈椎前路手术预防椎动脉损伤提供解剖学数据.方法:(1)取20具尸体的C_(3~7)段作为解剖标本,作两侧椎动脉孔内缘间距、椎体横、矢径、椎动脉孔内缘和椎弓根内缘间距、椎动脉孔内缘和椎体外缘间距、椎动脉孔内缘和钩突关节内外缘间距、椎动脉孔前后缘与椎体前后缘的垂直距离、椎动脉孔矢径的测量.(2)选30例已确诊为颈椎病患者和50例正常人作为检测对象,用CT测量上述数据.结果:(1)C_(3~7)两侧横突孔内缘间距、椎体横径、椎体矢径、C_(3~6)椎动脉孔矢径逐渐增大.(2)钩突内缘与椎动脉孔内缘间距在6 mm之内,C_(3~6)椎体外缘与椎动脉孔内缘间距不超过3 mm.(3)C_(3~6)横突孔矢径和椎体矢径比值恒定(30.32%~31.86%),C_(3~5)椎动脉孔前缘与椎体前缘距离逐渐减小,C_(3~5)椎动脉孔后缘与椎体后缘距离逐渐增加.结论:本文的测量数值与不同个体的椎动脉资料相结合,为预防椎动脉损伤提供了解剖学依据.

    作者:廖旭昱;杨庆国;华兴一;张银顺;韩春;叶杨林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肝内肝门静脉解剖及变异的多层螺旋CT成像分析及意义

    目的:用多层螺旋CT前瞻性地观测肝内肝门静脉的解剖和变异.方法对200名正常人,使用16排多层螺旋CT行上腹部CT动态增强扫描,将肝内肝门静脉的解剖和变异进行分型.并对肝门静脉系统各血管参数进行定量研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肝门静脉正常型占81.5%(163例),Ⅰ、Ⅱ、Ⅲ型变异分别占11.5%(23例、6.5%(13例)、0.5%(1例),未发现有门脉左支水平段或右支缺如.在不同性别间门静脉直径(Dpv)、脾静脉直径(Dsv)及肠系膜上静脉直径(Dsmv)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男性≥50岁组较<50岁组门静脉长度(Lpv)有所延长外,其他男性、女性不同年龄组间,肝门静脉系统各管径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门静脉血管成像(multi-slice CT portography,MSCTP)能方便而清楚地显示肝内门静脉解剖和变异.

    作者:殷小平;李彩英;田笑;梁广路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正常成人活体肾脏肾实质体积CT-测量

    目的:测定正常成人活体肾脏的肾实质体积(Renal Parenchyma Volume,RPV)95%的参考值范围,并探讨RPV与年龄、性别、身高和体重的关系,建立预测RPV的简单方程.方法:收集无肾脏病史并行腹部CT平扫的成人患者200例,应用CT图像和体积测量软件测量RPV.结果:左侧、右侧和双侧RPV的95%的参考值范围女性成人分别为(81.80,166.66)cm~3,(75.50,168.64)cm~3和(160.57,332.03)cm~3;男性成人分别为(102.57,193.71)cm~3,(102.57,188.31)cm~3和(208.01,379.15)cm~3.无论男女左侧RPV与右侧RPV无统计学差异(P>0.05);男女同侧RPV有统计学差异(P<0.001);男性不同年龄组及女性不同年龄组双侧RPV均尢统计学差异(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成人RPV与身高和体重有线性回归关系,而与年龄和性别无线性回归关系,采用逐步回归法得到:成人双侧RPV(cm3)=3.264×身高(cm)+1.060×体重(kg)-335.909.结论:(1)无论男女,成人左侧RPV与右侧RPV无统计学差异;(2)正常成人RPV主要与身高和体重相关,且受身高影响较大;(3)以身高和体重为变量可预测成人RPV.

    作者:张喜旺;武志峰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下颌管与下颌后牙的位置关系及临床意义

    目的:为下颌牙种植术等临床口腔外科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选取新鲜下颌骨标本10例、成人全牙下颌骨标本18例和20名全牙志愿者,分别暴露出下牙槽神经血管束、下颌管与下颌后牙牙根和CT连续扫描后进行三维重建.观察下牙槽神经、血管的排列关系,用游标卡尺和CT三维重建工作站分别测量下颌后牙牙根至下颌管上壁的距离.结果:下颌管自牙槽窝下方走行,其舌侧骨板较厚;下颌管内的下牙槽血管位于下牙槽神经上方.下颌磨牙的远中根至下颌管的距离均较近中根近.在标本及影像上的第1前磨牙、第2前磨牙、第1磨牙、第2磨牙、第3磨牙牙根至下颌管上壁的距离分别为(8.36±2.34)mm和(8.42±2.42)mm、(7.36±2.21)mm和(7.52±2.18)mm、(3.22±1.40)mm和(3.36±1.85)mm、(2.96±1.54)mm和(2.84±1.55)mm、(3.64±1.72)mm和(3.88±1.76)mm.结论:(1)下颌后牙至下颌管的距离以第2磨牙近,由近及远依次为第2磨牙、第1磨牙、第3磨牙、第2前磨牙和第1前磨牙.(2)对选择适宜长度的牙种植体,避免牙种植体损伤下牙槽神经等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付升旗;范锡印;刘恒兴;李敏;窦文广;马会强;欧阳钧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MSCT后处理技术在左肺上叶肺段划分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左肺上叶肺段在CT图像上的划分.方法:利用Volume Wizard图像后处理工作站对160例成年男性肺部多层螺旋CT图像进行重建,分析左肺上叶肺段及亚段静脉的属支数目类型、配布特点,并依此探寻左肺上叶肺段在CT图像上的划分方法.结果:1.V_(1+2)存在率约为71.2%,V_(2+3)出现率约为28.8%;V_4和V_5共干形成V_(4+5),占61.2%,38.8%的V_4与V_5单独汇入左肺上静脉.2.V_(1+2)干、V_1、V_2外支、低位V_2支、V_2上支及V_2尖支都可成为前段与尖后段的段间支;V_3下部前支、中支、后支、前内支和前外支为上舌段与前段的段间支;V_3尖支为前段与尖后段的段问支;V_4和V_(4+5)干为上、下舌段的段间支.结论:利崩MSCT后处理技术,能够有效辨识肺段静脉及其属支的配布情况,该技术可为肺段的划分提供帮助.

    作者:王守安;张兆明;刘树伟;孙博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双侧小隐静脉变异1例

    笔者在解剖一老年男性尸体时发现其双侧下肢小隐静脉走行及注入部位变异,此种变异少见,现报道如下:

    作者:陶伟;高瑶;高净净;胡明明;常红军;王青;肖富丽;孟镔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改良式大鼠肾移植模型的建立

    目的:建立简便、成功率高、远期肾静脉血栓发生率低的大鼠肾移植模型.方法:SD大鼠为供受体.切除受体左肾,采用自行设计的供体腹腔动脉、硬膜外导管内撑法重建动脉血供.供体后腔静脉与受体近后腔静脉处肾静脉端端吻合.结果:供体手术时间为(42±3)min;受体手术时间为(90±10)min.供体器官热缺血时间为≤2 s,冷缺血时间≤100 min.53例次手术中,成功48例,手术成功率为90.6%(48/53).无远期并发症.结论:改良后的大鼠肾移植模型,保留了原术式操作简单、对手术器械和术者的显微外科技能要求低、成功率高等优点、又降低了肾静脉血栓等远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可作为慢性排斥反应的动物研究模型.

    作者:孙煦勇;刘小友;文宁;秦科;赖彦华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颈外动脉缺如1例

    颈部血管解剖变异中,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发出位置的变异及分支血管发出位置、分支多少的变异较多,可是颈外动脉缺如未见报道.近日在为一位脑血管病患者治疗时,发现其左侧颈总动脉远端未分成颈内动脉、颈外动脉两大分支,颈外动脉的分支直接由颈总动脉分出,颈总动脉的远端入颅分出颅内血管分支.

    作者:路建宽;袁广胜;郑玉丽;李小梅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标准型白细胞分化抗原44(CD44s)鼻息肉发病过程中作用的初步研究

    目的:研究CD44s在鼻息肉中的表达及与鼻息肉发病的关系.方法:收集鼻息肉组织20例、正常下鼻甲粘膜组织15例(对照组).HE染色观察组织中炎症细胞浸润和上皮细胞受损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CD44s和EGF的表达.结果:①鼻息肉粘膜上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基质炎症细胞CD44s表达(0.24±0.07,0.28±0.05,0.36±0.08)较下鼻甲粘膜(0.11±0.02,0.13±0.03,0.22±0.04)显著升高(P<0.05);②鼻息肉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CD44s蛋白表达和浸润Eos数目正相关(r=0.56,P<0.05);③EGF在鼻息肉上皮表达(0.22±0.05)高于下鼻甲粘膜上皮(0.08±0.0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促进炎症细胞浸润、上皮损伤修复及疝出固有层的上皮化过程中,CD44s可能扮有重要的角色.

    作者:倪炳华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一期修复足背软组织缺损

    目的:报道应用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背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04年1月~2008年1月,15例足背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均伴有骨关节、肌腱、神经或血管外露,急诊手术应用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对患者的踝关节及骨折愈合情况进行评估.结果:术后15例皮瓣全部成活,1例患者皮瓣远端部分皮肤坏死.随访6~18个月(平均13.6月),外形及功能恢复满意.所有骨折愈合.供区愈合良好,足功能恢复良好,行走正常,踝关节功能正常.结论: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血运良好,手术操作简便、安全,切取面积大,可有效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

    作者:李明新;阚世廉;张建国 刊期: 2009年第06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解剖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