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善权;赵森林;陆昌龙;卫梦婷;杨柳;陶伟
目的:构建携EGFP的人SYNOVIOLIN基因真核表达载体.方法:应用基因重组技术,根据人SYNOVIOLIN基因序列和表达载体pIRES2-EGFP质粒上的多克隆位点设计引物,对含有SYNOVIOLIN基因的质粒pCDNA3-syno扩增,得到约1900 bp的日的片段,进行T-A克隆.Sal Ⅰ/BamH Ⅰ双酶切测序正确的重组质粒,回收SYNOVIOLIN cDNA片段,将其亚克隆于pIRES2-EGFP载体的多克降位点内得到质粒pIRES2-EGFP-syno.脂质体法转染HEK293细胞,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Western blot榆测EGFP和SYNOVIOLIN在HEK293细胞的表达.结果:PCR,酶切及测序结果表明pIRES2-EGFP-syno真核表达载体构建成功,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Western blot显示EGFP和SYNOVIOLIN蛋白在HEK293细胞中成功表达.结论:成功构建pIRES2-EGFP-syno真核表达载体并在HEK293细胞表达,为抗肌腱粘连的SYNOVIOLIN基因治疗研究奠定基础.
作者:陈钢;张正治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应用于正常活体肝动脉研究的可行性,观察三维重建肝动脉的一般形态及走行规律.方法:选取行上腹部64-MSCT扫描检查的病例共153例,在智能追踪技术(smart prep)对腹主动脉腹腔干层而连续检测下,启动扫描.并将所得数据在GE ADW4.2工作站进行图像处理.结果:依据Michels标准153肝动脉分型如下:①Ⅰ型,占80.4%(123例);②Ⅱ型,占2.0%(3例);③Ⅲ型,占2.6%(4例);④Ⅳ型,占2.0%(3例);⑤Ⅴ型,占4.0%(6例);⑥Ⅵ型,占1.3%(2例);⑦Ⅶ型,占1.3%(2例);⑧Ⅷ型,无;⑨Ⅸ型,占2.6%(4例);⑩Ⅹ型,无.其他型,占4.0%(6例)不能归入Michels分型.结论:64层螺旋CT可以作为研究活体肝动脉形态的有效手段,三维重建能准确显示肝动脉的正常解剖类型和变异,对于活体肝动脉的研究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王剑华;周庭永;杨新文;吕发金;张本斯;张琳;杜赵康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研究肘后血管网对肘后组织瓣的供血作用,为临床设计新的组织瓣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通过6例新鲜上肢标本和2例上肢血管铸型标本的解剖,观察肘后血管网的形态学特点及其与肘后组织瓣的供血关系.结果:肘后血管网分为肘后内侧血管网和肘后外侧血管网,分别发出骨膜支和肌皮穿支到肘后相关组织瓣区,肘后内侧血管网吻合处外径在(1.8±0.3)mm;肘后外侧血管网吻合处外径在(0.9±0.4)mm.肘后内、外侧血管网之间吻合处外径在0.3~0.9 mm.结论:根据肘后血管网吻合特点,可为临床设计出不带桡侧副动脉背侧支的外侧筋膜骨膜瓣、不带尺侧返动脉背侧支的内侧筋膜骨膜瓣和骨间返动脉骨膜支的鹰嘴骨膜皮瓣等组织瓣.
作者:罗滨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为微创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的体表定位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解剖观察30侧成人臀区标本,以同侧股骨大转子外侧缘突出点(A点)与髂后上棘沿髂嵴向前3.0 cm处(C点)作连线,A点与C点连线的中点处为B点,A、B两点连线即为所设计的长8.0 cm微创全髋关节置换后外侧入路切口.了解臀上动、静脉、神经与臀下动、静脉、神经及坐骨神经和微创后外侧入路切口的解剖关系.结果:臀上神经及臀上动、静脉在梨状肌上孔处距切口的距离为(3.69±0.79)cm,臀下神经及臀下动、静脉在梨状肌下孔处距切口的距离为(5.83±1.21)cm,坐骨神经在梨状肌下孔以下距切口近距离为(4.09±0.66)cm.结论:微创后外侧入路切口可有效避开重要神经血管,解剖学骨性标志定位简捷.
作者:祝宗华;郭涛;徐文联;李华杰;张发惠;郑和平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可注射性羟基磷灰石/壳聚糖复合材料对兔桡骨骨缺损修复效果.方法:18只新西兰白兔双侧桡骨中段建立长度为10mm节段性缺损,将可注射性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复合材料植入一侧骨缺损作为实验组,另一侧植入单纯羟基磷灰石材料作为对照组,于第4、8、12周末,分别行大体、X线检查、组织学、电镜检测,观察该材料对骨缺损的修复效果.结果:①大体观察、X线检查提示:实验组骨痂生长良好,骨缺损完全修复,对照组骨缺损部分修复,部分骨皮质不连续.②组织形态学:术后12周,实验组新生骨皮质连接完整,髓腔完全再通;对照组少量新生骨形成,部分纤维组织填充③电镜检查:12周实验组材料基本降解,被新生骨组织替代.结论:可注射性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复合材料骨缺损修复能力较单纯羟基磷灰石好,具有确实的骨缺损修复能力.
作者:许勇;朱立新;田京;黄锐;于博;李志浩;付国建;刘登军;冯庆玲;黄智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为带血供改良跖趾关节全关节及半关节移植修复掌指关节的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总结该改良关节置换不同术式的临床应用经验.方法:解剖观测30侧经动脉内灌注红乳胶成尸下肢标本,对第2跖趾关节的解剖结构及血供关系进行显微解剖学测量.在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临床应用吻合血管的改良全关节及半关节重建修复掌指关节14例,其中全关节8例,半关节6例.术后均进行早期系统的康复训练.结果:第2跖趾关节的血供丰富,血管、神经位置恒定.临床应用14例,其中12例于术后5个月~3年2个月得到随访,第2掌指关节均获得较良好的功能恢复,带关节囊半关节移植效果佳,全关节移植次之.结论:改良的第2跖趾关节游离移植重建第2掌指关节的不同术式,能有效地恢复第2掌指关节的功能.熟悉关节的解剖特点、改良的手术方案、神经关节支的修复及全面的关节结构功能重建是手术的关键.
作者:张祥翊;万圣祥;肖颖锋;李进淼;江长青;彭艳斌;周喆刚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评价一种新型果胶/聚乙烯醇复合水凝胶人工髓核的生物力学性能,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6具新鲜人体标本的L4/5脊柱功能单元进行生物力学实验,在轴向压缩、前屈后伸和左右侧弯等运动工况下,观察正常椎间盘、髓核摘除以及新型人工髓核CoPP植入三种状态下活动度(ROM)、中性区(NZ)的变化以及在中立位轴向加载下椎间隙高度变化.结果:髓核摘除后,L_(4/5)椎间屈伸、旋转、侧弯的ROM和NZ较正常组显著增加(P<0.05),植入CoPP人工髓核后,L_(4/5)椎间屈伸、侧弯、旋转的ROM和NZ与完整椎间盘无明显差异,除右侧弯外其他方向的ROM和NZ较髓核摘除组明显下降(P<0.05).髓核摘除组在0和500N的负荷下椎间隙高度较相同情况下正常组平均下降1.08 mm和1.77mm;CoPP人工髓核植入组较相同情况下髓核摘除组分别增加1.23 mm和1.95 mm.结论:新型果胶/聚乙烯醇复合水凝胶人工髓核植入椎间隙可维持腰椎节段正常的二维运动稳定性,恢复椎间隙高度,可望进入临床应用.
作者:姚女兆;张忠民;周荣平;梁栋柱;赵卫东;金大地 刊期: 2009年第06期
明胶氧化铅动脉灌注,X线造影时,发现1例双侧前臂正中动脉(女),右侧正中动脉于肘关节下方起源于前臂骨间总动脉,终止于掌深弓,并分支参与第3、4掌心动脉的构成(图1).左正中动脉于肘关节处起源于肱动脉,终止于掌深弓后发出拇主要动脉和第4指掌心动脉(图1).
作者:陈敏;石小田;张显芳;黄奕弟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为下颈椎前路手术预防椎动脉损伤提供解剖学数据.方法:(1)取20具尸体的C_(3~7)段作为解剖标本,作两侧椎动脉孔内缘间距、椎体横、矢径、椎动脉孔内缘和椎弓根内缘间距、椎动脉孔内缘和椎体外缘间距、椎动脉孔内缘和钩突关节内外缘间距、椎动脉孔前后缘与椎体前后缘的垂直距离、椎动脉孔矢径的测量.(2)选30例已确诊为颈椎病患者和50例正常人作为检测对象,用CT测量上述数据.结果:(1)C_(3~7)两侧横突孔内缘间距、椎体横径、椎体矢径、C_(3~6)椎动脉孔矢径逐渐增大.(2)钩突内缘与椎动脉孔内缘间距在6 mm之内,C_(3~6)椎体外缘与椎动脉孔内缘间距不超过3 mm.(3)C_(3~6)横突孔矢径和椎体矢径比值恒定(30.32%~31.86%),C_(3~5)椎动脉孔前缘与椎体前缘距离逐渐减小,C_(3~5)椎动脉孔后缘与椎体后缘距离逐渐增加.结论:本文的测量数值与不同个体的椎动脉资料相结合,为预防椎动脉损伤提供了解剖学依据.
作者:廖旭昱;杨庆国;华兴一;张银顺;韩春;叶杨林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报道改良带掌长肌腱静脉动脉化皮瓣修复指背肌腱、皮肤复合组织缺损方法和效果.方法:在同侧前臂远端以掌长肌腱为中心寻找到两条并行的静脉,以此设计皮瓣,切断结扎静脉之间交通支,保护腱周血管网.复合组织皮瓣均采用顺行移植.结果:术后6例皮瓣均成活,经4~14个月半均8.5个月的随访,按TAM法疗效评定,5指均达优良.皮瓣柔软,弹性好.结论:改良带掌长肌腱静脉动脉化皮瓣移植,成活稳定,肌腱有血液供应,愈合良好,粘连轻.
作者:张军;刘学贵;杨俊贵;郑胜;潘其波;毕镜铭;李德平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定量评价翼点锁孔入路对鞍区各解剖间隙的显微暴露.方法:在15例(30侧)经颈内动脉、椎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尸头上模拟经翼点锁孔入路,观察鞍区各间隙显微解剖结构,并在神经导航下量化可观察到的Ⅰ、Ⅱ、Ⅲ、Ⅳ、Ⅴ间隙面积.结果:各间隙面积Ⅰ(22.23±2.12)mm~2、Ⅱ(63.42±7.84)mm~2、ⅢI(64.96±5.43)mm~2、Ⅳ(26±5.85)mm~2、Ⅴ(16.64±2.97)mm~2;可观察双侧视神经及视交叉、鞍隔、垂体柄及对侧颈内动脉、眼动脉、垂体上动脉及其分支;所有标本通过间隙Ⅱ、Ⅲ均可很好显露后交通动脉(PcoA)、脉络膜前动脉(AchA),清楚显示PcoA发出5-7支穿支,经下丘脑和后穿质穿人脑实质,从AchA发出6-7支小分支,分布于视束、钩回、脉络丛并穿入脑实质;大脑前、中动脉及分支,基底动脉分叉及大脑后动脉、小脑上动脉、动眼神经也可以良好暴露;调整显微镜视野还可观察动眼神经外侧间隙及海绵窦.结论:(1)翼点锁孔入路可良好显露鞍区各解剖间隙;(2)经Ⅱ、Ⅲ、Ⅴ间隙观察鞍上、鞍旁解剖结构较好;(3)更好显示后交通动脉、脉络膜前动脉起始和分支.
作者:苗增利;蔺玉昌;鲁晓杰;徐幸;殷力维;汪璟;江力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介绍掌侧入路在腕关节镜中的应用,并对IB、ID型的TFCC及桡腕背侧韧带损伤的关节镜下手术治疗疗效进行评价.方法:2005~2008年我们通过腕关节镜掌侧入路,关节镜下应用inside-out缝合技术共治疗腕关节IB犁、ID型的TFCC损伤患者13例,桡腕背侧韧带损伤患者2例,术后平均随访20个月,采用Green-O'Brien功能评定方法对腕关节功能进行评估.结果:14例患者腕关节疼痛消失,1例偶有轻度疼痛,无需使用止痛药物;关节功能评定优13例,良1例,一般1例,优良率93.3%.结论:关节镜下治疗TFCC损伤具有良好疗效,在观察和处理腕背侧结构时,掌侧人路在手术技术上具有操作简单、快速安全的优点.
作者:欧阳侃;王大平;陆伟;张洪;彭亮权 刊期: 2009年第06期
我们在局部解剖学的实习课中,解剖一成年男尸标本过程中,发现其为马蹄肾并血管变异,报道如下:
作者:李佳丹;王霞;王双辉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建立简便、成功率高、远期肾静脉血栓发生率低的大鼠肾移植模型.方法:SD大鼠为供受体.切除受体左肾,采用自行设计的供体腹腔动脉、硬膜外导管内撑法重建动脉血供.供体后腔静脉与受体近后腔静脉处肾静脉端端吻合.结果:供体手术时间为(42±3)min;受体手术时间为(90±10)min.供体器官热缺血时间为≤2 s,冷缺血时间≤100 min.53例次手术中,成功48例,手术成功率为90.6%(48/53).无远期并发症.结论:改良后的大鼠肾移植模型,保留了原术式操作简单、对手术器械和术者的显微外科技能要求低、成功率高等优点、又降低了肾静脉血栓等远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可作为慢性排斥反应的动物研究模型.
作者:孙煦勇;刘小友;文宁;秦科;赖彦华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研究CD44s在鼻息肉中的表达及与鼻息肉发病的关系.方法:收集鼻息肉组织20例、正常下鼻甲粘膜组织15例(对照组).HE染色观察组织中炎症细胞浸润和上皮细胞受损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CD44s和EGF的表达.结果:①鼻息肉粘膜上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基质炎症细胞CD44s表达(0.24±0.07,0.28±0.05,0.36±0.08)较下鼻甲粘膜(0.11±0.02,0.13±0.03,0.22±0.04)显著升高(P<0.05);②鼻息肉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CD44s蛋白表达和浸润Eos数目正相关(r=0.56,P<0.05);③EGF在鼻息肉上皮表达(0.22±0.05)高于下鼻甲粘膜上皮(0.08±0.0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促进炎症细胞浸润、上皮损伤修复及疝出固有层的上皮化过程中,CD44s可能扮有重要的角色.
作者:倪炳华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报道应用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背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04年1月~2008年1月,15例足背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均伴有骨关节、肌腱、神经或血管外露,急诊手术应用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对患者的踝关节及骨折愈合情况进行评估.结果:术后15例皮瓣全部成活,1例患者皮瓣远端部分皮肤坏死.随访6~18个月(平均13.6月),外形及功能恢复满意.所有骨折愈合.供区愈合良好,足功能恢复良好,行走正常,踝关节功能正常.结论: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血运良好,手术操作简便、安全,切取面积大,可有效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
作者:李明新;阚世廉;张建国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复杂肾结石CT三维成像与经皮肾镜碎石术(PCNL)操作通道选择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41例复杂肾结石和29例单纯肾结石患者,PCNL术前行双肾CT扫描,采用多平面重建后处理方法.观察复杂结石的位置及其与肾脏周围结构的关系,规划PCNL佳操作通道.三维成像复杂肾结石,观察结石的分布情况.术前、术后测量结石面积、残留碎石,计算肾结石清除率和残留碎石率,运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两组肾结石在肾盂肾盏中的分布、经PCNL钬激光碎石效果均有统计学差异.(2)经第11肋间与第12肋下建立操作通道.PCNL钬激光碎石效果:单纯肾结石组两位置间无统计学差异;复杂肾结石组两位置间有明显统计学差异.(3)经上盏或中盏穿刺建立操作通道,PCNL钬激光碎石效果:单纯肾结石组两盏间无统计学差异;复杂肾结石组两盏间有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1)对于复杂肾结石,根据CT三维成像和体表标志选择在第11肋间或第12肋下,及影像学定位选择后组上盏或中盏穿刺,建立PCNL操作通道具有临床应用价值;(2)PCNL的结石清除率满意,残留碎石率明显减少,提高选择及建市PCNL操作通道的成功率,可明显降低PCNL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童宏华;王共先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探索准确测量和定位视神经管的影像学方法.方法:应用多层螺旋CT以骨质鼻尖一前床突为扫描基线对20具尸头标本行薄层扫描和解剖观察,验证影像学空间处理技术所测数据的准确性与视神经管立体定位实际符合率.结果:①骨质鼻尖一前床突扫描基线与视神经管走行基本一致;②影像学空间处理技术重建的视神经管定位标记线可全程显示在三维矢状位的鼻窦外侧壁上,与解剖观察情况一致;⑧眶口-鼻小柱距离、颅口-鼻小柱距离和视神经管内侧壁长度的解剖学和影像学测量值分别为(77.84±3.60)mm、(77.35±3.22)mm;(84.28±4.46)mm、(84.04±4.58)mm和(10.23±1.31)mm、(10.02±1.24)mm,两种测量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多层螺旋CT、骨质鼻尖一前床突扫描基线和空间处理技术能够准确对视神经管进行观测和空间定位.
作者:杨钦泰;李鹏;邹艳;康庄;蔡伟伟;刘贤;张革化;李源 刊期: 2009年第06期
在解剖一老年女性尸体时,发现其左侧腹壁下动脉起自股深动脉,同时股深动脉起自髂外动脉,而旋股外侧动脉也起自髂外动脉.此种变异少见,现报道如下:
作者:冯善权;赵森林;陆昌龙;卫梦婷;杨柳;陶伟 刊期: 2009年第06期
对于所有的物种来说,他们的脉管系统可以有变异,但是,发现只有单只奇静脉的情况及其罕见.一般来说,左侧副半奇静脉注入右侧的奇静脉.在笔者所做的一次标本解剖中,发现没有半奇静脉和副半奇静脉,只有奇静脉;奇静脉从右侧转向左侧,在其全长中,奇静脉的绝大部分是位于脊柱的左侧,这种奇静脉的变异在文献中未见报道.
作者:胡成俊;卓儒红;雷岳山;王勇;陈锡昌 刊期: 2009年第06期